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30日報導 英媒稱,當中國其他年齡段人群自殺率下降的時候,老年人的自殺率卻在上升。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8月29日一期文章報導,現年71歲的劉彩萍(音)曾是一名數學教師,自從丈夫去年去世後,一個人住在西安。由於視力不好,她很少出門。和許多城市居民一樣,她的老鄰居們如今已經分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兩個女兒也不在身邊。她說,等生活不能自理時,會住進養老院。對中國老年人來說,進養老院仍是少有的做法。這凸顯了一個問題:中國正在努力應對人口迅速老齡化和獨居老人日益增多的現實。
報導稱,兩千年來,中國人大多時候將家庭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整個國家則被視為一個大家庭。孝順基本上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由幾代人組成的大家庭同住在一個屋簷下。有一句老話涵蓋了這一切:養兒防老。
如今,幾代人共同生活的情況依然常見。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幾乎3/5的人和子女生活在一起,這比大多數富裕國家的比例都要高。不過,這樣的局面正在迅速發生改變。父母和子女分開住的情況越來越多,當配偶去世後,健在的一方往往獨自生活。在中國所有單人家庭中,1/5是65歲以上的老人。與年輕人獨居不同的是,沒有幾個老人自願作出這種選擇。許多老人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在這些獨居老人中,女性所佔的比例很高,這是因為她們的壽命往往比丈夫長。
報導稱,對於老人獨居所帶來的影響,中國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政府出臺的政策鼓勵家人一同生活、贍養老人並照顧其他生活不能自理的家人。儘管政府在努力擴大養老金和社保的覆蓋面,不過由於存在老人和病人應該由子女來照料的想法,政府提供的服務遠遠無法滿足需求。福利體系不健全,無法為獨居老人提供幫助。
最近10年來,政府在財政上的支持力度加大,但仍有數量龐大的老人沒有養老金或退休金。醫療保險的覆蓋範圍正在迅速擴大,但覆蓋的病種並不全面。農村老年人所獲得的養老金和醫療保障遠不及城市老年人。
到2025年,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在總人口中將佔到近1/4的比例。獨生子女政策讓養兒防老的觀念變得毫無意義,留在父母身邊並隨時可以和父母同住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隨著年輕人成家時間越來越晚,這樣的趨勢會變得更加明顯。到2050年,每名65歲以上的老人可能只對應2.5名處於工作年齡的成年人,遠低於目前對應8名工作年齡成年人的情況。生在偏遠地區的中國人到遠離家鄉的大城市尋找工作,即便他們想把老人帶在身邊,也沒有這樣的條件。
儘管面對這樣的難題,許多中國人仍將對家人所承擔的責任視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徵。但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楊唯君說,對孝順的期待使得無法感受到子女孝順的人往往會覺得丟臉或孤獨。許多人在需要鄰裡伸出援手時卻不願求助。復旦大學的陳宇在研究了上海老年人的現狀後發現,84%的老人很少或從不參加社會活動。
報導稱,政府承認存在這樣的問題。2013年放寬獨生子女政策時,政府就把獨居老人日益增多作為原因之一。有些有膽識的地方政府推出了針對獨居老人的一些計劃。杭州的外地進修醫生可以免費入住獨居老人的家,這樣一來,老人可以有人陪伴並獲得基本的護理。一些城市鼓勵發展「時間銀行」,這一養老模式借鑑於美國和日本,60歲以上的老人幫助比自己年紀更大、比如80歲以上的老人,從而建立個人的信用,日後可以靠這樣的信用享受養老服務。不過,喜歡發揮掌控作用的政府仍對自己不能密切監督的一些做法心存疑慮。
社會保障體系的薄弱意味著當親人不能向獨居老人提供幫助時,這些老人無法獲得多少支持。北京理工大學的于娜(音)在2013年所做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首都北京,幾乎沒有什麼社區機構向需要幫助的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基本服務。在其他一些城市,有針對老人的社會活動,但很少有個人護理服務。由於社區醫生人數不足,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往往要長期住院。社工人員供給不足、薪酬過低、工作負荷過重,而且沒有受過多少訓練。居家護理服務在增多,但仍存在巨大缺口。中國有580萬張養老床位(可以接納近3%的60歲以上人口),但想要獲得這樣一張床位的老人往往排起長隊。
報導稱,在這種背景下,當中國其他年齡段人群自殺率下降的時候,老年人的自殺率卻在上升。在2009年到2011年期間,65歲以上老人佔到全部自殺人口的近一半,而且農村地區更為嚴重:在任何國家,老無所依都是非常殘酷的,不過在中國,或許這樣的生存局面更加孤立無援,因為大批年輕人為尋找工作離開了村莊和父母。政府試圖強制子女對父母盡孝,並在2013年通過相關法律,規定如果子女不經常探望父母或關心老人的「精神需求」,有可能被處以罰款甚至拘禁。這樣的應對方式是無效的。在迅速變化的中國,政府需要增加向老年人提供的保障。(編譯/李鳳芹)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