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條育兒謠言!每轉發一次就能幫無數家長避坑

2020-08-09 第一兒科

育兒路上謠言多,這些謠言可能是長輩的過時忠告,也可能是經不起推敲的個人經驗。


為了讓寶寶茁壯健康的成長,為了讓寶爸寶媽們在育兒路上少走彎路。第一兒科針對家長育兒過程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100條謠言,進行一次性闢謠!


一、安全用藥篇



1、不要用綠豆湯、菊花茶給孩子退燒,退燒建議使用含布洛芬或對乙醯氨基酚成分的藥品。


2、孩子發燒溫度沒有超過38.2℃,但精神狀態非常不好,身體不舒服,也可以酌情使用退燒藥


3、複方退燒藥效果並不會更好,而且含量難以控制,沒辦法精準給藥,容易導致用藥過量,嚴重的甚至會有藥物中毒的風險。


4、給孩子吃退燒藥時,不要靠感覺去估計,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使用滴管或量杯有助於準確把握用藥劑量。


5、成人藥不能減半給寶寶吃,寶寶的生理功能和對藥物的代謝與成人不同,必須使用專門的兒童劑型和用量


6、幾種藥混在一起給寶寶吃,容易造成用藥過量的風險。


7、發熱時冰敷和擦酒精都沒啥用


8、發熱只是一種症狀,並不會燒壞腦子


9、孩子抽搐時不要掐人中,更不要往嘴裡塞東西,靜靜的等待一會兒,等孩子清醒後趕緊去醫院。


10、不要用糖水、牛奶和飲料等給孩子服藥,會影響藥效,最好用白開水送服。


11、偏方、土方沒有科學依據,而且用量和成分不明,容易耽誤寶寶的病情。


12、不要自行去藥店買藥,別的孩子吃了療效好,不代表對自家孩子也管用。



13、吃了藥不代表病就好了,父母在孩子的飲食和衛生等方面也要注意護理。


14、維生素有利於孩子生長發育,但不是補得越多越好。


15、亂用止瀉藥會導致孩子身體電解質紊亂,一定要遵醫囑用藥。


16、擅自給孩子服用抗生素,可能會對肝腎造成損傷,還可能對藥物產生抗體


17、吃藥並不會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小心掉進商家的陷阱


18、藥物並不是越貴越好,選藥的第一大原則是對寶寶安全有效


19、通過母乳給孩子用藥,不僅會傷害媽媽的身體,還無法達到治療寶寶疾病的藥量。


20、海淘進口藥不見得比國產藥好,海淘進口藥沒有中文說明書,運輸過程也無法保障,給寶寶服用會存在風險


21、給寶寶輸液並不會好得快,治病要秉持「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一原則。


22、在寶寶不配合時,不要強行掰嘴餵藥,可能會讓寶寶嗆到,甚至出現呼吸不暢等症狀。


23、剝去藥物的外包溶衣給孩子餵藥,容易引起不良反應,因為這類藥物一般對胃有刺激或易被胃液分解。


24、寶寶症狀消失不代表真正痊癒,需要按療程足量用藥,以免產生耐藥性


25、中藥中的某些成分也可能引起不良反應,給寶寶吃中藥不見得副作用小。


二、飲食營養篇



26、不要過早在寶寶輔食中加蛋黃,蛋黃營養價值雖高,但不好消化


