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er最可怕的不是認知體系缺失,而是集體無意識

2021-01-08 打哈喲
CN:AZ想和金克絲私奔

在婚慶拍攝行業中,有這麼一個典型的現象:大量從事影視製作專業或其他相關的大學生,成立視覺工作室並投身於婚禮拍攝中,那麼在起初為了打響知名度和有單可做,大都選擇了給婚慶公司以低廉甚至免費的服務,獲取拍攝樣片的機會。隨著知名度的提升,價格逐漸恢復正常並達到一個閾值,之後就很難再突破。

除了國內知名的頭部拍攝團隊外(截止至2017年,婚慶拍攝紅利期已過再無頭部),這個閾值到底是多少?有婚慶老闆說他認識的婚禮攝影師年收入是在20w-30w,那麼我所認識的朋友中,個人的月收入是3萬的有很多,但大都在1w-2w之間。

如果通過這樣的手藝幹一輩子,那麼這些攝影師需要原始積累之後僱人再批發接單,通過對他們的了解,一個婚慶視覺工作室的流水大都在60w-120w之間(更多情況是如不這個),作為老闆的淨利潤實際上也沒有多少,因為人工成本實在太高昂了。

那麼他們有沒有可能提高單價呢?顯然不能,因為一旦你提高單價,就意味著你的服務升級,然而老闆姓的普通的婚禮並沒有這樣的需求,更何況每年一批的大學生正在虎視眈眈盯著你不要的肉。那麼能不能以知名團隊的名氣突破極限,更上一層樓呢?

我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在橫店北漂的所有群演都希望有一天發生奇蹟,婚慶攝影師也是。

當我們清晰的看到一個行業的天花板就是如此的情況下,可能熟讀過哲學史、美術史、了解搖滾樂發展史、攻讀過MBA、擁有較高學識、認知體系更為廣闊的人就不會選擇從事這樣的行業,那如果非要從事這個行業,只能是通過其他維度來改變這樣的服務格局,以做到頭部或形成區域壟斷,突破閾值。

所以,我身邊從事婚慶拍攝行業的朋友,在35歲往上年齡段的都是從事著一份穩定的閒職工作,兼職做婚慶(跟現階段大部分coser構成很像)。而35歲以下年齡段的都是全職,並且要面臨未來收入停滯增長的問題(傳說中的中年危機)。

當我把我所接觸過的行業經驗帶入到cosplay文化並研究coser們的工作時,就會自然而然聯想到婚慶拍攝行業,而且問題更為嚴峻——我很難看到有超過25歲以上的cos從業者(截止至2017年,coser走紅的各項因素紅利期也過了),那些大齡知名coser大都是時代紅利造就,用同樣的方式孵化已經行不通了。

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那就是16歲鮮嫩的coser憑藉著更加年輕的身體和更為廉價的酬勞,輕而易舉取代了隨著生活壓力增加而離開cos商業圈的人。為什麼?因為年齡越大,資歷越老,幾百元的收入不如做別的事情,而幾千元、幾萬元的商演如果沒有知名度來支撐,必然會淡出人們視野。

也就是,coser投入大量資金炒作包裝自己再批量接單,或者網絡推廣,或者其他一切可能的商業活動,都是基於前期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的投入,但是換來的收入實際上是無法突破閾值的。這樣的話,cosplay被稱為青春飯的說法永遠也不會被改變,我們需要某一種維度帶來全新的東西,讓coser們渡過青春飯時期後,延續其行業的生命力。這需要方方面面對行業進行補充,讓市場的生產線變成豐富而非如現在一樣單一。

所以,突破閾值的唯一方法就是破壞現有規則然後創造規則——這幾乎不可能,但在偏偏在2018年的二次元風口期值得如此一試。

2018年中國二次元文化行業前景研究報告

現有規則的形成來自於人力資源與客戶資源的信息不對等,coser們在每一個區域都形成了非公開的利益集合體,他們導入並消化一切現有業務,並以c圈的保護膜自居,抵制並詆毀一切觸碰他們規則的思想——同樣可笑的是,甚至企業、經紀公司、甲方爸爸也必須遵守他們的規則,不然必定以圈內特有的方式來回應——

