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1908.9-1983.6),曾用名何柳華。廣東惠陽縣(現惠城區)陳江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黨和國家的優秀領導人。他,出身國民黨元老之名門,卻在革命低潮時投奔了中國共產黨;他曾多次被捕入獄,卻每次都奇蹟般生還;他曾因「海外關係」被批判,卻憑這份關係在外交戰線上獨樹一幟。童年被叫作「肥仔」,晚年被尊為「廖公」他為世界和平事業,為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在孫中山、宋慶齡和他的父母廖仲愷、何香凝的教育和影響下,積極投身於大革命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8年回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曾多次被捕入獄,卻每次都奇蹟般生還。廖承志先生學識淵博,通曉五國語言,擅長詩詞、書畫、戲劇,才華橫溢。1983年6月6日,在六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被提名為國家副主席候選人,正當黨和人民委以重任時,不幸於1983年6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1925年6月,廣州沙基慘案發生時,走在遊行隊伍前面的廖承志遭英軍開槍射擊,打飛了帽子,差點送命。同年8月20日,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右派殺害,年僅17歲的廖承志失去了父親。為防止再遭謀害,母親何香凝把他們姐弟倆送到了日本。廖承志進入早稻田大學學習,並參加了中共東京特別支部領導的學生組織,因參加反日大同盟,曾兩次被捕。
1926年夏,因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廖承志被日本警方拘捕並強行驅逐出境。此後在德國漢堡和荷蘭海牙,因領導中國海員運動,也遭拘捕並被驅逐出境。當別人問起他坐「洋牢」的滋味時,他幽默地解嘲道「還好,還算文明」。廖承志曾自我調侃說,我沒有算過命,但命中注定要遭牢獄之災。
廖承志是何香凝唯一的兒子,母子連心實屬人性本然,但何香凝對廖承志的疼愛似乎超過了一般。這無疑是由於何香凝在丈夫廖仲愷1925年不幸遇害逝世後,戰勝人生諸多艱難,獨自含辛茹苦將一雙兒女帶大,故而對子女既有殷切期望又懷深切愛憐。1933年,廖承志在上海被捕入獄。何香凝得知消息後,帶著一把椅子去找當時的上海市市長吳鐵城,要他放了廖承志,聲言:「你不放他,我就坐在這裡等著。」吳鐵城只好「請示」蔣介石後釋放了廖承志。為唯一的兒子,何香凝不顧一切,毅然挺身而出,四處奔走,請宋慶齡、柳亞子、經亨頤等著名人士聯名做擔保。這次營救還連帶成就了廖承志和夫人經普椿的姻緣。
經普椿1917年4 月1 7 日出生於書香名門。1933年畢業於其父創辦的上虞春暉中學。從少年時代起,在父親經亨頤先生以及何香凝、廖承志的影響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1月11日在香港與廖承志結婚後,參加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的工作。1 9 4 6 年後在重慶和南京中共代表團辦事處工作。在延安工作期間,協助廖承志為新華社的建設做出了寶貴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長期從事僑務工作。1 9 5 4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先後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執行委員、中日友協理事、宋慶齡基金會名譽理事、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顧問等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發展中國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係,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致信蔣經國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後,暫緩武力統一臺灣的訴求;改為希望國共能夠展開和談。1982年7月,身為國民黨元勳廖仲愷的兒子,廖承志發表致同黨中人,臺灣的總統蔣經國公開信,希望兩岸能蠲棄前嫌,展開通話再圖合作,「相逢一笑泯恩仇」。書信以文言文寫成,以「經國吾弟」開首;頗有家書之感,又隱見兄長勸教之意。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對大陸實行「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之「三不政策」。蔣經國未回復廖承志的公開信;反而由旅居美國之宋美齡,以同樣文言體裁、家書語調寫公開信回復。
廖承志的父母親是廖仲愷、何香凝夫婦,嶽父是經亨頤,姐姐是廖夢醒,妹妹是廖光鳳。
長子廖暉,中共第十四、十五、十六屆中央委員,曾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
大事年表1908-1928年一九○八年誕生
九月二十五日 在東京出生(原籍廣東惠陽)。其父母廖仲愷、何香凝時在日本,追隨孫中山從事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
一九一一年 三歲
隨母親到香港居住。
一九一三年 五歲
「二次革命」廣東軍政府瓦解,隨父母赴東京,在千馱谷安家。
1966年的廖承志
一九一五年 七歲
在東京曉星小學讀書。
一九一六年八歲
隨父母回國。
一九一八年 十歲
六月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隨孫中山及父母經上海再赴日本。
一九一九年 十一歲
回國,入廣州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後入嶺南大學學習,開始參加學生運動。
