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齒軟不赴喪,腿軟不同房」,究竟是什麼道理?

2021-02-22 農村聊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傳統中國歷史文化中,漢字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基石,它不僅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更是歷史的載體,那方塊字中潛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當漢字轉換為語言之時,當從口中傳來,時而鏗鏘有力,時而婉轉悠長,抑揚頓挫之間,更是令人感悟頗深。

而生活當中更有一種獨特的語言,它就是俗語。它以通俗易懂的言語描述著社會現象,並且深諳大事大非的道理。時至今日,這些俗語依舊適用於當代生活,並且具有指導意義。

就比如這句俗語「齒軟不赴喪,腿軟不同房」,這句俗話描述的雖然是一種社會現象,但是很多人並不在意老祖宗的忠告。那麼這句俗語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老祖宗的這番忠告有沒有意義?且聽我一一一道來。

齒軟不赴喪

這句話乍看之下,還真是有點懵。其實最主要是要理解「齒軟」和「赴喪」的意思。「齒軟」其實是有兩層意思的,分別指嬰幼兒的牙齒軟、嫩,以及老年人牙齒的鬆動衰老,而「赴喪」,其實意思就是奔喪。所以這前一句話的背景是和喪葬習俗有一定的關聯的。

那麼為什麼說嬰幼兒或者老人不能奔喪呢?主要是因為在人們的思想當中,已逝的親人在沒有下葬之前,人們認為其靈魂會在生前熟悉的地方徘徊。而在民間種種跡象表明,五歲前的小孩子都能看到所謂的「髒東西」,而在道教中認為人類生來就帶有某種能力,就比如能看到「髒東西」的先天之眼。

而對於鬼魂這種東西,已經打破了「陰陽」的平衡,只剩下陰,少了所的「陽」,如果被弱小的孩童撞到,那小孩說不得會嚇出毛病來,所以這也是不讓嬰幼兒去喪葬之地的原因。其實,鬼邪之物並不存在,只是孩子太小的話,最好不要帶著參加葬禮,畢竟氛圍不太合適。

另外老人,也不能或者少去喪葬之地。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開始衰敗,整個身體的氣質也開始萎靡,基本上處於「陰多陽少」的狀態,所以同樣容易造到「髒東西」的侵擾。

其次,排除迷信的說法之外,老人到了某個年齡段,其實是很怕「死」的,如果再碰上熟悉的朋友或者親人去世,更加容易觸景生情悲傷不已,甚至有可能因此一病不起。而小孩子,面對這種悲慟大哭的場景,就算不被所謂的「髒東西」嚇著,也會被大哭的場景嚇到。所以老祖宗才會以通俗簡約的俗話忠告我們。

腿軟不同房

這句話應該挺好理解了,但是「腿軟」有兩種意思,一是指身體乏累,而是指身體有疾病。那麼這兩種情況為何就不能進行房事了呢?其實,早在古代,人們的養生之法中就有提到,說:「欲有所忌,欲有所避」。所試想下,當一個男人,在外辛苦勞累了一天,身心都十分的疲憊,真的沒有多大的功夫去想這件事情。

如果強行進行房事,男人的精、氣、神都會受到極大的傷害,長此以往,身體肯定會虛弱,身體抵抗能力變差,甚至引起身體的疾病來,因此老祖宗才會說「腿軟不同房」。

其次,無論男女在疾病病狀態之下,儘量不要進行所謂的房事。特別是遇到女性有胎、產、經、育等之時,非常忌諱。而古籍《千金要方養性序》中是這樣提及帶病狀態下行房事的危害:「疾病而蚺精,精氣薄惡,血脈不充,既出胞髒,胞傷孩病脆,未及堅剛,復縱情慾,重重相生,病病相孕」,由此可見,生病狀態下,是古時候的大忌。

其實從以上分析來看,排除種種迷信說法外,單從科學方面來看,確實是非常有道理的。無論是孩童亦或者是老人,喪葬之地還是少去為妙,要不然就算不是髒東西作怪,單單一番心理作用都會讓人擔驚受怕了。

