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巧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尚且可以依賴家中的父母,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早晚都得離開家去獨立生活。在此之前,孩子必須具備自理能力。對於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不僅要從小開始培養,而且要特意進行培養。
孩子的獨立生活之路,往往是從進入幼兒園開始的,孩子在三歲左右便可以送入幼兒園學習生活。小王平常很寵自己的孩子,在孩子三歲時因為擔心孩子不能夠融入幼兒園生活,所以沒有及時把孩子送入幼兒園。又過了兩年,小王才把五歲的孩子送進幼兒園。
本想著這時候送孩子進幼兒園應該不會出現什麼問題,沒想到不久之後小王便接到了幼兒園園長勸退的電話,幼兒園園長讓小王儘快把孩子領回家,之前付的學費也會全額退還。小王接到電話後很不理解,於是聯繫幼兒園老師,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情況。
老師表示也正想給小王打電話說明這件事,由於小王的孩子在幼兒園裡特別調皮,平時非常喜歡捉弄同學,嚴重擾亂了班級的秩序,也降低了老師的上課效率。小王卻覺得調皮是孩子的天性,幼兒園不能夠據此就開除孩子。
後面老師又表示,調皮只是一方面的,而且調皮和搗亂不能夠混同。
其實最關鍵的在於這位的自理能力非常差,完全不像一個五歲孩子,經常尿褲子也不跟老師打招呼,所以給幼兒園造成了很多麻煩,這才決定開除孩子。小王卻始終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別的孩子肯定也這樣。
1、養成懶惰的壞習慣
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在生活中也會習慣於等著別人來動手,這樣一來孩子的動手能力也會非常差。孩子長時間習慣於他人的幫忙,自理能力也就無從提高,此外還會養成懶惰的壞習慣。勤勞的人動手能力總是非常強,而懶惰的人總不想親自動手。
2、孩子缺乏責任感
責任感並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通過生活中的一樁樁小事形成的,沒有責任感的人是不值得託付的,也是不被信任的。孩子在獨立處理一樁樁事務的過程中,自然也會隨之建立起責任感。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做到生活自理,又談何擁有責任感呢?
3、孩子不懂得感恩
孩子一旦習慣了父母的付出,便會在潛意識裡認為父母的好都是理所當然的,這種習以為常的思維很難讓孩子去感恩父母。父母一味地付出,只會讓孩子更加自私冷漠,而不知道感恩為何物。
1、讓孩子參與家務活
人的自理能力離不開家務中的各種瑣事,也可以說家務活在一方面造就了人的自理能力。孩子未來獨立生活,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各種家務瑣事,包括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整理歸納等等。
家長可以讓孩子提前參與到家務活之中來,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可以先從打掃衛生等簡單的事務做起,等到孩子年齡稍微大一些,可以教孩子煮飯做菜。
2、不要代替孩子做決定
人的一生都會面臨很多要做決定的時刻,孩子也同樣面臨著很多決定。決定有大有小,而不管是什麼決定,家長首先都應該去聽取孩子的意見,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但不能夠代替孩子去做決定。
例如每天要穿什麼衣服,家長要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午飯想要吃什麼,讓孩子自己去決定。家長要從生活中的小細節去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孩子的一項必備能力,也是家長需要從小去培養的,這也是對孩子負責的一種做法。
本文由巧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