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南史:庶吉士與八股文的定型

2020-12-13 史海帶魚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明史》中有傳可查的進士共有1325人,初授國家六部、六科等中央官職者有868人,佔65.5%;初授州、縣等重要地方官職者有457人,佔34.5%在授職前,中第的進士(除一甲三名外)都要到中央各機關去見習一段時期,這是朱元璋對科舉制度的一個改革,即實行觀政進士制度。洪武。「十八年廷試…使進士觀政於諸司,其在翰林、承敕監等衙門者,曰庶吉士。進士之為庶吉士,亦自此始也。其在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者仍稱進士,觀政進士之名亦自此始也」。

觀政進士制度是朱元璋「但求實效,不尚虛文」主張在科舉選官制度中的體現,是他於洪武五年(1372)提出並實施的「歷事監生」制度的繼續。觀政進士制度自洪武年間創立後,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到明中葉已成為一種完善的制度,在觀政期限、觀政衙門、觀政內容、觀政考核、觀政權力、觀政待遇等方面都有一個定式,使觀政進士制度規範化、制度化。應該說,這是中國科舉制度產生後最完備的官員崗前培訓制度,它對培養和選取既有書本知識、又有一定的實踐經驗的官員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進士還可以參加庶吉士的選拔,這在洪武年間就已開始。到了永樂二年(1404),庶吉士就專屬於翰林院了,所以選拔庶吉士又稱為「館選」。中選的人由一名教習負責培養,教習由職高資深的翰林院或詹事府官員擔任。三年學成後,成績優秀者留在翰林院做編修、檢討次一等的派出去當給事、御史之類的官,稱為「散館」。庶吉士散館後,便成為翰林。

明代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得非常快,到了明英宗天順二年(458)以後,朝廷已形成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甚至「南(南京)、北(北京)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所以「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即一旦由進士經過館選而成為庶吉士時,就被人們看做未來的宰相育與種了。據統計,明代宰相170餘人,由翰林出身的達到十分之九。可見,庶吉士雖然要多學習三年,但其前途和地位卻比一般進士要高得多。

明代科舉考試中應用一種特殊的文體,即「八股文」。八股文,又稱時文、制文、制義(或制藝)、八比文。考試時專生員所學的「四書」「五經」命題,以指定的程朱一派註疏為依據,「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生員應試要寫八股文,就題命意,依注作解,並代聖人立意,用古人語氣行文。明代建立科目考試的八股制度,目的是統一考試的標準,保證所選拔官員的質量,是朱元璋對科舉制度的又一個改革。

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文體的出現,雖然是在明代,但它的形成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階段。學者多數認為,它起源於北宋科舉的經義考試。經過宋、元和明初對八股文體的不斷完善,到了明代中葉,八股文基本成型。其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領題(或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破題」即用兩句話說破題目要義,重在扼題之旨,肖題之神,不侵上,不犯下,不將本題的意思遺漏,也不將本題的字眼全部寫出。可以明破,也可以暗破、順破、分破、對破,題目不同,破題的方法亦不同。

破題之後為「承題」,即承接破題的意義而闡明之。因為破題的文字簡練含蓄,所以要將破題中的緊要字眼承接下來,進一步闡明。正破則反承,反破則正承,順破則逆承,逆破則順承,餘可類推,總之要語言明快,意義連貫。破題於聖賢諸人須用代字,如堯、舜稱帝,孔子稱聖人。承題則直稱堯、舜、孔子,不再避諱。破題和承題的文字雖然不多,卻非常重要。承題之後吸口氣,準備「起講」了。

起講是議論的開始,因為八股文要「代聖人立言」,所以起講通常用「意謂」「若曰」「以為」「且夫」「思」等字開頭。明代的八股文起講比較簡短,僅三四句而已。起講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起、承、轉、合,有的用反、正、開、合,有的反起正收,有的正起反收,有的單行中仍用排句,有的則全系散行,不用對偶。而總括全題,籠罩全局,則是對起講的基本要求。起講後,用一二句或三四句話引入本題,稱為「領題」(亦稱「入手」,即起講後入手之處)。領題之後就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了。

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為全文的正式議論階段。在這四段中,每段均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叫「八股文」。「起股」又稱「起比」,「比即對偶的意思,每股或四句或八句,總是題前著筆,提起全篇之勢,所以又稱「題比」。起股之後用一二句或三四句話將全題點出,稱為「出題」。

出題之後為「中股」,也稱「中比」,是全篇的重心,長短不拘,著重要從正反兩面發揮題義。「後股」是題的最後位置,亦稱「後比」,長短並無一定,可針對題旨的立意,作最後的暢發「束股」的作用是前六股意猶未盡,再用兩股加以收束。束股的文字宜短不宜長,有的文章甚至不用束股,全篇只有六股。

