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二月十一日電 題:傳承中華美食,到大陸開薑母鴨連鎖店去——訪臺灣廣之鄉食品公司總經理田正竹
中新社記者 黃少華 路梅
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在臺灣,吃薑母鴨似乎已經成為當下民眾進補的流行膳食,一年逾二百萬隻紅面公番鴨的消費量,足以撐起寶島最具代表性飲食的榮譽。如今,這一行業的龍頭「帝王食補」薑母鴨,正穩步進軍廣袤的大陸市場,讓源自中華傳統的美食繼續發揚光大。
「帝王食補」薑母鴨的連鎖經營者,臺灣廣之鄉食品公司總經理田正竹,日前接受本社記者的專訪。
他說,薑母鴨配方源自中國古代,管仲時代就有鴨子、姜做菜的食補古法,據說可治肝病。而「帝王食補」薑母鴨創業故事,要從大哥田正德治療肝病回溯起。
二00四年已故去的田正德,七歲打針感染B型肝炎,二十六歲時肝病再發作,被醫生判定只剩半年壽命,幸遇從上海來臺的老中醫林義雄的祖傳藥方得救。一九八一年,田正德愈後一貧如洗,便考慮運用那貼救命方子的藥材入菜做生意,於是用五百元新臺幣,物件東拼西湊擺起路邊攤賣薑母鴨,地租還是賒的。起初藥味太重,幾經改良增加了食品的適口性,薑母鴨由此開始在臺灣得以規模化發展。
時值臺灣經濟起飛,過往運輸車司機和勞工大增,以紅面公鴨、薑母(老薑)和米酒等烹煮的薑母鴨大受中下層歡迎,隨後又以其獨特的風味,加之社會養生風漸起,薑母鴨普及全臺灣,分店及供貨店保持在二百家。
田正德很早就認識到前進大陸是不可擋的趨勢。在他的《一統姜山》書中有「臺灣心中國情」專章,說在一九八九年到大陸考察,制定了一份雄心勃勃的「登陸」計劃,嘗試在福州開店,幷構想在西安建設集觀光酒店、餐飲和購物,甚至高尚社區於一體的「臺灣城」等。不過,由於臺灣經營生態的變化,如舊有連鎖方式的崩解和影響薑母鴨的事件等,加上「登陸」的水土不服,計劃未能如願。
田正竹說,二00二年,臺灣假米酒事件,對薑母鴨造成嚴重衝擊,當時二千多家薑母鴨店只剩下五百多家。現在全臺復甦到七、八百家。
遵承大哥的最大遺願,田正竹接手經營後,在臺灣重振企業版圖同時,新「登陸」計劃也在緊鑼密鼓中。他表示,公司將立足臺灣,放眼大陸。
田正竹現在每年基本有一半時間在大陸。公司在西安仍保留有一塊地待後續調整投資,目前經營重點是在山東與河南交界的曹縣,除有一個蘆筍廠及實驗店運營正常外,也取得八十畝地,正在建第一期是培訓中心,把連鎖店概念傳達給所有從業人員,今年四月完工;第二、三期將在今年底明年初進行,是全大陸範圍的中央廚房車間。
他表示,曹縣位於中原地區,交通發達,物流都暢旺,同時物產豐富,大白菜多又好,尤其發現當地大量養殖的鴛鴦鴨就是紅面番鴨,原物料的採購很方便。
田正竹每到山東,總會了解當地的飲食文化,以小城市嘗試作口味調整,以避免未來不必要的成本,同時也向推介臺灣的飲食特色。
他介紹,公司今年八、九月開始大陸的展店計劃,首先在上海正式開第一家,預計到明年將在當地開兩到三家。第二步目標選在北京,到二0一0年集中在北京以南到江浙、河南一帶拓展。其後向東北發展,最後是南方。
他表示,大陸經濟高速成長,未來飲食市場有巨大商機。因此,投資大陸是公司發展壯大的第二步,也是重要一步,更需注重規劃及穩步拓展。公司在臺灣的經營模式是加盟店,每個店長都是投資者,管理方式因人而異,這是公司草創及發展初期的一種結果。而在大陸都是公司直接投資,連鎖關係更緊密,提供消費者一致的服務品質。
除了統一的經營管理外,也要講究通過中央廚房處理好中餐的標準化,如定量、火候,及分工、組合和可複製。這是中餐連鎖業邁向現代化的必備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