27、不吃鹽並不會導致寶寶無力,1歲以後,再給寶寶的食物放鹽。


28、枕禿是摩擦造成的,和缺鈣沒關係。


29、頻繁換奶粉無益於營養均衡,而且還容易讓寶寶腸胃出現不適


30、給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測,是交智商稅。


31、寶寶骨密度檢查也是交智商稅。


32、母乳比一切配方奶都更適合寶寶。


33、不要把鮮奶給1歲以內的孩子喝,既造成腎負擔,又消化吸收不良。


34、不要追著餵飯,讓寶寶主動吃飯的秘訣是兩餐之間不給喝飲料、吃零食。


35、吃核桃並不會讓寶寶變聰明,核桃中的亞麻酸並不能直接被大腦利用。


36、輔食做得過爛,會影響寶寶的咀嚼能力和口腔肌肉的發育。


37、6個月以內的嬰兒不用喝水,母乳就可以滿足液體需求。


38、千滾水、隔夜水和陰陽水只要蓋好蓋子,都可以給寶寶喝。


39、兒童醬油和普通醬油沒有區別,只是價錢要貴一些。


40、給孩子多吃過敏的食物並不會適應,反而可能致命


41、哺乳期間懷二胎也可以繼續餵奶,但由於激素等影響,泌乳量可能下降、乳汁味道也會改變。


42、寶寶1歲前最好不要喝豆漿,容易發生脹氣和消化不良。


43、吃多了南瓜、胡蘿蔔等富含胡蘿蔔素的食物,孩子的皮膚會變黃,少吃或不吃就會白回來。


44、媽媽哺乳時,不要頻繁換,先讓孩子吃空一邊,再換另一側乳房。


45、喝牛奶不耐受的寶寶,喝羊奶也一樣。


46、配方奶粉無需喝到3歲,1歲以後寶寶就能喝鮮奶啦。


47、寶寶6個月後需要添加輔食,不是母乳沒有營養,而是寶寶對能量的需求量變大了。


48、添加輔食時,先從最不容易引起過敏的米粉開始,然後再逐漸豐富種類。


49、喝水不僅不會有助於消化,反而會稀釋消化液,增加飽腹感,影響寶寶的食量。


50、囟門閉合晚和缺鈣無關,寶寶囟門會在1~2歲之間自然閉合


三、疾病治療篇



51、大部分時候孩子發熱不需要立即去醫院,除非出現這些情況:1)3個月以下寶寶;2)發熱3天還不能退燒;3)發熱同時伴隨皮疹、喘息、呼吸變快、嗓子啞等症狀。


52、臍疝會自然消失,用硬幣壓和束帶勒都沒用。


53、發燒不要給寶寶捂汗,捂汗不僅不能降溫,還可能出現捂熱症候群,引起死亡。


54、新生兒乳腺腫脹是正常的,2~3周可自行消退,不要多此一舉去擠壓。


55、感冒發燒是自愈性疾病,不推薦給孩子喝藿香正氣水。


56、預防感冒的最佳方式是給寶寶打流感疫苗,燻醋、喝板藍根都是心理安慰。


57、咳嗽不會讓寶寶引起肺炎,但肺炎會引起咳嗽。


58、每個孩子一年生病的次數在8~12次,這是建立自我免疫力的過程,而不是免疫力低下。


59、寶寶溼疹不能塗母乳,母乳屬於富營養物質,反而會引起和加強細菌感染


60、維生素C不能預防感冒,但可以緩解感冒症狀,想要增強寶寶免疫力,需注意營養均衡。


61、寶寶長不高和發育晚無關,大部分情況下主要是遺傳


62、吃香蕉並不能給寶寶通便,生香蕉中的鞣酸成分反而容易造成便秘。


63、眼屎多和上火無關,可能和鼻淚管不通暢有關,這是自然現象,寶寶1歲後會逐漸消失。



64、孕期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媽媽也可以母乳餵養,胰島素不會對寶寶產生影響。