八股文在明代初期對考核士子的基本文法與文史知識曾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到了後來,所有的文章一律採用這種刻板的格式,無疑是對文化的一種摧殘。它束縛了人們的創造性思維,把天下讀書人引入一個越走越窄的死胡同,許多真才實學之士也因此而名落孫山。另外,八股文專從「四書」「五經」中命題,並且要求考生必須遵照指定的注釋本去回答,這就引導考生將精力全都用在死記硬背「四書」「五經」上,儒家的其他經典也就束之不觀了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各位看官大大,都看到這了,麻煩給小編點個大大的讚唄!!您的關注和點讚,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和支持!!嗯~,360度各種姿勢來求贊求關注!! \(^o^)/動動您發財滴小手,舉手之勞└(^o^)┘感謝各位看官們!! 祝各位看官們生意發發發,學業事業成成成,身體康康康!!! 感謝大家的支持!!小編在這裡感謝各位看官們了! \(^o^)/ 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歡迎各位看官們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評論(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雷同純屬巧合,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何詩海 | 明代庶吉士與臺閣體
    禮部以糊名試卷,偕閣臣出題考試於東閣,試卷與所投文相稱,即收預選」[9]。孝宗準其奏,此後遂為常制。 庶吉士教習通稱「館師」,明初多由臺閣重臣擔任,「宣德五年始命學士教習,萬曆以後,掌教習者,專以吏、禮二部侍郎二人」[10]。
  • 明清庶吉士制度述論
    解縉選取曾棨 、周述、周孟簡及庶吉士楊相等二十八人,而庶吉士周忱自陳「少年願學,帝喜而愈之」,於是增加周忱合計二十九人就學於文淵閣,由閣臣督課,三年期滿考試,謂之「散館」。散館考試成績優異者留用,二甲出身授編修、三甲出身授檢討;成 績不合格者則出為科道或知縣等職官。從此,庶吉士遂專屬翰林院管理和培養〔5〕。  明初洪武、永樂時期,庶吉士制度僅屬草創,故一切均很不完備。
  • 王敬雅:清代的清書庶吉士
    值得一提的是,清書庶吉士在選任之初並不局限於漢人,如康熙時清書庶吉士的姓名中有德赫勒、牛紐、博濟(21)等人,從姓名可知他們非漢族庶吉士。但至乾隆二年(1737年),皇帝則下旨停止了滿洲庶吉士習清文之例:「滿洲進士選授庶常,向例俱學習漢書……朕思滿語系滿洲自幼所習,只須漢文通順,人人皆能翻譯。且授職之後,自可令辦翻譯之事,清文亦不致荒廢。何必於選館之時專令學習乎?
  • 明朝163名內閣大學士裡,超過一半的庶吉士是個什麼身份?
    」,一甲進士算不算庶吉士?例如,新進士必須通過「館選」考試,成績優異者才能成為庶吉士。但關於「館選」的時間,「或間科一選,或連科屢選,或數科不選,或合三科同選,初無定限。」〔6〕黃佐《翰林記》卷14《考選庶吉士》條則載:「洪武十八年至永樂初,其詳不可考,大率每科必選。」從永樂二年到正統元年(1404—1436),除每科必選庶吉士外,有時還一科多選,如永樂二年兩次「館選」,宣德八年則三次「館選」。
  • 八股文簡介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六《試文格式》謂其定型於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後,至清光緒末年始廢。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舉考試使用八股。1904年,清政府舉行了最後一次科舉,翌年起廢除。      新文化運動後,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論。
  • 例解八股文
    在中國歷史上,八股文曾是只文化恐龍。明洪武八年,朱元璋頒布開科取士,是年八月,京師及各省舉行鄉試,次年三月,在京師舉行會試。由於所試的《四書》疑問及經義所採用的仍然是元代格式,考出的人才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深感失望的朱元璋遂於洪武六年下令停考,開始思考科舉考試的文體問題。之後十年,他與劉伯溫經過反覆的研究,創製了一種新的考試文體,這就是八股文。
  • 閒話八股文
    但在明清時期,文人士子要想入仕途、享富貴,全靠科舉考試,而考試又全憑八股文。寫得好,立馬飛黃騰達;寫不好,永無出頭之日。八股文起源於宋元,定型於明成化,至清光緒末壽終正寢。科舉考試不同於現在的高考綜合測試,那時候只考一場作文,就是八股文。這是一種特定的科舉文體,也稱制義、制藝、經義、時文、八比文。文章死守固定的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組成。
  • 八股文是什麼?八股文是怎麼毀掉人才的
    八股文的現代定義:八股文,明清兩朝考試制度規定的文體。始於明朝永樂年間。
