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麼事情,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都是最基本的底線

2020-10-20 肅竹時空

做什麼事情,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都是最基本的底線

你們已經決定的事,我可以不反對,但是我拒絕參與

有一次,單位引進了一個高人,據說是資深媒體人,具體有多麼資深,我是沒有興趣去研究的。這位高人來到單位,非常受領導青睞,經常見他在領導辦公室談話。很快,單位就為他成立了一個專門的部門——發展部。

發展部其實沒別人,也只有那位高人一人,其實也是領導想用人家的思路,那人想用單位的背景,於是就硬生生的誕生了這麼一個部門,連辦公室也沒有,就在我們業務部門給他了一個辦公位。但是這位高人顯然是不願意和大家在一起辦公,就經常在小會議室辦公,也經常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男男女女進入會議室談工作。

這位高人在單位提過兩個進入研討階段的建議。所謂研討階段,就是他提出後,領導覺得可行,然後徵求大家的意見,也就是各部門主管開會討論,如果大家都覺得可以,就全力實施,如果有不同意見,就尊重大多數人的意見,當然,主要是看領導的意見。

第一個意見是令人瞠目解釋的,這位高人說單位業務需要與一些部門或者大企業打交道,我們的人員公關能力較弱,需要下狠藥。高人建議招聘一批美女,而且要放得開能喝酒的那種,不在酒桌上拿下對方,也要在床上拿下客戶。更提出要在單位附近開一家洗頭房,這些人平時在洗頭房工作,單位需要就接受安排。

這個建議居然有近一半人表示贊成,我當時在會上就發火了,不僅反對了這個提議,還批評那些贊成這個項目的主管。我們是媒體,官方背景的,這樣的想法本來就是不正當的,甚至是違法違反社會公德的,居然能進入研討階段。

當然這個提議還不算什麼,第二個更是奇葩。當這位高人說了幾句話時,我都想到他要幹什麼了。這種事情在媒體界是十分常見的,也是讓媒體人覺得噁心、給媒體和媒體人抹黑的一種行為,只不過是加了一個頭銜,頂了一個策劃的帽子,也就是以媒體的名義,手持紅頭文件和媒體工作證、介紹信去幹一些不符合規定的事情。

高人把自己的觀點說完後,領導讓大家發表意見,想不到的是除了我沒有發言,其他人全部贊成。所以事實上是通過了,但是領導非要讓我說話,於是我說:「如果單位決定了,需要我配合,我會在我的職責範圍內配合,但是我不參與項目的任何實施。」事實上大家都看出我是反對了,於是贊成的也都不說話了。高人當場就說:「我策劃一件事,希望大家齊心協力,能把事情做好,我們幾個都不能統一思想,那下面怎麼推進?」我說:「這個項目是發展部策劃的,我個人意見不牽涉大家決定,我和我的部門不參與,只在職責範圍內配合。要我贊成或部門參與,做不到。」

我的態度決定了這件事還是沒有在單位公開實施下去。但是領導授權由這位高人獨立完成,並給提供了全部手續、證件等文本支持。高人也不負領導,在外面很快就玩出了大的動靜,不斷有電話打到單位和上級部門。不到半年後,領導突然在報紙發聲明說這位高人幾個月前已經被解聘了,原來高人被抓了。很快,高人被以敲詐罪判刑了。

肅竹2019.10.7.22:06於漢中(原創作品,嚴禁侵權)

