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原子彈專家,參與美國原子彈研發,然而後來隱姓埋名到中國養牛...

2020-12-16 騰訊網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原子彈是世界上殺傷力最大的核武器之一,如果數量足夠多的原子彈同時引爆,甚至可以摧毀地球。二戰是全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死傷無數。而決定了二戰勝敗的關鍵一戰,就是美國對日本扔下了兩顆原子彈。正是這兩顆原子彈的引爆,讓日本人失去了戰力,法西斯一派最終投降。即便是到了現代,原子彈這項技術也不是每個國家都掌握。

因此各國之間都在爭取頂尖的物理、化學人才。可是美國有一個女科學家,她雖然掌握核心的原子彈技術,卻在美國政府給她開出巨額薪水的時候,悄悄叛逃到了中國。到了中國之後,她把自己餘生的所有時間都奉獻給了農牧事業,在中國農村養了大半輩子的牛,這是為什麼呢?

這個女科學家叫做瓊辛頓,她曾經直接參與了美國政府的原子彈研究。瓊辛頓出生於美國的一個中產家庭,從小就熱愛科研,在物理學上非常有天賦。進入原子彈研究小組之後,瓊辛頓可以說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在美國對日本引爆原子彈之後,瓊辛頓一下子大受觸動。雖然日本當時跟美國站在對立面上,但是日本的平民百姓是無辜的。

原子彈的殺傷力巨大,幾乎是一場大屠殺。雖然事後日本宣布投降,但是卻死傷了無數的平民。瓊辛頓十分善良,她把這些平民的死歸咎在自己的身上。從此之後,她再也不能進行原子彈的相關研究了,只要一拿起筆,就能想起日本的那兩顆原子彈。

瓊辛頓非常的掙扎,可是美國政府卻不願意終止原子彈的研究。瓊辛頓的未婚夫非常的理解她。他對瓊辛頓說,如果覺得美國待不下去,不如離開美國,去到中國。中國當時剛剛起步,正是發展的好時候。到了中國,也不會有人再逼迫瓊辛頓進行原子彈研究了。就這樣,瓊辛頓悄悄的離開美國,跟著未婚夫來到了中國。

瓊辛頓的未婚夫是一個農牧專家,兩人到了中國之後包下了一個養牛場。他們發現中國人當時沒有喝牛奶的習慣,養奶牛的人很少。瓊辛頓認為這是一塊空白,於是兩人就購買了大量的奶牛進行飼養。瓊辛頓就這樣從一個女科學家,變成了一個養牛的農民。不過這樣的生活並沒有讓她感覺到辛苦,反而十分的簡單快樂。

美國政府得知瓊辛頓叛逃到中國之後非常生氣,甚至公開發表言論說瓊辛頓犯了叛國罪,美國人對這個擅自叛逃的女科學家非常憎惡。美國政府說瓊辛頓之所以來到中國,是因為被中國重金收買了。但是瓊辛頓卻從不做過多的解釋,她來到中國,就是因為想過一份簡單純粹的生活。瓊辛頓1948年來到中國,隱姓埋名在中國生活了將近60年。她再也沒有進行過一次科學研究,將近60年的時間幾乎全部奉獻給了自己飼養的奶牛。

