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夕法軍的鋼鐵洪流,德國鼓起了多大的勇氣,敢去挑戰法國?

2021-02-07 愛奇意視頻

感謝大家的閱讀!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表現極為糟糕,僅正式交戰了一個多月就放棄,因此被後人詬病到了今天。反觀波蘭,其實抵抗的時間比法國要短的多,但並沒有和法國一樣得到一個壞名聲,這其中的原因除了所面對的情況不太一樣外,和自身實力還有著很大的關係。以法國當時的軍事基礎來看,就算沒有馬奇諾防線,德國也未必是其對手。而這還多虧了法國的裝甲部隊,法國坦克,一些不得不被忽視的戰爭武器。

法國對戰爭的準備以及在一戰中用光的勇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表現的還是相當勇猛的,包括帶頭向德國投降的貝當元帥,在一戰時也有著凡爾賽英雄的稱號。也許就是勇猛的太過頭了,在一戰結束之後把勇氣全給用光了,畢竟陣亡人數直接刷新了人們對戰爭殘酷程度的認知度。一戰結束之後,歐洲迎來了短暫的和平局面,而隨著局面的變化,戰爭前夕的陰雲很快又籠罩了整片大地。為了避免再和德軍進行鏖戰,法國採取了防禦戰術,所表現出來的就是馬奇諾防線的修建,雖然直接把自己推到的被動的地位,但這條防線在戰爭沒開打之前還是很讓德國人頭痛的。

除了修工事外,法國人也開始新型坦克的研製工作,一戰時的戰場證明了這種武器的可行性。雖然法國並不是最早使用這種武器的國家,可對其的理解程度卻處在了領先的地位。一戰的時候,法國人就首次推出了可旋轉的炮塔結構,甚至就此還給全世界的坦克研發項目樹立了標杆。戰爭結束之後,他們並沒有停下腳步,反而是繼續完善自己的作品,期間還不斷的加入法式浪漫。法國坦克的戰術理念和英國比較相像,依舊重視和步兵的配合,所以裝甲普遍較厚,儘管沒有類似巡洋坦克這種可快速移動的坦克,但卻有早期的潘哈德輪式戰車作為替代。

小而精悍的步兵坦克和S-35型騎兵坦克

哈奇開斯H35和雷諾R35都是法國的輕型步兵坦克,二者在外觀和屬性上差別並不是很大,這裡就哈奇開斯坦克為主了。先提一點,步兵坦克可不等於重型坦克,它的關鍵屬性只有裝甲和能讓步兵跟上的移動速度,並沒有重量和體型的要求。哈奇開斯是一款在1935年研製的武器,和R35競爭的時候並沒有取得什麼優勢,不過一樣被軍隊選中。除了擔任步兵坦克之外,它也兼職了一種支援型的騎兵坦克,儘管這輛坦克跑的並不算快。不過這也側面反映出了它在法軍中受歡迎的程度。

哈奇開斯全重11噸,前裝甲最大厚度達到了40mm,而且還呈現出了傾斜的形態,最大時速可達每小時28公裡。主武器是一門37mm炮,另有一挺7.5mm的同軸機槍。到1940年為止這輛坦克和它的衍生型號一共生產了超過1000輛,除了在法國戰役中損失掉的一批外,其餘大部分都完好無損的落到了軸心國手中。從這之後,哈奇開斯坦克並沒有被放棄,平時的時候用於治安巡邏,西線戰場開闢之後,再次被送上了前線。因時間跨度有些太大了,所以一般被當成支援戰車,兩側往往裝上「噴煙者」火箭彈。

和哈奇開斯不一樣,索瑪S-35從誕生開始就是一輛騎兵坦克,從外表來看,還挺萌的,而萌萌的外表之下,則是當時法國工業實力的代表。S-35坦克全重19噸,前裝甲最大厚度為47mm,主武器是一門47mm炮。最大移動速度可達每小時32公裡,懸掛採用了一種全新的板簧結構,另外在動力艙中還裝有自動滅火系統。量產的時間和哈奇開斯一樣,但只生產了430輛,在漢納特戰役中,S-35坦憑藉自身優秀的性能直接佔了上風,只可惜指揮不力,這輛坦克並沒有發揮全部的價值。法國淪陷之後,均落入德軍之手。

