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雞不三年,犬不六載」,其中有何說法?古代人早已說明

2020-12-13 戲說那歷史

中國傳統鄉村因為是農耕為主,也就形成了人畜混雜的生存環境。但彼此之間也算是和睦,主僕關係一樣的佳話也有不少傳說。可偏偏有古語云:「雞不三年,犬不六載。」這又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出自清代儒生袁枚的散文筆記《子不語》,提到了晉代的一部叫做《搜神記》的志怪小說,所謂「人畜改常」,也就是說家中牲畜雖然見通人性,但根本上仍是禍害,總會傷人。因此,以前的農村都有個不成文的習俗,只要牲畜傷人,不管怎樣,一定要除掉犯事的牲畜。

大家似乎從來不會關心為何家畜會襲擊主人,聽村裡老人說是因為「撞克」(中邪),牲口得了「撞克」就「邪性」上頭,就控制不住要害主人。到底真相如何,無人知曉。村中老輩人口中總是有很多故弄玄虛的東西,想必袁枚和紀曉嵐當年也是這樣創作的。不過,這麼多年來還在口耳相傳,看來確實有幾分道理。儘管這些逃脫不了迷信,但一些事還是很難說清,到底忌諱頗多。那麼,袁枚他們的筆記裡,到底記載了些什麼呢?

在《子不語》的《人畜改常》篇中,就說有個叫孫會的人,平日裡特別喜歡狗,就養了一隻取名「長歲」。孫會格外喜歡它,平日裡同吃同處,視若己出。長歲也知道報效主人,每天都會搖頭擺尾地到門前迎接主人。某天,孫會買回些好肉,先要給長歲吃,但哪曾想這畜生發了瘋,一口就把主人的手掌咬穿,呲著牙還要繼續襲擊!孫會一時震怒,讓身旁家丁將其亂棍打殺。自此,孫會說貓狗本是畜生,無情無義,永遠也養不熟,再不養狗。

另有一例,有個叫楊九的揚州人,在一次進山打柴時救下來一隻幼虎,多日好生照料下幼虎痊癒,還留在家中不肯離開。楊九素來孤苦無依,也就收養下了這隻幼虎,平日裡形影不離,被人稱作「虎漢」。老虎長大了,楊九便想來雜耍賺錢餬口,於是開始和虎一同在街頭賣藝。他輕拍老虎額頭,老虎就張大嘴巴讓楊九把腦袋伸進去轉圈,多日無事。可就在一次表演時,老虎直接咬死了楊九!當街啃食起來。民眾慌忙報告官衙,衙門趕忙派獵戶用火槍才將其打死。之後還貼出告示警示民眾遠離禽獸。

那麼,真的只有禽獸才反目無情嗎?二十四孝裡不是照樣有埋兒奉母嗎?善惡只在一念思量,人畜都概莫能外。想來,人們馴養牲畜,不也是違逆了它們的本性嗎?這和剝削勞苦大眾的封建倫常又有什麼區別呢?總該是掃除舊日壓迫,方是正道。

