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宿上30次廁所,一年做5次腸鏡,原來是「心」病了丨老年人睡眠不好...

2020-12-22 瀟湘晨報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很多人都覺得隨著年齡增長,

睡眠時長多少都會有一定的減少。

但對於患有老年抑鬱的老年人來說,

他們幾乎徹夜難眠,

在所有家庭成員都入睡時,

他們卻孤零零地在床上輾轉難眠。

25日是重陽節,為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記者來到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就老年抑鬱進行走訪。老年病科主任楊麗英表示,老年抑鬱患者普遍都有失眠問題,而恐懼疾病則是他們的「通病」,而家人的理解和陪伴很重要。

男子覺得胃部不適,

一年做5次腸鏡,結果問題出在心上

陳先生今年64歲,退休後便開始睡眠不好,剛開始是睡的少,後來幾乎徹夜不眠。晚上看著家人都睡熟了,而自己卻翻來覆去睡不著,他就特別焦慮。「一到晚上,我就開始擔心睡不著覺,越是睡不著就越著急,越著急就越想上廁所,經常是有排便的感覺,但是到了廁所什麼都沒有,一晚上就在床和衛生間來回折騰。逐漸什麼事情也不想做,乏力,總是想躺著,吃飯也沒有胃口。」陳先生告訴記者,最多的時候他一宿能上二三十次廁所。

剛開始,陳先生以為是上了年紀,睡眠不好很正常,可是後來他逐漸出現了軀體不適,不僅胃腸不舒服,還開始排便困難,甚至不排便。「睡不好我忍了,可是我特擔心不排便的問題。你說這人光吃不排,那不是堵死了嗎?而且我聽說老年人便秘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越想越害怕。」陳先生表示,為了查出不排便的原因,他先後到醫院做了4次腸鏡,但都說沒有器質性疾病。陳先生就什麼都不幹,天天在家琢磨到底哪病了。

為了不讓自己被「堵死」,只要不排便,陳先生就不吃飯。慢慢的,他的食慾越來越差,2個月瘦了10多斤。在做第5次腸鏡檢查時,醫生懷疑這位「老熟人」可能病因出在心上,建議他到專科醫院就診,陳先生便來到了市第一專科醫院。

經過檢查和詢問病史,楊麗英診斷他是老年抑鬱。「老年抑鬱患者普遍都糾結排便問題,他們認為排便正常是健康的標準。一旦不上廁所,就會很焦慮,然後進入惡性循環。」楊麗英告訴記者,老年抑鬱的發病率約為30%,嚴重患者可能會出現自殺風險,且老年抑鬱還會增加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值得警惕。目前,經過抗抑鬱治療,陳先生已基本恢復。

「空巢」老人突然莫名恐懼,不敢獨處

「這次媽媽生病,我挺愧疚的。以後我會多抽時間,帶著老婆孩子,常回來陪陪媽媽。」近日,在老年病科病房,於女士的兒子告訴記者。

於女士今年60歲,因為丈夫去世早,兒子又常在外地工作,她一直過著獨居生活。近日,她開始胡思亂想,總是莫名就覺得特別恐懼,睡眠也很不好。在一個失眠的夜裡,她突然「看到了」去世多年的老伴。長日來的恐懼,讓她總是心慌、心跳加速、口乾。

「這段時間我突然思考人生,你說我會不會死呀?我老伴來找我是不是接我的?你說我是自己住,如果有個突發疾病,都沒人管。」於女士告訴記者,這樣的想法反反覆覆出現在腦海裡。

「以前『芝麻』大的小事,現在都變成了『西瓜』大小,仿佛天都快塌下來了,我每天活得太累了!」於女士對醫生說,胡思亂想的她還開始斤斤計較。因為自己不敢獨自在家待了,她就把外地的兒子叫回來陪她。看著母親每天活在恐懼中,於女士的兒子意識到她可能是精神、心理方面出了問題,就帶她來到市第一專科醫院就診。檢查後,楊麗英診斷她為抑鬱症共病焦慮。

