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能把10個字
通過細節描寫變為100個字
」
一把鑰匙·嘉賓分享
Sayings:
一直很愛看小朱班納的文章,覺得他的文字特別生動,看到文字能夠立刻想像到當時的場景,直到他上周在寫作訓練營做分享,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一切都源自於他的細節描寫。
小朱班納說,是細節描寫為我的文章增添了情感,開始能夠激發讀者的共鳴。關於細節描寫的技巧都在這篇文章裡了,當你寫不出東西來的時候,可以嘗試細節描寫,會有不同收穫。
如何通過細節描寫,寫好文章
作者 | 小朱班納
在案例的寫作中「如何寫出一個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一直是一個難題,所以,今天的分享我會圍繞:如何用細節描寫,寫出富有感染力的案例,來幫助大家更好地學習萬能寫作法。
分享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我會先跟大家分享一下,對於細節描寫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第二部分,我會把細節描寫的方法與技巧,分享給大家。
最後再做一個小小的總結。
學會細節描寫,
我不再害怕寫作
我們開始今天的正式分享,第一個部分——關於細節描寫,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些體會。
以前啊,我跟很多同學一樣,特別害怕寫作文,每次寫一篇800字的文章,都要東拼西湊。可是後來,我讀到越來越多的小說,就發現,它們大部分的字數,都來自於細節描寫,比如說,這麼一句話:
「她來到紐約的那天33℃。」
通過細節描寫,字數就可以從10個字提升到100個字。
「她抵達那天,氣溫升到了33℃。紐約熱氣騰騰——猶如一頭憤怒的混凝土野獸一不小心被一陣不講道理的熱流所裹挾。但她不在意高溫,也不在意被稱為「時代廣場」的垃圾遍地的遊樂場。她覺得紐約是世界上最令人激動的城市。」
後來,我就向著這些小說學習細節描寫,逐漸地,寫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也都能非常輕鬆地超過800字了。
細節描寫給我的第一個體會,就是它為我的文章增添了字數,讓我不再害怕寫作文了。
這一點看上去好像挺膚淺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的重要,很多人都會因為害怕,或者覺得自己不是寫文章的料,所以徹徹底底地打消了寫作這個念頭。如果沒有細節描寫,我恐怕也不會踏進寫作這一扇門了,當然,也不會有後續,寫作帶給我的一切。
細節描寫是文章亮點
細節描寫給我的第二個體會,是它為我的文章增添了情感,開始能夠激發讀者的共鳴。
今年年初,我參加了一把鑰匙21天寫作營,老師設計的作業大都是我從來都沒怎麼想到過的主題。尤其是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我思前想後,也沒有想到哪件事,特別值得一提。
於是,我就拿中學時候,跑步水平突飛猛進的事作為素材,嘗試著通過豐富的細節描寫來完成這一次作業。沒想到,作業依然能夠拿到精選,而更重要的是,同學們都紛紛給我發來了很多大拇指的表情。
有一次,在寫感恩信主題的時候,我的文章有這樣一句話:
「雖然,我這輩子都沒有機會體會懷孩子的過程,但我知道一定很辛苦。」
但是,我覺得這樣寫的話,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也顯得略微生硬。於是,我為懷孩子這件事想了一個類比,就是端茶,然後給端茶增添了一段細節描寫:
「我這輩子都沒有機會體會懷孩子的過程,不過有一天,我給自己倒了一杯茶,一不小心倒得太滿,為了保證茶水不溢落到地,我雙手託穩茶杯,視線不離水面,卻又要用餘光留意地面有沒有上階下階,到桌子旁還要小心翼翼地放平穩,全過程繃緊神經,冒出了一身冷汗。我想,懷孩子大概就像保護茶水般小心,而不同的是懷孩子事更大,這個心和膽,一提一吊便是十個月。」