「你知道那個公司有多傻逼嗎?真的很傻逼!你知道嗎他們幹什麼都傻逼嗎?他們頭到尾就是傻逼!他們真的是傻逼。」(資本注入的情況不在討論範圍內)

一旦開始被利益集合體被定義為傻逼之後,似乎就會有了一種惡人的濾鏡,所有的事情都會自動加上——「那個公司現在做不好以後能做好嗎?他們這麼傻逼肯定會拖欠工資!這種公司大家不要被騙了!這種公司怎麼還不滾?」

傳播信息、分享知識到這裡一切都行不通了,這與普遍的認知體系缺失有莫大關聯,畢竟該群體的年齡和學識還沒有成熟。而且一旦有人試圖將一個認知體系帶入其中,自願化身為傳教士時,落下的結果可能更加悽慘。

在《那年花開月正圓》這部影視劇中,那些從未見過教堂與牧師的中國人,都說洋人會吸血勾魂,而教堂是藏著這些勾當的地方,非常危險。而周瑩去過一次,發現了新的世界,卻被家人百般阻撓,一定要斷絕與洋人的關係。

coser的利益集合體與這樣的氛圍很相似——拉攏價值觀一致的人進入到現有規則中,永遠不要嘗試打破既有規則,在非規則內又有利用價值的人面前煽動並搬弄是非——而這一切的一切,發生的竟然是那麼的順理成章,那麼的自然,堪比校園霸凌事件中的小團體(包括中國那個非常時期的紅衛兵),黨同伐異!

在認知體系缺乏的情況下,這樣的集體無意識很容易蠱惑人心。新人們看不到世界,只能看到信息不對等情況下由「圈子」形成的規則——你是要混圈的,你應該按照圈子的做法,不然你沒有發展前景,大家都得罪了你就沒飯吃了。

如果一個行業是這樣才能讓新人入門,這必然處在萌芽時期。這反而是新人coser的一種機會,大可以正面發起進攻,用力反抗!

然而又是因為認知體系缺乏和集體無意識,沒有coser能夠對抗這樣的「氣氛」,因為有能力對抗這種「氣氛」的人都在從事著他們能夠看得上的事業,而非這樣的小眾文化。打哈喲自媒體在榮獲2017年年度態度風雲作者之際,將會給所有coser提供真正的信息,以達到生涯規劃、教育、運營等資訊的分享,致力於把cosplay文化放在更高維度來研究!因為運營在於會作,而生命在於折騰!