楊麗英介紹,擔心自己會發生意外或突發疾病無人看管,是大多數空巢老人的「通病」,與家人陪伴、關心少有一定關係。當空巢老人患老年抑鬱後,這份恐懼就會被放大,像於女士似的,自己被嚇得甚至出現焦慮症狀。經過對症治療,目前於女士基本恢復。

楊麗英表示,失眠是老年抑鬱的前兆之一,長期失眠患者,容易出現老年抑鬱,市民應關注睡眠問題。楊麗英建議,很多老年抑鬱患者伴有一定的軀體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這些疾病容易掩蓋患者的情緒症狀,所以家人應多關心老年人心理健康,多陪伴,常回家看看或視頻連線。老年人日常可以給自己找點事做,多參與社交活動,比如學跳舞、彈琴或和朋友出門散心等,轉移注意力,讓生活變得充實。當出現情緒問題時,不要有病恥感,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診斷治療。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劉菊

編輯:馬雲鵬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嚴重時病人每天去30次廁所,潰瘍性結腸炎很難治癒
    北京中醫醫院消化中心和炎症性腸病中心主任張聲生教授介紹,潰瘍性結腸炎是一個非特異性的腸道炎症,病因不明,潰瘍性結腸炎與克羅恩病合稱為炎症性腸病,患有該病的病人腸黏膜反覆發炎,會出現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等,嚴重的一天上幾十次廁所,可造成患者營養不良和貧血,嚴重者有的還會休克;本病容易反覆發作產生息肉,從長遠來看,潰瘍性結腸炎還極易引起癌變。
  • 頻繁上廁所,一查竟是癌症!這症狀很多人忽視,8類人最危險!
    ,每天要上七八次廁所。 前幾天,他偶爾聽同事說起,一個親戚50多歲診斷為晚期直腸癌,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而且那人的初期症狀就是大便帶血,當成痔瘡治療了一年多。 醫生說,是他自己把病給耽誤了,一年前開始便血,如果不當成痔瘡拖延,及時腸鏡檢查的話,還可能手術根治,至少不至於肝轉移。
  • 2歲孩子一直腹痛便血、5次腸鏡2次開刀,都是因為這個病
    一家人連忙到了縣醫院做了腹部B超,發現是腸套疊。空氣灌腸後,小志肚子不那麼疼了。灌腸後的個把月,小志仍時不時地喊肚子疼,家人非常焦急,聽周圍鄰居說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水平很高,於是連夜帶小志到上海就醫。那天,正好掛的我的號。我一問小志病史,「孩子腹痛、大便血絲快3個月了」。
  • 女子每天拉肚子十幾次 做腸鏡發現腸子已大潰爛
    她發現,以前,她一年也碰不到幾個病例,近幾年來,IBD發病率以每年300%的速度遞增,呈明顯上升趨勢,已成為「不罕見的罕見病」。這種疾病可以發生在整個消化系統,從口腔到肛門,侵犯到腸壁全層,疾病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7月11日上午,報姐在二院肛腸科住院部走了一圈,發現很多患者身形都比較瘦,鼻子裡插著營養管,正在進行靜脈輸液。
  • 上廁所老拉不乾淨,一查竟是大腸癌!這些不典型症狀很危險|結直腸癌...
    上廁所始終拉不乾淨的感覺已經困擾老吳(化名)一年多了。每一次,便便像是排山倒海地來,但一坐上馬桶,便便又開始欲語還羞,拉一點還留一點。為此,老吳每天要跑七八趟廁所,「再使使勁,看看能否把那一點殘存的便便擠出來。」老吳還將這個困擾歸結到自己久治不愈的痔瘡上,他認為,只要堅持不懈地擦痔瘡膏,就可以順便治治那點陰魂不散的便便。
