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終始論」是誰首創?曾讓六月飛雪,鄒子的律呂調陽又是什麼

2020-12-16 源易緣

「五德終始論」是誰首創?曾讓六月飛雪,鄒子的律呂調陽又是什麼

在中國的易學聖賢人物中,戰國時期的鄒衍是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因其獨創「五德始終論」和「天下九州」等觀點,被人們尊為「鄒子」。

「一畫開天,文明肇啟」。上古時期,伏羲聖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發明出了先天八卦,被尊為「人皇」。

從此後,《易經》中的陰陽學理論,被人們逐漸應用到了社會、經濟、科學等各個領域中,中華民族慢慢由野蠻的原始社會,也走向了文化發達,屹立於世界文明古國之林。

羲皇辭世後,52歲的女媧娘娘代立,伏羲二世、三世皆聽命於女媧娘娘。有文字記載:伏羲聖人和女媧娘娘結為夫妻後,兩人共同開啟了「伏羲文明」,前後延續了2600多年,傳下153代,此後與外族同化。

其中,僅伏羲聖人和女媧娘娘血緣下傳23帝;伏羲女媧大氏族(包括外母、外父血緣),共下傳77帝。

羲皇聖人開創陰陽學說後,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在此基礎上,將春秋戰國時期流傳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剋論,應用到了封建王朝歷史的興替和變遷中,藉以闡述陰陽五行的循環不息。

「天地流行,五行運作如輪轉。乾坤妙諦,如以中華民國之土,克清朝之水;清朝之水,克明朝之火;明朝之火,克元朝之金;元朝之金,克宋朝之木;宋朝之木,克唐朝之土;唐朝之土,克隋朝之水;隋朝之水,克晉朝之火;晉朝之火,克劉漢之金;漢朝之金,克秦朝之木;秦朝之木,克周朝之土;周朝之土,克商湯之水;商湯之水,克夏朝之火。」

鄒子晚年時期,獨創「推大聖終始之運」,也就是後來古人所說的「五德終始論」,來警戒勸導天下王侯。

鄒子認為:每一個朝代都有相應的五行相對應,比如,夏朝時期,崇尚紅色為尊,五行為火德;商朝時期,崇尚黑色為尊,五行為水德;周朝以中央黃土為尊,五行則為土德;

從歷史的朝代變遷的順序上來看,周朝五行土德,克商湯水德,取而代之;商朝水德,克夏朝火德,取代夏朝……

這個「五德終始論」的觀點理論,就是依照自然五行的生克原理和循環變化,來決定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

翻閱鄒衍的生平資料會發現,他出生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24年,換算成當時的朝代,應該是周顯王45年。

鄒衍的一生中,應該是充分繼承和發揚了伏羲聖人的先天八卦和周文王的後天64卦等《易經》理論和易學文化遺產。

網絡中,也有觀點認為,「五德終始論」並非鄒子首創,而是在上古三皇之後,五帝時期就有了。

《漢書》中談到 :陰陽家之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大帝;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

中國的道教文化認為,天地有五方,五方有五老。所謂的「五老」,就是先天而成的五方靈氣,即盤古大帝開天闢地之前的先天神靈,又稱「元始五老」,「五行之始」、「五氣之祖」。

五老分別為:東方青靈始老天君,稱作「青帝」;南方丹靈真老天君,稱作「赤帝」;中央元靈始老天君,稱作「黃帝」;西方皓靈皇老天君,稱作「白帝」;北方五靈玄老天君,稱作「黑帝」。

上古文化中,則認為天地東南西北方中的5個方位,分別由五帝鎮守。

例如:東方為木地,主生發,顏色為青,故稱「青帝」,代表人物是伏羲太昊;南方為火地,主生長,顏色為紅,故稱「赤帝」,代表人物是炎帝神農氏;西方為金地,主肅殺,顏色為白,故稱「白帝」,代表人物為黃帝的長子少昊;北方為水地,主閉藏,顏色為黑,故稱「黑帝」,代表人物為昌意之子顓頊;中央為土地,主稼穡,顏色為黃,代表人物為軒轅黃帝,故稱「黃帝」。

歷史上,東漢時期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就認為,早在上古時期,五帝的傳承順序,就已遵循了五行生剋終始論,因此,這個理論早在上古時期就已誕生。

在關漢卿的文學作品《竇娥冤》戲曲中,千古奇冤的竇娥在臨刑前,曾發下3個誓言:血濺三尺白綾,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竇娥蒙冤,最終感天動地,沉冤得雪!被人們評為十大悲劇之首。殊不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文獻記載「六月飛雪」的典故。