  • 八股文大美
    八股文作為一種流行500年之文體,興於宋,行於明,盛於清,終於1905年。
  • 即墨歷史文化研究:翰林庶吉士姜元衡
    即墨歷史上的第三位翰林庶吉士,即墨歷史上的第二十六位進士。十四年提督直隸學政,善工書畫。即墨歷史上的幾位翰林庶吉士如:周如砥、藍潤、姜元衡、黃鴻中。翰林庶吉士是從進士中選拔出來的,又被稱為「儲相」,據不完全統計,明清兩代百分之九十三的首輔大臣、次輔、輔臣(實際意義上的宰相)出身翰林庶吉士。
  • 八股文真的不堪嗎——八股文中的破題
    這期我們來講講關於八股文關於破題的知識,讓我們先來對八股文有個正確的了解。清人陶福履甚為簡明地敘述了經義文體演變為八股的歷史:「四書文,經義也,宋熙寧中王安石所創。《宋史》:熙寧四年二月丁巳朔,罷詩賦明經諸科,以經義論策試士,命中書省撰大義式頌行,試義者須有文採,乃為中格。
  • 八股文入選杭州高中語文教材 學者分析八股文起承轉合組織意義
    周偉說,八股文可以反映思維的過程,其中的由淺入深、起承轉合都值得學習。推薦王鏊和王陽明兩篇八股文的高利認為八股文的價值不可否定:「明清兩個朝代600年的八股文,是有合理成分的。知識只是載體,希望學生能夠開闊視野,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學。」
  • 深受詬病的八股文,是如何形成和興起的?
    八股文自開創以來,其爭議頗大。從明清科舉時代的趨之若鶩到民國時期的極力抵制,再到潛移默化地大範圍學習,我們對八股文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 幾百年來,八股文的影子似乎已經融進我們的學習生活。小學期間初見的排比句;中學時代寫的議論文;大學時期不寫論文畢不了業。
  • 八股文是什麼文,簡單講就是文章公式化
    這種文體要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全文要分成八個部分,於是稱之為八股文。有學者考證,八股文的起源和唐代的帖經有關。帖經是唐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方法,很像現代考試中的默寫填空,寫出經書中的註疏。也有學者認為八股文起源於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期。當時科舉考試從四書中出題,要求解讀經書奧義,只不過當時對於文體的樣式沒有明確規定。
  • 八股文
    而這恰恰就是八股文的結構。——也就是說,八股文是中國古代議論文體發展到極致的產物。用八股文的術語講,第一部分「點出主題」,就叫做「破題」,第二部分「概括說明」就叫做「承題」和「起講」,而第三部分「從各個方面進行論證」就是八股文的主題部分,一般說來是八個段落,兩兩對偶,分別叫做提比、中比、後比、束比,也可以叫第一股、第二股、第三股、第四股,一直到第八股,——這也就是「八股文」這個名字的來由。
  • 八股文其實很難
    從漢代開始,儒學經典便開始作為學校裡的主要教材,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命令胡廣等編著《四書大全》、《五經大義》頒布天下,作為各級官學及科舉的法定教科書,排斥各家之學,只以程朱理學為根據,士子們應試,按照《明會要·選舉》記載,「不能引秦漢以後之書,不能引秦漢以後之事」,「凡不合者,無緣中式」。
  • 【文海拾貝】另說「八股」
    隋朝主要是策論(根據試題提出的關於經義及政事問題寫成議論文字)取士,這是以文章科考的發端;唐代科考項目逐漸增多,但最受重視的是明經、進士科,明經考經學,進士考詩賦。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其源頭始於王安石推行的「經義取士」。有宋一朝,程朱理學已形成完整的學術理論體系,被統治階級奉為維持其皇權統治的思想「法寶」。
  • 八股文與高考作文
    八股素來聲名不佳。我輩束髮之年,就知道八股「空話連篇,言之無物」;到而立之年,更懂得其罪在「思想僵化,形式固化」。「八股」究竟何物,卻是片鱗碎甲數十載,才漸知子醜寅卯。本著唯物史觀,不妨掀開塵封故紙,鉤沉稽古,「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鑑於時文,資於作文。
  • 八股文的真愛粉與一生黑之爭
    怎樣寫好八股文因為專從《四書》裡出題,所以八股文也叫四書文。但八股這種作文形式,正式出現還要更晚,要到明成化年間。八股是形式主義的極致,一篇八股只有幾百字,但要把它的體例、規則解釋清楚,不花個幾千字根本無法完成任務。
  • 重新理解八股文的科考意義
    其實對我們現在高考遇到的問題,古人一樣遇到,古人的解決方案,就是逐步發展起來的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明憲宗成化年間(1464年-1487年),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逐漸形成了以講究格律、步驟,並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