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呂氏春秋》——餓不食盜之食

2020-12-19 城金融媒

[原文]

東方有士焉,曰肢旌目,將有適也,而餓於道。狐父之盜日坦丘,見而下壺餐以鋪之。」愛旌目三鋪之而後能視,曰:「子何為者話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愛目曰:「嘻!汝非盜 耶?胡為而食後我?吾義不食子之食也。」兩手據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訪,而死。

—— 《季冬紀-介立)

[譯文]東方有個士 名愛旌目,將要到某地去,卻餓暈在路上,狐父那兒一名叫丘的強盜看見了,摘下盛有水飯的壺去餵他。愛旌目咽了三口後眼睛才能看見,他問:「你是幹什麼」?回答說:「我是孤父地方的人,叫丘,」愛旌目說:「呔!你不是強盜嗎?為什麼給我東西吃?我信守節義決不吃你的食物!」說罷,兩手抓地往外吐那咽下去的飯,吐不出來,喀喀一陣就趴在地上死了。

[評析與應用】

愛族目這位先生真是醉得可愛.因為餓暈之時,被一個強盜餵兩口飯而這位強盜只是出於一片菩薩心腸來救他.並無其他所日,他因吐出那兩口強盜餵進的飯而送了自己的性命。

真不知道愛旌目這樣做是為了什麼?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嗎?我能擔保自己的一切吃穿都是潔白 無暇的麼?況且,舉世滔滔,你何苦獨善其身呢!是害怕強盜丘日後要你回報麼?如果你愛旌目日後真有那麼天,手中握有一 點小權,就算開 點小小的後門又有何妨,營私舞弊者大有人在,你這點小道行又算得了什麼?況且,即使你翻臉不認人,將丘以強盜罪打人死牢,又有誰會知道你們之間的恩恩怨怨呢?生死為大,節操清白又算得了什麼呢?如果愛旌目再活個幹把年, 想必他不會死,只怕是與丘老歌正坐在自己的後花園猜拳喝酒哩!

然而,歷史上的「愛旌目」還真不少。朱代有一個處士名叫楊璞,宋真宗請他,他不出來,後來硬是下命令給地方官,用各種方法,軟硬兼施逼他出來了。到了京師,真宗對他很客氣,問他說:「先生一路來,一定有很多人送行,其中有好的詩吧!」他說:「只有我的老伴送了我一 首詩.」真宗說「夫人的詩一 定很好。」楊璞道:"於是提將宮中去,這回斷送老頭皮,」真宗聽了哈哈大笑,立馬就放他回去。真是個不是識抬舉的!然而明朝還有個高啟,更是不識抬舉,皇帝三番五次請他出來作客,仗者自己有幾分薄名,死活不出來,結果惹得皇帝一怒之下,殺了 他的頭,你說冤不冤。