生於齊國的鄒衍,曾在燕國步入仕途,受到了燕昭王的重用,國師相待,燕昭王特意為他建造了「碣石宮」。

但到了燕惠王時期,鄒衍遭到奸臣讒言相害,被捕入獄。為人忠直的鄒子,曾在獄中虔誠祈禱,使燕國在六月天奇蹟般地下起大雪。

「六月飛霜因鄒衍,暴雪淹城為哪般?」可見,關漢卿能夠創作出《竇娥冤》的大作,或多或少是受了鄒衍遭遇的啟發。

早在上古黃帝時期,軒轅黃帝曾命,極有音樂細胞的大樂曲家——伶倫,創造出了「呂律調陽」。《千字文》的開篇中就說: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12根長短不一的笛子,按次序排列起來,插到土裡面,最長的可吹出黃鐘,最短的只有4寸多,可吹出應鐘。

成語典故中,有「鄒子吹律」的傳說。古代的燕國天氣寒冷,長不出莊家,鄒子吹了一番笛子,燕國的莊家長勢就好了,被人們奉若神明。

「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也!」鄒子是怎樣做到了的呢?

「源易緣」注意到,鄒子吹笛,並非他親自用嘴吹笛子。而是他因地制宜,為了調整當地氣侯24節氣,利用天地72氣侯的變化,讓大地吹響了笛子。

鄒衍所用的辦法正是,將12根長短不同的笛子,笛子中裝滿蘆灰,高低不等的埋在地下。笛子的管口,則用竹子的薄膜貼上,每當冬季冬至節一陽初生時,長管子的灰,首先受到大地陽氣上升的影響,將竹膜噴出,並發出聲響,依次等最長的笛子(雨水時節)被大地吹響時,再等半個月的時間,驚蜇一到,一聲春雷,百姓們就可以耕地種植五穀了。

12呂律分別包括:黃鐘、大呂、太簇、夾鍾、估洗、仲呂、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分別著12農曆節氣中的子月(11月)、丑月(12月)、寅月(1月)、卯月(2月)、辰月(3月)、巳月(4月)、午月(5月)、未月(6月)、申月(7月)、酉月(8月)、戌月(9月)、亥月(10月)。

「6陽為律,始於冬至日,終於小滿日,如男人聲音低沉;6陰為呂,始於夏至日,終於小雪日,如女人聲音尖細。」

綜上可知,伶倫和鄒衍用12呂律調陰陽之法,其思想原理,都源自我國的《易經》。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資料:《易經》、《中國24節氣》、《中國通史》等;

