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終始論」是誰首創?曾讓六月飛雪,鄒子的律呂調陽又是什麼
在中國的易學聖賢人物中,戰國時期的鄒衍是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因其獨創「五德始終論」和「天下九州」等觀點,被人們尊為「鄒子」。
「一畫開天,文明肇啟」。上古時期,伏羲聖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發明出了先天八卦,被尊為「人皇」。
從此後,《易經》中的陰陽學理論,被人們逐漸應用到了社會、經濟、科學等各個領域中,中華民族慢慢由野蠻的原始社會,也走向了文化發達,屹立於世界文明古國之林。
羲皇辭世後,52歲的女媧娘娘代立,伏羲二世、三世皆聽命於女媧娘娘。有文字記載:伏羲聖人和女媧娘娘結為夫妻後,兩人共同開啟了「伏羲文明」,前後延續了2600多年,傳下153代,此後與外族同化。
其中,僅伏羲聖人和女媧娘娘血緣下傳23帝;伏羲女媧大氏族(包括外母、外父血緣),共下傳77帝。
羲皇聖人開創陰陽學說後,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在此基礎上,將春秋戰國時期流傳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剋論,應用到了封建王朝歷史的興替和變遷中,藉以闡述陰陽五行的循環不息。
「天地流行,五行運作如輪轉。乾坤妙諦,如以中華民國之土,克清朝之水;清朝之水,克明朝之火;明朝之火,克元朝之金;元朝之金,克宋朝之木;宋朝之木,克唐朝之土;唐朝之土,克隋朝之水;隋朝之水,克晉朝之火;晉朝之火,克劉漢之金;漢朝之金,克秦朝之木;秦朝之木,克周朝之土;周朝之土,克商湯之水;商湯之水,克夏朝之火。」
鄒子晚年時期,獨創「推大聖終始之運」,也就是後來古人所說的「五德終始論」,來警戒勸導天下王侯。
鄒子認為:每一個朝代都有相應的五行相對應,比如,夏朝時期,崇尚紅色為尊,五行為火德;商朝時期,崇尚黑色為尊,五行為水德;周朝以中央黃土為尊,五行則為土德;
從歷史的朝代變遷的順序上來看,周朝五行土德,克商湯水德,取而代之;商朝水德,克夏朝火德,取代夏朝……
這個「五德終始論」的觀點理論,就是依照自然五行的生克原理和循環變化,來決定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
翻閱鄒衍的生平資料會發現,他出生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24年,換算成當時的朝代,應該是周顯王45年。
鄒衍的一生中,應該是充分繼承和發揚了伏羲聖人的先天八卦和周文王的後天64卦等《易經》理論和易學文化遺產。
網絡中,也有觀點認為,「五德終始論」並非鄒子首創,而是在上古三皇之後,五帝時期就有了。
《漢書》中談到 :陰陽家之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大帝;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
中國的道教文化認為,天地有五方,五方有五老。所謂的「五老」,就是先天而成的五方靈氣,即盤古大帝開天闢地之前的先天神靈,又稱「元始五老」,「五行之始」、「五氣之祖」。
五老分別為:東方青靈始老天君,稱作「青帝」;南方丹靈真老天君,稱作「赤帝」;中央元靈始老天君,稱作「黃帝」;西方皓靈皇老天君,稱作「白帝」;北方五靈玄老天君,稱作「黑帝」。
上古文化中,則認為天地東南西北方中的5個方位,分別由五帝鎮守。
例如:東方為木地,主生發,顏色為青,故稱「青帝」,代表人物是伏羲太昊;南方為火地,主生長,顏色為紅,故稱「赤帝」,代表人物是炎帝神農氏;西方為金地,主肅殺,顏色為白,故稱「白帝」,代表人物為黃帝的長子少昊;北方為水地,主閉藏,顏色為黑,故稱「黑帝」,代表人物為昌意之子顓頊;中央為土地,主稼穡,顏色為黃,代表人物為軒轅黃帝,故稱「黃帝」。
歷史上,東漢時期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就認為,早在上古時期,五帝的傳承順序,就已遵循了五行生剋終始論,因此,這個理論早在上古時期就已誕生。
在關漢卿的文學作品《竇娥冤》戲曲中,千古奇冤的竇娥在臨刑前,曾發下3個誓言:血濺三尺白綾,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竇娥蒙冤,最終感天動地,沉冤得雪!被人們評為十大悲劇之首。殊不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文獻記載「六月飛雪」的典故。
生於齊國的鄒衍,曾在燕國步入仕途,受到了燕昭王的重用,國師相待,燕昭王特意為他建造了「碣石宮」。
但到了燕惠王時期,鄒衍遭到奸臣讒言相害,被捕入獄。為人忠直的鄒子,曾在獄中虔誠祈禱,使燕國在六月天奇蹟般地下起大雪。
「六月飛霜因鄒衍,暴雪淹城為哪般?」可見,關漢卿能夠創作出《竇娥冤》的大作,或多或少是受了鄒衍遭遇的啟發。
早在上古黃帝時期,軒轅黃帝曾命,極有音樂細胞的大樂曲家——伶倫,創造出了「呂律調陽」。《千字文》的開篇中就說: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12根長短不一的笛子,按次序排列起來,插到土裡面,最長的可吹出黃鐘,最短的只有4寸多,可吹出應鐘。
成語典故中,有「鄒子吹律」的傳說。古代的燕國天氣寒冷,長不出莊家,鄒子吹了一番笛子,燕國的莊家長勢就好了,被人們奉若神明。
「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也!」鄒子是怎樣做到了的呢?
「源易緣」注意到,鄒子吹笛,並非他親自用嘴吹笛子。而是他因地制宜,為了調整當地氣侯24節氣,利用天地72氣侯的變化,讓大地吹響了笛子。
鄒衍所用的辦法正是,將12根長短不同的笛子,笛子中裝滿蘆灰,高低不等的埋在地下。笛子的管口,則用竹子的薄膜貼上,每當冬季冬至節一陽初生時,長管子的灰,首先受到大地陽氣上升的影響,將竹膜噴出,並發出聲響,依次等最長的笛子(雨水時節)被大地吹響時,再等半個月的時間,驚蜇一到,一聲春雷,百姓們就可以耕地種植五穀了。
12呂律分別包括:黃鐘、大呂、太簇、夾鍾、估洗、仲呂、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分別著12農曆節氣中的子月(11月)、丑月(12月)、寅月(1月)、卯月(2月)、辰月(3月)、巳月(4月)、午月(5月)、未月(6月)、申月(7月)、酉月(8月)、戌月(9月)、亥月(10月)。
「6陽為律,始於冬至日,終於小滿日,如男人聲音低沉;6陰為呂,始於夏至日,終於小雪日,如女人聲音尖細。」
綜上可知,伶倫和鄒衍用12呂律調陰陽之法,其思想原理,都源自我國的《易經》。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資料:《易經》、《中國24節氣》、《中國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