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河北各地餃子老字號:留住記憶中的味道(圖)

2020-12-20 河北頻道

中和軒廚師一根擀麵杖擀出8張餃子皮。 田瑞夫攝

中和軒蒸餃

曾受到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好評

用筷子夾起餃子,將餃子咬開一個小口,輕輕一吸,一股濃鬱的湯汁便吸入口中,頓時滿嘴清香;再看餃子餡兒,一個肉丸的蒸餃,怎麼吃都是香,卻一點兒也不膩。這就是中和軒蒸餃,它蘊含著幾代石家莊人的味覺記憶。

「有坐著輪椅讓家人推著來吃的,也有全家老少一起來吃的,石家莊的老人們放不下這傳統的家鄉味道。」中和軒飯莊技術總監申穩立介紹,中和軒飯莊是石家莊最早的清真飯店之一,在民間曾流傳著「吃了中和軒,一輩子都不冤」的說法。

「中和軒飯莊創辦於民國九年(1920年),到現在有近百年的歷史,為了留住傳統的味道,我們一直沿用老輩子的傳統配方,沒有改變過。」申穩立介紹,中和軒飯莊原號在保定,1920年掌柜之一滿玉清和其兄滿蘭天由保定到石家莊創辦分號,當時夥計僅有十四五人。分號營業伊始,以餃子、炒餅和燴餅為主,外加幾樣炒菜,談不上有多大名氣。

「1925年,滿家將飯店遷到了當時的商業中心地段,生意逐漸火起來。」申穩立對記者說,那個時候,石家莊的昇平街(今五一街)、同樂街(今民族街)、大橋街、南大街、木廠街(中山路北便道)已日漸繁華,並逐漸形成了本市的商業中心。滿家為適應新情況,於1925年在同樂街開店,店面為平房,但已走出小巷,前堂是便座,後堂是雅座,中間有一小庭院相連,「五正六廂」,初具規模。

「靈活且人性化的服務,使得中和軒飯莊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清真飯莊。」申穩立介紹,訂餐電話、上門烹製、專供食材、人性化服務……在今天,餐館做到這些不稀奇,但在1925年,於報紙上公布訂餐電話,外派夥計帶灶具上門烹製,已屬超前服務。當時是一盤五個包子(就是現在的蒸餃,以前都叫包子),按顧客進食速度上包子,保證盤盤吃到熱包子,餐後喝一碗煮牛肉原湯。先吃後結算,使顧客高興而來,滿意而去。這樣一來,生意越做越有生氣,在同周圍同業的競爭中,中和軒總處於領先的優勢。這一時期,飯莊生意興隆。

資料記載,1937年日軍侵華後,中和軒飯莊曾一度歇業,後於1939年重新開業。

「石家莊解放後,朱德等中央領導曾到中和軒就餐,稱讚『中和軒民族風味飯菜做得很有特色』。」申穩立說。

新中國成立後,中和軒有過幾次大的變動:一是1955年中和軒、東來順等四家回民飯莊組成公私合營中和軒飯莊;二是1965年遷至中山路繁華商業區,但在「文革」中遭衝擊,店名被修改;再有就是1980年,又恢復了原來的「中和軒飯莊」。

「如今,中和軒飯莊在石家莊已經有5家店,擁有員工200餘人。但是我們沒有開加盟店,一直做的是直營,就是不想讓傳統的東西變了味兒,走了樣兒。」申穩立說。

「為了保證品質,我們都是進整隻牛、羊絞餡兒。」申穩立介紹,絞餡兒用的全是新鮮的牛羊肉,從不用冷凍的,新鮮的餡兒吃到嘴裡的感覺會不一樣。滿記蒸餃的特點在於全部採用精粉和面,選肥嫩適宜的牛羊肉做餡,加拌老油坊的小磨香油,按季節更替菜料,趕在別家前頭購進時令菜,名曰:「搶鮮」。蒸餃色、香、味、形俱佳,並逐步達到了操作規範化,繼而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

在中和軒飯莊的廚房操作間,記者看到已在這裡工作10年的龐金花正在擀皮兒,只見她左右手各執四個劑子,用一根細小的擀麵杖擀皮兒,瞬間就擀出了8張皮兒。

「快手一分鐘能擀出60張餃子皮兒,包餃子一分鐘能包16個。」龐金花說。記者驚嘆於她的速度,她又笑笑說:「也不是啥絕活兒,這裡的每個人都必須會的。」

「我們一直堅持手工包餃子,機器制出來的餃子就變味兒了。」申穩立說。

中和軒蒸餃在1997年12月全國首屆烹飪大賽中,榮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2011年中和軒飯莊榮獲國家商務部「中華老字號」稱號。