  • 做腸鏡前你的腸道清潔好了嗎?
    有做過腸鏡的人都有切身體會,為什麼做腸鏡前需要這麼繁瑣的準備;還要喝這麼多瀉藥,整天蹲廁所思考人生...... 事實上,在檢查前的腸道準備可不容忽視,這不僅影響腸鏡圖像的「美感」,甚至還可能牽扯到性命!
  • 哪些情況不能做腸鏡檢查?原來腸鏡的檢查過程是這樣的
    原標題:哪些情況不能做腸鏡檢查?原來腸鏡的檢查過程是這樣的   腸鏡檢查雖然有很多的用處,但是也會有不宜做腸鏡檢查的情況發生,所以要在檢查前告知醫生你的自身情況,來判斷是否適合做腸鏡檢查。在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下腸鏡檢查的禁忌和基本過程吧。
  • 一吃涼的、辣的就腹痛拉肚子,腸鏡檢查沒問題,這是什麼病?
    生活中,有些人會有這樣一些體驗:一喝冷飲、吃塊冰西瓜就腹痛、腹瀉;一進考場就想上廁所;一著急、一生氣就肚痛;且無法忍耐;一吃火鍋、麻辣燙,馬上就拉肚子;出門在外,最關心的就是,附近有沒有廁所?很多人做了胃鏡、腸鏡,也沒有發現任何問題,所以並沒有把這些當回事,往往認為是腸胃不好。殊不知,這可能是一種功能性胃腸病——腸易激症候群!什麼是腸易激症候群?
  • 勉為其難做次腸鏡,揪出巨大的「潛伏者」,這八類人要做腸鏡篩查
    陳先生,57歲,近半年來經常腹瀉、每天三、四次,有時還伴有便血,人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瘦下去了。他愛人擔心他有腸道疾病,要帶他去醫院檢查腸鏡,陳先生不肯,還說道:「做什麼腸鏡,我能吃能喝的,還要花錢受罪,不去。」 經過幾番勸告,陳先生終於答應去做腸鏡了,去的路上嘴裡還嘟嘟囔囔的。
  • 潰瘍性結腸炎:嚴重時病人每天去30次廁所
    為何幾十年都不好?治療難點在哪裡?第十屆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內科醫學部學術委員會主任楊雲生教授8月28日接受健康時報採訪回答公眾的疑問。這種病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響?楊雲生教授:患者在病情嚴重時一天可腹瀉20次以上,因為嚴重腹瀉或長期腹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易伴有乏力、營養不良和貧血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為何有些患者的潰瘍性結腸炎幾十年都不好?
  • 捂著屁股來檢查室做腸鏡,等待我的是...
    平時天天鍛鍊,餐餐蔬菜水果,膀大腰圓壯如牛,作息規律好睡眠。但在這個夏天,我的肚子總是不得勁,在醫生的建議下,我做了一件不尋常的事——體驗腸鏡。其實在這件事情上,我還有一個私心,就是想幫爸媽先試一試。「噼裡啪啦」「吧唧吧唧」「噗嚕噗嚕」一坐就是 30 分鐘。圖片來源:Giphy.com每次想站起來,又會湧來一陣便意,反反覆覆,終於拉乾淨了,腿也麻了。從廁所出來轉悠了半小時,我又兩次投入了廁所的懷抱。排洩物飛流直下三千尺,從糊狀物變成了有點渣渣的黃色水狀物,拉得我屁股痛菊花顫頭昏眼花,倒頭就睡。
  • 2歲寶寶:3次開腹,6次腸鏡,只因嘴唇長了黑斑?
    來自廣西的亮亮,可謂一出生就命運多舛。 2年前,他剛出生一個月,一拉粑粑,肛門就露出兩個桑葚大小的息肉。 於是進行了手術切除,術後順利出院。 然而半歲時,亮亮肛周又有數個息肉脫出,還伴有便血,腹痛,無奈再次做了腸鏡檢查。
  • 害怕做腸鏡,選無痛還是普通腸鏡?專家:事前清腸非常重要