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相關焦點

  • 「吃肉喝湯論」中的集體無意識
    貪汙受賄超2000萬、與女下屬高調「關係密切」、在土地與官位間玩出「權力的遊戲」,最近因貪汙受賄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原四川省南充市副市長鄒平的官場履歷可謂「多彩」,即便如此,落馬的鄒副市長在審判席上領受刑罰之時,曾經在任上「製造」、並流傳至今的「吃肉喝湯論」,仍是最吸睛的「腔調」。
  • 群體心理和集體無意識|讀勒龐《烏合之眾》和榮格《心理學與文學》
    在榮格看來,集體無意識與個性心理相反,具備了某個範圍內所有地方、所有個體皆有的大致相似的精神價值和行為方式,是無意識的深層結構,它是先天的,而且普遍存在於該集體每個人的身上。由於榮格的立論依據的主要是考古學、人類學、神話學,因此,他的集體無意識學說又天然地溝通了文學和藝術。
  • 華夏的古老智慧與榮格,集體無意識和天垂象
    關於天垂象,人們最熟悉,影響最深遠的範式,莫過於華夏始祖伏羲的造八卦過程。《易》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集體無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無意識,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 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集體無意識和個人無意識的區別在於:它不是被遺忘的部分,而是我們一直都意識不到的東西。
  • 破除家庭教育中的集體無意識比立法更重要
    我覺得當下家庭教育最需要的是陳舊的觀念的升級,以心理學的語言來表述就是中國的家庭教育急需「集體無意識」層面的升級,破除落後的家庭教育觀念對實際教育孩子的誤導。教育觀念的升級是不容易的,它不是靠想當然的喊口號就可以的,而是需要認識和遵循人的教育規律和心理規律。家庭教育觀念的升級需要爸媽們懂得利用好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和發展的科學:心理學。
  • 人類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
    人的集體意識和人的集體無意識!每個人都被連接到一種集體意識中,通過判斷他人的做法,人們會有意識和無意識的修正自己的行動和行為。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建立和在企業內部的宣導,包括但不限於某些企業每天早上抽瘋式的跳操,也是「人的集體意識和人的集體無意識」在企業管理方面的應用。這是一種更加隱形的、利用人的原始的渴望被接受的人性本能。
  • 儒家文化的最大遺毒就是「習慣虛偽和集體無意識」
    我的本意,既不是向儒家倫理作出退讓,也不是想混入儒家陣營裡面充當「臥底」,而是以自我批判的公開姿態向儒家倫理的更深層次突進,「使它建立於中國人的潛意識或集體無意識中的隱秘基礎暴露出來,受到觸動和質疑」。
  • 心理學上說的「意識」和「無意識」是什麼?
    答:這裡,我們需要粗略地了解心理學上的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指的是心靈中能夠被人知覺的內容,如感覺、認知、記憶、思維和情緒等。據說,對於意識,科學界還沒有統一的認識,甚至學者之間連對它的定義都有很大分歧。我們所知道的是,人類動用意識來學習新事物、提升認知、應付複雜的事情。
  • 心理學上說的「意識」和「無意識」是什麼?
    問:人們常說的意識和無意識,到底是什麼?答:這裡,我們需要粗略地了解心理學上的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指的是心靈中能夠被人知覺的內容,如感覺、認知、記憶、思維和情緒等。據說,對於意識,科學界還沒有統一的認識,甚至學者之間連對它的定義都有很大分歧。
  • 榮格口中的集體無意識,應該是人類的全體共同意識信息庫
    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只是一句口號式語言,而是一種大智慧的提法。現代醫學都在分析藥效成分,人體解剖,細胞組成等等。而研究人類的心理學,精神疾病,心神意志對人體的影響,這些領域,就觸及很少。西方學術界,關於潛意識(無意識)的研究,要數弗洛伊德和榮格。榮格繼承了弗洛伊德的學說,並對他的無意識的構成內容作了全新的修改。
  • 奧斯卡提名動畫《村莊》:荒誕寓言式人性,道德墓園的集體無意識
    《村莊》無疑是一部荒誕寓言式人性悲劇,描摹了身處道德墓園的集體無意識。本文將從人性透視和現實隱喻兩個角度,賞析這部奧斯卡提名動畫短片的藝術魅力。不要再說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也別說法家的「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東西方的兩種認知體系,根本南轅北轍好嘛?西方文化的人性觀,既非主性善,亦非主性惡,而是說由天賦的善,通過理性和意志的抉擇而變惡。這個惡,不是天賦的惡,而是人的罪,必須由人負責。而復原善,不在人力之內,只能信靠創世主在基督之內的救贖。也就是說,人性中的善,並不可靠。
