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軒廚師一根擀麵杖擀出8張餃子皮。 田瑞夫攝
中和軒蒸餃
曾受到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好評
用筷子夾起餃子,將餃子咬開一個小口,輕輕一吸,一股濃鬱的湯汁便吸入口中,頓時滿嘴清香;再看餃子餡兒,一個肉丸的蒸餃,怎麼吃都是香,卻一點兒也不膩。這就是中和軒蒸餃,它蘊含著幾代石家莊人的味覺記憶。
「有坐著輪椅讓家人推著來吃的,也有全家老少一起來吃的,石家莊的老人們放不下這傳統的家鄉味道。」中和軒飯莊技術總監申穩立介紹,中和軒飯莊是石家莊最早的清真飯店之一,在民間曾流傳著「吃了中和軒,一輩子都不冤」的說法。
「中和軒飯莊創辦於民國九年(1920年),到現在有近百年的歷史,為了留住傳統的味道,我們一直沿用老輩子的傳統配方,沒有改變過。」申穩立介紹,中和軒飯莊原號在保定,1920年掌柜之一滿玉清和其兄滿蘭天由保定到石家莊創辦分號,當時夥計僅有十四五人。分號營業伊始,以餃子、炒餅和燴餅為主,外加幾樣炒菜,談不上有多大名氣。
「1925年,滿家將飯店遷到了當時的商業中心地段,生意逐漸火起來。」申穩立對記者說,那個時候,石家莊的昇平街(今五一街)、同樂街(今民族街)、大橋街、南大街、木廠街(中山路北便道)已日漸繁華,並逐漸形成了本市的商業中心。滿家為適應新情況,於1925年在同樂街開店,店面為平房,但已走出小巷,前堂是便座,後堂是雅座,中間有一小庭院相連,「五正六廂」,初具規模。
「靈活且人性化的服務,使得中和軒飯莊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清真飯莊。」申穩立介紹,訂餐電話、上門烹製、專供食材、人性化服務……在今天,餐館做到這些不稀奇,但在1925年,於報紙上公布訂餐電話,外派夥計帶灶具上門烹製,已屬超前服務。當時是一盤五個包子(就是現在的蒸餃,以前都叫包子),按顧客進食速度上包子,保證盤盤吃到熱包子,餐後喝一碗煮牛肉原湯。先吃後結算,使顧客高興而來,滿意而去。這樣一來,生意越做越有生氣,在同周圍同業的競爭中,中和軒總處於領先的優勢。這一時期,飯莊生意興隆。
資料記載,1937年日軍侵華後,中和軒飯莊曾一度歇業,後於1939年重新開業。
「石家莊解放後,朱德等中央領導曾到中和軒就餐,稱讚『中和軒民族風味飯菜做得很有特色』。」申穩立說。
新中國成立後,中和軒有過幾次大的變動:一是1955年中和軒、東來順等四家回民飯莊組成公私合營中和軒飯莊;二是1965年遷至中山路繁華商業區,但在「文革」中遭衝擊,店名被修改;再有就是1980年,又恢復了原來的「中和軒飯莊」。
「如今,中和軒飯莊在石家莊已經有5家店,擁有員工200餘人。但是我們沒有開加盟店,一直做的是直營,就是不想讓傳統的東西變了味兒,走了樣兒。」申穩立說。
「為了保證品質,我們都是進整隻牛、羊絞餡兒。」申穩立介紹,絞餡兒用的全是新鮮的牛羊肉,從不用冷凍的,新鮮的餡兒吃到嘴裡的感覺會不一樣。滿記蒸餃的特點在於全部採用精粉和面,選肥嫩適宜的牛羊肉做餡,加拌老油坊的小磨香油,按季節更替菜料,趕在別家前頭購進時令菜,名曰:「搶鮮」。蒸餃色、香、味、形俱佳,並逐步達到了操作規範化,繼而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
在中和軒飯莊的廚房操作間,記者看到已在這裡工作10年的龐金花正在擀皮兒,只見她左右手各執四個劑子,用一根細小的擀麵杖擀皮兒,瞬間就擀出了8張皮兒。
「快手一分鐘能擀出60張餃子皮兒,包餃子一分鐘能包16個。」龐金花說。記者驚嘆於她的速度,她又笑笑說:「也不是啥絕活兒,這裡的每個人都必須會的。」
「我們一直堅持手工包餃子,機器制出來的餃子就變味兒了。」申穩立說。
中和軒蒸餃在1997年12月全國首屆烹飪大賽中,榮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2011年中和軒飯莊榮獲國家商務部「中華老字號」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