夢想是指路明燈,父母應該引導和培養,不能打擊孩子的想法和行為

2020-10-03 文拓說教育

導讀: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夢想的人。

猶記得在我們小的時候,當老師問我們有什麼理想的時候,我們總是會高高地舉著自己的小手爭搶著回答,想當科學家、解放軍、老師……雖然,長大以後,自己幾乎已經忘記了存在那天真而又幼稚的理想,但在孩子的感染下,那曾經一幕又不自覺地浮現在眼前。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子的:晚飯以後,我和孩子兩人一起斜靠在沙發上看一個脫口秀節目。屏幕上的那人是一個銷售員,口才很好,講得也非常有條理,孩子年紀不大,卻也看出電視裡的人水平很高,便轉頭告訴我,他的理想是:「長大以後,也去當一個銷售員。」對於孩子這樣的「理想」,我自然是不敢認同的,但我同時也知道不能生硬地打斷孩子,便先順口贊同了孩子的「理想」,同時又給他講了許多關於銷售員辛苦的方面。孩子年紀畢竟還小,沒過多久,便被我連騙帶嚇的講述給動搖了,連連開口道:「銷售員太辛苦了,我以後還是不要當銷售員。」

其實,當孩子最後說出這話的時候,我的內心還是很糾結的,畢竟這樣刻意地用自己的思維認識去影響孩子的選擇和判斷,總歸是不太好的。雖然不至於出現什麼大的錯誤或問題,但是總歸是扼殺了孩子的一次天性展露,若是這樣的行為次數過多,後果則未可知了。

孩子由於天性使然,在接觸到各種新鮮的事物時,會不自覺地產生出極其濃厚的興趣,對於一些他們短時間裡不能理解的震撼性場面或者行為,還會萌發出天然的欽佩感,甚至因此而去學習和模仿,這便是他們「理想」最初的樣子。

對於孩子這樣的表現,大部分的父母都會不以為意,任由孩子去施為,畢竟時間一久,孩子的新鮮勁過了以後,便會被其他新出現的事物吸引了注意力,自然而然地放棄了原來的想法。但是,也不可排除,還是有一小部分的父母——比如之前的我一樣,會將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通過自己的言行去阻止孩子。

這樣做的目的,雖是為了孩子好,但結果卻不一定真的如自己想像的那樣。

這個時候,父母更加正確的做法,其實是應該去支持。當然,這個支持並非簡單的一句「好」,父母便不再過問,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摸索;同樣,也不能夠藉此給孩子提出一大堆的要求,人為地增強難度,讓孩子提前感受困難和失敗的影響。

所以,父母想要正確地支持孩子樹立理想,方法很重要,首先必須充分地考慮孩子自身的現實情況,判斷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和接受力。如果,父母對於孩子一些不符合自己認知的理想,表面行支持之舉,但暗地裡卻是給孩子設置障礙,希望孩子知難而退。客觀來講,這樣的做法,卻是在扼殺孩子的天性,磨滅孩子的進取心。

對於孩子來說,夢想其實猶如一盞明燈,給他們懵懂的思想照出一個努力的方向,使得他們能夠為之沉心靜氣地去實踐和探索。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引導,千萬不要去打擊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即便在將來,孩子並沒有最終實現自己最初的理想,但只要是他們真正用心付出過,其中的收穫也絕對大於父母的想像,他們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形成更加成熟的判斷和認知,正視自己的能力,從而得到比完成夢想更加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對未知的追求和探索。

所以,請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理想的人吧!