相關焦點

  • 河北名小吃,怎樣留住老味道
    「麵食為主餅當家」,是河北小吃最鮮明的特徵。  這既是它與南方稻米(糯米)文化下形成的傳統小吃之間最大的區別,也是它與世界上大多數現代成熟快餐形式最為相通的一點。  「河北可謂是燒餅大省。」河北飲食文化學者孔潤常介紹說,在《中國烹飪百科全書》中收錄的各地傳統名小吃中,燒餅共有19種,其中7種源自河北。
  • 拿什麼留住你記憶中那些熟悉的味道?
    拿什麼留住你記憶中那些熟悉的味道?能不能留住市民鍾情的那種「老味道」?11月14日,記者採訪安慶市種子管理站相關專家了解到,目前我市正在積極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及收集工作,為即將消逝的農作物種類保種,讓更多記憶裡的味道回歸餐桌。市民鍾情的那種「老味道」去哪兒了「現在的蘿蔔又白又小,每根都差不多大小,搞半天是引進的外地品種啊!」
  • 老字號,才是最不可錯過的臺灣味道​
    提到臺灣美食,大都會想到那裡的夜市小吃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美味。但除了這些,臺灣最不可忽視的其實是那裡的老字號美食,那些在家族幾代人傳承中發展出的美味代表了最地道的臺灣味道和歷史,是旅行中不可錯過的體驗。『臺北』作為臺灣的第一大都市,臺北幾乎匯集了全球各地的美食。但這並沒有衝淡臺北老字號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這種充滿歷史的味道伴隨時代更迭愈發地受歡迎。臺北有很多好吃的牛肉麵店,但能讓人記住的或許只有永康牛肉麵。
  • 老字號如何才能留住老味道?揚州打造三把刀文化集聚區
    近日,由市委宣傳部、揚州報業傳媒集團、揚州廣電傳媒集團聯合打造的《市民論談》訪談節目,圍繞如何拯救、扶持老字號等話題展開討論。我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專家以及市民代表暢所欲言,共話如何讓揚州老字號留住老味道。揚州老字號,救還是不救?
  • 品讀南京|南京老字號的「味道」
    留住城市味道,守住鄉愁記憶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美食代表,無論人們的腳步走多遠,在人們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裡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幾年前,作家白先勇回到了兒時曾經生活過的「故鄉」南京宣傳自己的新書《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記者在採訪他時,他說兒時關於南京的記憶中最難忘的就是秦淮河畔馬祥興菜館的味道。馬祥興四大名菜之美人肝。
  • 消夏避暑 老字號裡探清涼(一線調查·老字號新生態⑨)
    核心閱讀隨著夏季入伏,各地迎來炎熱高溫天氣,消夏避暑成為人們的生活主題。一些老字號食品或物品,在炎炎夏日為人們帶來清涼。它們曾伴隨一代代人成長,成為人們難忘的記憶。如今,在競爭激烈的夏日消費市場中,老字號消夏產品雖仍佔一席之地,卻也面臨挑戰和機遇。
  • 瀋陽老字號特色美食,最地道老字號飯店,你吃過的是這些味道嗎
    瀋陽是遼寧省的省會,同樣也是一個富有故事的城市,這個地方的美食也是相當多的,不過來瀋陽要吃就吃老字號,才能體現瀋陽這個城市最地道的味道。今天糖仁給大家介紹一下瀋陽的老字號特色十大美食都有哪些,看看你吃過的是這些嗎。
  • 瀋陽這15家老字號,天天爆滿!是瀋陽人記憶中的老味道!
    不過說起「老」店瀋陽還真有許多賊拉經典的老字號飯店色香味美用料講究有沒有你吃過的?點擊播放 GIF 0.0M老邊餃子館人均:58元特色菜品:冰花煎餃、煸餡餃子、蝦爬子餃子瀋陽老邊餃子館已經有160多年的歷史了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在瀋陽也早已開了數十家侯寶林曾為它題字邊家餃子天下第一他家餃子味道槓槓的餡子煸過賊拉香還不膩寶發園名菜館人均:52元特色菜品:溜腰花、熘肝尖、煎丸子、熘黃菜地址:小什字街天源巷1號(
  • 過年,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詞彙,年是臘肉的味道,是餃子的味……
    那麼在你的記憶中,年是什麼味道的呢,是臘肉的味道,是餃子的味道,是新衣服的味道·····那年到底是什麼味道的呢? 每個人的心裡,年味都有各自的味,有興奮的,有難忘的,甚至還有難過的,但是在我的記憶中年味一直是激動高興的,細細算算,距離過年也就四十多天了,就讓我們一起盤點自己身邊的年味都有哪些?
  • 成都老字號「耀華」回來了,還是原來的味道嗎?
    近年來,在全國各地都有業已消失的老字號回歸的現象。這種回歸看上去是好事。至少可以讓我們找回「丟失的記憶味道」吧。在西安、天津等城市,我們也留意到當地的文化人對「回歸」的老字號批評。然而,讓人感覺到不太樂觀的是,回歸之後的老字號,常常強調創新,似乎忽略了「老味道」的傳承。成都人對「耀華」糕點的情感是溫暖的。
