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壯勞力外出 川豫鄂種田農民「老齡化」現象突出

2020-12-11 搜狐網

  新華網成都12月13日電(記者楊三軍)記者最近在川豫鄂三省產糧區了解到,由於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老齡化」現象突出,農業生產面臨「後繼乏人」的窘狀。

  遂寧市是今年四川大旱的重災區,在這個市安居區常理鄉酒店埡村5組,組長張元洪已70歲了。

他告訴記者,全組共156人,外出打工的就有六七十人,基本都是青壯年勞動力,在家種地的大都是老人。今年抗旱時想找幾個年輕人引水抗旱都很困難。

  汝南縣是豫南一個糧食主產縣,該縣辛莊村黨支部書記姜曉文說,年輕人沒幾個願在家種地的,大都出去打工了。他們村外出打工人最多的是雷屯組,去年一位村民的母親去世,全組在家的男勞力全用上了,硬找不夠抬棺材的16個人,最後,把外村來弔孝的老人的女婿都用上了,才讓老人平安入土。

  湖北省隨州市何店鎮龔家店村位於平壩地帶,水土條件較好。現年47歲的村民葉全華說:「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在鎮上開『面的』,一個到蘇州打工去了,他們都不願種田。村裡有一些人家乾脆把地送給別人種,舉家外出打工了,像這樣的,全村大約有50多戶。」

  龔家店村村民葉忠清家的情況差不多,他有三個孩子,一個在廈門打工,一個在修車,一個還在上初中。雖然還不到50歲,但是常年在田間勞作,挑水、擔糞、抬(抽水)機子等重體力活,已使葉忠清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責任編輯:趙健)

