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產品設計中用戶隱性需求的調研挖掘方法

2021-01-07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何謂隱性需求?目標用戶有時候並不明確他們的需求是什麼,這種需求稱之為隱性需求即目標用戶具有的只是他們還沒有認識到的要求,由於這些要求出於潛意識層次,所以目標用戶無法清晰地表達出這些需求。

目標用戶尚未認識到或無法表達的處於潛意識內的需求,其介於基本需要和欲望滿足之間。

對隱性需求的挖據往往不能運用通常的定量用戶研究法,而要結合產品經理的發散思維和對產品業務的理解,通過定性的研究方法進行挖掘。

本文介紹四種有效的科學調研挖掘用戶隱性需求的方法。

一、意象尺度分析法

思維科學把人的思維分為分成三個層次,即抽象思維、形象思維、意象思維。抽象思維是理性的線性思維,形象思維是感性的面形思維;意象思維是悟性的網絡思維。

產品的體驗在某種情境中體現出獨特的氣氛,形成猜想、聯想等思維活動,就稱為意象。意象尺度的意義在於講人們對色彩、設計等的意象用一種模擬人認知心理變化的尺度方法進行直觀的表達。

意象尺度分析法的方法是:藉助實驗、統計、計算科學方法,通過對人們評價某一事物層次心理量的測量、計算、分析、降低用戶對網紅電商的認知維度,並得到意象尺度圖,比較其分析規律。意象尺度分析法應用於設計學方面顯著。應用過程是通過對意象的分析,對用戶的色彩心理進行深入而細緻的研究。研究成果對於產品設計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如圖(1)意象尺度是二維的象限圖,以正交的縱橫數軸為框架,每根軸的走向標示受訪者對一對意義相反的形容詞組由低到高的心理感知程度的強度區別。受分析圖在意象尺度的象限的坐標點則代表用戶對該圖的心理感知量值。

圖(1)意象尺度圖示例

意象尺度挖掘法的優點: 在產品設計上,意象尺度分析法與認知心理有關,能夠將模糊、感性的問題量化。意象尺度分析法可以用來在產品設計初期對產品的設計趨勢進行分析,發現市場空缺點。產品設計師使用意向尺度法研究市面產品的市場環境,從而對產品的當前設計趨勢有初步的了解,為產品設計提供借鑑。

意象尺幅挖掘法的缺點:  意象尺度分析法是一種研究周期較短,研究成本較低,操作簡單的方法。但其缺點也很明顯,即研究結果主觀性較高,與研究者本身對產品的理解有很大關係。而IP網紅電商的用戶潛在需求都是圍繞感性購物這個顯性需求而產生的,關注的是更加細分的層面。在這個層面上用意象尺度分析法對研究者本省的要求會更高,把握不好會很容易偏離客觀條件。

 二、隱喻抽取技術

隱喻抽取技術是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爆發近幾年才開始研究的方法,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創造性。隱喻抽取技術的應用較為廣泛,在網紅電商企業形象、廣告策劃、產品的情感體驗等諸多方面均有收穫。起先它是由哈佛商學院教授扎爾特曼在其著作《看見消費者的聲音——以隱喻為基礎的研究方法》一文中提出的一種心理研究方法。隱喻抽取技術是一種將人的隱喻進行誘引和抽取的方法,它以圖形圖像和語言交流為媒介進行表達,可以探究受訪者個體的心理特徵,為難以準確把握的受訪者個體深層心理和感受提供顯現而開放的刺激環境。例如,提供一張內容抽象的圖畫,一則沒有結局的故事,讓用戶隨心理任意想像和解釋。這些想像和解釋個體差異性較大,分別反映受訪者的主觀感受,如體驗、情感、動機、需求、價值觀等。研究者將受訪者共通的解釋和感受進行連接組合,這個結果能反映所有受訪者的客觀共識,較之於多數用戶需求調研方法更有現實意義。

隱喻抽取技術操作方法如下7步:

(1)徵集受訪者。

一次完整的調研過程需要徵集8——20名受訪者。產品調研者向受訪者講明本次研究的主題,並讓受訪者用7-10天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圖片,通過受訪者獨自的理解和感受這些圖片與本次研究主題和內容要有一定的聯繫。