一九二二年 十四歲
陳炯明叛變時,由母親送往香港。
一九二五年 十七歲
加入中國國民黨。
六月二十三日 在廣州沙基反帝遊行示威中,組織學生隊伍,投身到大革命洪流中。
八月二十日父廖仲愷被國民黨右派暗殺。不久東渡日本,到東京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學院留學。
一九二七年 十九歲
國民黨右派發動「四·一二」政變後脫離國民黨。
因參加反日大同盟,在日本兩次被捕。
一九二八年 二十歲
夏 因繼續從事愛國活動,被日本政府拘捕並驅逐出境,回到上海。
八月 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法南區委宣傳部工作。
十一月 被派往德國,並轉入德國共產黨。
1929-1949年一九二九年 二十一歲
被派往漢堡,領導中國海員罷工取得勝利,任漢堡國際海員俱樂部支委、書記。參加了反帝大同盟,到過荷蘭、比利時等地考察國際革命運動,領導中國海員運動。在德國、荷蘭均曾被捕,並遭「驅逐出境」,其中在漢堡入獄半年。
一九三○年 二十二歲
夏 被國際海員工會派往莫斯科,參加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
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其間同蔣經國先生有同窗之誼。
一九三二年 二十四歲
回上海,任中國海員工會中共黨團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長,從事工人運動。
一九三三年 二十五歲
三月 被上海工部局拘留,經何香凝及其他愛國人士多方營救獲釋。
八月 加入中國工農紅軍,任川陝蘇區省委常委,工會宣傳部長。
一九三四年 二十六歲
任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
參加長徵。
十二月 因不同意張國燾「左」傾錯誤,被張國燾拘捕,帶著手銬參加長徵。
一九三六年 二十八歲
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後,經周恩來營救獲釋。
十二月 抵達陝北保安,在紅色中華通訊杜負責編譯外國通訊社電訊,任黨報委員會秘書。
一九三七年 二十九歲
一月 隨中共中央遷往延安。
十月 被派往國民黨統治區工作。
十月底 南京告急,經公路繞道長沙於十二月到達漢口。
一九三八年 三十歲
年初 經廣東到香港,組織八路軍辦事處,為新四軍、八路軍募集抗戰物資。
此期間曾去漢口出席中共中央長江局會議。
二月十一日 在香港與經普椿女士結婚。
一九四一年 三十三歲
四月 創辦香港《華商報》。
皖南事變後,在香港領導抗日民族統—戰線工作。
十二月 珍珠港事變後,組織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撤離香港。
一九四二年 三十四歲
年初 經東江遊擊區進入內地,到粵北參加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領導工作。
五月 在粵北樂昌坪石鎮,被國民黨綁架後入獄。
一九四五年 三十七歲
六月 在中共七大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時尚在獄中。
一九四六年 三十八歲
一月二十二日 根據國共雙方的「雙十協定」被釋出獄。
四月 代表中共到廣東處理東江縱隊北撤問題。
五月 到南京中共代表團,做宣傳工作。
七月 返延安。任新華社社長。
一九四七年 三十九歲
三月率新華社等單位人員東渡黃河,七月到達河北涉縣,建立第二個「陝北廣播電臺」。
一九四八年 四十歲
五月 率新華社人員轉移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中共中央所在地。
由出獄到新中國成立前,還曾任中共南方局委員、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一九四九年 四十一歲
三月 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被遞補為中央委員。
四月 被選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副書記。
五月 被選為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會主席。
六月 任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處長。
九月 作為青聯推選的委員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十月 任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
十月 任政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新中國成立後還曾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中共中央國際聯絡部副部長。
1950-1967年一九五○年 四十二歲
十月三十日 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赴華沙出席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被選為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以後曾多次出席世界和平大會或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
一九五一年 四十三歲
三月 作為慰問團團長,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
六月 出席國家僑務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僑務擴大會議,作《僑委成立以來的工作總結與當前僑務工作的方針、任務與計劃》報告。
十月 任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一九五二年 四十四歲
