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尾牙宴(資料圖)
每年的臘月十六,在閩南稱為「尾牙」。早幾年,閩南地區的許多公司,都會在這一天訂上好幾桌酒席,招呼全公司的員工聯歡。酒足飯飽之際,同事間既增進友誼,員工們也增加了對公司的歸屬感。
不過最近有媒體透露,這幾年尾牙宴不斷遇冷,酒店訂出去的席位數逐年下滑。實際上,這種在現代富有人情味的「尾牙宴」,本身的蘊含也隨時代不斷變化。在過去,閩臺一帶可是有「吃尾牙面憂憂」、「尾牙無好頓」的說法。也就是說,過去「尾牙宴」,實際是僱主解僱員工的「鴻門宴」。
雞頭朝向誰,誰就得下崗
每年的臘月十六,是閩南和臺灣地區最熱鬧的「尾牙」。這一天,僱主會準備好酒席,邀請全公司的員工聯歡,以表達對大家這一年辛苦付出的感謝。「尾牙宴」也因此變成了一種非常富有人情味的做法,在上述地區十分流行。
不過在過去,「尾牙宴」可是不折不扣的「鴻門宴」。俗語有云,「吃尾牙面憂憂」。員工來吃這段飯,心裡都惴惴不安,臉上帶著憂戚之色,時刻要盯住僱主手中的酒壺。如果僱主滿臉堆笑直奔向你,搶先為你斟了酒,那你就真的得垂頭喪氣,食不知味了。這個看似熱情的舉動,背後的潛臺詞其實是:趕緊吃了這頓散夥飯捲鋪蓋走人吧,明年不必再來了!
這個被解僱的可憐人,立刻被其他員工無限同情的眼神包圍,哪還有心思吃這頓散夥飯。所以閩南地區的另一句俗語「尾牙無好頓」,此刻只有這位被解僱的老兄才深諳箇中滋味。
當然,也有些細心的僱主周到地考慮了這一點。既然要解僱別人,那可別一上來就破壞大家的心情,索性等酒席結束再宣布去留罷了。於是酒桌上大伙兒開開心心地推杯換盞,橫豎先填飽肚子再說。等到酒足飯飽,僱主端上來一隻雞往桌上一擺:這不,雞頭朝向誰,誰就收拾收拾,另謀高就去吧!
這個舊俗,據說隨著社會主義改造,被徹底擯棄了。而現代企業制度下人員來去自由,再說還有員工炒老闆「魷魚」的事情呢!於是,「尾牙宴」的內容,自此變成了開開心心的吃喝,老夥計們再也不必見酒壺和雞頭色變了。
吃喝外,尾牙還有「寄託」
隨著節約風的興起,這兩年「尾牙宴」悄悄消失在大眾的視線裡。實際上在閩南地區,尾牙絕非純粹的吃喝,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民俗學價值。此外,它還寄託了生意人對手上生計的良好祝願和期盼,並非毫無來由。
每年的農曆二月二被稱為「頭牙」,正好與臘月十六的「尾牙」遙遙相對。在閩南地區,做生意的人家從二月二開始,每月逢農曆初二、十六兩日,都要準備好豐盛的食品,祭祀商鋪裡供奉的「土地公」,謂之「做牙」。
一般來說,準備的食物以水果為多。更隆重的人家,每個「牙日」則都要準備豬腳。上香、卜杯、祭祀、燒金紙……四部曲結束後,面對著滿桌豐盛的食品,主人家就可以大快朵頤了。祈禱生意順風順水的願望,也在此刻豐滿了起來。
不惟閩南地區,對岸的風俗也大致如是。清代臺灣地方志《噶瑪蘭廳志》,記錄的內容和閩南地區大同小異:臘月十六日,街衙各鋪祀土地神,禮備極豐盛,謂之「尾牙」;以二月二日為「頭牙」,蓋此為讌飲牙戶及來春去留夥計而設……由此可見,兩地「牙日」的時間一模一樣,祭祀對象也都是「土地神」;祭品一樣以豐盛為佳,決定夥計去留的「宴會功能」也高度一致。
「一年夥計酬杯酒,萬戶香菸謝土神」。隨著歷史大背景一變再變的「尾牙宴」,再回頭看這兩句富含生活氣息的「尾牙宴」詩句,不知未來將再變作哪副模樣?
參考文獻:
陳耕《「尾牙」、「頭牙」新探》,《閩臺歲時節日風俗——福建省民俗學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林長華《閩南的「做牙」》,《國學》
供稿:紫蘇子
編輯: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