B1重型坦克和2C鋼鐵巨獸

B1重型坦克經常成為坦克研發歷史的反面教材,但這是一種狹隘的想法,B1重型坦克還是符合戰場的。其寬大的履帶是為了翻越戰壕而設計,放在二戰前期並不算過時。除了炮塔武器系統外,車體前面還裝有一門75mm榴彈炮,用於提供火力支援。小口徑的坦克炮,普遍由於射擊其他裝甲車輛,但這種情況發生的並不是很多,二戰時期也是如此。所以坦克主要面對的還是步兵和工事,對付步兵還有同軸機槍,但面對工事光靠一門小口徑火炮就不行了。因此在合適的位置加一門炮並不是一種落後的表現,二戰時為了進一步提高車體抗性,倒是沒有採用這種結構,不過取而代之的是主炮的口徑越來越大了。

B1重型坦克重量達到了30噸,最快移動速度每小時21公裡,前裝甲最大厚度為40mm,雖然不算厚,但面對德國早期的反坦克武器已經綽綽有餘了。關於這輛坦克還是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那就是車長比較忙。B1重型坦克的炮塔很小也很傳統,裡面只能容納進車長一個人。因此車長除了指揮戰鬥外,還要充當裝填手、炮手、機槍手。看著挺省人的,但這樣極大影響了在戰場上的發揮,尤其是對於這種兩個炮位的坦克。另外,這輛車的彈藥排放也不是很合理,很容易引起殉爆。可就是這樣,B1重型坦克還是帶起了重型坦克的熱潮,甚至在美制M3坦克上,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在B1誕生之前,法國還有另一種重型坦克,它就是2C型坦克,其69噸的重量甚至可以看成是一輛超重型坦克。因為誕生的年代較早(圖紙早在1917年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所以造型和常規坦克還是有一定區別的,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長度,好似一根法棍麵包一樣。1923年的時候這一坦克被生產出來了9輛,而後用於了對外宣傳,在當時的法國電影裡也能看到它的身影,所造成的震懾力還是有的。待德軍大舉入侵的時候,這些上了年紀的坦克並沒有閒著,反而是上了戰場,結局很現實,它們被法軍炸毀後拋棄了。有意思的是,德軍發現它們後,聲稱是被自己擊毀的,宣傳效果依舊不錯。

結語

綜上所述,法國在二戰前擁有相當強大的裝甲部隊,「歐洲第一陸軍」的稱號可不是白給的。但事實並不像戰前任何人預想的那樣,不僅馬奇諾防線變成了擺設,連法國的軍隊都開始潰敗,綏靖政策下,同行的英軍也沒好到哪裡去。待英軍逃跑之後,法軍的抵抗意志幾乎所剩無幾。