相關焦點

  • 川豫鄂種糧農民老齡化調查:十年後誰來種田
    記者最近深入川豫鄂三省產糧區調查發現,儘管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然而,由於種糧仍未走出「比較效益低」的怪圈,如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老齡化」現象突出,農業生產面臨「後繼乏人」的窘狀,一些農民和基層幹部甚至發出「十年後誰來種田」的擔憂。
  • 如何處理農業糧食安全與提高農民收入的關係?讓農民安心種田?
    如何處理農業糧食安全與提高農民收入的關係?讓農民安心種?此題貌似一個農業專家的研究課題,意在揭示農業,農村,農民內在的深層次問題,有點大。透過現象看它的本質,其實這是一個專注時髦詞彙,重在使用書面語言而不切實際,譁眾取寵子虛烏有的所謂問題。
  • 這裡是馳名秦、鄂、川、豫等地的道教名山,有中國最危險的房子!
    塔雲山,位於陝西鎮安縣城西南35公裡處,是馳名秦、鄂、川、豫等地的道教名山。2015年12月,塔雲山景區入選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素有「金頂刺青天,松海雲霧間」之美譽。這裡是馳名秦、鄂、川、豫等地的道教名山,有中國最危險的房子,看到如此險峻的建築物,你敢往上爬嗎?
  • 鄂豫川黑聯合春晚總有一款適合你
    鄂豫川黑聯合春晚總有一款適合你 2019-02-01 14:53:參與互動    專治你的「選擇困難症」  鄂豫川黑聯合春晚總有一款適合你
  • 國內經濟最強省,淺勘:財稅電及四經普(粵蘇魯浙與豫川鄂)
    河南還是在豫川鄂裡,拔得頭籌, 湖北相對較低些,以1200億千瓦時左右,落後四川約300億千瓦時。三產用電較輕,各省大致是為同尺度比較(除天候影響差),如果說工業數據蘇粵接近,真正拉開兩省差距的顯然是三產,扣除不含深的廣東也比江蘇高出約180億千瓦時。
  • 科技改變生活種田成為「消遣」娛樂
    要問種田苦不苦,相信很多有此經歷的人會毫不猶豫地說「苦」。然而,近日,記者在臨川區桐源鄉青坑村採訪時,年近50的陳榮根笑著說:「現在我種田就是抱著玩玩的心態,輕鬆得很,沒什麼苦的。」為什麼呢?為探究竟,記者跟著他來到田裡,近距離觀看夏收夏種的景象。
  • 第一屆鄂魯陝豫運籌學學術研討會
    第一屆鄂魯陝豫運籌學學術研討會(2019))
  • 你認為糧食價格在什麼位置上才能使農民種田不虧本
    農村人種田生產糧食不值錢,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現實問題。農村人種田每畝究竟需要多少成本?生產的糧食產生多少的經濟效益,才能使種田人不虧本?下面就來討論一下單位面積,糧食價格應該在什麼範圍內合適?農民種田才能不虧本?
  • 鄭州高新區錦豫川美食匯上市了!
    今天,我們創辦錦豫川美食匯,目的是為了深入挖掘美食文化資源,弘揚豫菜飲食文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飲食文化需求。高新區作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鄭州特色商業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周邊商圈的逐漸形成,錦豫川美食匯的創辦必將有力地推動高新區餐飲、旅遊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必將成為高新區餐飲服務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必將成為領航高新區餐飲美食文化的航標燈。
  • 2021年農民不想外出打工,可以做這3個買賣,養家餬口很輕鬆
    2000年以來,外出打工變得很普遍。在十多年的發展之後,農民沒有變。大部分人靠工作生活,靠工作養家。農民肯定不願意勞動,但是在農村,大多數人都賺不到錢,沒有辦法。城鄉就業機會減少,農民要想辦法掙錢。儘管外出工作一年能掙點錢,但生活成本還是比較高,而且離家太遠,所以很多農民還是想在農村找個可靠的賺錢途徑,至少在家呆一年,哪怕掙的錢少點。2023年農民不想外出打工,可以做這三件事,每年都能賺個七八萬元。(1)銷售商品。每一個國家有一兩個市場。
  • 有人提出農民退休,作為農二代不再種田,該怎麼辦?
    有代表提出農民退休,做為農二代,不再種地的你們,對此有啥看法?他們提出農民退休了,農民的兒女們,即農二代,都進城打工去了,家裡的田地由誰來種?其實大家不必擔心,農民退休制度的建立,其目的是解決農民年滿65周歲後,老有所養的大問題,並不是考慮農民退休後,田由誰來種的問題。
  • 4月將至,農民是外出打工還是在家務農,是時候做出選擇了!
    一、外出打工,工作不好找,收入水平受影響在前一階段,國內處於疫情防控的嚴管時期,很多地區都採取了封路封閉小區和封村等模式,導致農民工沒有辦法正常外出,各地的工廠企業也無法正常復工。但是隨著國內疫情的好轉,現在大部分地區已經基本實現了復工復產,農民也能正常外出打工,老百姓的生活秩序開始恢復正常。
  • 古代農民為何非種田不可?
    所以中國古代的底層百姓,基本上都是依靠種田而活。尤其是能夠立足中原的中國正統王朝,最終都以農耕經濟為中心展開統治。因此,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中國古代農民是否能夠全部擺脫種田經濟?答案是否定的。為何會得出否定的答案,其實這與中國古代的人身依附關係有關。何謂「人身依附」何謂「人身依附關係」?
  • 豫、鄂兩省黃金水道將復航 有利南陽物資外銷
    原標題:豫、鄂兩省黃金水道將復航 有利南陽物資外銷   進展   曾是鄂、豫兩省的黃金水道 如今唐河要復航   趙河、潘河流出社旗縣後,在省道333北側實現了匯流,名字也改為了唐河。唐河大橋,呈東西走向,矗立在唐河上方,有一百多米長。因為還沒到豐水期,唐河水面僅有一二十米寬。河水兩側,水草叢生,野花遍開。
  • 農村俗語:「雷打驚蟄前,生意莫做忙種田」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國是一個富有極大智慧的遠古國度,對於一些生活現象的總結,雖然從科學上找不出任何必然的聯繫,並且不被現代人所理解,但是這些具有規律性的總結,它的準確性卻讓人感到非常的吃驚;例如今天我們所要說的這句:「雷達驚蟄前,生意莫做忙種田」,恰恰如此。
  • 山東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農民超過1000萬人
    新華社濟南3月29日電(記者王志)從29日召開的山東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暨研討會上獲悉,截至2005年底,山東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農民已超過1000萬人。    近年來,山東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去年底全省老年人口已達1200多萬,佔全省總人口的13%,而農村老年人口佔全省老年人總數的75%,預計到2010年,山東老年人口將達1562萬。隨著農村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以及農村青年勞力大批外出務工,農村傳統家庭養老方式很難保證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山東農村養老面臨嚴峻形勢。
  • 農民又是種地,還要打工,為啥手裡還是沒錢?專家的話讓人落淚
    近幾年,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農民的工作也變得豐富起來,更多的農民開始外出打工,把賴以生存的土地方到一邊,或者交給年長者,在農閒的時間到工廠去打工,去城市裡淘金。現在的農村幾乎看不到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基本都出門打工了,可農民就是這麼努力工作,到最後還是沒有錢。專家的一席話讓人看著直掉眼淚。
  • 明年牛年,農俗「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猴那兩年」,啥意思?
    距離2021年春節也就一個多月了,鼠年多災多難,而2021年是辛丑年,也就是牛年,牛是以前農村耕地幹活的壯勞力,任勞任怨,能吃苦,所以人們常說『牛馬年,好種田』,就是說牛馬年都能有個好收成,所以有句農村俗語『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猴那兩年』,這句話有道理嗎?
  • 農民種田不掙錢甚至虧本,誰是最大的獲利者?
    每一年,種地,不管農民掙不掙錢,甚至在特殊年份,農民種地甚至虧本,總有從農民種田的過程中的獲利者。從種到田間管理,再到收莊稼,分別是經營種子的、經營花費農藥的,還有幫你收割莊稼「麥客」,聯合收割機手等。當然最大的獲利者是城裡人。為什麼這麼說?聽我慢慢給你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