相關焦點

  • 他是楊振寧李政道的同學,帶了51位留學生歸國,搞原子彈隱姓埋名
    這個人一輩子主要做了一件事,搞原子彈。然而,為了研製中國的原子彈,他就像變了一個人。隱姓埋名十幾年,性格大變不愛說話。原子彈的巨響之下,他卻淡泊名利,默默無聞。因為此刻的西南聯大物理系,集結了中國最好的物理系教授們,在朱光亞以後的生涯中,我們會發現,年齡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取得成就的標尺。02自從日本被美國扔下兩顆原子彈後,全世界的人都見識到了這種足以瞬間毀滅一個國家的威力。中國能不能也造原子彈呢?
  • 研發原子彈的唯一一個女科學家,做出的貢獻可稱作國士!令人欽佩
    若是說道鄧稼先,錢學森,我們就能夠想到,噢這兩位先生是研究原子彈的院士,為原子彈的研發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實在原子彈的研發中,還有一個人被我們遺忘了。她就是王承書,可以說是中國版的居裡夫人。在原子彈的研發當中,可以說是做出了突出貢獻。王承書,是湖北武昌人,出生於1912年。她是燕京大學物理系的學生,在1934年畢業於燕京大學。
  • 參與研製了首枚原子彈後,這個美國人在中國養了一輩子牛
    1974年,幾乎不會說英文的陽和平回到美國工作,他時常向美國工友們講述那個遙遠而神秘的紅色中國——「從1974年到1979年,那五年心裡多少還有一些底氣,談我在中國的經歷,談毛澤東時代,談文化大革命,自己是支持的,也是認同的。但後來越來越多地開始自我否定。你所信仰的東西被拋棄了,被全盤否定了。我的父母是不是來到中國被洗腦了?我自己是不是被洗腦了?」
  • 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
    中國原子彈之父:  1958年8月的一天,時任二機部(核工業部)副部長的錢三強,對一個34歲的青年人說:中國要放一個大炮仗,要調你去參加這項工作。      這個大炮仗,指的就是原子彈。而這個青年人接到錢三強交與的任務後,就開始消失在親戚朋友的視線裡,開始了長達28年的隱姓埋名。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代號本是「邱小姐」,為何又稱「596」?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為何代號「596」?命名背後有何特殊含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代號本是「邱小姐」,為何又稱「596」?二戰末期,日本人仍一意孤行、負隅頑抗,不願投降,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
  • 《橫空出世》獲得眾多電影大獎,講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我們沒有原子彈,沒有衛星,我們就不是大國,也不會有今天的國際地位,電影中的男主角原型是「鄧稼先」,一生隱姓埋名,死後才被所知,不得不說的偉大。李幼斌飾演陸光達,建國後從美國歸來的核物理專家,接受了隱姓埋名的條件,參與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究,為此告別妻子,來到羅布泊參與建設核試驗基地,後與馮石成為好友,與妻子在戈壁灘上團聚。陳瑾飾演王茹慧,她是歸國核物理專家,陸光達的妻子,最初因為家庭出身而沒有參與原子彈研究,與丈夫分離,之後加入,在羅布泊與一家團聚。
  • 楊振寧師姐:幫美國造完原子彈,帶著82頭荷蘭牛,逃到中國來放牛?
    寒春不寒,她曾是女科學家她,本是美國曼哈頓計劃的實施者費米的助手,是楊振寧教授的同門師姐,23歲開始便成為美國最年輕的女性核物理科學家,自年少就衣食無憂的她一直沉醉在純科學研究中。這一別就謠言四起,美國曾登出文章《一位潛逃的女間諜》,文中斥責寒春假借去延安結婚的名義,洩露美國原子彈機密幫助中國發展核工業,連同門師弟楊振寧都心存疑惑,親自寫信給鄧稼先進行核實。
  • 美國為什麼對日本動用原子彈 | 鳳凰副刊
    羅斯福隨即下達了原子彈研發的指令,同時批准了六千萬美元的預算—此即後來所謂「曼哈頓計劃」的雛形。至1942年9月,美國為開發計劃共投入了逾五十萬人和二十億美元以上的資金,在國內相關各州和加拿大建設了數萬英畝的研究、實驗和製造設施。作為民主國家,可以說破例構築了旨在趕在納粹德國之前造出核彈的「舉國體制」。
  • 我國的原子彈真是用算盤打出來的嗎
    1959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啟動了旨在研發本國核武器的"596工程"。在此之前蘇聯一度承諾將對中國的核研究提供支持,然而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撕毀了兩國間的協議,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此後工作在中國國防科技部門的蘇聯專家顧問們陸續撤走。中國的核武研究就此走上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
  • 追憶李鬱芬:參與原子彈研製後,又做出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新聞...