參考文獻《二戰法國裝甲車輛》、《WWII Vehicles France's Somua S-35》、《French Infantry Tanks Part 1》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後語:希望大家閱讀後在右下方「在看」處點個讚,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感謝!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期的日本裝甲部隊:由「鐵皮罐頭」組成的鋼鐵洪流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上已經出現英國、法國、德國、蘇聯等多個坦克大國。在德國人發明「閃電戰」後,坦克很快風靡一時,成為二戰戰場上的明星武器和決定性力量,各國都瘋狂發展地面裝甲力量。作為列強之一的日本自然也不甘落後,在二戰中日本也打造出了自己的「鋼鐵洪流」,不過日本的「鋼鐵洪流」卻有些略顯寒酸,因為日本的坦克裝甲薄、火力弱,就像個鐵皮罐頭。日本的裝甲部隊就是由這些「鐵皮罐頭」組成的。
  • 二戰時期法國實力並不弱,為何會淪陷如此之快?根本原因主要有二
    文/紀布 話說,二戰時期德國依託「閃電戰術」並憑藉「鋼鐵洪流」短短數月就橫掃了大半個歐洲。在二戰初期,因為英、法、的綏靖政策以及蘇聯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致使德國無限膨脹,幾近佔領整個歐洲大陸。
  • 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如何在德國的攻勢下迅速落敗投降
    德國人自打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閃電般的拿下了波蘭等國,這些國家雖然不算弱小,但對比真正的歐美列強英法蘇等國來說還是不夠看的,所以這場閃擊法國的戰役就是德國戰略戰術體系的完善的最佳證明,讓我們看看德國是怎樣打的法國直接光榮投降的。
  • 作為老牌軍事強國的法國,為何二戰中被德國打了六個星期就投降?
    其中法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角,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德國展開了殊死搏鬥,最終獲得了勝利。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僅沒能守住自己的國土,反而讓德軍攻破馬奇諾防線,直取巴黎,最終在德軍的坦克下宣布投降。這一切不過只用了短短的六個星期,要不是敦刻爾克之戰中德軍犯了糊塗,恐怕法軍就會就此滅亡,那麼為何法軍在二戰中面對德軍,會落得如此的慘敗呢?
  • 率領法國打贏一戰的法軍三帥:霞飛、福煦、貝當
    他習慣早睡晚起,即使戰事危急,副官和衛兵也從來不敢叫醒他,加上其傲慢和保守的行事風格,令當時法軍不少年輕軍官對其頗有微詞,然而其戰略眼光和獨到的戰略判斷力,絲毫沒有受到其懶散生活習慣的影響。他著有《戰爭準備與戰役實施》和《霞飛元帥回憶錄》等著作。
  • 歐洲的未來何去何從,法國和德國觀念不同,願意冒險與否是關鍵
    馬克龍一直以來都積極主張尋求歐洲的獨立自主,這也是法國在二戰後一直試圖尋求的戰略目標。因此法國總是對北約三心二意的同時時不時與美國在一些問題上表達分歧。德國相對而言則沒有特別明確這點,但作為歐洲真正的中心,德國在川普時代裡表現出的尋求獨立的聲音也有了增加,即便是默克爾的態度也比較穩定。
  • 二戰時德國有沒有接近勝利的時刻?如果有,是在什麼時候?
    畢竟一戰雖然也是輸了,但一戰沒有波及德國本土,一戰的主戰場在法國、比利時和沙俄境內,德國本土幾乎沒有遭到破壞,而戰後所割讓的土地也在可接受範圍內。 然而二戰的結果就不一樣了,直接將德國代入地獄,並且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德國必敗的結果。
  • 二戰時,他是法國元帥,卻主動投降德國,結局如何?
    法國是安理會的五常之一,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十分強大。二戰時,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德國對法國實施了入侵。時任法國陸軍元帥的亨利·菲利浦·貝當,推行了消極的戰略政策,並鎮壓了法國民眾的愛國活動。那麼,法國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後,貝當的結局如何呢?
  • 二戰前法國是歐洲第一,為何44天就遭德國滅國?原因無非4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歐洲軍事最強的國家並非德國,而是法國。法國在很多方面強於德國,比如擁有600萬陸軍,德國只有540萬;法國擁有10700門火炮,而德國卻只有7378門;法國擁有的坦克數量為3250輛,多於德國的2439輛。
  • 誰給的勇氣?二戰前德日兩國乃蕞爾小國,為何敢於挑戰整個世界?