  • 「末日情結」源於集體無意識恐慌
    當前位置:首頁 >> 主打 2011.12.26 星期一 山東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王成義訪談 「末日情結」源於集體無意識恐慌 作者:趙雙勇   □本報記者 趙雙勇  濟南時報:你相信2012年是「世界末日
  • 寶寶不愛上幼兒園,問題在家長身上,可能你無意識間做了這3件事
    對於孩子來講,父母就是自己最親近的人,那麼去幼兒園就意味著他將有半天或者更長的時間,見不到父母。而這種情緒體驗是他從前從來沒有過的,那麼為了抵禦這種分離的痛苦,孩子就可能通過以鬧情緒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焦慮情緒。
  • 高考倒計時:集體意識還是集體無意識?
    高考倒計時、高考誓師這類集體行為,與其說是通過集體意識塑造考生的個人意識,不如說是任由集體無意識綁架考生的個體意識。個人的考試結果只關係個人,本無關於集體利益。當然,或許關係到老師的福利、學校的招生、父母的面子,但這些原本是不該考生考慮的問題。考生此時需要的是個體關懷,而非標準化的「集體召喚」。
  • 榮格心理分析:集體無意識、情結、陰影與人格面具
    ,以及多回想與重複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能夠幫助你與本我重新建立起連接,找回自己的生命力。其實,人人都想要去北上廣發展的背後,有一股巨大的力量,這就是: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就是個性化的那一部分,集體無意識就是族群的祖先們傳給我們的生存經驗與情感體驗,我們雖然幾乎意識不到、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在一定條件下會被喚醒、激活,成為了種族的共性。
  • 《無意識設計的創作類型》2017屆生活本科畢業論文
    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是人的原始衝動和本能以及之後的種種欲望,得不到滿足而被壓抑到記憶深處;更包含以往的生活經歷的記憶,經驗等,同樣被埋藏在記憶的深處。埋藏並不代表它們消失,而是在無意識中等待時機,一旦適合的機遇與喚醒,重新成為意識的一種。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普遍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近代法國心理學家雅克•拉康甚至提出:無意識是一切「我」的存在的大本營。
  • 一個人最可怕的不是失敗,更不是缺錢,而是這兩件事
    一個人最可怕的是什麼,有人說是失敗,失敗會帶來很多的煩惱和困難;有人說是缺錢,要是有錢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很多事情;還有人說是缺乏能力,有能力就不會有那麼多挫折和沮喪了。既然失敗是每一個奮鬥者的常態,資源和能力也不是決定成敗的唯一因素。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每一個人最應該去避免的呢?或者說是最可怕的呢?我認為是以下兩件事情。第一,意志破產《總體戰》這本書對戰爭有一個定義;「戰爭以一方失去戰鬥意志為結束。」
  • 這些童話故事裡,有你不知道的集體無意識
    作者是臺灣榮格心理分析師和治療師,她順著童話故事的線索,對集體心靈無意識作深入開掘。閱讀這本心理分析類書籍,可能會讓我們習以為常的故事擁有嶄新的切入視角,進而讓自己能夠有希望超越個人的局限性。此外,本周書單從文學、經濟、藝術等類別選擇了6本好書為大家推薦。
  • 從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到高科技時代的本能觀想
    榮格與佛法的淵源,幫助其思想同時在東西方得以傳播,並以其宏大的集體無意識「原型」理論架構對社會與人文科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學術圈不少觀點認為同時代的弗洛伊德「性本論」並非想像的那麼具有說服力。高科技正主導著全球日新月異的發展進程,神話故事中的「天上1日地上1年」逐漸變為現實,現代社會一天的進步速度甚至相當於史前1萬年的概念。
  • 音動缺失,英語啟蒙最可怕的陷阱.
    0-5歲左右的孩子是超級發音學習機器, 有遠超成人的語音辨識和模仿能力。這個現象我稱之為音動缺失。音動缺失的學生,無法使用發音動作來協助聽,說,讀,記憶。他們聽不清,說不準,讀得累,記不住。而且大孩子和成年人極難聽出自己的發音哪裡有問題,也很難發現自己的發音動作哪裡不對。
  • 美術研究|論「無意識」在繪畫創作中的循變!
    從人抽象的、潛在的、普遍的心理結構出發,榮格賦予「無意識」非個人甚至超個人的特徵,通過文化解釋學闡釋他對「無意識」雙重性質的理解。榮格對「無意識」進行了詳盡地劃分,明確了由淺入深的三個層級:即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就這一划分而言出現了一個形象的理論比喻——「冰山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