  • 新中國奇女子,隱姓埋名30年研究原子彈,82歲去世罕為人知
    提到中國的核武器原子彈,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有鄧稼先,郭永懷等人,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這些我們熟悉的名字中,大部分都是男性,女性很少,但是這並不代表沒有,今天,就帶大家認識一位新中國的奇女子,也是我國原子彈事業的奠基人,一代英雄,她叫王承書。
  • 發動二戰的軸心國集團,為什麼不研發原子彈,反而是美國呢?
    原子彈是核武器之一,其威力絕不是一般的常規武器可比,這一點或許日本人深有體會。這是因為在二戰末期,原子彈率先研發成功的美國,把兩顆投放在了日本。
  • 追憶李鬱芬:參與原子彈研製後,又做出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因病逝世,享年92歲。李鬱芬。本文圖片復旦大學供圖在熟悉這位老教授的復旦師生眼中,她有著超凡的科學家品格與風範。有學生稱,她是自己遇過的最好導師。
  • 美國投向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是誰研發的?希特勒是催化劑!
    美國投向日本的兩顆原子彈,加快了二戰結束的進程。那麼,美國的原子彈是誰研發的?為什麼說,希特勒是催化劑?愛因斯坦當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時候,很多猶太人逃到了美國。在美國,很多猶太人向美國高層建議,應該快些研究核武器,一定要趕在德國前。為了儘快促成美國研發原子彈,愛因斯坦曾經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寫過信,提議要先於納粹德國製造出原子彈。在這種背景下,1941年12月6日,美國正式制定了代號為「曼哈頓」的絕密計劃, 羅斯福總統賦予這一計劃以「高於一切行動的特別優先權」。所以說,希特勒是美國研發原子彈的催化劑。
  •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叫什麼?中國的原子彈叫什麼?名字讓人意想不到
    在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後,讓世人為之一震,各國才反應過來世界上出現了一種威力如此巨大的武器,紛紛開始投身研究。雖然意識到原子彈的厲害,但真想造出來在那個時候並不容易,要知道當年美國還為此召集了大批優秀的科學家集思廣益,投入眾多人力財力用時三年才完成。不過功夫不負苦心人,原子彈的成功爆炸增強了美國的實力。
  •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的叫南瓜,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叫啥?
    像早前各國研究原子彈的時候就給原子彈起了各種各樣的代號,畢竟那時候原子彈算是最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各國都不希望其相關信息洩露。那麼你知道各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嗎?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蘇美三國的。目前世界上原子彈的使用記錄只有兩次,當時美國用兩顆原子彈促進了整個二戰的結束。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原標題: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 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叫南瓜,美國叫瘦子,中國的叫啥?名字太文藝了
    好在後來也有了發展科技的意識,才不至於沒有還手的餘地。不過從清王朝的覆滅到二戰時期,中國即便有清楚的認識但當時的情況已經十分嚴峻,他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好在當時的日本侵略者並不被世界所容忍,中國不是勢單力薄的國家。
  • 她是研究原子彈的唯一女性,為了國家隱姓埋名,30年沒有回家
    當年,以錢學森、鄧稼先為首的很多在國外的科學家為了祖國的發展,毅然放棄國外的高薪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環境,回到中國,在艱苦的條件下研究原子彈等核武器。她也是其中之一,也是研究原子彈的唯一女性。為了國家,丈夫表示:妻子已經30年沒回家了!
  • 復旦大學一教授逝世,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文 | 莜莜 審 | 易桉導讀:2020年12月8日,復旦教授李鬱芳逝世,享年92歲,曾經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發工作,自工作以來,獲得不計其數的榮譽,但她始終非常淡然,從不驕傲自大,把自己的熱情奉獻到事業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