  • 這條改造中的老街道,除了美食還有這些味道值得留住!
    好在還有一些記憶中的味道未曾走遠,只想趁現在記住這裡的一切。幾十年的老字號,火爆全網的人氣小吃,以及一家挨一家的大眾美食,能餓著肚子穿過這條街的都是王者。還好,這些美食還都在。開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老店,未必夠大夠氣派,但絕對深藏在老居民的記憶裡。
  • 河北中華老字號有哪些,河北中華老字號名單,河北老字號名錄
    中華老字號是歷史悠久,擁有世代傳承的產品、技藝或服務,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取得社會廣泛認同,形成良好信譽的品牌。 你知道河北中華老字號有哪些嗎?下面告訴你河北中華老字號名單。
  • 走進百年老字號 WiFi萬能鑰匙攜老莞城飯店體會傳統東莞味道
    (原標題:走進百年老字號 WiFi萬能鑰匙攜老莞城飯店體會傳統東莞味道)
  • 鄭州有哪些老字號美食老店?探尋老鄭州的青春記憶
    在鄭州除了那些令人嚮往的名勝古蹟外,最重要的就是鄭州當地的文化了,而在幾千年的文化長河中,飲食文化也深深印到了鄭州人的心裡,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老鄭州有哪些20年以上的老字號美食,幫大家探尋老鄭州的青春記憶。
  • 哈爾濱老字號合集:味道正宗又可口,排名更是數一數二!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哈爾濱的特色美食,哈爾濱在中國還是小有名氣的,有很多老字號。這些老字號都很出名,做出來的美食味道也是數一數二的,老一輩的人都吃過,平時也是很受歡迎的了,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吧!正陽樓哈爾濱的正陽樓可真的算是很有名了的,它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是當年宋煥臣、王孝庭於1910年所創建的,被很多人譽為「與哈爾濱同齡」的哈爾濱市百年老字號,是首批「中華老字號」。
  • 上海老字號「半成品年夜飯」大盤點!在家吃出飯店味道!
    又很糾結~畢竟現在各地都在倡導儘量減少不必要人群聚集活動。機智的小儂找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年夜飯半成品套餐冷菜、熱菜、湯、點心,買回家簡單加工一下,就能做出一桌老字號味道的年夜飯!既輕鬆又有儀式感!
  • 如何吃到蘇州老味道?你不知道的蘇州老字號餐飲店盤點
    每家店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有的是裝修得古色古香,排隊很久才能吃到的特產;有的是某個不起眼的弄堂裡,幾個老人守著的一份老味道。很多朋友來到了蘇州,就想到松鶴樓、得月樓這些老字號餐飲店,還有一些沒有品嘗過的更獨特的味道。
  • 老字號糕點,給爸媽送禮的不二選擇
    與年輕人追逐網紅蛋糕不同,老一輩人更喜歡老字號糕點,那些埋藏在歲月裡的味道,是一代人揮之不去的記憶,也是爸媽最愛的古早味。不僅是一波年輕人的童年記憶,更是爸媽念念不忘的老味道。酒皮八味,顧名思義就是選用十年釀的花雕和面,將酒的醇香融合在麵皮中,再用八種經典的中式餡料組合。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冬至節氣南北方各地的飲食習俗盤點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北方吃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要追溯到東漢末年。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傳說冬至吃餃子緣起於東漢醫聖張仲景,據說在冬天張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凍壞了耳朵,故把禦寒的藥物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的物體,起名「嬌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讓人們連湯吃下,保護耳朵。  時至今日,人們把包餃子的習俗沿襲了下來。
  • 客家筍粄|客家人記憶中的味道
    型似餃子,外皮透亮Q彈口感鮮嫩,餡脆汁香筍 粄這便是客家人記憶中的味道——筍粄>筍粄是傳統的客家小吃其中,最好吃的要數大埔筍粄大埔筍粄是客家粄食中最典型的外形與客家蘿蔔粄相似是中原飲食文化色彩最為濃厚的風味小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