就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類比,以及細節描寫,卻成功地激發了很多讀者的共鳴,他們都在閱讀的時候,不經意間把自己代入進去,跟我一起感受這一份提心弔膽。
即使最後,我依然沒有辦法知道懷孩子的過程,到底有多麼的艱辛,因為端茶,甚至是所有其他的事情,我想,其實都是不能與懷孩子這件事情相提並論的。但是,在為文章做細節描寫的時候——
我察覺到了一份從來都沒有留意過的體會和感受,而且,我也覺得自己在獲得懷孩子,這一份感受的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這是細節描寫給我的第三個體會。
關於我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暫時說到這裡。可能大家都比較著急,想要知道如何進行細節描寫,那麼接下來,我們趕緊進入第二部分——
細節描寫的忌諱
我在研究細節描寫的過程當中,領悟了一些方法和技巧。但是我們在使用細節描寫之前,需要明確它的忌諱和用法。
忌諱
師北宸老師的萬能寫作法,幾乎能夠應用在所有非虛構類的寫作場景當中。其中,我們一般都會倡導在觀點和總結部分,儘可能的做到簡潔明了,案例則是可以通過故事的方式來展開。
案例作為支撐觀點的中堅力量,引出總結的升華,經常需要用到細節描寫的刻畫。可以說,細節描寫是決定案例是否具有感染力和論證力度,最關鍵的因素。
由於細節描寫用於案例部分,所以在寫作的過程當中,你需要時刻注意,你進行的細節描寫,是否利於論證觀點。
曾經,有一位同學,在論證「辭職是他最驕傲的一件事情」時,進行了這樣的一個開篇描寫:
「2010年,懵懂的我進京找工作,住在潮溼的地下室,在各大招聘網站上投出一份份簡歷,焦急等待著回音。幾天後陸續接到面試通知,又欣喜又緊張。
第二天帶著簡歷來到了第一家公司,公司位於北交大隔壁,在京城寸金寸土的三環內,公司佔據了很大一片地,踏入大門,走向面試地點的2號樓,心想在一個鐵道部直屬的事業單位,對於二線城市二流學校畢業的自己,如果能夠留下來是件多麼幸運的事情。
面試過程順利結束,當場負責人就通知我,下周一可以正式上崗,走出公司的那刻,我欣喜不已,在北京待了下來。從此我開始了在公司的成長之路。」
從上面這一段文字裡面可以看到,他進行了大量的直接和間接的細節描寫,入職前的焦慮,和入職後的愉悅,都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來。但是,這樣的情緒,對於論證「辭職是驕傲」的觀點,不僅沒有任何的幫助,還起到了一個對抗觀點的反效果,會讓觀點在開篇就直接崩塌。
使用與觀點無關,或者不利於論證觀點的細節描寫,是我們最常犯的忌諱。而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著名的世界短篇小說之王,契訶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
「要是你在頭一章裡,提到牆上掛著一把槍,那麼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開槍。如果不開,那槍就不必掛在那兒。」
很多時候,我們都有大量的「槍」,確實掛在那兒。
如果現在,你要論述一個人在業餘時間裡,喜歡在自家書桌上學習寫作,那麼書桌上就有大量的「槍」:比如說,書桌的顏色,材質;書桌上的剪刀、杯子、紙巾,甚至《華為工作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樣無法體現他熱愛寫作這一個性的書籍,其實都是沒有必要進行說明的。
如果你硬是要把沒有任何作用的「槍」掛在牆上,就會讓讀者對這一把「槍」心心念念,不僅沒有作用,還亂了讀者的思緒,妨礙讀者理解你的文章。
從契訶夫的這一句話中,我深受啟發。當我論述訓練營帶給我的收穫時,我知道了我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千萬不要在牆上掛不會開的「槍」,同時要不斷地思考:哪些地方可以通過細節描寫,加強論證的力度。
