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大江南北的代餐代糖,需要降降溫了。
12月2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消費調查報告》顯示:長期食用代糖代餐食品並不健康。現階段,快速發展的代餐行業已經魚目混珠、亂象叢生,提供代餐的品牌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更是偽概念泛濫。
市消協指出,不少人愛吃甜食又怕胖,想減肥又不想運動。這讓部分商家看到了商機,各種打著「代糖」「代餐」旗號的網紅食品不斷湧現。事實上,人工甜味劑會擾亂腸道菌群引發消化腺體的錯亂,長期只吃代餐食品,會導致營養失衡,對身體造成損害。況且市面上不少代糖代餐食品出自「三無廠家」,加工、儲存、運輸等環節使食品安全很難得到保障。
主打低碳水健康管理的野獸生活負責人告訴小編,現在流行的代糖分為人工合成甜味劑和天然萃取代糖類甜味劑。我們常見的阿斯巴甜等甜味劑屬於人工合成甜味劑,長期食用對腸道菌群有一定影響。正規代餐類品牌一般會選用甜菊糖苷、赤蘚糖醇這類天然成分,對於腸道其實是有益處的。「但總的來說,我們也不建議大家長期一日三餐都選擇代餐。」
今年因0卡路裡走紅的元氣森林就是一款代糖飲料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博士、副研究員徐維盛表示,健康的成年人不建議選擇這類代餐食品,完全可以通過正常合理的飲食達到健康狀態。對於一些無法通過正常膳食攝入來攝取營養的人群來說,選擇代餐類食品是一種合理的方式,但也不建議長期食用。
「零卡對我的吸引力太大了,好吃好喝還不長胖,碳酸飲料是戒不掉了,喝代糖的也是圖個心裡安慰」,消費者小李稱。
「我吃了整整一罐代餐,3小時後就餓了」 ,消費者小張稱。小張今年27歲,愛美又對身材有嚴格的控制,當下最火的代餐類食品都是她的心頭好。然而在花了200多元買了6瓶風靡朋友圈的代餐類奶昔後,她卻發現沒有什麼效果。
「我飯量還算小的,但吃完很快就餓了。我一直覺得代餐不可能比普通的飯健康,但總比減肥藥好吧」,小張說。
據了解,代餐食品通常所含熱量為200 多千卡,一根代餐棒僅有100 多千卡甚至更低。正常攝入一餐的熱量通常至少有 400-500 千卡,如果用代餐來替換一餐,熱量就會明顯降低,這也是代餐代糖類食品號稱可以瘦身的重要因素。
小編在走訪朝陽區一家超市時看到,無糖飲料類商品琳琅滿目。超市售貨員表示,無糖飲料賣得挺好,和普通的飲料銷量差不多。
代餐代糖的風可謂是越刮越大。Wonderlab代餐食品廣告風靡朋友圈。無糖飲料成為更多熱愛「肥宅快樂水」人士的首選。上述野獸生活品牌方也表示,其2019年9月推出的「丟糖」系列產品,在該品牌產品總銷量中佔比1/3。
此外,多家巨頭也紛紛入局代餐行業。2020年4月雀巢推出了新的代餐品牌NesQino(諾萃怡刻)。2002年9月,香飄飄上線主打「同樣一餐,熱量減半」的代餐奶昔新品。
阿里媽媽數據顯示,2019年天貓和京東等主流電子商務渠道的代餐產品銷售額超過10億元,增長率超過35%。2020年疫情催生了更大的需求,代餐食品市場規模有望翻倍。
代餐代糖類產品林林總總,然而消費者對它們的了解卻似乎沒有那麼充分。
小編隨機採訪了一位在超市購買零度可樂的消費者,她表示,不知道代糖具體是用的什麼糖,反正是零卡就買了。
「無糖碳酸飲料用的好像是赤蘚糖醇一類的東西,但是這些成分到底有沒有危害我也不清楚,我買是因為說好喝的人太多了」,消費者小徐也表示。
徐維盛解釋代糖食品時指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提倡的減油、減鹽、減糖的理念,減的應該是口味,而過多攝入代糖類食品,其實口腔對於糖的感知還是會處於很高的水平,並不利於真正地減糖。
「國內的代餐代糖市場處於亂象頻生的狀態。目前來說國家沒有太多的標準限制,或者說去防止這些亂象的發生」,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強調,現在的中國消費者只有大健康意識,但是並沒有大健康知識來匹配消費行為,這也讓整個產業端陷入了良莠不齊、魚目混珠的階段,欺詐消費者的亂象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