再者房事確實是夫妻關係的調和劑,但是切忌酒後縱慾、病期慎欲,最為重要的是且莫強行,要不然只會傷了夫妻間的感情。

各位網友,你覺得「齒軟不赴喪,腿軟不同房」這句俗語,現在還有沒有借鑑意義呢?腿軟的情況下,你是否同過房?歡迎分享你的觀點和看法。

相關焦點

  • 古人忠告:「齒軟不赴喪,腿軟不同房」,究竟是什麼道理?
    而生活當中更有一種獨特的語言,它就是俗語。它以通俗易懂的言語描述著社會現象,並且深諳大事大非的道理。時至今日,這些俗語依舊適用於當代生活,並且具有指導意義。就比如這句俗語「齒軟不赴喪,腿軟不同房」,這句俗話描述的雖然是一種社會現象,但是很多人並不在意老祖宗的忠告。那麼這句俗語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老祖宗的這番忠告有沒有意義?且聽我一一一道來。
  • 老人常說:「齒軟不赴喪,肉軟不吃涼,腿軟不同房」,有道理嗎?
    引言:農村能夠流傳下來的俗語老話,通常並非空穴來風,在某種程度上、或者在當時歷史的背景下形成的俗語老話,通常都有一定的道理,被大眾廣泛接受、借鑑等,才能在民間廣為流傳。這句「齒軟不赴喪,肉軟不吃涼,腿軟不同房」的俗話,有沒有道理?我們要先從這句話的意思說起,了解這句老俗話表達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 農村俗語「腿軟不同房」是什麼意思?
    農村流傳著很多俗語,從古至今一直有很強的借鑑意義,有一句比較複雜的俗語,關乎人們的健康,那就是「齒軟不赴喪,肉軟不吃涼,腿軟不同房」。為什麼會這樣說呢?1、齒軟不赴喪在農村人眼裡,小孩和老人都屬於齒軟的類型,大家都知道農村的喪事都是需要選日子下葬的,有的時候時間長了,就容易滋生細菌,對於一些抵抗力差的人非常不好,所以小孩和老人都要避免這種喪事。
  • 老話說「肉軟不吃涼」是什麼意思,看完真佩服,太有道理
    導語:老話說「肉軟不吃涼」是什麼意思,看完真佩服,太有道理在中國,一直以來就有著各種各樣的「老話」,或者說是一些諺語。不知道大家對這些東西是抱著怎麼樣的感覺呢?有一句話叫做「肉軟不吃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而且,這句話還有著另外的一部分。那就是「腿軟不同居」、「齒軟不赴喪」。那麼,下面就給大家解釋一下他們吧,相信大家看完之後一定會很佩服這些「老話」的「大智慧」的。
  • 俗語「腿軟同房,自取滅亡」,說的是啥意思?老祖宗的養生之道!
    這些富含哲理的句子,就是我們常說的俗語。俗語的涵蓋範圍很廣,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我們每個年齡段的面臨的事情,都有著相對應的俗語。熟讀並且掌握俗語中的意思,對於我們的生活大有裨益。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很多俗語已經不適用,但是有一些俗語仍然有它不可磨滅的價值。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腿軟同房,自取滅亡」。
  • 俗話說:「腿軟不同房」,其實重點在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
    不論到什麼時候,人體的身體健康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古往今來,人們總結了很多的養生之道。我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千好萬好,不如自己的身體好啊!在古時候,雖然醫療水平有限,但是他們對養生的認知程度,絲毫不亞於我們今天,古人總結了不少的經驗,用他們喜歡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留給後人借鑑和學習。
  • 古人說「腿軟同房,自取滅亡;肉軟吃涼,雪上加霜」,古人的勸告
    引言古人也是注重養生的,為了讓更多人知曉,甚至流傳出很多養生的俗語。從中醫學角度看,這些養生的俗語其實有些道理。而且這些俗語流傳度比較廣,現如今在很多農村地區,依舊能夠聽到這俗語。比如這一句:腿軟同房,自取滅亡;肉軟吃涼,雪上加霜。很多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 俗語「齒軟不奔喪,肉軟不食涼」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的俗語涉及方面十分廣泛,有關於經驗總結的、有關於做事禁忌的、還有關於一些保健養生的知識。因為俗語過於精煉短小,所以看字面意思不一定了解,但是聽完俗語的解釋你會發現,按照俗語的說法做事真的很有好處。
  • 農村俗語「寧借炕辦喪,不借炕辦喜」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不同的地區有著不一樣的風俗習慣,可以說有些地方的風俗有自己的說法,但是到了其它農村的話就不行了。而「寧借炕辦喪,不借炕辦喜」這句話適用的範圍也是不一樣的,有的農村可以接受,有的就不行了。農村俗語「寧借炕辦喪,不借炕辦喜」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寧丟家財萬貫,不舍房屋面南」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一直覺得,農村裡的老人是很有智慧的一群人,他們嘴裡經常會說一些咋聽覺得莫名其妙的話,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又無意間神奇地一一驗證了。前面已經給大家陸續分享了一些,今天說的這一句農村俗語叫做「寧丟家財萬貫,不舍房屋面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究竟有沒有道理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 「腿軟不同房,肉軟不吃涼​」老祖宗留下的名言,句句經典,有含義!