(2)引導式訪談。

相對於普通的開放性問題,引導式訪談更能深入探究受訪者真是的想法。對每名受訪者的引導式訪談大約需要兩個小時的時間,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需要全稱錄音,以備於後續整理。該步驟也是隱喻抽取技術的核心部分,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闡述故事。人的記憶和溝通都是以故事為基礎的。訪談者展示若干圖片並且解釋在自己理解下每張圖片與目標產品有何聯繫。遺漏圖片補充。訪談者詢問受訪者是否還有想找到而未找到的代表自己理解的圖片,描述圖片的內容。並同樣按照闡述故事的方法對圖片加以解釋。圖片分組整理。研究者讓受訪者依從自己的標準將收集得來的所有圖片分為幾組,然後為每組取一個代表性的組名。抽取概念。運用凱利方格技術和攀梯法來抽取概念。凱利方格技術是誘引顯現受訪者構念的重要手段。由產品研究者或受訪者在所有收集得來的圖片中隨機抽出三張,甄別出其中有相同之處的兩張,按自己的理解闡明其相同之處,並闡明與另外一張有什麼不同之處。攀梯法即是通過連續追問的方式,浮現構成態度、結果和價值的手段工具鏈中的變量,據此抽取構念之間的因果模式。兩種手段可以相互補充,凱利方格技術能夠誘引顯現受訪者更多的構念,攀梯法則能夠凸顯各個構念之間的聯繫。選取最有代表意義的圖片。受訪者被要求選取出一張與研究主題和內容最有關聯性的圖片,並對其進行釋義。產品經理通過攀梯法抽取構念。選取相反意義的圖片。受訪者被要求選取一張與研究主題和內容的意義相反的,並同樣進行釋義。闡釋感官影像。受訪者闡釋其他各種感官知覺(如嗅覺、觸覺、味覺等)對研究主題和內容的代表意義。繪製用戶心智圖。通過訪談過程已經得到了相當數量的用戶構念。將構念列舉出來,用戶通過分類和連線的方式表示在自己的理解下這些構念的相互關係,產生心智圖。也可以由研究者根據訪談記錄自行繪製,並由用戶確認。製作總結圖像。受訪者被要求製作一副具有總結性質的圖像來代表自己的構念。這個過程可以用剪刀將圖片進行剪貼,也可以藉助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對電子圖像進行處理拼接。(3)確立關鍵主題

在訪談過程完成之後,研究者根據從所有受訪者得到的構念確立關於研究對象的關鍵主題。

(4)數據編碼

在確立了關鍵主題之後,研究者就會將具有因果聯繫的成對構念進行數據編碼。

(5)構建共識圖

為使結果具有普遍意義,將1/3的受訪者提及的構念以及超過1/4受訪者提及的成對構念進行連接,構建共識圖。如圖(2)所示

圖(2)心智共識圖

(6)觀察共識圖

研究人員將會抽取訪談記錄和共識圖進行查看,了解共識圖中構念的覆蓋率。

(7)描述重要構念和共識關係

通過視覺、數碼影像、視頻等描述重要構念和共識關係,以此接受訪者的隱喻。

隱喻抽取技術最初的應用是在廣告研究領域,後被其他多個行業所借鑑。產品設計行業也將其應用到用戶需求、心理模式、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研究之中。由於隱喻抽取技術可以將用戶潛意識深處的構念顯性化,從而被意識察覺,運用於用戶研究領域,則可深入用戶深處,挖掘用戶真實的想法和意圖。

三、KJ挖掘法

KJ法又叫親和力圖法、卡片法,主要是從產品本身出發的一種分析方法。KJ法是日本川喜田二郎博士在尼泊爾探險時,將野外調查結果的數據予以整理時所研究開發出來的方法,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據KJ法的理論,許多新思維、新理論、新觀點、往往是靈光一閃的瞬間得到的。KJ法可以對研究對象盤根錯節的問題表現進行梳理,探析問題的本質,尋找解決思路。

KJ法可應用於多個領域之中。在確定應有的風貌形象、確定根本問題所在、歸納各種想法、預測將來情況、確定解決問題的方向等問題上,KJ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KJ法的操作步驟方法