    因此,人們應從50歲開始進行腸鏡檢查,如果沒有問題可以3-5年再進行腸鏡檢查。如果檢查發現了病變,例如腸子裡長了息肉,醫生會根據息肉大小或者送檢結果來判斷病情,並決定後面的結腸鏡檢查的頻率。如果檢查出的是增生息肉,可以隨訪觀察,這類息肉因不是癌前病變,不用處理,如要複查腸鏡可間隔3-5年。
  • 大便每天5-6次,吃一點東西就想上廁所是什麼問題?看專家的理解
    一般的來說,如果當患者遇到我們今天所述情況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做一次腸鏡的檢查,以便於排除發生在結直腸的器質性病變;排便,是我們人體最為重要的活動之一。自身良好的排便,說明身體的消化系統相對比較的好,有助於身體的健康長壽。
  • 不喝瀉藥,不做腸鏡也可以篩查大腸癌,很多人都不知道
    篩查大腸癌,不做腸鏡嗎?當然是可以的!最近,接連有兩位名人因為腸道疾病上了熱搜,一位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為潰瘍性結腸炎無法堅持工作,提出辭去日本首相的職務。潰瘍性結腸炎雖然是一種良性病,但是經常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非常地痛苦。
  • 什麼人能做腸鏡檢查?什麼人不能做腸鏡?醫生給出標準答案
    在體檢時需要檢查各種各樣的項目,有些是很輕鬆的,比如拍片、做B超,有些相對有點疼,比如抽血,也有些是令人難受、甚至排斥的,比如腸鏡。腸鏡檢查、胃鏡檢查,利用的原理都是一樣的,都是用一個細小的攝像頭,放入到整個器官中,拍攝裡面的狀況,產生不適是必然的。只不過腸道環境更為複雜,做腸鏡要比做胃鏡檢查更加難受,甚至會讓一些人留下心理陰影。
  • 男人過了30歲,一天上多少次廁所算正常?超過這個數,暗示腎不好
    說到排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藉助於排尿,可以順利地把身體毒素排出體外,排尿也是促進健康的重要方式,對於過了30歲的男性來說,更應該重視排尿,其中關於排尿的次數,更應該引起重視,尤其是一天排尿多少次,更是大家關注的。那么正常情況下,人們一天排尿多少次呢?
  • 一周6次夜宵,30歲小夥查出直腸癌,深深反思這幾點!年輕人警惕
    昨天上午,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2號樓4樓結直腸腫瘤外科病房,年僅30歲的小胡(化名)在深深反思自己為何患直腸癌的原因。5月29日是世界腸道健康日,小胡也想給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廣大年輕人提個醒。
  • 3次開腹,6次腸鏡,2歲寶寶經歷了什麼?有一特徵提示...
    然而半歲時,媽媽發現亮亮肛周有數個息肉同時脫出,還伴有便血,再次返回醫院,做了腸鏡檢查發現全結腸多發巨大息肉,在內鏡下將數個息肉切下來,病理檢查提示P-J錯構瘤性息肉。追問家族史發現亮亮爸爸在青春期就發現腸息肉,自此每3~5年行腸鏡檢查切除,同時父子的嘴唇上均可見數個黑斑,至此亮亮可明確診斷為「P-J症候群」。
  • 清腸做不好,腸鏡檢查漏診率達35%,4個準備技巧讓你放心接受檢查
    提到腸鏡檢查的科普,腸道準備的內容應該佔有一席之地。而說起腸道準備我就想起了讀研的時候我陪我的父親第一次做腸鏡時的場景。 頭一天我將瀉藥帶回家並告訴他該怎么喝之後,就忙活自己的事兒了。結果我們爺倆都忘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定鬧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