    當然是歐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給他們的勇氣。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巴黎和會時,同為歐陸大國的法國力主給予德國嚴厲的懲罰,讓德國為戰爭付出代價,這樣一來法國便成為歐洲大陸獨一無二的霸主。如果按照法國的提議來執行,德國恐怕永遠也無法從一戰的失利中緩過來。然而,美英兩國不允許歐洲大陸出現法國獨霸的局面,因此這兩國對法國的提議堅決反對。雖然最終籤訂的凡爾賽和約中的確有不少針對德國的懲罰措施,但多數並未得到執行,尤其是巨額的戰爭賠款一直到二戰開打,還沒有商議好具體的數額的賠款方式。不僅如此,美國在一戰到二戰中間一段時間,一直對德國加大投資力度,德國的經濟與工業得以迅速恢復。
  •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普魯士精銳擲彈兵團守衛柏林,被法軍打的落花流水﹀ 法軍? 兩敗俱傷的世仇 二戰後的法國經濟可謂一塌塗地。二戰前的法國工業門類齊全、發展興旺,在歐洲是一流的工業強國。經歷了二戰的破壞加上德國在佔領期間的殘酷掠奪,法國經濟損失達14,000多億法郎,相當於戰前三年法國全部生產的總值。
  • 二戰期間,英國倫敦是如何成為「法國臨時首都」的?
    一、法蘭西的淪陷法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和當時的歐陸第一強國,本來有能力扼殺納粹德國的侵略野心的。然而,一戰的勝利對法國人來說太過慘痛,他們無力,也不想去主動招惹復仇心切的德國人。而擅長玩「歐陸制衡」戰略的英國人,也希望看到一個重新崛起的德國在歐陸制衡法國。這樣,英法不約而同地推行「綏靖政策」,對德國的侵略步步退讓。
  • 英、法、德三國不敢與美國決裂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也讓昔日的盟友英法德深受其害,可為什麼英、法、德三國又不敢與美國決裂? 英國脫歐法國,德國和美國的關係很複雜,尤其是美法關係。法國自從二戰結束之後,從來就希望自己的能夠獨樹一幟。戴高樂總統,也從來就不承認美國的世界超級大國地位,並拒絕與之結盟。
  • 二戰德國女飛行員多厲害?戰敗前夕拼死去救元首,結果她就投降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也就是因為二戰的悲劇,所以二戰時期才會譜寫出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就如同二戰德國時期的女飛行員一樣,德國戰敗的前夕,就有一位女飛行員拼死去救元首,可見這到底是有多麼的感人了。下面,咱們就來說一下,二戰德國女飛行員多厲害?戰敗前夕拼死去救元首,結果她就投降了吧。
  • 德國入侵波蘭挑起二戰,波蘭的盟友英法為何袖手旁觀
    由於英法作壁上觀,孤立無援的波蘭最終被德國和蘇聯瓜分。而德國滅掉波蘭後,很快調轉方向,向英法發起了挑戰,把兩國打得一個舉旗投降,一個落荒而逃,英法最終自食其果。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德國入侵波蘭挑起二戰,英法為何若無其事地作壁上觀?首先,英法根本沒打算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雖然英法贏得了勝利,但被打得元氣大傷,所以被戰爭嚇破了膽。
  • 二戰之前的大國綜合國力排行榜
    英國航母 4、德國 德國,在二戰中的表現驚豔了世界,一戰滅掉老牌強國法國,將英國勢力清除出了歐陸勢力範圍,雷霆出擊,打得蘇聯幾乎喪失了大半個東歐
  • 被軍事專家普遍稱讚的二戰德國統帥,戰功無數還活了八十多歲
    二戰德國將領曼施坦因受過良好的軍事教育,參與制定進攻法國的完善作戰方案。他提出的曼施坦因計劃,充分展示了「閃電戰」的獨創性思路,完成了史上最詭異的奇襲。他還在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指揮實施了二戰德軍最成功的一次反擊戰。被西方軍事專家公認為二戰德軍最優秀的統帥。
  • 說德語的法國人抗擊德國,軍歌成為《馬賽曲》,兩國70年矛盾根源
    並為了便於對方履行合約,同時也反感「巴黎公社」的政治綱領,他釋放了10萬法軍俘虜交由法國,對革命進行了無情的鎮壓,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只存活了不到2個月。 按照《合約》內容,法國要賠償普魯士50億法郎。這在當時可是一個天文數字,相當於當時清朝政府的7.2億兩白銀。在俾斯麥看來,法國沒有20年很難還清賠償。這麼做既增加德國的額外收入,又變相地在經濟上削弱和打壓法國。
  • 拿破崙戰敗後,法國為何沒像二戰後的德國般慘遭分區佔領?
    在中歐,拿破崙支持下的一部分德意志邦國組成了萊茵邦聯,成為法國東部邊境的重要屏障,除此之外,一度在歐洲混戰中保持中立的瑞士與尼德蘭也被法軍進駐,「保護起來」。他們太害怕法國了,不但怕法國曾經出現過拿破崙這樣的戰爭霸王,還怕自己再被納入到法國一手主導下的歐洲體系當中。因此,懲治法國,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成為了他們共同的目標。對於如何處置戰敗國,相信人們都了解二戰結束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對於德國的分區佔領。當時的德國被一分為四,由美蘇英法派軍進駐。
  • 法國評選歷史上的十大偉人,這個人憑什麼高居第一
    2005年,法國電視臺做了一項「法國十大偉人榜」的評選活動,結果,戴高樂力壓拿破崙、雨果、伏爾泰、畢卡索等人,以絕對優勢佔據榜首,成為當之無愧的法蘭西歷史第一人。關於戴高樂,大多數人知道的是他帶領法國人民取得二戰勝利的光輝事跡,然而關於其中的曲折與坎坷,卻不是每個人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