65、孩子發燒別用安乃近,安乃近雖有解熱鎮痛的作用,但副作用多,不良反應概率高。


66、短暫的驚厥看起來可怕,但不會對寶寶大腦造成損傷。


67、打了疫苗寶寶也有可能生病,但概率會變小,症狀也會相對較輕。


68、輪狀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寶寶一般一周就會痊癒。


69、諾如病毒具有感染性,且寶寶感染後症狀更重,病程更長,抗生素對諾如病毒無效。


70、寶寶燒傷燙傷不要用牙膏塗抹,牙膏不僅會阻礙皮膚散熱,還會增加感染機會。


71、咳嗽是一種生理反射,只有找到咳嗽的病因,才能斷根。


72、寶寶流鼻血不要仰頭止血,正確做法是身體前傾,按壓鼻翼根部,一般10分鐘內就能止血。


73、感冒後不能做劇烈運動,寶寶感冒後抵抗力降低,病毒容易趁虛而入。


74、不要給孩子喝涼茶去火,涼茶多為苦寒中藥,容易導致腸胃功能減弱


75、寶寶長時間憋尿會導致尿路感染,甚至影響腎臟功能。


四、日常護理篇



76、寶寶馬牙會自行脫落,無需擠破。既不影響出牙,也不影響吃奶。


77、用熱水給孩子泡腳不會促進發育,容易造成扁平足


78、黃連水不去胎毒,鵝蛋也不去。


79、哄睡不要晃孩子,孩子不是被哄睡的,而是被晃暈了。


80、尿不溼不會造成羅圈腿,也不會影響生育能力。


81、寶寶太早練站容易出現O型腿或X型腿。


82、胎髮剃不剃,對寶寶的頭髮沒有什麼影響。


83、寶寶3歲左右才能意識到排尿和拉屎,過早把屎把尿可能造成寶寶脫肛和逆反心理


84、總給孩子多穿衣服,反而更容易著涼,摸脖子和後背交匯的地方,才是判斷冷熱的正確方法。


85、腦袋越大越聰明?頭圍大小和遺傳有關,和大腦發育無關。


86、開燈睡覺容易造成視網膜損害,還會使寶寶睡眠時間縮短。


87、鼻梁的高低和基因有關係,常給寶寶捏鼻子,可能會造成黏膜和血管的損傷。


88、順產的寶寶不一定智商高,分娩方式和智力發育沒關係


89、二類疫苗也要打,國家收費的主要原因是承擔不起這筆費用,並不是沒必要打。



90、當寶寶身長90釐米或站立時孩子乳頭水平位置高於圍欄時,會有傾翻出去的危險,應考慮換床


91、睫毛的長短是由基因決定的,修剪寶寶的睫毛並不會讓它變得更長或更翹。


92、第一顆乳牙萌出時就要開始給寶寶刷牙,可以預防齲齒,也有助於健康。


93、媽媽感冒也可以餵奶,前提是洗好手和戴好口罩。


94、2歲以內的寶寶不需要用枕頭,新生兒沒有頸曲,讓頸椎最自然舒適的方式是平躺。


95、出生頭幾個月,媽媽要積極回應嬰兒的啼哭,有助於寶寶以後的語言和認知能力發育。


96、哺乳期媽媽也可以愛美燙頭,但一定不要喝酒喝抽菸。


97、免疫力一部分靠遺傳,一部分靠接種疫苗,吃藥物和保健品提高不了免疫力,飲食均衡才重要。


98、奶粉不是兌得越濃營養越多,奶粉濃度過高,寶寶胃腸消化能力難以負擔,腎臟的排洩能力也難以承受,按照說明書來配比就行。


99、孕期吃醬油寶寶皮膚不會變黑,膚色只和父母的遺傳有關。


100、孕期吃葡萄,寶寶眼睛也不會變得更亮,原因如上。

相關焦點

  • 二胎媽媽總結的育兒避坑那些事,新手爸媽趕緊收藏
    剛做了爸爸媽媽,心裡很開心但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糾結,不知道怎麼樣是好的,有的會按著老人的經驗來帶娃,而不是科學帶娃,下面薇寧媽咪分享兒童避坑指南1寶寶發燒用酒精擦拭身體進行降溫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這種經歷,就是發燒的時候用酒精擦拭身體進行
  • 實用的育兒避坑指南,讓你省時省力省錢
    那麼家長該如何做,避開育兒坑,省時省力省錢呢?育兒避坑指南——NO.1 衣是不是家裡小孩衣服太多,自己買的,親友送的,有些還來不及穿,衣服就小了?因為小孩長的太快了,尤其是前六個月內,一個碼的衣服穿不了一個月。家有小公主的,更是控制不住買買買的心。但是留在家裡又很佔空間,畢竟,房價不便宜。那該怎麼辦?
  • 科學育兒,可以這樣避坑
