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很多人都覺得隨著年齡增長,
睡眠時長多少都會有一定的減少。
但對於患有老年抑鬱的老年人來說,
他們幾乎徹夜難眠,
在所有家庭成員都入睡時,
他們卻孤零零地在床上輾轉難眠。
25日是重陽節,為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記者來到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就老年抑鬱進行走訪。老年病科主任楊麗英表示,老年抑鬱患者普遍都有失眠問題,而恐懼疾病則是他們的「通病」,而家人的理解和陪伴很重要。
男子覺得胃部不適,
一年做5次腸鏡,結果問題出在心上
陳先生今年64歲,退休後便開始睡眠不好,剛開始是睡的少,後來幾乎徹夜不眠。晚上看著家人都睡熟了,而自己卻翻來覆去睡不著,他就特別焦慮。「一到晚上,我就開始擔心睡不著覺,越是睡不著就越著急,越著急就越想上廁所,經常是有排便的感覺,但是到了廁所什麼都沒有,一晚上就在床和衛生間來回折騰。逐漸什麼事情也不想做,乏力,總是想躺著,吃飯也沒有胃口。」陳先生告訴記者,最多的時候他一宿能上二三十次廁所。
剛開始,陳先生以為是上了年紀,睡眠不好很正常,可是後來他逐漸出現了軀體不適,不僅胃腸不舒服,還開始排便困難,甚至不排便。「睡不好我忍了,可是我特擔心不排便的問題。你說這人光吃不排,那不是堵死了嗎?而且我聽說老年人便秘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越想越害怕。」陳先生表示,為了查出不排便的原因,他先後到醫院做了4次腸鏡,但都說沒有器質性疾病。陳先生就什麼都不幹,天天在家琢磨到底哪病了。
為了不讓自己被「堵死」,只要不排便,陳先生就不吃飯。慢慢的,他的食慾越來越差,2個月瘦了10多斤。在做第5次腸鏡檢查時,醫生懷疑這位「老熟人」可能病因出在心上,建議他到專科醫院就診,陳先生便來到了市第一專科醫院。
經過檢查和詢問病史,楊麗英診斷他是老年抑鬱。「老年抑鬱患者普遍都糾結排便問題,他們認為排便正常是健康的標準。一旦不上廁所,就會很焦慮,然後進入惡性循環。」楊麗英告訴記者,老年抑鬱的發病率約為30%,嚴重患者可能會出現自殺風險,且老年抑鬱還會增加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值得警惕。目前,經過抗抑鬱治療,陳先生已基本恢復。
「空巢」老人突然莫名恐懼,不敢獨處
「這次媽媽生病,我挺愧疚的。以後我會多抽時間,帶著老婆孩子,常回來陪陪媽媽。」近日,在老年病科病房,於女士的兒子告訴記者。
於女士今年60歲,因為丈夫去世早,兒子又常在外地工作,她一直過著獨居生活。近日,她開始胡思亂想,總是莫名就覺得特別恐懼,睡眠也很不好。在一個失眠的夜裡,她突然「看到了」去世多年的老伴。長日來的恐懼,讓她總是心慌、心跳加速、口乾。
「這段時間我突然思考人生,你說我會不會死呀?我老伴來找我是不是接我的?你說我是自己住,如果有個突發疾病,都沒人管。」於女士告訴記者,這樣的想法反反覆覆出現在腦海裡。
「以前『芝麻』大的小事,現在都變成了『西瓜』大小,仿佛天都快塌下來了,我每天活得太累了!」於女士對醫生說,胡思亂想的她還開始斤斤計較。因為自己不敢獨自在家待了,她就把外地的兒子叫回來陪她。看著母親每天活在恐懼中,於女士的兒子意識到她可能是精神、心理方面出了問題,就帶她來到市第一專科醫院就診。檢查後,楊麗英診斷她為抑鬱症共病焦慮。
楊麗英介紹,擔心自己會發生意外或突發疾病無人看管,是大多數空巢老人的「通病」,與家人陪伴、關心少有一定關係。當空巢老人患老年抑鬱後,這份恐懼就會被放大,像於女士似的,自己被嚇得甚至出現焦慮症狀。經過對症治療,目前於女士基本恢復。
楊麗英表示,失眠是老年抑鬱的前兆之一,長期失眠患者,容易出現老年抑鬱,市民應關注睡眠問題。楊麗英建議,很多老年抑鬱患者伴有一定的軀體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這些疾病容易掩蓋患者的情緒症狀,所以家人應多關心老年人心理健康,多陪伴,常回家看看或視頻連線。老年人日常可以給自己找點事做,多參與社交活動,比如學跳舞、彈琴或和朋友出門散心等,轉移注意力,讓生活變得充實。當出現情緒問題時,不要有病恥感,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診斷治療。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劉菊
編輯:馬雲鵬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