如果你能夠順利地避開所有與觀點無關,不利於論證觀點的陷阱,不犯忌諱,就代表你已經做好了進行細節描寫的準備了。
接下來,我們分別從動作、對白、場景和想法,這四個方面,來學習——細節描寫的具體用法。
「細節描寫」的方法與技巧
動作描寫,是使用頻次最高的細節描寫手法。動作描寫有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我們要習慣多用名詞和動詞,少用形容詞和副詞。
什麼是形容詞和副詞呢,比如說,很大、很高、十分認真、非常生動……那麼,很、十分、非常、很等等就是副詞,大、高、認真等等就是形容詞。
當你看完一場3D電影,你可能會說,「電影院的3D效果真的非常不錯」。但你也可以說:
「電影院的3D效果真的非常不錯,那一瞬間,他好像跳出了屏幕,向我迎面打來一拳,讓我不得不眨了一下眼睛。」
所以第一步,你可以先看看你的文章,有哪一些形容詞和副詞,可以轉化為名詞和動詞的組合。
如果你的文章已經是用名詞和動詞的組合來主導的,那麼——
第二步,你可以嘗試把動詞改寫成:描述性動詞。
比如說「他慢慢地走」,這就是一個非描述性的動詞,慢慢地,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慢呢?這會讓讀者看來,非常的模糊和平淡。
但如果我用描述性的動詞來描述,例如:「他一瘸一拐地走」、「他逍遙自在地閒逛」、「他裝模作樣地用小步子走」等等……
通過這樣的描述,動作就非常具有畫面感了。但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效果?
其實,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有雙重的身份,第一,他是文章的讀者,第二,他同時也是文章的作者。每一個讀者,都會一邊閱讀,一邊從他自己的經驗中取材,並且填補上去。
當你讀到「他一瘸一拐地走」這一個描述性動詞的時候,你是不是馬上在腦海裡,回想起任何一個或者多個,你自己曾經遇見過的瘸子呢?
同樣的,「沙啞地說」四個字,就足以讓你的大腦中迴響起一道沙啞的聲音。
描述性動詞在性格塑造和畫面感的打造上,起著極其明顯的作用。下面,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沒有描述性動詞,有描述性動詞,和有著不同描述性動詞的三句話,看看傳達給讀者的感受是怎樣的:
我說:「等一等,事情不是這樣的。」
我開口說:「等一等,事情不是這樣的。」
「等一等,」我插話說,「事情不是這樣的。」
當沒有任何描述性動詞的時候,句子沒有體現出任何的人物性格;
當使用「開口說」時,我們大概可以判斷這是一個膽怯怕事,或者習慣沉默的人;
但是,如果使用的是「插話說」,那麼,一個衝動、喜歡打斷別人,並且非常有主見的人物性格,就會躍然紙上了。
所以,如果你要知道如何把動詞改寫成描述性動詞,你必須先思考清楚,你要傳達給讀者的這個人物擁有著怎樣的個性?
當你充分掌握了這個人物的個性,你就可以在第一步——把形容詞和副詞都更換為名詞和動詞的這個基礎之上,進行描述性動詞的改寫了。
最後,在動作上,還需要注意:儘可能不要使用被動的格式。
例如,「大量砍下來的木料被堆在山坡上。」
不如寫成:「大量砍下來的木料覆蓋了山坡。」
有一次,我想強調今天晚上特別的夜深人靜,斟酌來斟酌去,最後寫了這樣一句話:
「午夜,城裡最後的一片嘈雜熱鬧也徹底入了眠,隨著燈光熄滅,一幢幢的樓房像變色龍一樣隱匿起來,跟街道一起,與夜空渾然一體。」
如果我用一句「夜深人靜」帶過,就沒有辦法將今天晚上,跟日常的無數個晚上區分開來。但是,通過我把樓房比喻成變色龍,做了一個主動的隱匿之後,讀者就大概能夠猜得到,今天晚上會發生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你要表現誰,強調誰,就讓他成為主動的一方,這是動作描寫的最後一個要點。
接下來是用法的第二個部分,關於對白描寫的一些經驗與看法。
「細節描寫」之對白描寫
