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國獨居老人增加 政府需增加保障提供

2020-12-13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8月30日報導 英媒稱,當中國其他年齡段人群自殺率下降的時候,老年人的自殺率卻在上升。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8月29日一期文章報導,現年71歲的劉彩萍(音)曾是一名數學教師,自從丈夫去年去世後,一個人住在西安。由於視力不好,她很少出門。和許多城市居民一樣,她的老鄰居們如今已經分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兩個女兒也不在身邊。她說,等生活不能自理時,會住進養老院。對中國老年人來說,進養老院仍是少有的做法。這凸顯了一個問題:中國正在努力應對人口迅速老齡化和獨居老人日益增多的現實。

報導稱,兩千年來,中國人大多時候將家庭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整個國家則被視為一個大家庭。孝順基本上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由幾代人組成的大家庭同住在一個屋簷下。有一句老話涵蓋了這一切:養兒防老。

如今,幾代人共同生活的情況依然常見。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幾乎3/5的人和子女生活在一起,這比大多數富裕國家的比例都要高。不過,這樣的局面正在迅速發生改變。父母和子女分開住的情況越來越多,當配偶去世後,健在的一方往往獨自生活。在中國所有單人家庭中,1/5是65歲以上的老人。與年輕人獨居不同的是,沒有幾個老人自願作出這種選擇。許多老人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在這些獨居老人中,女性所佔的比例很高,這是因為她們的壽命往往比丈夫長。

報導稱,對於老人獨居所帶來的影響,中國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政府出臺的政策鼓勵家人一同生活、贍養老人並照顧其他生活不能自理的家人。儘管政府在努力擴大養老金和社保的覆蓋面,不過由於存在老人和病人應該由子女來照料的想法,政府提供的服務遠遠無法滿足需求。福利體系不健全,無法為獨居老人提供幫助。

最近10年來,政府在財政上的支持力度加大,但仍有數量龐大的老人沒有養老金或退休金。醫療保險的覆蓋範圍正在迅速擴大,但覆蓋的病種並不全面。農村老年人所獲得的養老金和醫療保障遠不及城市老年人。

到2025年,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在總人口中將佔到近1/4的比例。獨生子女政策讓養兒防老的觀念變得毫無意義,留在父母身邊並隨時可以和父母同住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隨著年輕人成家時間越來越晚,這樣的趨勢會變得更加明顯。到2050年,每名65歲以上的老人可能只對應2.5名處於工作年齡的成年人,遠低於目前對應8名工作年齡成年人的情況。生在偏遠地區的中國人到遠離家鄉的大城市尋找工作,即便他們想把老人帶在身邊,也沒有這樣的條件。

儘管面對這樣的難題,許多中國人仍將對家人所承擔的責任視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徵。但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楊唯君說,對孝順的期待使得無法感受到子女孝順的人往往會覺得丟臉或孤獨。許多人在需要鄰裡伸出援手時卻不願求助。復旦大學的陳宇在研究了上海老年人的現狀後發現,84%的老人很少或從不參加社會活動。

報導稱,政府承認存在這樣的問題。2013年放寬獨生子女政策時,政府就把獨居老人日益增多作為原因之一。有些有膽識的地方政府推出了針對獨居老人的一些計劃。杭州的外地進修醫生可以免費入住獨居老人的家,這樣一來,老人可以有人陪伴並獲得基本的護理。一些城市鼓勵發展「時間銀行」,這一養老模式借鑑於美國和日本,60歲以上的老人幫助比自己年紀更大、比如80歲以上的老人,從而建立個人的信用,日後可以靠這樣的信用享受養老服務。不過,喜歡發揮掌控作用的政府仍對自己不能密切監督的一些做法心存疑慮。

社會保障體系的薄弱意味著當親人不能向獨居老人提供幫助時,這些老人無法獲得多少支持。北京理工大學的于娜(音)在2013年所做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首都北京,幾乎沒有什麼社區機構向需要幫助的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基本服務。在其他一些城市,有針對老人的社會活動,但很少有個人護理服務。由於社區醫生人數不足,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往往要長期住院。社工人員供給不足、薪酬過低、工作負荷過重,而且沒有受過多少訓練。居家護理服務在增多,但仍存在巨大缺口。中國有580萬張養老床位(可以接納近3%的60歲以上人口),但想要獲得這樣一張床位的老人往往排起長隊。

報導稱,在這種背景下,當中國其他年齡段人群自殺率下降的時候,老年人的自殺率卻在上升。在2009年到2011年期間,65歲以上老人佔到全部自殺人口的近一半,而且農村地區更為嚴重:在任何國家,老無所依都是非常殘酷的,不過在中國,或許這樣的生存局面更加孤立無援,因為大批年輕人為尋找工作離開了村莊和父母。政府試圖強制子女對父母盡孝,並在2013年通過相關法律,規定如果子女不經常探望父母或關心老人的「精神需求」,有可能被處以罰款甚至拘禁。這樣的應對方式是無效的。在迅速變化的中國,政府需要增加向老年人提供的保障。(編譯/李鳳芹)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相關焦點