從產品經理挖掘用戶隱藏需求上講,KJ法進行的步驟如下:

a、確定主題。確定網紅IP電商產品要挖掘的需求的方向。

b、匯集信息資料。要從不同的角度廣泛地收集資料,不只是與主題密切相關的,似乎有關的都要加以收集。在時間、人力、資金許可的範圍內,顧及全體,不要過於簡略也不要過於繁瑣。

c、填制卡片。這是KJ法的重要步驟,實際應於收集效益同步進行,即在獲取信息時,馬上以最簡潔的文字逐項寫在卡片上。

d、編組卡片。卡片填制完成後要進行編組。首先展開紙片。將卡片排列於桌面上。排列方式不拘,以容易閱讀為宜。然後抽出那些讀起來覺得彼此親近的卡片,排放成一堆。持續進行,直到約三分之二的卡片被抽出。不可太勉強,要依超常上有親和感來收集歸類。無法歸類的,就單獨放在一邊。歸好的小組取個組名作為標記。接下來用於小組編成時的概念,作中組編成,並成中名牌,繼而編成大組,持續到10組以下為止。並製成大牌。

e、繪製KJ圖。KJ圖又稱A型圖解,亦即將已編組完成的卡片整理成一見即能了解的圖形。首先進行空間配置,將各大組進行移動,適當作空間配置。然後將大、中、小各組的卡片進行展開,並將各組的樸素關係用記號表示。最後添加標題,標記作圖日期、場所、資料來源及參加者姓名等。A型圖解即告完成。

f、以敘述或解釋的方式,把KJ圖寫成文章,或是以口頭髮表出來。這種敘述或解釋即是用戶潛在隱藏的需求。

優點: 在產品研究中,KJ法可以應用在產品迭代方面。KJ法可以對市面上已有相關商品進行形態、外觀、色彩等方面進行缺陷探討,總結得出產品設計有待改進的問題。從問題中尋找解決思路,找到產品設計點來滿足用戶需求。缺點:該方法是建立在原有市場的基礎上的,若單純運用於在產品設計初期、產品成型之前對用戶的潛在需求研究,則有一定局限性,可以與競品分析法等其他調研方法同時使用。四 、領先用戶技術挖掘隱性需求法

領先用戶技術(Lead User Method)是一種主要由領先用戶參與的產品開發研究方法,對新功能拓展和新產品開發具有顯著的價值。

(1)領先用戶的概念

熟知產品的用戶的觀念對產品設計改進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MIT的埃裡克、馮、希貝爾提出了領先用戶的概念。領先用戶指對產品或服務有強烈需求的用戶,其在產品需求或服務功能在市場上推廣之前就已經使用,是前沿技術的早期體驗者。領先用戶對自己需求的新的解決方案嗅覺靈敏,他們不會等待新的解決方案在市場上普及推廣,而常常選擇自行開拓新產品。相關研究表明,期望收益與創新行為之間存在正向關係,即領先用戶是希望通過創新來獲得大量收益的那部分用戶。因此如果某件產品功能或服務需求目前在市場上還未流行卻即將普及推廣開來,那麼當前就對其表現出較強的需求的用戶即稱為該新產品或服務的領先用戶。

領先用戶並非僅僅在產品功能或服務需求出現初期即行購買,他們需要的解決方案當前並未具體出來。領先用戶會在市場上推廣某項產品或服務之前,自行開拓出解決方案。在產品和商品市場化的過程中領先用戶和其他各種用戶的位置關係如圖 (3)。

領先用戶研究的操作步驟

產品技術創新早期預開發活動如圖(4)。

目前多數用戶研究方法是路徑1的思路,可以調查得出用戶的隱藏需求,確定產品的設計方向。路徑2是領先用戶研究方法,其充分利用領先用戶的優勢,能夠分析挖掘用戶的潛在隱藏需求,促進全新的產品和服務的誕生。領先用戶研究通常在一個創新項目的初期進行,用來形成新產品或服務的概念。

小結

無論是意象尺度分析法得到的意象,還是隱喻抽取技術得到的構念,抑或KJ法得到的問題點,為了給產品界面設計提供指導,最終目的是為了歸納出其對應的用戶隱性需求。對潛在隱藏的需求的科學研究,有助於分清用戶需求的優先級。

 

作者:連詩路(微信號Line15201991967 ,郵箱firstproduct@163.com),前阿里巴巴產品專家,9年產品經驗,曾主導阿里多款重量級產品的產品策劃和分析工作。