對此,你有何看法呢?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雞不三年,犬不六載」,這句話什麼意思?反正我不認同
    老話常說「雞不三年,犬不六載」,這句話該怎麼理解?我國古代人民總結的各種俗語太多了,在經過時間的沉澱之後,我們會發現有一些確實很值得學習,但是有一些已經和現在的社會脫鉤,或者根本就說得不對,不能採信。比如說這句俗語雞不三年,犬不六載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雞不三年,犬不六載」,家裡的雞狗養久了會怎樣?
    農村俗語:「雞不三年,犬不六載」,怎麼解釋,家裡的雞狗養久了會怎樣?農村老家裡有一隻十年多的老狗,由於它的年齡大了,它也從以前的警覺也逐漸變得昏痴了起來,最後走路都找不回家了。一天我回到家裡,看到這一情況,就提議把這老狗給賣了,正當我說出嘴的時候,就遭到了爸爸的呵斥,說是讓狗在家裡安度晚年,畢竟養了這麼多年還是有感情的。還有一件事是,家裡養雞的時候,爸爸在過年的時候總是殺當年的公雞,一些公雞也不能餵到三年以上。當問到爸爸為什麼會這麼做時,老爸說:「雞不三年,犬不六載」,家裡的生靈養久了會通人氣的。
  • 農村俗語「雞不三年,犬不六載」啥意思?老話講的在理麼?
    小的時候,老人們常說養雞不過三,養犬不留六,說的就是養雞不能過了三年,養狗則不能過了六年,這三年和六年對於這兩個家畜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如果超過了這個節點那麼就會產生一些少見的情況,下面筆者就通過實際的生活經驗來總結下這句俗語想要表達的意思吧。
  • 俗語:雞不過六,犬不過八,啥意思?老祖宗的智慧還適用嗎?
    而在這些比較淺顯的俗語中,「雞不過六,犬不過八」就是經典之一。這句話的意思也很直白,指的其實就是一個普遍的規律:一般的雞不會活過6年,一般的狗則不會活過8年。言外之意其實就是,如果雞和狗的生命都超過了它們本來常規的生命期限的話,那麼就是老一輩人們所經常說的「事出反常必有妖」。
  • 為何說:犬無八年,雞不六載?是啥意思?古人的話有道理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一些動物它是通靈性的。比如說有一種燕子看到花落了之後,就會撲騰著翅膀表達自己的憂傷。鳥兒是大自然中的動物一員,動物的種類也有很多。現在受寵程度比較高的一些動物就是小狗,小貓等等。但是一提到狗狗,又有一句話叫做犬無八年,雞不六載,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狗無八年,雞無六載,為什麼農村有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是迷信
    狗無八年,雞無六載,為什麼農村有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是迷信文/凝結論史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之中有過種種對民間生活現象或者是民風民俗的高度概括和高度反映,上到穿衣的一塊布匹,下到飯碗中的粒粒糧食,或者是用餐規矩。都用詩歌或者是短語來概括。於是有了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中對人民的描寫。
  • 老話常說「雞不三年,犬不六載」,此話實在,禽獸養久了恐生禍害
    有人問獅哥:「雞不三年,犬不六載」是嘛意思?這句話出自古典文言作品《搜神記》中,是說禽獸不可久養,養久了恐生禍害。我先說個真事兒給各位聽聽。離我家不遠,有個老頭人稱老董。老董早年在生產隊專管料理牲畜的活計,因此很會養馬牧牛。他家中有匹高頭大馬,渾身白色,亞賽白龍馬一般。老董對其愛如珍寶,有影視劇組在當地拍攝電影,以300元一天的高價租用他這匹白馬,老董愣是不肯往外租。要知道80年代的300元對於一個農民來說可是很大一筆錢,我父親在劇團唱戲,一個月不過才八十六元,加補助才勉強拿到一百元。
  • 民間俗語:「雞鳴千年旺,狗吠萬事興」,究竟什麼意思?
    所以,一些俗語並沒有像詩詞歌賦那樣講究韻律,但卻很通俗,所以在我們生活中,俗語才能夠流傳得如此廣泛!因為俗語大多是生活總結出來的,所以有很多和家庭生活相關,我們這裡經常有人說「雞鳴千年旺,狗吠萬事興」,說的就是生活中只有和和美美,一個家庭才能夠興旺發達,財源滾滾。
  • 農村俗語:「娶妻不娶屬羊女,嫁男不嫁屬雞男」,這種說法靠嗎?
    自古以來,婚姻就是人生大事,所以雙方在選擇配偶的時候,都會小心謹慎,除了考量對方的長相、家世、背景和品性,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屬相和生辰八字也逐漸成為兩人婚姻匹配度的標準,而民間更是有俗語「娶妻不娶屬羊女,嫁男不嫁屬雞男」的說法,那到底有沒有道理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 民間俗語:「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究竟是啥道理?
    中華上下五千年,積累了極為深厚的歷史文化,且不必世人皆知的唐詩宋詞,單憑那些流傳在民間的經典俗語,就足以讓人為之驚嘆。顧名思義,俗語是通俗易懂的語言,沒有華麗的辭藻,不需要講究押韻,是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而成,涉及到很多方面,同時也反映出古人的願望和期盼。
  • 民間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有何深意?老祖宗告訴你傳統習俗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有何深意?祭灶的習俗,你了解多少文·玄武石說到我們的中華文化,就不得不說我們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這四個節日是我們國家的四大傳統節日。而且,今天小編要說的主題,就包括其中的一個節日。那就是關於月亮的中秋節。其實,另外一個離春節比較近,就是臘月23。那由這兩個節日出現的俗語,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了。這句俗語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說男人們,不能在中秋節的這一天祭拜月亮。