  • 美媒稱中國傳統家庭觀念被顛覆:年輕人享受獨居樂趣
    參考消息網9月25日報導 美媒稱,中國人心裡想著婚姻,但承諾就不一定了。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登記結婚的人數連續兩年下降,而離婚人數則繼續攀升。報導稱,中國正在經歷一系列深刻的社會和經濟變革,傳統的愛情和家庭觀念被顛覆。數據供應商CEIC Data和中國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有關中國的數據用確鑿的數字支持了部分趨勢的真實性。
  • 獨居老人、空巢老人護理服務體系與對策
    政府有關部門應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和解決「獨居老人」「空巢老人」問題,比如加大財政對養老事業的供給,大力提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為獨居老人、空巢老人搭建一道「安全網」。本報特邀請老年護理研究領域專家對此問題加以分析探討,以饗讀者。從歷史上看,1962—1972年是中國前所未有的人口生育高峰期,這也就預示著中國最嚴重的人口老齡化衝擊波將在未來兩年內來臨。
  • 英媒:Airbnb推中文名討好中國市場並將投資增加一倍
    參考消息網3月24日報導英媒稱,儘管優步沒能在龐大並且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佔據支配地位,但Airbnb(前譯「空中食宿網站」——本網注)仍然決心要取得成功。這家民宅共享服務提供商不僅將其在華投資增加一倍、將本地員工從60名增加到180名,而且它還有了一個新名字。
  • 如何更好地為獨居老人服務
    [網友秋色]問:上海獨居老人有多少?每年增加多少戶?大概每年都有增加吧?  [嘉賓吳幼敏]答:去年末,上海獨居老年人約17.24萬人。與子女分居的純老年人家庭老人有78.72萬人,今後每年的增速會不斷加快。  [嘉賓王振華]答:按照最新的統計2006年末上海「純老家庭」老年人總數為78.72萬人,其中單身獨居老人17.24萬。
  • 英媒:來華留學生數量和國別都在增加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8月23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教育出口助力其全球雄心  近年來,中國接收的外國留學生數量增長顯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2012年到2017年在華外國留學生增幅達74%,目前總人數逾20萬。
  • 上海獨居老人達23.35萬 政府購買服務致電關懷
    記者了解到,這項服務最早由楊浦區民政局委託上海海陽老年事業發展服務中心提供。理事長徐超透露,如今海陽「96890為老服務熱線」已經逐步在楊浦、虹口、靜安江寧路街道、浦東的南碼頭街道和周家渡街道推開。就在本月下旬或8月初,普陀老人也能享受到這項由政府買單的電話問候服務。這項電話關愛服務,對獨居老人一般兩天一次,根據老人要求也可以3天一次,純老家庭一般一周一次。
  • 關愛「獨居老人」從心開始
    該鎮雀嘴村、金中村、杭郭村、呂家埠村、祝家街社區等5個村(社區)共同參與開展「聖奧·獨居老人暖巢行動」。這5個村(社區)總人口1.8萬餘人,其中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4000餘人。通過組織老年人參與「銀齡互助」,開展志願服務,動員社會組織、村(社區)黨員幹部、志願者、老人親屬鄰裡為獨居老人提供服務。「銀齡互助」助什麼?
  • 英「智能屋」照料獨居老人 可GPS定位跟蹤(圖)
    獨居老人多 英造「智能屋」  老人若發生意外 能及時通知家屬或護理人員  新華社今日上午專電 英國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能夠照顧獨居老人起居和健康的「智能屋」。  《星期日泰晤士報》29日報導,這種「智能屋」裝有一個以電腦終端為核心的監測、通訊網絡,使用紅外線和感應式坐墊和床墊觀察老人在屋內的走動。如果老人外出,電腦還可以通過GPS全球定位系統跟蹤其去向。  開發「智能屋」項目的「建築研究基金會」負責人彼得·邦菲爾德形容「這是一座沒有護士的養老院」。
  • 上海市「陽光關愛」三措施溫暖申城單身獨居老人
    像吳德輝這樣的獨居老人的「守護神」,目前正活動在上海的各個社區,為16.6萬「單身獨居老人」送去生活照料、疾病醫護和精神慰藉三大保障。      巡視報告員帶來生活照料    面對單身獨居老人的迫切需求,目前在上海的各個社區,都成立了單身老年生活護理援助分中心,各種形式的助老服務員正活動在每個居民小區。
  • 市老齡委:高溫天子女多回家看看 獨居老人抑鬱達95%
    東方網7月11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昨天申城又迎來了高溫,如何防止獨居老人猝死及一旦發生意外如何第一時間發現?上海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緊急發出了關於高溫期間做好獨居老人結對關愛的通知。不過專家認為,政府建立的這張「支持監護網絡」代替不了子女盡孝,子女應該是老人生命安全的第一責任人。
  • 老人家中摔倒4天無人知曉!「獨居老人」的生命安全該如何保障?