相關焦點

  • 孩子有「異性化」的行為和想法怎麼辦?
    為人父母,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符合主流意識的,不希望他因為一些異於常人的想法和行為被嘲笑、孤立,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是,是否因為這就把孩子一些與自己性別不符的行為視為洪水猛獸,一旦出現立刻強烈壓制呢。當然不是。
  • 如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父母應引導孩子,培養孩子思考和動手能力
    其實,愛提問的孩子非但不是什麼「胡思亂想」,反而是他對這個世界觀察、思考的一個結果,表明了他對未知事物求知般的探索。於情於理來講,這樣的行為都應該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勵,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充分尊重、重視自己想法」的最好做法。
  • 父母如何控制脾氣,有效地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表達出想法和感受
    父母如何控制脾氣,有效地和孩子溝通?在生活中,很多作為父母的人都會遇到一種情況,那就當自己工作、生活不順利的時候,很容易把情緒帶到家庭之中,把怒火撒向自己最親近的人。面對大人的責罵、怒火時,孩子根本沒有任何理會和害怕的意思,既不會頂嘴反抗,也不會只戰戰兢兢,完全是一副置身事外、「泰然處之」的態度。
  • 心理學教授:毀掉孩子一生的根本不是遊戲和懶惰,而是最親的父母
    從父母這個角度而言,嘮叨是對孩子的高度關注和責任心,在高期望值的心理影響之下,父母總是希望孩子事事都能按照自己要去的方向去做,並做到最好。但是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想法,當孩子的想法與父母的期望相左,父母就會感到不順心順意,就會不停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去說教,並且批評多,抱怨多,分析問題少,甚至有時候會挖苦諷刺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感到厭煩。
  • 【熱評】黨報是指路明燈
    黨報不僅是黨員幹部加強黨性修養、提升素質能力的良師益友,更是黨員幹部幹好工作、引領發展的指路明燈。黨員幹部一定要把訂閱黨報當成生活習慣和工作的必須。尤其是在各種似是而非、魚龍混雜信息泛濫的當下,遠離黨報薰陶的黨員幹部,會在前行的路上迷失方向,在各種誘惑面前失去定力。
  • 怎樣培養自覺的孩子?父母先放下「孩子應該……」的控制想法
    孩子需要真實的體驗,這需要父母能勇於放手,陪伴在側,去幫助孩子學會自主學習。我們不能替他們生活,也不能陪他們一輩子,所以,培養他成為積極 主動、自律自強的人,才是比考試成績,更加重要的事。前面說,父母把自己和孩子的關係,搞得像暴君和他的順民。然而,順民總有一天會揭竿而起,暴君最後往往會被推翻。
  • 生活中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父母應該如何引導才是正確的
    現在社會如果誇讚誰是高情商是對一個人最大的肯定,孩子如何培養高情商?從什麼時候開始培養?是對父母一個很大的考驗,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寶寶,我們家寶寶現在五個多月,我也是在摸索中,我大哥家的小侄兒今年九歲,我覺得他就是一個高情商的寶貝。
  • 《皮囊》中辛辣的一句話,是人生的指路明燈,被多人銘記
    《皮囊》中最辛辣的一句話,是人生的指路明燈,被3萬多人銘記最初熟悉《皮囊》這本書,是因為廣為人知的一句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皮囊》中最辛辣的一句話,是人生的指路明燈,被3萬多人銘記《皮囊》中有這麼一句話,被3.8萬人銘記,並成為很多人生活的指路明燈,原文是這樣說的:「我們的身體本來多麼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
  • 幫助孩子走出孤獨陰影
    孩子是父母的指路明燈,當孩子深陷孤獨的陰影中時,都需要父母照亮前行的方向。那麼孩子如何成為指路明燈呢孤僻的孩子通常很膽怯,不愛說話,更不善於與人交往。要打開孩子的心窗,就要培養孩子敢於表達的習慣和能力。
  • 為什麼孩子總是愛頂嘴?父母這樣引導培養高情商孩子
    孩子從嬰兒期,到幼兒期,到少兒期,再到青春期,都有自己不同的表達情感的方式,父母要學會分辨不同的表達方式下孩子真正的內心想法和感受。在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她/他會通過哭來表達不滿,等孩子會說話以後,就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見,有時候這種主見會被父母認為是「頂嘴」甚至是「頂撞」。
  • 金喇叭少兒口才: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培養孩子,引導孩子呢?
