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教育改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逐步建成。不僅教育模式被許多國家研究,教育方法更是被多國引進,中國與其他國家間學術交流頻繁,科研成果豐碩異常。
雖然,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但是我們也必須直面一些客觀問題的存在:在世界範圍內,中國孩子的舒適指數名列前茅,幸福指數卻是堪稱倒數;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中國家長即關心孩子的舒適成長,又注重孩子的教育,為什麼在不知不覺間卻培養了一批批愛挑食、高分低能、性格孤僻、拈輕怕重的溫室花朵呢?那麼在教育的過程中,究竟是哪些方面有所疏忽呢……?
反觀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作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教育投入即沒有像中國這樣高昂,家庭投入也沒有像中國這樣耗時費力,卻培養出一批批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僅次於美國),如果諾貝爾獎僅能代表日本頂尖的科研能力,那麼另一方面無論是學齡前兒童學習、生活的獨立能力還是同齡兒童素質教育、應試能力,都讓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基礎教育的普及和成功。
很多去過日本或者接觸過日本的人都會驚訝於這個國家高度的秩序,文明的禮儀和孩子的獨立意識。在日本電車上,時常能看到小朋友自己背著書包,獨自一人或者二三人結伴乘車上學,身邊沒有家長陪同。即使是日本的皇室的小公主,下雨天也要自己打傘背書包。
日本皇室接送小公主上幼兒園,即使下雨天也是孩子自己拿包包。
在日本家長眼中孩子不是中心,不能一味的嬌慣小孩,不去為他們安排以後的人生,而是放手讓他們獨立成長。或許正是這種「放養」的態度,才造就了日本教育名列世界前茅的局面。那麼日本教育究竟好在哪裡?其實從一些教育細節就能看出來。
日本人的細節教育
教育其實在生活的細節裡
1. 簡樸
日本的幼兒園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課室都極為簡樸,看不到一點「現代」和「豪華」的影子。
2. 獨立
每個孩子上學的第一天,老師教的第一堂課就是「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所以無論是吃飯,穿衣還是上課下學,一般都鼓勵獨立自主,即使有家長接送孩子也絕不允許幫忙拿包,更不允許家長開豪車接送孩子。
3. 團隊
團隊意識的養成,所有的榮譽來源於彼此的鼓勵
團隊和毅力
日本人很注重集體生活和團隊意識的培養,即使剛入託的寶寶也要參加學校的一切活動,所以無論是在學校還是課間,團體活動都是必須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校園運動會只有團體賽沒有個人單項比賽,所以榮譽都是團隊的。
4. 禮儀
在家庭教育中,日本人一般不太注重文化知識和智力的開發,他們主要側重於對孩子各種規矩的培養。因此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其他場所,日本孩子都表現的特別重禮儀。
5. 興趣
日本孩子一年到頭有數不清的活動,他們非常注重孩子的興趣的培養,除了常規校園運動,還會有無數次的爬山、觀察動植物、撿橡子、打年糕、演出、宿泊、拜寺廟……
6. 毅力
如果說世界上有一份屬於孩子的最好的禮物,我相信是毅力。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冬天無論多麼冷,都穿非常短的短褲上學。父母從小就不讓孩子多穿,目的是讓孩子有健康的體魄,頑強的意志。久而久之,孩子們都鍛鍊出了抗寒的能力,很少再有發燒感冒的情況出現。
7. 勞動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甚至是一些課外活動中,勞動對於每一個孩子都是必須的。掃除是日本學校課程表的一部分,每個孩子都要參加,有分工有反思。甚至老師還會調查每個孩子做家務的情況。
8. 食育
在中國,幼兒園的老師會鼓勵孩子吃飯動作快一點。日本更重視「食育」,提倡細嚼慢咽。在「食育」中,「豐富的心靈」是重要的一環,它包括「快樂的進食過程」、「感謝的心」和「參與意識」,不僅教孩子正確地吃,還要從吃中體會出感恩、環保和節儉的內涵。
9. 規矩
在日本的街頭,無論是行色匆匆的路人,還是穿梭不息的車流,甚至是路邊的垃圾桶,無不代表著日本教育的真諦——規範,嚴謹和秩序。其實這種規矩的培養是從孩童開始的!
10. 感恩
參加公益活動,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培養孩子感恩也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在大型活動後組織撿垃圾,讓孩子們從小就有這樣的意識,從小就成為社會中的一員,感受社會,學會感恩。
看到「日本教育」擁有這樣多的優點,很多家長心裡會不會冒出——我乾脆把孩子送到日本去讀書吧——這種衝動的想法?
小編這裡想說,第一、沒有必要:事實上日本教育也存在自身的問題,比如:過分的馴從、習慣性的隱忍和長期的壓抑,導致多數孩子成人之後性格比較陰鬱,因此也滋生了很多類似腐、喪、宅文化,引發了很多社會問題。第二、不要對自己、對孩子、對我們的教育這麼沒有信心:小編之前有講過,中國家長幾乎是世界上最注重孩子教育的了,只要教育方法得當必定可以事半功倍;中國學生從小面臨巨大的升學壓力,同時也擁有了非比尋常的學習能力和堅強的意志,高效的學習方法才是卓越的關鍵;中國教育擁有自身的優點,在現有基礎上取長補短就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
擇其善者而從之,相互借鑑、取長補短才能將我們的孩子培養的更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