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西方媒體是怎麼形容中國的?
在清朝後期,西方媒體用『滿大人』來形容中國。從西方的漫畫也可以看出來,『滿大人』是一個相當愚蠢、相當可笑的形象。
Marvel 漫畫裡的滿大人
滿大人的細眼睛、長指甲、師爺鬍鬚等『中國形象』被美國漫畫一再地繼承與再創造。
1949年以後,西方媒體往往用『紅色龍』或用『紅色中國』、『共產黨中國』這些詞彙來形容中國。
西方媒體眼中的中國
西方媒體眼中的中國
西方所用的詞彙都帶有負面的意思。但是,這一次,西方卻用『馬歇爾計劃』來形容的『一帶一路』,這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轉變。
彭博評論『一帶一路』是中國的『馬歇爾計劃』
西方用「馬歇爾計劃」形容「一帶一路」
意味著什麼?
『馬歇爾計劃』在西方媒體中是一個正面詞彙,在西方人眼中幾乎就是『救世主』的代名詞。
『馬歇爾計劃』宣傳海報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西歐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拿出資金、技術以及過剩的產能,去幫西歐國家復興。這個計劃用時4年、耗資150億美元,讓包括德國、法國在內的西歐國家迅速恢復了經濟增長能力。所以,『馬歇爾計劃』被西方國家當作是一個『救世主』的概念,也是一個正能量詞彙。
但當西方媒體把『一帶一路』比作『馬歇爾計劃』時,中國的學者和媒體並不贊同這個說法。因為『救世主』這個概念並不是中國所希望的,更不是中國所追求的。
但我覺得,西方人用西方人的視角來理解『一帶一路』,這無可厚非。而且,中國在向國際社會宣傳『一帶一路』時,也不妨利用西方人比較熟悉和了解的典故來解說,也許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一帶一路"是沿線各國的事業
自從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以來,中國已經主辦了三屆相關的國際研討會,而且規模一屆比一屆大,參加的人數也一屆比一屆多。幾乎與『一帶一路』有關的所有國家的政商代表和媒體高層都參與到會議中。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哈薩克斯坦、土耳其、伊朗、埃及等,都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她們都曾擁有輝煌的歷史,但近代以來都在不同程度上落後,如今也都處在一個奮起直追的階段。
以土耳其為例。她曾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她在民族政策、行政管理、宗教寬容等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20世紀初,帝國不斷遭到列強宰割,於1922年被推翻。現如今,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粉碎軍事政變,肅清軍隊中的不合作力量,強化土耳其國內團結,同時也在對土耳其作出一個新的國際定位。而『一帶一路』就成了土耳其在尋求自身發展中一個很重要的機遇。
沿線國家到底怎麼看"一帶一路"?
節目獨家採訪了土耳其伊斯蘭歷史與藝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哈利特·艾倫。
可見,中國實施『一帶一路』不僅有自身的需要,更有沿線國家的需要。事實上,整個『一帶一路』所涉及的60多個國家都希望在推動『一帶一路』的實現,這就是它與『馬歇爾計劃』的不同之處,而且可以說,『一帶一路』遠遠勝於『馬歇爾計劃』。
更多精彩內容
請移步鳳凰深耕帳號
「晤同」
閱讀改變生活
文:何亮亮 編輯:王晨一 劉曉慧
鳳凰相關閱讀
· 最後的軍統特務:我依然混跡於人民群眾之中
· 年度最佳美劇決戰第二場:來啊~互相傷害啊!
· 三北防護林楊樹大面積死亡 國家林業局局長這麼說
· 當你老了:兩岸三地老齡社會紀實
· 晨間三小時,決定一天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