三月 作為細菌戰調查團副團長,赴朝鮮和中國東北部調查。
一九五三年 四十五歲
被增選為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三月 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赴蘇聯參加史達林葬禮。
六月 繼續被選為全國青聯主席。
七且 被選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一九五四年 四十六歲
任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
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以後為歷屆全國人大代表)。
九月 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十月 作為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副團長訪問日本。
十二月 任中蘇友協副會長。
一九五五年 四十七歲
四月 作為中國代表團顧問去印度尼西亞出席亞非會議。
八月 作為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赴赫爾辛基參加各國議會聯盟第四十四屆大會。
十二月 隨同宋慶齡副委員長訪問印度和緬甸。
一九五六年 四十八歲
二月 任中國亞洲團結委員會副主席。
二月二十二日 在全國工商界積極分子大會上作報告:《跟祖國一道前進,為社會主義立功!》
九月 在中共八大被選為中央委員。
一九五七年 四十九歲
十二月 作為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副團長訪問日本。
十二月 作為中國代表團秘書長參加在開羅舉行的亞非團結大會。後曾多次出席亞非團結大會或亞非團結理事會會議。
一九五八年 五十歲
三月 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主任。
七月 任中國亞非團結委員會主席。
一九五九年 五十一歲
四月 任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
一九六○年 五十二歲
二月 任接待安置歸國華僑委員會主任委員。
一九六一年 五十三歲
一月 任華僑大學校長。
八月 在北京公祭陳嘉庚先生大會上致悼詞。
一九六二年 五十四歲
十一月 在北京同日本高琦達之助籤署發展中日貿易備忘錄。
一九六三年 五十五歲
十月 任中日友好協會會長。
一九六五年 五十七歲
六月 作為中國代表團首席顧問,隨同陳毅副總理出席在阿爾及爾舉行的第二次亞非會議。
十月 任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籌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一九六六年 五十八歲
三月二十七日 參加與五大洲外國朋友的會見。
一九六七年 五十九歲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四人幫」迫害,由周恩來下令住進中南海,與外界隔絕,直至一九七二年。
1972-1983年一九七二年 六十四歲
四月二十日 以中日友協會長身份應邀出席來華訪問之日本自民黨顧問三木武夫的宴會。
九月一日 其母何香凝女士病逝於北京。
任外交部顧問。
一九七三年 六十五歲
四月 作為中日友協代表團團長赴日本訪問。
八月 在中共十大被選為中央委員。
一九七五年 六十七歲
一月 被選為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
一九七六年 六十八歲
一月 參加周恩來總理追悼會。
一九七七年 六十九歲
八月 在中共十一大被選為中央委員。
一九七八年 七十歲
本年內出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
一月三日 發表《批判「四人幫」所謂「海外關係」問題的反動謬論》一文。
三月 當選五屆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十月 與夫人經普椿一起陪同鄧小平副總理訪問日本。
十二月二十八日 被推舉為全國僑聯名譽主席。
一九七九年 七十一歲
五月 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率「中日友好之船」代表團赴日本作為時一個月的訪問。
一九八○年 七十二歲
任中國足球協會名譽主席。
三月 赴美國作心臟手術。
十月 任中國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籌委會副主任委員。
一九八二年 七十四歲
五月二十九日 任紀念宋慶齡國家名譽主席基金會顧問。
七月二十四日 發表致蔣經國先生信。
八月 參與主持廖仲愷、何香凝紀念活動。
九月十日 在中共十二大被選為中央委員。
九月十二日 在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上被單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九月十七日 任中日民間人土會議中國委員會主任。
十月六日 被日本早稻田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由孫平化在日本代為接受證書和服裝。
一九八三年 七十五歲
六月四日 被選為六屆人大主席團成員。
六月六日 出席六屆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式。
六月十日五時二十二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五歲。
六月二十一日 日本政府授予廖承志「勳一等功旭日大綬章」。授勳儀式二十五日在北京舉行,由經普椿代表接受。
六月二十三日 中國領導人、各界人士、國際友人向廖承志遺體告別。
六月二十四日 廖承志追悼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致悼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