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篇報導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說的是我們黑龍江有一些專家提出來要發展農村,而且還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第一,發展有機綠色食品;第二,發展花卉種植業;第三要對農村也實施垃圾分類。大家認為專家的建議是否可行呢?
垃圾分類作為經濟發展的策略被提出來是否過於玩笑?
垃圾問題在城市是一個大問題,提出垃圾分類也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城市因為人口集中,習慣性使用一次性消費品浪費的問題較為嚴重,造成了大量的汙染問題和資源浪費的問題。城市的主要問題是,消費量大,人口集中,大量可回收垃圾被丟棄,大量有汙染的垃圾被掩埋造成極大的能源浪費和汙染問題。所以城市適合垃圾分類。
反觀農村由於農民的經濟狀況價差,農民消費能力不強,居住分散,飲食和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農村要是想要像城市一樣實行垃圾分類那麼成本將會極高。而且我認為農民很少使用一次性消費品,而且農民有積攢廢品賣錢的良好習慣,所以農村根本沒有必要實行垃圾分類。有些專家把農村垃圾分類作為發展農村的經濟策略,是否缺少必要的研究和調查呢?
種花和綠色食品能有效改善農民的經濟落後的現狀嗎?
有一位經濟學家說的一句話我認為很有道理,中國目前是一個農產品過剩的社會,所以我們想要靠「特色」種植來實現財富增長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句話其實就是說透了農業問題的本質,作為最低端的種植戶或是養殖戶,如果沒有銷售渠道的加持,想要實現高利潤或者說想要穩定盈利都是困難的。這也就說明中國的農業所謂的消費升級,只是一些專家提出來的障眼法,我們目前需要的是產業結構升級,我們現在需要改善當下的農業利益分配格局。
從既得利益者手裡「搶錢」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嗎?我們從大眾的農產品轉入小眾的綠色食品,單靠種花種菜就可以有效的改善農民的經濟條件嗎?這和專家所說的先讓一小部分人富裕起來的目標很吻合,至於剩下的人會怎麼樣那就不得而知了。
東北在農業上是具有優勢的,東北地廣人稀土壤肥沃而且適合大型的機械作業,所以東北適合類似於美國的工業農業。但是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農業發達國家,大量的農產品傾銷到中國,導致本國的農民盈利空間有限,這就要求我們東北地區發展農業不能簡單地依靠「糧食輸出」的方式來發展,我們必須要提高我們的農產品商品率。
東北大米全國文明,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國米香」還是認為日本大米和泰國大米香,這是巨大的問題也是巨大的商機。每年我們大豆和其他的豆類,玉米等糧食作物大量的外運,而不是以商品的形式直接進入市場,這又是多大的損失?專家們所謂的種花,種菜能和這些損失相抵嗎?丟了西瓜撿芝麻的事情我們還要幹少次才能頓悟?
我是農民,我為農民發聲。您的關注和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