本文由 @連詩路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

相關焦點

  • 拿準用戶心思的殺手鐧:用戶隱性需求的調研、挖掘方法
    其實這些隱性的需求都是和用戶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隱性需求的挖據往往不能運用通常的定量用戶研究法,而要結合產品經理的發散思維和對產品業務的理解,通過定性的研究方法進行挖掘。一、四種挖掘用戶隱性需求的方法1、意象尺度分析法思維科學把人的思維分為分成三個層次,即抽象思維、形象思維、意象思維。
  • 產品需求挖掘與排序的2大利器:文本挖掘與KANO模型
    產品無論處於哪個階段,解決用戶需求價值點的方法主要遵循2個路徑:自下而上從用戶中來的需求驅動產品迭代發展;自上而下到用戶中去的產品功能優化驅動產品迭代發展。
  • 產品面試問題:二次元用戶需求挖掘與抖音評論邏輯
    編輯導語:在產品面試時,對於一個產品的分析要從產品定位、用戶調研等方面進行分析;本文是作者分享關於自己的兩次面試經歷,關於二次元用戶需求和抖音評論的邏輯,可以進行參考學習。這是我在某直聘網站遇到的面試問題,現與大家分享。
  • 用戶訪談全流程:深入挖掘用戶需求
    編輯導語:用戶訪談對於了解用戶需求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團隊在考慮問題的時候角度一般會比較專業化,這種思維定勢或多或少會對問題的理解產生偏差,無法準確理解用戶的感受。所以無論是對於需求的挖掘,還是對於產品的設計迭代,用戶訪談這個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作者為我們分享了用戶訪談的全流程,看看如何深入挖掘用戶需求。
  • 產品經理必備之常用需求挖掘的7個方法
    作者對產品經理常用的需求挖掘的方法進行了梳理總結,並結合相關案例進一步加深了對需求分析的理解。為什麼我要說常用需求挖掘方法是產品經理必備的知識?在《俞軍產品方法論》一書中提到產品經理需要為用戶創造價值,在我看來產品經理只有通過解決用戶的問題進而滿足用戶的需求才能不斷為用戶創造價值。
  • 策略產品經理基礎知識:2.1需求挖掘之抽樣分析
    前兩篇帖子,我們分享了什麼是策略和策略產品經理是幹嘛的。從這篇起,我們開始進行工作方法的分享,第一步需求挖掘。一、需求挖掘方法策略產品經理常見的獲取需求的渠道如下:用戶反饋搜集——內部渠道(用戶反饋系統、客服反饋備案、用戶運營群),外部渠道(應用商店評論、微博、貼吧);問卷調研,用戶訪談,可用性測試;市場調研,競品分析;搭建數據監控系統;階段性調研;效果回歸。
  • 騰訊產品經理核心能力淺析:市場/用戶調研與分析
    通過上述定義讓我們清楚的知道,之所以要具備這樣的能力,究其本質是為了了解用戶反饋,持續優化產品。或者可以定義成:通過市場/用戶調研與分析,挖掘用戶存在或潛在的需求,從而確定或完善產品的特性。用常用的話術,要做的就是需求挖掘(用戶訪談、調查問卷、競品分析等)、需求分析,然後進行產品設計,持續優化產品,這是產品經理最基本的事兒了。但是為什麼不是用戶調研與分析,而帶了個市場呢?老王認為這是宏觀與微觀的角度不同。讓我們舉個慄子,看看什麼是市場/用戶調研與分析?
  • 以後端系統為例,解析常用的需求調研方法
    對產品經理來說,絕大多數工作時間都是圍繞需求展開的——需求分析、需求調研、跟進實現需求等。那麼關於需求調研這部分,一般都有幾種調研方法呢?我們又該如何使用這些方法呢?
  • 如何進行產品設計調研分析
    針對「已有產品」,通過調研找出產品存在的問題並進行改進,提升產品體驗。針對「全新產品」,通過調研提出設計原型,讓用戶進行體驗,並不斷改進和完善產品,直到滿足用戶需求。後者包含前者,貫穿於產品形成到消亡的整個過程。
  • 月薪3w運營人,能通過設計問卷洞察用戶需求
    如何通過設計問卷洞察用戶需求?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思考,給大家呈現在問卷設計過程中的全環節,主要分為需求內部溝通,問卷準備,問卷設計和問卷評價這四個階段。調查問卷不是運營一拍腦袋就決定幹的事,它應該是一個「團隊合作」項目,運營需要事先跟各需求方溝通,比如:產品、技術、設計、客服等,提出你要調研的問題及目標,先在團隊裡充分討論,最終決定是否以「調查問卷」這個手段去洞察用戶需求,或者在充分討論裡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 B端產品需求調研(2):如何確定調研方式、調研問題