說歸說,笑歸笑, 其實愛旌目和楊璞、高啟他們的這種堅持原則、寧死不屈的精神還真值得我們現代的人學習。

相關焦點

  • 儒學巨擘——呂氏春秋
    其實,有一部著作,其重要性不在《老》、《莊》之下,這部著作就是《呂氏春秋》。高誘《呂氏春秋序》云:「不韋乃集儒書,使著其所聞,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合十餘萬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秋》。」秦相呂不韋借一統之際,集天下儒書,使儒士著其所聞,聚百科而全之,終集儒書之大成,「以述古儒之旨」(高誘《序》)。《漢書·藝文志》別《呂氏春秋》在「雜家」。
  • 《呂氏春秋》數字形式之寓意
    「12」與「5」的組合在《呂氏春秋》編成的時代,或許尚未能產生如西漢時期那樣大的震撼力,不過西漢時人賦予這一組合的象徵意義,在《呂氏春秋》的時代應已經出現,在《呂氏春秋》書中也有所體現,由此看來,《呂氏春秋·十二紀》採用「12×5」這一數字形式,實欲表明其所論是蘊含著天地之奧秘,體現了「道」之根本的天子之制。
  • 《呂氏春秋》中的領導之道
    《呂氏春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非常明確。《呂氏春秋》認為,沒有群體就沒有領導者,群體的存在是領導者存在的前提條件。後世為了實現群體之利,就會在群體中推選出領導者,使之帶領大家,激發群體之力,為特定群體謀利益,即「利之出於群也,君道立也」。
  • 《呂氏春秋》與《呂覽》
    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說:「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張守節以為《呂覽》「即《呂氏春秋》也」(《史記正義》),許多學者也認同此說,這似有不周。《呂氏春秋》應該有大小之別,大的包括「十二紀」「八覽」「六論」,小的只指「十二紀」。《呂覽》則是指「八覽」「六論」,不包括「十二紀」。嚴格地講,原本「十二紀」是一部書,「八覽」「六論」是另一部書。
  • 「金玉良言」事之難易,不在小大,務在知時。——《呂氏春秋》
    「事之難易,不在小大,務在知時。」出自戰國時期呂不韋的《呂氏春秋》。這句話意思是說:事情是難是易,不是事大事小的問題,而在於是否正確地把握時機。賞析這句話講事情成功於否不在於事情本身的大小,而在於是否把握住了時機。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時機,乘時而動,許多難以想像的事也都可以變為現實,所以有道之士不必急,只需韜光養晦,勤以待時就可以了。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
  • 跟著《呂氏春秋》學管理:效法天地、各司其職
    說起《呂氏春秋》,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它很「雜」;第二反應是,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出自它。《呂氏春秋》確實一言難盡。司馬遷曾說它囊括「天地萬物古今之事」。
  • 《呂氏春秋》中的八大名句,讀完受益無窮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名著。呂不韋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盡數》。亦作「流水不腐,戶樞不螻」。意指常流的水不發臭,常轉的門軸不遭蟲蛀。戶樞:門軸;蠹:這裡是蛀蝕的意思。比喻經常運動,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二、善學者,借人之長以補其短。善於學習的人,會利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
  • 《呂氏春秋》十大經典名句,讀懂世間真理!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末年(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集體編撰的雜家著作。該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 《呂氏春秋》裡的十大智慧名句,句句發人深省!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一、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假:借,用。【譯文】善於學習的人。出自《呂氏春秋·誠廉》。【譯文】石頭可以被打碎,但絕不能改變它固有的堅硬;硃砂可以被研磨,但絕不能改變它自身的紅色。五、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則為福,不善用之則為禍。出自《呂氏春秋·蕩兵》。若:好像。【譯文】戰爭像水火一樣,使用得妥善,能給人帶來幸福;使用得不妥善,則會帶來禍患。
  • 春秋造句和解釋_春秋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孔子《春秋》記事,從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計二百四十二年,史稱春秋時代。今多以周平王東遷至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為春秋時代。 春秋參考例句: 1、進不失廉,退不失利晏子春秋。