如果說什麼樣的對白,才能算得上及格,那評分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對白的本身,有沒有體現出情緒。
契訶夫就是一個非常善於使用對白的作家,可以讀一讀他的作品,非常的短小精悍,尤其是《變色龍》,一篇不到兩千字的文章,幾乎只用對白,就把一個虛偽逢迎、見風使舵的巡警塑造得栩栩如生。
但是,要怎樣才能做到讓對白本身體現情緒呢?我認為,要點只有一個,那就是——
讓對白保持真實。
比如說,你在寫作的過程當中,想要把記憶裡,你和孩子的一段對白寫下來。那麼,你直接寫下來就可以了。不需要任何的修改,因為它本來就很真實,真實的對白本身就能夠體現情緒。
只是在更多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描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我們卻很少能夠記住真實生活中的每一個對白,所以我們在還原一些對白的時候,需要儘可能地做到真實,如果你只記住了對白大概的意思,那麼最起碼,你要讓它——
顯得不虛假。
我在寫《遵從本心,還是照料他人》這篇文章的時候,大部分的對白,其實都是根據大概的意思,自行腦補出來的,但是基於我對我自己,以及對媳婦的了解都足夠的深入,所以腦補出來的對白一點都不虛假。感興趣的可以點開題目連結進行查看,這裡就不過多展開了。
需要記住,保持真實,就是對白描寫的唯一要訣。
「細節描寫」之想法描寫
有時候,我們沒有對白,只有內心的想法,那麼,我們可以——
用分享想法的方式進行細節描寫。
動作、對白和場景的描寫,都屬於間接的描寫,而分享想法就是唯一一個直接的描寫手法。我們可以通過直接在文章中發表想法來體現人物的情緒和個性。
我曾經寫過這樣一段分享想法的細節描寫:
「回到家,媳婦一如既往的專注地等候著我。
我知道我很過分,我很自私,我是一個渣男!我甚至連人都不是!」
通過直接閱讀以上我的內心想法,相信大家都能清晰明了地知道我此刻在想什麼,我的感受是怎樣的,繼而會從情感上認同我,從而投入到故事的情節當中。這就是想法描寫的作用機制。
要學習如何進行想法描寫,你可以參考一下下面這個句子:
「我剛走出電梯,家裡的電話鈴就悽厲地響起來,嚇得我緊握著欄杆盡頭的柱子,半天沒敢動彈。自從昨天下午從上海回來,我就有種不祥的預感——浩克也許會誤了火車,或把周末過得一團糟。」
其實,想法描寫跟對白描寫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只要把你面對一些事物時,產生的內心想法也一同寫下來,就可以了。
但是,在進行想法描寫的時候,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陷入一個極端——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自嗨模式。因此必須控制一個度,不能讓這些主觀的想法佔據掉故事的大頭,主導著情節的發展,否則太多的主觀信息,反而會讓故事失去說服力和感染力。
「細節描寫」之場景描寫
在用法的最後一個部分,我們來聊一聊——
如何進行場景的細節描寫?
跟想法描寫一樣,對場景的細節描寫不需要太多,只要把能夠體現情緒或個性的東西描寫出來即可。
要怎麼理解這一句話呢?
我舉個例子,如果這個人生氣,那只要把跟生氣有關的東西描寫出來即可;如果這個人悲傷,那只要把跟他一起悲傷的東西描寫出來就可以了。
比如說: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
在這條通向城裡的小路上,我們可以大概想像一下,路旁應該會有一些農作物,也會有一棵一棵的大樹,或許也有一家一家破舊的小房子。但是,這些景物有進行細節描寫的必要嗎?
實際上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假想一下,如果所有的景物都被描繪出來,那麼,這無疑是最客觀,但同時又是最冷漠的一幅畫面了。現在,讓我們追溯到這句話所在的故事當中:福貴的兒子死了,埋在了這條小路上,所以,當他看著這一條小路的時候,心情一定是悲痛欲絕,那麼有哪些東西可以體現悲傷呢?