相關焦點

  • 劉宏毅老師講解《千字文》第5集  律呂調陽
    這就要用「律呂」來校正、調整了。什麼叫律呂呢?律呂是用來協調陰陽、校定音律的一種設備,現代音樂上叫定音器。中國古代在音樂上有五音——宮商角徵羽(12356),這是五個全音,沒有半音音程,又叫做「五正聲」。如果再加上兩個變聲(半音音程47),一共有七個音。這七音是一個純八度的自然音程,它只有絕對音高,沒有固定音高的音位(律位),也就是沒有調式。
  •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為何有閏年?黃鐘大呂什麼意思?子時如何定
    那麼就有了接下來的「閏餘成歲,律呂的調陽」的問題了。所謂「閏餘成歲」,語出《尚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積累數年的閏餘,並成一個月,放到閏年裡」,這樣的結果就避免了上面說到的「冬夏對換日期」的情況。
  • 據五德終始說,漢朝推翻秦朝後應尚土德,為什麼漢初仍尚水德?
    最近讀到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對於朝代的更替與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之間的關聯性產生了一些興趣。五德終始說總而言之:歷史的演變始終離不開五行的相生相剋,而且是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眾所周知,金木水火土,是相生相剋的,每個朝代都對應著不同的五行,凡是後面朝代以武力推翻前朝,就必定是新的五行克舊的五行。這就是鄒衍的理論。
  • 律呂相生,闔闢往來的應用
    上圖是十二地支對應十二律呂。林鐘未是二陰生,遁為消息卦,應六月。夷則申是三陰生,否為消息卦,應七月。南呂酉是四陰生,觀為消息卦,應八月。無射戌是五陰生,剝為消息卦,應九月。應鐘亥是六陰全,坤為消息卦,應十月。
  • 學習古琴為什麼一定要學習律呂?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這幾句話的意思分別是:     寒來暑往:四季的氣候,總是冬夏交替,寒來暑往,暑去寒復。     秋收冬藏:地裡的莊稼,總是春天播種,夏天生長,秋天收割,冬天收藏。     閏餘成歲:用設閏的方法,將曆法紀年與地球公轉的時間差加在一起,就形成了閏年、閏月。
  • 律呂課訣 / 學會律呂擇日,能讓你擇個好日子
    在我們研究會收藏眾多的日課書籍中,有本比較小眾的書籍,這本《律呂課訣》很少有人關注,作為比較特別的擇日體系,關於此書本更多的介紹請往下看。《律呂課訣》是古代禮樂中的說法,有規則、標準的意思。律呂,古代樂律的統稱,發音令人沉浸於此,激蕩血脈。是有一定音高標準和相應名稱的中國音律體系。古人聽其感覺像是無形之物,就用律呂以此象徵,用來測算陰陽二氣不斷循環的奧妙,也體現古人的智慧。
  • 「六月飛雪」真的出現了,異常天氣接連不斷,這預示著什麼?
    800年前關漢卿的雜文《竇娥冤》被大家所熟知,目前已經成為典故,竇娥被冤枉問斬後「血濺白綾,六月飛雪,三年大旱」。關漢卿用這種罕見的自然現象,來特別突出情感,冤情大到蒼天都被撼動,竟然出現六月飛雪的罕見現象。
  • 008帶你從零學草書 - 律召調陽
    在開始今天的草書講解之前,想先跟大家說明一個問題:在現代通行版本的《千字文》中,並沒有「律召調陽」這一句(這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內容),而是「律呂調陽」,那麼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以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其實早在2012年我國當代紅學泰鬥周汝昌先生就曾經公開發表過專門的論述,另外我也根據周先生的講解深入研究過這個問題
  • 2020年的異常天氣不斷,六月飛雪都出現了,這是怎麼回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活動800年前關漢卿的雜文《竇娥冤》被大家所熟知,目前已經成為典故,竇娥被冤枉問斬後「血濺白綾,六月飛雪,三年大旱」。關漢卿用這種罕見的自然現象,來特別突出情感,冤情大到蒼天都被撼動,竟然出現六月飛雪的罕見現象。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也是會出現的,只不過比較罕見而已,需要滿足特殊的條件才能實現。六月末,南方的小夥伴們都在被炎熱困擾時,位於我國西北的新疆局部地區竟然出現了罕見的雨雪天氣,真的是實現了穿著T恤打雪仗的情形。
  • 以終為始·善始善終·敬終如始
    以終為始·善始善終·敬終如始全國稅務培訓管理者培訓班在西安舉行,這期培訓班讓我見識了臨時搭建的班委,組織能力能有多麼的強!
  • 異常天氣接連不斷,新疆出現六月飛雪
    如今我國的氣候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我國的新疆地區竟然出現了六月飛雪。6月份的氣候應該是非常炎熱的,為何在新疆會突然降雪呢?這一罕見的異常現象不禁讓科學家感到擔憂,其實在歷史上我國也出現過6月飛雪的現象,那麼這次新疆的6月飛雪意味著什麼呢?
  • 《劍來》陸沉的原型原來是他,鄒子的問道可能與陳平安有關
    當時陸臺和陳平安一起尋找觀道觀之前就曾談到過陸沉,說是自己的老祖,家族裡都說無人能比。畢竟陸沉是從浩然天下的修士,直接飛升到了青冥天下,甚至還當了道家三掌教。一個家族的人如果出了這樣一個人,其實是很幸運的。但是陸沉和家族的關係確實特別惡劣,甚至根本沒聯繫,這又是為什麼呢?但是我們只要從大的方向去想,就能夠瞬間明白。
  • 君子六藝,五德四修分別指什麼?
    君子六藝五德四修簡介 君子六藝早在周代,就確立為官學必修,一如今日小學生必學科目:語文、數學、科學等。因此,君子六藝的內容較為確定,歷代少有爭議,而君子五德,君子四修,常有爭議,特別是君子四修,各有說法。
  • 罕見的六月飛雪,本地人不足為奇,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上個月底,很多人曬起了新疆,這次倒是非常新鮮,因為竟然有很多人曬起了六月飛雪的新疆,其實這在新疆人看來確是不足為奇,因為根據本地人對新疆天氣的描述,在新疆就是「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當地晝夜溫差大的現象,為什麼新疆的瓜果這麼甜也終於得到了解答。
  • 劍來:除了鄒子等人,陳平安的本命瓷碎片還可能在誰手中?
    要知道這期間他還曾身陷夜航船和遠赴中土文廟參加議會,這足見陳平安如今擁有的能量該是多麼龐大,而這一切成就的獲得與陳平安這數十年間險死還生的奮鬥生涯脫不開關係。太多次擦著死亡邊緣遊走才換來了陳平安今日的大成就,仙人說打就打、宗字頭勢力說兵解就兵解,風光無限,可誰還記得陳平安本可以不用吃這麼多苦!而本命瓷這一驪珠洞天的特產,才是所有故事開始的根源,因為時間比較久遠,簡單回溯一下光陰長河。
  • 涵養「敬終如始」的為官匠心
    《左傳》有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意思是凡事從仔細、謹慎開始,至始至終毫不怠慢,便不會有窘迫之患。《舊唐書》中記載貞觀年間岑文本官拜宰相後,回家滿面愁容。母親問其緣由,岑文本說:「我無功於國家,得此殊榮,責重位高,所以憂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