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熱門的話題:超強的學習能力是怎麼樣練成的?
我認為,超強的學習能力一定是離不開超強的理解能力。
譬如你跟兩個人講解貸款中的等額本金和等額本息,理解力較好的,一下子秒懂;而理解力較差的可能還要經過一段時間腦子的運轉,才會漸漸讓模糊的概念變得清晰。這就是理解力的差距。
一、什麼是理解?
何為理解?理解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的。
關於理解的廣義的概念認為,凡是揭露事物本質的過程都叫理解。這是個體逐步認識事物的聯繫、關係、本質、規律的一種思維活動。
關於理解的狹義的概念認為,利用已有的知識去認識新事物、或把某個具體的事物納入相應的概念和法則中去才稱作理解。
理解在學習過程中有重要作用。在學習的初級階段中,對事物必須有直接的感知,也要有深刻的理解。
《實踐論》告訴我們,「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有些知識需要記憶,而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的效果就高。
理解與遷移、應用的關係也很密切,不理解就難以應用和遷移,只有理解的知識才有可能遷移和應用。因此,理解在學習知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是源於他們理解能力的不同。
二、理解的三級水平
按照理解水平劃分,有三級水平:
低級水平的理解是指知覺水平的理解,就是能辨認和識別對象,並且能對對象命名,知道它「是什麼」;
中級水平的理解是在知覺水平理解的基礎上,對事物的本質與內在聯繫的揭露,主要表現為能夠理解概念、原理和法則的內涵,知道它是「怎麼樣」;
高級水平的理解屬於間接理解,是指在概念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系統化和具體化,重新建立或者調整認知結構,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並使知識得到廣泛的遷移,知道它是「為什麼」。
三、提高理解力的4個方法
那麼,重點是要如何提高理解能力啦?有下面幾種方法:
1、豐富感性的材料和積累經驗
豐富感性的材料以及經驗。概念的形成與有關經驗的豐富程度是相關的。
前蘇聯心理學家魯賓斯坦說:「任何思維,不論它是多麼抽象的和多麼理論的,都是從分析經驗材料開始的,而不可能是從任何其他東西開始的。然而直觀的、感性的要素只是抽象思維的出發點,思維從這個出發點出發,而後離開它,擺脫它。」
試想一下,地理課若沒有地圖或地球儀,學生就難以想像赤道、兩極、回歸線的位置,陸地、海洋、山川河流的分布。
2、從熟悉易懂的東西出發理解新知識
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是從已有的知識或者熟悉的經驗出發,去認識和理解目前的事物。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布蘭斯德福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說明激活原有知識,對理解學習材料有非常大的作用。其中特別是提供有關語境的背景知識對理解的作用。如果把下段話讀給不提供背景材料的讀者,讀者就很難理解這段話的含義。
「如果氣球破了,樂聲就傳不到那裡,因為所有東西都離那層樓太遠了。絕大多數建築的隔音都很好,所以只要窗戶關上,樂音就傳不進去了。既然整個過程都有賴於穩定的電流流向,那麼,電線若是斷了,也會引起問題。當然,那個人可以喊,但人的聲音不會很大,傳不了多遠。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樂器上的弦可能會斷,那樣,就無法在傳送信息時伴奏了。很明顯,最好的情形是距離短一點,那麼潛在的問題就會少一點。如果面對面,出故障的可能性就最小。 」
如果為讀者提供下圖,再來讀這段課文,則無論理解還是保持的水平都有明顯的提高。
其實驗結果如下表。
3、學會分析事理
腦力強不強在於是否會分析。分析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邏輯訓練的過程,思考的過程,這也是提升、增進理解力的關鍵所在。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讓證據說話,第二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第三還要注意話有沒有說過頭。
《神探狄仁傑》電視劇的狄仁傑對於各大案件都有一個精確的判斷,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在沒有充足的證據前,都不輕易下斷言。
這其實就是分析過程中一定要嚴謹,如果沒有證據,就不要輕易斷言,這樣的斷言便是武斷,可以讓思考誤入歧途,而所得到的東西不過也只是偏見罷了。
4、博覽和精讀相結合
閱讀可以刺激思考,而思考可以讓你的智力覺醒。在閱讀的過程中,博覽和精讀相結合。
博覽是博採各種書的精華部分,有價值的東西。老話說,博學於文。強調知識基礎要寬,知識面要廣。知識只要一寬廣,無論是研究問題還是解決問題,會得到各種暗示。
例如達爾文把生物變遷現象研究了幾十年,卻想不出一個原則去整統他的材料。後來無意中看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得到暗示,完善現有資料,整理出《進化論》。王安石曾對曾子固說:「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所以他對於本草、內經、小說,無所不讀,這樣對於經才可以明白一些。王安石說:「致其知而後讀。」
精讀過的書,要做到:一懂,就是對書的基本內容要達到理解的程度;二記,就是要記住所理解的內容。
三是解釋各種現象,用學過的知識分析、解釋各種現象;四應用,就是能熟練地將從書本內學到的知識表達出來或運用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做到前面兩點,已經是將知識存儲在腦袋裡面,似乎這已經算是一個優秀的學習者。然而,真正意義上,知識應該在運用中得到發展,這是更高級的學習方式。
知識好比如是貨物,在倉庫中堆積還不夠,那樣頂多是滯銷的貨物。只有真正流通起來,才能夠彰顯出它的價值。
公眾號:讀書方法論,主要分享對學習、工作實用的知識。
其中包括: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乾貨、名人治學經驗、記憶方法、思維方法等,運用這些方法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