    古代中醫學認為,男人腿軟,不是過度勞累,就是內臟出了問題,此時身體已發出危險信號,如果不及時養身節慾,無異於雪上加霜,加速病情惡化,自取滅亡。另外,人老先老腿,腿軟也是身體老化的象徵,如果此時還要恣意縱慾,必然會掏空身體,很快就會燈枯油盡。字面意思是就是勸誡身體肥胖(肉軟)的人不要過多吃涼食。自從人類懂得使用火以來,熱食便成了人們的主流食品,長期使用溫熱食品確實對身體健康有益。古代中醫學認為,長期食用涼性食品,不僅不利於消化和營養吸收,還會導致脾胃虛弱,特別是身體肥胖之人,本身消化系統就負擔過重。
  • 農村俗語「喪人出棟梁,生人不寢房」,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都知道,農村的民風淳樸,農民的日子也大多過得平平淡淡,但是農民在婚喪嫁娶,紅白喜事這些方面的講究可不少,這些講究不僅體現了一種儀式感,而且大多是從古時候流傳至今的,時間一長就成了農村約定俗成的規矩,也是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
  • 農村俗語「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這幾年,農村的酒席名目越來越多,除了常見的紅白喜事,不少農民還會專門給老人祝壽,對於農民來說,每一個場合都不能忽視和遺漏,就算不能親自上門捧場,該準備的禮金和禮物無論如何也不能少。說到送禮,農村在這方面的講究還不少,比方說根據場合和親疏關係的不同,農村準備的禮物也會有所區別。
  • 俗語老人言:男人心軟一生窮,女人心軟褲帶松,說的真有道理
    其實,歷史上留下下來的也有許多民間的智慧俗語,因為農村文化水平都很有限,有文字記錄下來的很少,都是口耳相傳,在民間流傳甚廣,影響也很大,下到3歲小孩,上到80歲的老人,都能說幾句。俗語說「男人心軟一生窮」,是指什麼意思?真的很有道理嗎?它的下半句又是什麼?讀了以後才知道,老祖宗的警世忠告,真的很經典!
  • 農村俗語:「房上加房,門口開塘,家敗人亡」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像這種有關房屋風水禁忌的現象較常見,比如樹木不能對著大門,墓碑只能向著山尖等。在房子上的講究更是五花八門,所以從房子上誕生的俗語也是層出不窮,比如「樹夾房,房夾堂,不敗人也亡」,諸如此類的俗語,曾一度成為農村老人生活的信條。今天分享另一句有關房子的俗語是「房上加房,門口開塘,家敗人亡」,又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是否與「風水」問題有關係?
  • 農村俗語:「男五不娶,女六不嫁」,是什麼意思?農村人好好看看
    農村俗語說的是生活在農村的老一輩人,這樣年齡的人往往沒有太高的文化知識水平,但是說出來的話卻是很有道理的,時間久了就會成為一種順口溜被一代代流傳至今,在農村有很多俗語聽起來讓人感覺到很難理解,但是如果再一一詳細的介紹出來,估計大家就會覺得說的真的很有道理,農村俗語:「男五不娶,女六不嫁
  • 農村俗語:「莫瞅廿歲姑娘裝,要看八十婆婆喪」,是什麼意思?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內容豐富,農村的俗語老話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看似寥寥數字的大白話,卻能輕鬆揭示出某些道理。這正是俗語老話的獨特之處,通俗易懂、包羅萬象。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則農村俗語:「莫瞅廿歲姑娘裝,要看八十婆婆喪」,它源自一則耐人尋味的故事,至今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這句老話的意思是:不要去看二十幾歲的姑娘出嫁時的裝扮,而要去看八十多歲的老婆婆的喪事。
  • 老人常說:「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這句話藏著什麼道理?
    現在還能夠出現在農村的俗語,當然就包括有很多的內容,這些千千萬萬的俗語,都是由不同的創作者說出來,然後就產生,一直到現在。創作者當中,最多的就是民間的老百姓,他們經歷的很多,然後就用很簡潔的語言,再加上很容易就讓我們讀懂的句子,通過這些給我們傳達了不同的道理。
  • 農村俗語:「孤房子女傻,鬧市出人精」,究竟是什麼道理?
    中國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古人用豐富的生活經驗,總結出許多簡練而形象的語句,那就是人們常說的俗語。俗語並沒有隨著時代改變而消失,足以見得其蘊含的道理之深刻,不遜色於聖賢留下的名言警句。時至今日,俗語依然是不可忽視的一種文化,人們在平時的交談中,經常引用一些俗語。
  • 農村俗語:「四大沒臉,四大舒服」,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
    農村俗語:「四大沒臉,四大舒服」,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在農村裡,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俗語,而這些農村俗語都是真實的,也非常貼切我們的生活,一些俗語不僅有哲理,說起來還挺有意思。而今天我們就說一下這很有意思的俗語,比如四大黑是:「張飛,李逵,驢蛋,地雷」,四大難受是:「拉痢疾,穿醬杆,腿肚子轉筋,蹲風眼兒」,四大累是:「鋪馬路,挖黑煤,扛大麻袋,掄大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