    有相關數據顯示,到205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4.87億,約佔據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面對這個龐大特殊群體,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守護?這些熙攘都市裡的留守老人的安全又該如何保障?獨居老人的生命安全該如何有效保障?
  • 新聞1+1丨智能水錶,怎樣「守護」獨居老人?
    一塊智能水錶,如何為獨居老人安全增加保障?智能水錶、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上海正在探索一個什麼樣的老年人服務網絡?《新聞1+1》連線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共同關注:智能水錶,怎樣「守護」獨居老人?
  • 英媒:智能家居進軍中國老人護理市場
    路透社8月9日文章,原題:智能家居科技打入中國的新興老人護理市場在中國,一家鮮為人知的企業開啟了其在老年人護理領域雄心勃勃的事業。客戶通過配有電視機的網絡攝像頭和語音助手,連接到遠程醫療和急救(SOS)系統以及家政和送餐服務等付費服務。
  • 川普政府大幅提高移民入籍測試難度 美媒:增加無謂的障礙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川普政府大幅提高移民入籍測試難度 美媒:增加無謂的障礙近日多家美國媒體指出,川普政府正在為限制移民政策做「最後的努力」,而增加移民入籍測試難度就是其中一項。許多評論家認為,該測試增加了難度及複雜性。一些新增的問題要求測試者提供關於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美國憲法起草人之一與第一任美國財政部長)、 詹姆斯·麥迪遜(美國第四任總統、「憲法之父」)、和德懷特·艾森豪(美國政治人物和陸軍將領,曾在1953至1961年間任美國第34任總統)的生平細節,還有一些問題則要求指出美國憲法「第十修正案」的目的。
  • 如何老有所依成世界難題 看看各國如何關愛獨居老人
    科學家認為,孤獨會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29%,中風的風險增加32%,還會導致壓力和抑鬱。英國:不放棄獨居老人一名老人在倫敦-布萊頓老爺車比賽開始前參觀參賽車輛。例如,英國皇家郵政公司的郵遞員應當在派送信件和報紙時順路看望獨居老人。郵遞員應嘗試讓獨居老人與其親屬或當地關愛獨居老人的組織建立聯繫。此外,政府計劃撥款近200萬英鎊(1英鎊約合8.74元人民幣——本網注)用於建立新的公共區域,如咖啡館、藝術館或廣場。
  • 園區家庭養老增加「夜間照護」模式!
    園區家庭養老增加「夜間照護」模式!☑打造黨建特色品牌「愛老直通車」,為高齡獨居和無子女照護的老年人家庭配備響應及時的煙感氣感報警設備、方便隨身攜帶的緊急呼叫設備,提供緊急援助服務,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與家庭醫生籤約、巡診相結合,加快整合醫療、養老、康復、長期護理保險等資源,著力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 正在閱讀:被科技拋棄的獨居老人,一塊智能水錶能改變什麼
    此外,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卻經常都能聽到獨居老人在家突遇意外沒有被及時發現,錯過救治;獨居老人去世多日才被發現這樣的新聞。老人、特別是獨居老人似乎被科技、被這個社會所拋棄。像遇到老人只是外出短期旅遊,或是老人在洗澡時突發意外等情況,智能水錶該如何解決。而且12小時不走字才報警,對於突出的、需要及時救治的意外和疾病,周期確實有些長了,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救治時間,但是縮短檢測周期,又會極大的增加社區工作人員的負擔。總的來說,只從預警的及時性來看,智能水錶充當的更多是一個「報喪」的功能。
  • 黃石市四醫院對500戶獨居老人開展入戶調查
    9月19日以來,鄂東醫養集團黃石市第四醫院在黃石開發區·鐵山區政府鐵山街道辦的協助下,組織20餘名醫務人員,分組到500戶獨居老人家中開展入戶調查,對老人的健康狀況、自理能力進行評估建檔,同時了解他們的具體生活需求和養老意向,為該群體老人提供健康支持和安全保障。
  • 獨居老人,有想過當你老了,會是怎麼養老呢!
    獨居老人,英文是: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伴隨著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傳統的核心家庭結構發生變化,的家庭結構成為主流,家庭規模日趨小型化,打破了傳統上的三代人甚至四代人同居的家庭模式。同時現代社會中老人和子女都要求有自己的"自由空間",因此純老家庭和獨居老人的社會現象成為社會各屆關注的焦點。
  • 英媒:背棄中國,我們承受不起代價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英媒:背棄中國,我們承受不起代價英國《每日電訊報》6月8日文章,原題:英國承受不起背棄中國的代價 副題:我們與中國的共生互惠關係之深,遠超聒噪的批評者所願意承認的 當前,英國在對華關係問題上正進行某種認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