相關焦點

  • 對於公務員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談你的理解
    對於「公務員要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談談你的理解【測評要素】 綜合分析能力【答題思路】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是構建我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重要基礎。職業道德的建立意味著我們必須堅持以正確的道德觀念對待自己的工作,社會公德的確立使我們能夠帶著足夠的責任心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家庭美德則是我們建立一個幸福美滿家庭的前提條件。
  • 新時代法治記者如何堅守職業道德底線
    有研究者認為,一方面,在新媒體的衝擊下,傳統媒體記者的工作、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對記者職業道德帶來不少影響。另一方面,法治記者所作的法治報導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導向偏差,可能引發社會矛盾,可能干擾公正司法,可能深陷權益糾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在此背景下,法治記者如何堅守職業道德底線正確報導法治新聞?
  • 復旦大學教授:底線不是虛無縹緲的
    訪談嘉賓:胡守鈞(復旦大學教授)  底線不是模糊的。當下強調底線,不能只是籠統地講底線很重要,而應該將其引向具體:一是不能泛泛地講,而要放在具體情境中講清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二是不能只在道理上講底線很重要,還必須強調踐行。  在社會呼喚底線、強調底線時,要有讓人踐行底線的硬約束機制。
  • 遵守公德是建設社會,公德敗壞是破壞社會,和諧社會呼喚遵守公德
    最近有件事讓我對公德問題思考很多。事情是這樣,我坐班車上下班,有上車就睡覺的習慣,可是最近卻睡不著了,因為旁邊新坐班車的人肆無忌憚的玩手機看視頻製造噪音。公共場合屬於全社會所有,在公共場合必須遵守公德。個人在非公共場合只要不違法,那是個人愛好,我們尊重個人的選擇,尊重他們的自由意志,但在公共場合必須遵守公德!一個人,為什麼要有良好的公德?因為,建設困難、破壞容易,或者說打江山難,守江山容易,因為公德良好是建設社會,建設困難;而公德敗壞是破壞社會,危害極大。
  • 教育孩子從小遵守社會公德
    此外,我們還應想到,一個人如果從小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不顧社會,不顧他人,這個人能在社會上立足嗎?哪個群體裡歡迎這樣的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對自私自利都嗤之以鼻。在學校裡,自私自利的學生在班集體中處境十分尷尬。對於個人來說,是否講社會公德,關係到他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否能獲得滿意的社會角色地位,從而必然影響他的身心發展和事業發展。因此,必須教育孩子從小養成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品質。
  • 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社會公德
    ——習近平   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習近平   【提出觀點】   社會公德是人們在公共生活和公共交往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維護社會成員之間基本的社會關係秩序,是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的起碼道德規範。
  • 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的內涵是什麼?
    教師職業道德基 本原則的含義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是教師在教育職業活動中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所應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導準則,是一定的社會或階級對教師在職業活動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它貫穿於教育活動始終,指明了教師職業實踐中道德行為的總方向,體現出教師職業道德的品質屬性,統率整個教師職業道德體系,是衡量和判斷教師行為善惡的最高道德標準。
  • 請守住社會的底線!
    最近山東接連爆出來學籍頂替事件,甚至有一位連續兩年都被頂替的受害人,可以評選頒發「最慘受害人」獎項了,如果有這個獎的話。這些事件給廣大群眾生動地上了一課關於什麼叫負能量。我無意去分析探討這些案例本身,我覺得有必要通過這些案件去探討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眾所周知,一個社會階層固化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一個社會要保持活力和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實現不同階層之間的可流動性。
  • 培養孩子的公德意識,需要父母們以身作則,讓孩子變得更有出息
    ,這是一個人的底線,也是做人最重要的一環。這涉及到交往能力,自己的行為習慣和社會融入能力等。是一個綜合的表現,那麼如何去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公德意識呢?>社會公德這並沒有什麼明確的規章制度來要求,這個概念比較的模糊,是普遍認可的一種「規矩」。
  • 培養孩子的公德意識,需要父母們以身作則,讓孩子變得更有出息
    公德意識是一個人基本素質的體現,而好的公德意識需要從小去對孩子進行教育,因為孩子無論做任何事,內心素質意識是不會隨著變化而改變的,這是一個人的底線,也是做人最重要的一環。這對孩子影響是最直接、最深刻的。
  • 省考申論寫作素材:社會公德建設應注重培養公民的「三心」
    社會公德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展現國家形象的重要窗口。新時代的社會公德建設要不斷尋找破解社會公德治理難題的新思路。其中,重視樹立和培養公民的責任心、羞恥心、同情心,對於推動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一個新高度具有重要意義。
  • 淺談當今職場的職業道德,您遵守職業道德嗎?
    「以德治國」這個重要方略在很多年前就已提出,但觀今日之社會風貌,很多人對「德」這個概念是相當漠視了,見利忘義者多之,唯利是圖者多之,更甚者連法律這個最基本的做人底線都要踐踏,此類宵小之徒還何以為人?職業道德,是從事某一職業的人在服務過程中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操守,莫要說對職責範圍外的事務有所負責了,即便是職責所在的事,又有多少當值者能做到盡職盡責呢?
  • 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
    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是指導教師在職業活動中正確處理各種活動及利益關係的根本準則,也是社會對教師職業行為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規定了能夠區別其他類型職業道德的標誌。教師職業服務的人群是學生,培養的是國家和社會的接班人,這與其他類型職業有很大不同,通過制定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從而能夠區別於教師職業與其他職業的差異。其次,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指明了教師道德行為的總方向。
  • 遵守法律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
    天下大治,社會和諧,是每一個人的社會理想,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價值目標。    2014年10月,全民期盼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我黨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央全會,會議把法治中國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會議對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 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確立的依據是什麼呢?
    任何道德體系、道德原則都有其形成的依據,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的確立主要依據以下三個方面。必須反映一定社會經濟關係和階級利益的根本要求職業道德受社會的經濟關係和社會生活的制約,它是對一定社會經濟關係和階級利益的反映,作為職業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更是對此關係的反映。
  • 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時所遵循的行為規範和的品德的總和,是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與社會等關係時所必須遵循的基本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以及在此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它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教師職業中的特殊體現。
  • 築牢疫情防控的公德防線
    社會公德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著力點。《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要「推動踐行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鼓勵人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與傳統社會相比,新時代中國的公共生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社會轉型帶來了人口的急劇流動,熟人社會日益瓦解,陌生人社會逐步形成。人們參與公共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參與公共生活的內容不斷豐富。
  • 陳來:中國近代以來重公德輕私德的偏向與流弊
    一般來看,社會公德要求禁止的行為可以說是最輕的法律,亦多可採用社會的規定這一類弱法的形式。以愛護公共物品為例,各種公共場所都有違禁的處罰規定,以養成人們的公德行為和意識。應當說,個人基本道德不一定是狹義的私德,即只與自己有關的道德,密爾對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的區分不夠合理,廣義的私德就是公德以外的個人基本道德。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要道德都與他人有關,是涉及他人的道德,中國人最重視的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所要求的倫理道德都是關係倫理,而不是純粹只涉及個人自身的道德,孝悌忠信亦然。
  • 弘揚家庭美德,踐行社會公德
    夏發榮老人說:「我覺得講習員講得很好,讓大家認識到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責任建設好家庭,家和才能萬事興,人有公德心社會才會更美好。」6月6日,新邵縣迎光鄉召開2018年社會公德教育培訓大會,全體鄉、村幹部,各部門負責人,各中小學校長參加會議。
  • 何為公德?培養孩子公德心的六點建議
    ——(中國)孟子私德為立身之本,公德為服務社會國家之本。——(中國)陶行知7歲的蘇爽和媽媽一起上了公交車,身旁站著一個顫顫巍巍的老太太,一連坐了3站都沒人給老人讓座。蘇爽的媽媽看不下去了,對旁邊座位上正在說笑的一對年輕男女說:「你們給老人讓下座行嗎?」那對男女不理她,繼續說說笑笑。這時,汽車又到了一站,媽媽忽然發現蘇爽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