    父母如何正確教育子女?如今的孩子有很強的自尊心,而且很反叛。作為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成為父母的頭疼問題。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少兒口才訓練機構對兒童進行家庭教育的方法。例如,同學,鄰居,老師,英雄人物和模範人物,文學作品中的積極人物以及革命領袖的傑出品質都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不管父母的言行是對還是錯,對他們的孩子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檢查自己的言行。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父母這5種做法,很可能養出情商低的孩子
    其中一個表現是,家長做事並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另一個表現是,當孩子生氣、悲傷時,家長不以為意,認為那"不是什麼大事,一會就好了"。這種忽略孩子情緒的做法,會讓孩子像被潑了冷水一樣,慢慢地就不會再願意表達內心的情緒。建議:不管孩子表達的情緒是正面還是負面,家長都要及時給予關注和回應。
  • 孩子想法華而不實,和父母有很大關聯,家長有效地引導很重要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感染到自己的孩子。所以在看到父母在平常的生活當中吹牛的時候,孩子也落下了一個吹牛的壞毛病,於是說出來的一些想法就會變得華而不實。現在有很多父母都喜歡遷就著孩子的想法,孩子不論說出怎樣的想法,父母都會給予鼓勵和支持,其實這樣的做法是最容易害了孩子的。因為孩子根本就分辨不出哪一種想法是正確的,哪一種想法是錯誤的,最後只會陷入一個被動的局面當中。
  • 做高情商父母,培養高情商孩子,這些細節不能忽略
    面對這些日常讓人不舒服的行為,很多家長以「孩子不懂事」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不斷把孩子推向深淵。如果一味聽之任之不去引導糾正,孩子最終只會成為社會上不受歡迎的人,我們常說的低情商的人群。情商低的人往往不懂得去顧及別人的感受,經常出口傷人,而且缺乏韌性容易受挫。所以無論是婚姻生活還是工作都容易出現問題。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父母應該及早幹預,教導,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 每一條狀元之路,父母都是指路明燈
    而這個閱讀習慣的養成,要不就是父母熱愛閱讀帶動孩子自小有樣學樣,要不就是父母有意識在孩子啟蒙時就著重培養。無論如何,我們需要相信一個孩子不會天生喜歡閱讀,這個習慣的養成,家長在其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古人有云:不以善小而不為。閱讀是件小事,但一旦被養成習慣,經年累月的閱讀一定會讓你和那些不愛看書的人形成巨大的差別。
  • 孩子有這些行為,說明父母培養得當,他們將來會很感謝父母
    看到這個孩子的這些行為,不由自主就會感嘆道:「這是教養非常好的父母,才能教出這樣的孩子吧!」果不其然,與他的父母接觸過後,我能深刻體會到這兩個人的氣質。,幾乎每一件小事的處理方式,都反映了父母的教育價值觀和教育素養。」
  • 孩子抑鬱症,有自殘行為和自sha想法,家長應該怎麼辦?
    孩子抑鬱症,有自殘行為和自sha想法,家長應該怎麼辦?很多家長問我:云爾老師,孩子不和我們說話該怎麼辦?孩子天天玩遊戲,黑白顛倒該怎麼辦?孩子自殘,在手臂上用刀割傷自己,我該怎麼辦啊?孩子日記裡寫到要自殺,你快給我想想辦法吧!孩子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與世隔絕,連飯都不吃,你快幫幫我們吧!這樣的問題,每天都有幾十位甚至於上百位家長在問我。
  • 父母這些好心行為,卻無意間培養了孩子的「報復心」,家長要注意
    之所以會有報復現象,多是因為他們也被別人傷害過,他們也會用一樣的方法來對待他人,發洩心中的不滿,這種狀態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父母應當正確引導,消滅孩子心中的報復情緒,以利他們迎向健康的生長。二、這三種行為是在培養孩子的報復心1.
  • 在生活中有時候孩子總會有自己的夢想,家長應該如何對待呢?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總是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們也許會認為那是他們的夢想,作為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去鼓勵孩子去把自己的想法變成事實。要知道小孩子天生是善良的,對於小孩子的善舉,父母應該給予鼓勵,如果孩子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父母一定要去支持他。
  • 家庭和父母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為何難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從前,我們常常以「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來鞭策自己,好像打了孩子,孩子就會有出息一樣。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句話的合理性受到了大家的質疑。有很多父母非常的心疼孩子,所以從不打罵;而有的父母則是希望孩子在挨罵的過程中能夠長記性,因此而成材。但是我們能夠發現,那些受到父母暴力行為的孩子和在和諧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們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