    我是一個忠實的科學育兒實踐者,前期因為沒經驗誤入很多「育兒坑」,好在後來已經一點一點糾正,現在我就用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避坑。一、備孕坑一胎是在不知不覺中懷孕的,得知自己懷孕後趕緊去醫院做了一次檢查,在醫生的建議下趕緊吃了葉酸。
  • N條育兒謠言,一次全闢掉
    育兒路上,媽媽過關斬將,衝破層層阻礙,闖過一關又一關。媽媽們在闖關的過程中一些關卡很容易通過,但是一些關卡可就沒有那麼容易通過,因為這些關卡帶有「迷惑性」,讓媽媽們感到非常的困惑,一部分媽媽甚至被這些關卡「迷惑」,已經成功「入坑」,這些迷惑性的關卡就是媽媽在育兒路上常常會遇到的謠言,或者是錯誤的傳統育兒觀,這些育兒的謠言你中招了嗎?
  • 2016年育兒謠言大盤點(下),安撫奶嘴問題多?
    昨天,Mommy為大家盤點了本年度流傳最廣的育兒謠言,直到今天還有無數麻麻表示膝蓋中箭不能自拔。「word天,原來便秘吃香蕉沒用,坑兩代人啊~根本沒懷疑過,寶寶哪天沒拉第一反應就是給吃香蕉」。「9月開始上幼兒園,病了5場,2次住院。各種被說免疫力低,七大姑八大姨安利各種偏方,自己還擔心得不行」。
  • 育兒避坑指南,這份就夠了
    育兒這幾年,大大小小的坑也踩了無數個,很多坑踩了拍拍身上的灰爬起來也就算了,有些坑很有必要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完美避開這些育兒坑。最好的避坑辦法就是不要喝。溼疹:2歲之前的小孩是溼疹易發群體,溼疹也成了坑娃的一個大坑。很多媽媽在寶寶出現溼疹後,都習慣去問一些「過來人」,有溼疹擦什麼好得快。
  • 101 條育兒謠言,一次全闢掉
    有焦慮的地方,就存在謠言。大家在成為爸媽的時候多半是措手不及,數以萬計「偽經驗」隨著焦慮撲面而來。它們可能是親朋好友好心「過時忠告」,也可能是商家虎視眈眈的圈套。這些謠言,輕則讓你的帶娃生活焦慮萬分,疑神疑鬼;重則還挫敗自己的育兒信心,甚至損害孩子和自己的健康。
  • 最坑娃的12條育兒謠言,你信過幾個?
    育兒路上什麼最多?答案是—一坑!新手爸媽,每天面對各種信息,不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更加迷茫和焦慮......今天就來和大家盤一盤:各種育兒謠言和誤區,幫寶媽們「打假」謠言1:奶粉寶寶,更容易上火、便-秘引起寶寶上火便-秘的原因不是奶粉本身,而是:1、奶粉衝調過濃2、盲目補充鈣鐵鋅,與脂肪酸結合成鈣-皂,引起便-秘3、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判斷寶寶是否便-秘,不是看排便間隔時間,無論是一天三次還是三天一次,都是正常範圍。大便乾結、排便費勁才是便-秘。
  • 平均每8秒就賣出一冊,新手媽媽必買的育兒書就是它
    4 月初,丁香媽媽的第一本書——《丁香媽媽科學養育》首發,20 小時內,銷量破 10000 冊,平均每 8 秒就賣出 1 冊,佔據噹噹、京東多個圖書榜單首位。所以在籌備新書之時,丁香媽媽就計劃著把育兒知識點做到科學且輕鬆易懂,能真正幫到新手爸媽。
  • 這30條育兒謠言,99%的人都會中招
    小秘書收到了來自天南地北粉絲們的吶喊聲,專門整理了30條大家最關心的謠言和真相,從「缺鈣」、「上火」、「母乳」、「紙尿褲」、「樣貌」、「飲食」這6個方面一次性幫大家掃清育兒路上的迷茫和困惑
  • 微信朋友圈轉發謠言該負怎樣的責任?
    那麼,關於網絡傳謠,如果是轉發,到底要不要負責任?轉發一條和轉發一百條,該負的責任一不一樣? 就大家關心的問題,浙江省公安廳網警總隊總隊長丁仁仁給予了下面的解釋: 1、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傳播謠言要負什麼責任?
  • 科學育兒從避坑開始 兒童鞋應有功能設
    科學育兒從避坑開始 兒童鞋應有功能設時間:2021-01-05 11:5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育兒從避坑開始,兒童鞋應有功能設 現在人們越來越愛美,甚至有不少人覺得顏值就是正義!