  • 老話說:「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說法?
    在這千百年的歷史裡所流傳的,除了散發著翰墨書香的歷史典故,也還是有老輩人口口流傳、更為貼近我們百姓生活的俗話,老話常說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到底有何說法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例如"放虎歸山,必有後患。"、 「鑽石雖小,能穿瓷器;麥垛雖大,壓鼠不死」、」擒龍要下海,打虎要上山「等等。
  •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但是在客觀規律的影響之下,卻用通俗易懂的俗語,將這個道理表現得淋漓盡致。「雞不過六,犬不過八」,就是其中比較經典的詞語之一。「雞不過六,犬不過八」,其實說的就是一種客觀的自然規律,如果雞和狗的生命超過限定,那麼就是老祖宗所言「事出反常必有妖」。如果按照客觀規律來講,農民家中飼養的小雞,正常生命其實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流傳於三國兩晉之際的古籍《易妖》,就介紹了很多世間的妖異之象。
  • 民間俗語「抬頭老婆低頭漢」是啥意思,出自何處,有何用意?
    民間很多俗語有道理,但「抬頭老婆低頭漢」卻並非全部是真理我國古代傳到現在,民間流行很多俗語,有的俗語出自典故,有的俗語很粗俗,有的則很文雅。但這些俗語都有很多用意,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一些經驗或者說法。有的俗語帶有對自然的認識,對人的看法,以及民間總結。有些俗語講的很有道理,但有些俗語在現實生活並不一定很準確。
  • 農村俗語「眉上出眉毫,吃喝不愁糧」啥意思?有道理嗎?
    古代人十分重視對經驗的總結,而這些總結的句子也被稱為俗語,它包含了耕種,天氣預測,人情世故,面相等等方面,其中最耐人尋味的莫過於面相類的俗語了,雖說這些俗語沒有科學依據,但確實也影響到了每個人的心理。總之這類俗語多如牛毛,今天繼續為大家分享一則這類的俗語,「眉上出眉毫,吃喝不愁糧」,這則特別的耐人尋味,並且每個地方的說法也不一樣。那麼你覺得有道理嗎?首先來說說什麼是「眉毫」,即眉毛中長出的長眉毛,一般來說50歲以上眉毛長處長眉的話,人們也稱之為壽眉,如果二十歲到四十歲的年齡段長出眉毫的話,則稱之為鬼眉。
  •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雞和狗都屬於家養的動物,在我國民間,老祖宗們為了生存早就開始嘗試著去飼養雞和狗了。  因此,這些動物也隨著人度過了漫長的時間,我們的祖先總結了一些關於雞和狗的俗語,比如:「雞不過六,狗不過八」,到底是何意?下面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大意是:飼養雞別超過6年,豢養狗別超過8年。這是為什麼呢?先來聽一個故事吧。
  • 農村老人常說:「雞不過六載,狗不過八年」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有許多老話,這些老話通常是人們在長年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隨著歲月的印證,老話更成為一種寶貴經驗。而其中最為讓人感興趣的莫過於一些生活類的老話,記得兒時,每到中午吃飯時刻,農村老人就常常端著飯碗在門口上閒聊,常聽到一句「「雞不過載,狗不過八年」這句老話。
  • 農村俗語「男的怕屬雞,女的怕屬羊」,真的會給家庭帶來不幸嗎?
    在古代俗語「男的怕屬雞,女的怕屬羊」中,說明了農村過去不管嫁或娶,都比較看重雙方的屬性。如果男的屬雞女的屬羊,雙方父母都會對這門親事搖頭,他們認為這兩種屬性的人即使在一起成了家,將來也會給家庭帶來不幸。他們為什麼這樣認為呢?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查閱資料時看到了這麼一句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當我看到這句俗語後,雖然對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仔細揣摩了老半天,但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五十不交友在過去,人們的壽命都普遍較短,1996年出版的《生命與災禍》第5期中刊登了林萬孝先生所撰寫的《我國歷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文。
  • 民間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什麼意思?蘊含老祖宗智慧
    農村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原話是"大房簷水滴小房,小房就叫淚滴房。建房若叫滴淚房,主傷兒女痛斷腸。爹哭兒來兒哭娘。"古代人建房子,大多都是大屋疊小屋,要真的是三年哭一場,那麼就沒有正常的家庭了。但要是強行解釋的話,也不是說不通的,就比如大屋的窗口處連接著小屋,那麼小屋的屋頂必然會對大屋窗口有一定程度的遮擋,那麼採光、通風等都會受到影響,讓人住著不那麼舒適,特別是通風情況不好的房間,長期居住很容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