我們很容易能夠想到,那個掛在空中孤零零的月亮;接著,因為他兒子就埋在了地裡,所以地面也是一個體現情緒的好機會。於是,餘華就月光照在地面的畫面,進行了細節描寫,加上灑鹽的一個比喻,把悲痛的情緒融入到了場景當中。
所以,在進行場景描寫之前,我們需要先定下來一個角色的視角,由誰來看到這一個場景;定下人物後,我們再仔細地分析這一個人物的情緒;最後,根據人物的情緒來挑選能夠體現對應情緒的東西,進行細節描寫即可。
這就是場景描寫的秘訣,一點也不複雜,我們只需要找到能夠體現情緒或個性的東西即可;但是它又一點都不簡單,因為這意味著我們需要——
把過去的情緒還原回來,然後把當時的場景儘可能完整地重現,才能從中找到能夠體現情緒的東西。
我在練習的過程中,也覺得場景描寫實在不容易,但是整個還原過程,卻是非常美妙的,因為當我把場景仔細地還原出來以後,我就能從場景當中,看到很多以前沒有看到的東西。
比如說,有一次,我在還原一個悲傷的場景。老實說,當時的我完全沉浸在悲傷裡面,根本沒有留意到母親的任何動作。但是,當我把場景還原出來以後,我意外地發現,母親把原來在忙的事情都丟到一邊去了,然後一直在我的身邊安撫著我。因為我進行的這一次場景還原,以至於我又多收穫到了一份母愛。這不就是非常美妙的一件事情嗎?後來,我馬上計劃了一下行程,回家看望我的父母去了。
現在想來,其實每一次,激發我進行場景描寫的根本原因,都不是出於想要讀者體會我的情緒,而是,我想從過往的經歷當中,找回那些珍貴的體會和感受,然後呢,根據它們來優化和調整我自身的生活。
所以呢,無論最後,我的場景描寫是否成功,其實都不太重要了。因為,我始終把寫作當作是一個體會生活和改善生活的一個利器,如果這一趟場景的還原之旅,成功地改善了我的生活,那麼我覺得,寫出來的是什麼東西,真的不太重要,這一趟還原之旅,已經是不枉此行了。
好,那麼以上呢,就是我今天分享的所有內容,最後,我們一起來對今天的內容做一個回顧。
回顧
首先,在進行細節描寫之前,我們要明確忌諱,不使用與觀點無關或者不利於論證觀點的細節描寫;
然後,對於細節描寫的用法,我從動作、對白、分享想法和場景這四個方面,分別闡述了各個手法的要領,那麼在這裡,就不再詳細展開了。
在決定分享這一個主題之前,我曾經有過幾分顧慮,因為這些偏向技巧的東西,其實不太利於前期的寫作訓練,我非常擔心大家在聽完我的分享之後,從對技巧的執著,走向走火入魔的境界,這並不是我想看到的。
但是,我切切實實地從細節描寫中,獲益良多。如果大家稍後關注了我的公眾號,就可以看到我的slogan叫做:用文字解釋生活,指導生活。
其實,在我剛開始寫下這一句話時,文字並沒有起到這麼一個作用,但是自從我開始了細節描寫之後,文字就真的開始解釋我的生活,指導我的生活了。
所以,我真的很感謝細節描寫,如果再給我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我還是會選擇分享這一個主題。我衷心地希望,文字也能夠解釋你們的生活,指導你們的生活。
▍今日互動
#嘗試用細節描寫,寫一小段文字#
放大鏡女孩先來:
第一次做飯的時候,又緊張又興奮,慢慢打開火兒還生怕火噴出來,倒入油、調料然後放進芸豆,拿著鏟子在鍋中飛舞翻騰,蓋上鍋蓋悶十分鐘,最後打開時看到咕嚕咕嚕的湯,聞到溢不住的香味,真的是滿滿成就感。得意的看著我爸說:「你的徒弟做的不錯吧
「
小朱班納其他作品
如果覺得文章有用,
記得點「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