  • 育兒謠言知多少,這5個育兒謠言你是否還在繼續堅信?
    實際上,確實有很多的經驗之談是有用的,但是也有很多的所謂經驗只是謠言,今天,妞媽就為大家整理了十個育兒謠言,看看你是不是還將其奉為秘籍?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看上面是否有兒童字樣,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家為了抬高價格,濫用兒童專用標籤,為的就是讓家長去花大價錢購買,因為很多家長潛意識裡面都會覺得「兒童專用」就是安全的,實際上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 這些育兒謠言,你信了幾個?
    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人的地方就會有謠言,尤其是一些剛當上爸媽的朋友,對育兒是一點經驗都沒有。有些心懷不軌的人,就利用了這些新手爸媽的「焦慮」,用一些聳人聽聞的「經驗」和所謂的「科學道理」來忽悠你。
  • 娃哈哈裡含有肉毒桿菌是謠言 轉發謠言者被告上法庭
    你是否也曾在你的微博、朋友圈看到這條消息?如果看到,請你轉達那位朋友:「不要再轉發啦!」吉林一位女士,就因為轉了這條消息,被告上了法庭。  心一緊,手一欠  謠言就被散開了  案件的原告是杭州娃哈哈集團,被告是來自吉林省的一位三十多歲的農村婦女於某。原告娃哈哈起訴於某用網絡謠言侵犯其名譽權。昨天,這起案件在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法院開庭。
  • 食品謠言耍的五種花招 別轉發!
    食用的「後果」又觸目驚心,出于震驚,讀者往往順手轉發。  花招2 冠以「權威信息源」  婦幼保健院提示您,不要給寶寶喝爽歪歪和有添加劑的牛奶飲料——冠以「權威信息源」  今年年初,一則「多種飲料含肉毒桿菌」的微信帖引起家長恐慌。其中,一條來自「婦幼保健院的提示」傳播最為廣泛。
  • 育兒避坑指南——前言
    今天晚上瀏覽今日頭條時突然想到自己孕期和產後以及育兒路上碰到的問題,有遺憾和後悔,有做的很棒的地方。懷孕開始就整天瀏覽頭條上育兒和孕期內容,可是頭條上的內容參差不齊,甚至某些大V和醫生的觀點都和三甲醫院醫生說法不同(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和一婦嬰這樣的權威醫院)。
  • 育兒謠言"重災區"
    寶寶的成長牽動著很多人的心,除了親爹親媽,遠房親戚,還有樓下大媽,鄰居大爺……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育兒經,雖然是對孩子的關心,但有些可能並不科學,甚至是&34;。家長必須擦亮雙眼,學習並掌握科學的育兒知識,才能不掉坑兒。
  • 30條育兒謠言各個擊破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育兒經,雖然是對孩子的關心,但有些可能並不科學,甚至是「謠言」。家長必須擦亮雙眼,學習並掌握科學的育兒知識,才能不掉坑兒。頭圍大小和身高、體重一樣,都有一個正常的範圍。頭大不代表大腦發育發達,頭小也不代表大腦發育滯後。頭圍大小主要和家族遺傳有關,和大腦發育無關。大腦的智力發育影響最大的是先天遺傳,由基因決定。另外,後天的營養物質、教育程度等也會對智力發育產生積極影響。
  • 疫情謠言滿天飛,WhatsAPP再增限制:消息一次只能轉發一個群
    據法新社報導,周二,通訊軟體WhatsAPP對信息轉發設置了新的限制,以遏制有關新冠病毒疫情錯誤信息的傳播。報導稱,新政策限制用戶每次只能向一個「聊天對話」轉發特定信息,該措施旨在限制具有煽動性、但可能是虛假的內容在網絡上快速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