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入臘月,農村裡的年味兒就重了許多,小鎮上的集市,從5天一集縮短成了3天,3天一集的地方,已經變成了每天都是年集。南陽的大蔥,廣西的蜜桔,嵩縣的紅薯,更多的,是價格便宜的小孩兒棉衣,以及用沙啞嗓音吆喝的:「欒川豆腐來了啊,酸漿豆腐,熱豆腐咯……」
欒川縣石廟鎮的集市,源於民國初期,最早的集市場地,在靠近石寶溝的伊河灘裡。村裡73歲的張大叔告訴作者:「惡霸」家不想跑腿去欒川趕集,就叫附近的老百姓在伊河灘擺攤成集。這兒是往盧氏、西峽去的交通要道,以前人也不少,就有人在那亂墳崗裡搭庵子,腳蹬石支鍋頭賣羊湯,再賣點鋤槳撅把之類的,慢慢就成集了。
【註:惡霸:解放戰爭時期的當地反動地主,現在石廟街就是在原有莊寨基礎上修建而來。腳蹬石:墳塋腳頭通常擺放幾塊大石頭,主要作用是避免泥土流失,便於尋找墳墓位置,俗稱腳蹬石。】
石廟鎮的大集,是三天一次。
隨著滄海桑田改變,現在的集市位置就在「惡霸」家的寨子裡面,而原來的集市老街,一部分被河灘覆蓋,一部分蓋成了社區。
就像今年流行的那首神曲:「你別走~」「我不走!」上一年春節沒怎麼影響到山區農村的疫情,又扭扭捏捏賴著不願意離開,讓深山裡的年集也缺了不少熱鬧勁兒,集市上擺攤的人不少,趕集的似乎還不多。
70歲的慄大叔把攤位擺在集市最邊上的貨車縫裡,他自己也有車,不過是一輛腳蹬的三輪車。
這一集,慄師傅是市場裡唯一的一位修鞋匠,手裡拿著一把剔骨刀,正準備修理新釘的鞋跟。
「老慄,抵腦【方言:頭】抬起來麼,叫惹【ra】給你好好拍拍,上電視哩!」圍觀的人向慄師傅打趣道。
「鎮大年紀么【yuo】臭【xiu】老漢兒啦,上啥電視,上了也沒人看。惹鎮暫【方言:現在】都是看那大閨女小媳婦扭屁股哩,誰看咱臭老漢兒?還不勝包【方言:別】耽誤我修鞋。」慄大叔看了鏡頭一眼,淡淡地說,沒有停下手中的活。
「老慄,咱街上那五六個都快叫你熬死了,別哩,再沒人弄這了吧?一雙鞋10塊,一天弄30雙,嘖嘖,就是300塊,可不賴!」
「嗯,可不賴,來來來,給你那皮鞋脫了修修,你給我300塊。能球哩不輕,這一輩子也沒見過一天300塊……」
鞋跟修完,終於有了幾分鐘休息時間,慄師傅點上一根煙,收了臺子上的6塊錢,跟作者拉起了家常。
師傅的姓氏較為少見,他說整個石廟鎮,姓慄的只有兩家,還是老輩子的兄弟。這個姓主要在山那邊的叫河鄉,那兒有一個慄樹街,全村一千多口都姓慄。
30年前,慄師傅曾經是一個包工頭,帶著十幾個人,在附近蓋房子做工程,後來受到一些原因的影響,回到了石廟,看街邊修鞋的生意也不錯,於是轉行做起了修鞋匠。
「那時候幹工程沒有現在貴,就是掙點兒出力錢,後來不幹了。原來,俺這街上有七八個修鞋的,生意嘛,說不上多好,見天都有活。現在不行了,人都有錢了,那幾百塊的皮鞋,沒穿爛都扔了。溝裡人倒是不捨得扔,也不想多花錢,有哩自己買點502膠沾沾就妥了。沒啥生意,都是撞得,哪天撞住了,還有幾個活,撞不住了,幹坐一天,只當歇歇……」
慄師傅做修鞋匠,最初只買了一臺縫紉機,割鞋底的剔骨刀,是撿來的,另外一把闊刃的割刀,是用報廢的帶鋸片自己切割加工的。原來撿的那把剔骨刀早已經磨得沒有鋼刃了,手邊的這把,是近幾年新買的。
「原來那把,磨下去一半還多,就剩下一指頭那麼厚,這把也用不了幾年。」
「平常街上就俺倆人,今天那一個會是有事沒來。咱是有這點家當,不幹活淨歇著,也不是個事,出來耍哩麼,見人了說說話開開心,也怪美。老村都搬下來了,都住的社區樓房,老擱屋裡不出來,著急。坐一天,能掙個10塊8塊的,買盒煙就中了……」
大叔的身後,是他的工具車。「這好,不用油不用電,擱到樓底下也不怕偷,一頓吃一個蒸饃,都能跑了。不像恁那車,沒有油它不會走……」慄大叔對生活很樂觀。
「現在年輕人沒受過苦,光知道享受,俺們小著時候,吃都沒啥吃,過年了,弄點洋麥麵,兌一多半白玉谷面,過年就吃那。到鎮暫,也都還是閒不住,不是說咱家裡沒錢花,主要是不想閒著,人呀,一閒得很了,就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