    因為對需求的了解需要從宏觀到微觀,從企業戰略層到具體的業務形態,而戰略層的需求調研對象通常為企業管理層,所以按照職位由高到低進行干係人的訪談,可以幫助我們從戰略層到業務層逐層梳理和理解需求。如果不按照特定順序進行用戶訪談,則可能出現需求調研過程中不同調研對象的需求表述出現互斥情況,導致需要對其中一些調研對象反覆進行深度訪談。
  • 需求方法論(1):需求的理解/來源/挖掘/記錄
    興奮型需求:用戶一般可能是無感知的,這時候一旦能提供出乎意料的功能或服務,就能產生驚喜。挖掘這樣的需求能讓用戶的滿意度大幅提高,從而提高用戶的忠誠度。D. 無差異需求:不論提供與否,對用戶體驗無影響。是質量中既不好也不壞的方面,它們不會導致用戶滿意或不滿意。E.
  • 從用戶體驗五要素出發,談如何設計產品
    頭腦風暴的方式,邀請產品人員一起圍繞產品目標暢所欲言,列出所有可能想到的內容,整個過程,會收集到一連串的故事,有助於挖掘用戶需求。  還有另外一種用戶需求挖掘方法  作為 (目標用戶)…每當(用戶場景)…就能(用戶目標)  作為(一個酷愛跑步的人)…每當(跑步中想聽音樂)…就能(馬上開啟音樂)  這裡的用戶目標隱含了用戶需求
  • B端產品設計中,用戶體驗可能不是重點
    因為在傳統的結構化分析與設計方法中,對事物的分析視角都是站在解決方案層面思考的,即這個系統需要有什麼,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做功能規劃。而以「用戶故事」驅動的需求分析方法,是一種更側重於「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將系統當做一個黑盒子」的視角,這種方法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 產品工作流程與方法論:產品方案設計
    用戶調研產品人員只有走到用戶中去,才能更好的理解行業與用戶。我們可以從一些報告和統計中了解到行業的數據與趨勢,了解到行業的用戶分析與畫像,但這並不能夠完全取代用戶調研的過程。關於用戶調研的相關方法論,之前在《關於洞察挖掘產品需求的思考與總結》一文中有總結過。
  • 產品價值下的UX設計
    根據上圖倒推如何讓產品變現,就會了解到在產品設計中除了用戶體驗之外,還有產品價值與用戶調研組成,三者之間又相互影響,產品價值與用戶調研也為了實現產品變現的目的。所以,UX設計過程了解這兩塊內容,便於更好的溝通工作,服務於產品終極目標。在產品設計中產品價值包涵產品價值主張、產品優勢/創新、產品商業模式創新。其中優勢/創新是相較於競品調研分析而言。用戶調研包涵了定量/定性分析與創建人物模型。分析說的是方法,創建人物模型(也叫用戶畫像)做的是結果。
  • 產品新人如何入門:需求分析
    三、需求獲取認識了解用戶後,下一步就該了解各用戶群體的需求,通過多種途徑採集用戶需求。我們常用的需求採集方法有:文獻調研、用戶訪談、問卷調查、競品分析、運營數據分析及用戶模擬(歡迎補充,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 待辦清單:功能點調研及產品需求文檔
    一、背景和目的 通過對待辦清單類產品進行用戶調研、竟品功能點調研,了解產品業務邏輯和優劣勢,產出調研報告;確立待辦清單產品定位,並構思產品業務框架
  • 如何挖掘用戶沒說出口的真正需求?
    今天,我要為你推薦的書,叫作《需求》。稿件提供 | 韓焱精選編輯排版 | Eurus在產品圈,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那就是福特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曾經說過的,如果聽用戶的,他根本造不出汽車來,因為用戶只會說,他們需要一匹更快的馬。
  • 場景設計:應用場景設計四步曲中的方法挖掘機會點
    移動終端由於被用戶隨身攜帶,變成用戶身體的延伸,在每一個場景中,深度陪伴著用戶。也因此,移動終端獲得天然的優勢,得以針對用戶實際所在的場景來設計,以設計出更加貼心的體驗。但是,由於設計師與用戶的空間相隔,無法看到用戶在真實場景中的使用情況。為了了解用戶的痛點及需求,我們需要通過場景設計的方法,對用戶使用場景進行分析或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