  • 春秋造句和解釋_春秋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孔子《春秋》記事,從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計二百四十二年,史稱春秋時代。今多以周平王東遷至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為春秋時代。春秋參考例句:1、進不失廉,退不失利晏子春秋。
  • 《呂氏春秋》中的10大經典名句,通天道,明人事
    出自先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仲冬紀·至忠》。治世,指政治清明的社會。濁世,政治不清明的社會。在政治清明的社會盡忠比較容易,在政治黑暗的社會盡忠是很難的。這句話說明政治黑暗的社會是非不分、黑白顛倒,忠與奸已經不為人所辨了。2、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予不能從。
  • 《呂氏春秋》中道儒法兼備的天下觀形成的原因及背景
    《呂氏春秋》便提出了另一種天下觀。《呂氏春秋》的天下觀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集諸子各家學說於一身,是有組織有計劃地編寫而成的治國思想。但是同為治國理政地《呂氏春秋》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簡而概之,《呂氏春秋》天下觀的兩個基本特點是儒道法天下觀兼備、霸天下思想與治天下思想兼陳。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指導綱領和漢前期的多元政策基礎便可以看出《呂氏春秋》天下觀的歷史地位。
  • 《大秦賦》呂不韋不姓呂,姜子牙23世孫,《呂氏春秋》一脈相承
    呂不韋的想法與嬴政截然不同,希望以《呂氏春秋》作為秦國的治國之策。《呂氏春秋》被後人歸類為「雜家」,因為其包含了前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呂不韋為什麼要冒天下之大不韙,非要跟嬴政唱反調呢? 呂不韋不姓「呂」 這恐怕就要從呂不韋的出身說起了,呂不韋不姓「呂」,而是姓「姜」。按照現代人 的叫法,應該稱呼其為「姜不韋」。想必大家都知道姜子牙,而呂不韋正是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孫。
  • 《大秦賦》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價值極高,但跟初衷大相逕庭!
    正如歷史記載的那樣,他那部流傳千年的名作《呂氏春秋》也終於完成。首先,《呂氏春秋》並非呂不韋所作,而是出於他的門客之手。之所以要完成這樣一部作品,最為重要的原因,當然是給呂不韋個人增光添彩。同時對於整個秦國來說,呂不韋所作的這部《呂氏春秋》,多少也有一些與六國爭鋒的意涵。
  • 呂不韋的是非功過隨他去吧,《呂氏春秋》卻留下很多至理名言
    自電視劇《大秦賦》熱播以來,關於呂不韋的是非功過之討論又趨於白熱化。不討論其作為秦國的相邦的功過,《呂氏春秋》中確實有很多給人啟迪的名句。《呂氏春秋》對待事物的看法非常明確,就是要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不能過分予取予求。
  • 大秦賦:《呂氏春秋》完成?相邦得意忘形?李斯冷眼旁觀突敲打?
    歷史上有數不清的人物都已驗證了這一句話。 在細心謀劃之事終於大告完成之際,任誰都不能壓抑自己的喜悅,繼續維持以往的低調吧?可在自己所搞出之成果曝光之後,就會面臨很多來自各方面的窺視與各種出乎意外之外的事情發生,所導致的後續結果很多都是功虧一簣罷了。
  • 《大秦賦》用了39集才看清呂不韋,明白了《呂氏春秋》這個伏筆!
    呂不韋一個人在馬車上有一段獨白:「政兒,你若早些習《呂氏春秋》,仲父安能不助你加冠親政」顯然《呂氏春秋》便是呂不韋的國策,之後姚賈作為說客勸呂不韋助嬴政親政,呂不韋直接表態希望嬴政可以以《呂氏春秋》治國。姚賈以此回稟嬴政,嬴政則認為以《呂氏春秋》治國則無法統一六國,那麼《呂氏春秋》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 《大秦賦》中的呂不韋編寫《呂氏春秋》,大秦如實行斷不會滅……
    他認為,只有善於吸取和利用別人之長補己短者,才能成功,才會得天下。所以他組織手下的賓客,發揮各人的所學之長,著書立說,集百家為一家,編寫出了先秦雜家的代表性著作《呂氏春秋》。《呂氏春秋》分「十二紀」、「八覽」、「六論」3個部分,共有161篇論文,共二十多萬字。參加編寫《呂氏春秋》的學者來自各方,帶來了各種不同學派的觀點。
  • 看《呂氏春秋》就知道了
    其實以上三個觀點,個人覺得都不準確,都不足於解釋秦始皇為何要清算呂不韋的真正原因。如果想要準確地知道這個原因,就一定要去翻看《呂氏春秋》。第五點:《呂氏春秋》點出了呂不韋被清算的真正原因。呂不韋的政治野望,就是要建立起一個君相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所以他非常熱衷於割裂君權,擴大相權,這就是秦王政無論如何都容不下呂不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