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瀟瀟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日記公眾號:瀟瀟親子學苑(ID:xxqzxy2020)】
今天早上,我的大腦終於重啟了。
回想昨日,我的內心仍然相當滿足——周日本是又忙又亂的帶娃日,但是託隊友的福,我非常奢侈地睡了一天。醒來後,除了腦子昏昏沉沉之外,真是滿心歡喜~
想到隊友獨自帶倆娃可能出現的崩潰現場,今天早飯時我決定表達一下感激之情。沒想到,他似乎沒受到什麼打擊,還很得意地說:昨天上午帶娃時,得空看了半本書!
邊帶娃,邊看書,這是什麼體驗?我反正沒感受過。只要兩個孩子在身邊,兄妹倆一定是吵吵鬧鬧的,別說看書了,刷手機都困難。
難道這本書特別有趣、特別引人入勝,以至於忘記孩子的存在?
我看了一眼桌上的書——《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的問題與對策》,全書厚達420多頁,字裡行間都是中國宏觀經濟與金融政策研究。呃,這樣一本經濟學著作,如果是我,不管有沒有旁人在,都是看不下去的。
原來,爸爸帶娃是這樣操作的:
前幾天,我買了一個青蛙吃豆玩具。昨天爸爸帶娃時,看兄妹倆都很喜歡這個玩具,就提議倆娃改變以往一起吃豆豆的玩法。
第一輪,比手速。放一顆豆豆,看哪只青蛙先搶走,誰搶走誰贏。
第二輪,不限時、比數量。放上所有豆豆,看誰吃得最多,多者獲勝。
第三輪,單位時間內比數量。比如3分鐘內,誰吃得多就獲勝。
引入賽事規則的同時,還加入兄妹倆共同清點計算、哥哥記錄成績等環節,增強了參與感與遊戲樂趣。每種玩法玩三四局,倆娃覺得新鮮有趣,玩得不亦樂乎,一小時就在歡笑中過去了。
隨後,爸爸如法炮製,把吃豆豆玩具換成了扔球遊戲,又「忽悠」了一小時。而那半本書,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看完的。
著名的心理學家格爾迪曾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有沒有特別的力量,我不確定。但是,不得不承認,在帶孩子如何省力省事這個問題上,爸爸總有無窮的智慧。
給媽媽們一頓暴擊的是,自己累死累活並不討好,孩子們往往覺得爸爸帶更開心!
Why?
美國心理學家羅斯帕克就曾跟蹤調查了390個家庭,觀察爸爸和媽媽陪孩子玩耍的不同。
調查結果發現,媽媽和孩子一起玩耍時,通常比較模式化,孩子的興奮點很低,而爸爸則大相逕庭。
爸爸帶孩子參與的遊戲,通常帶有刺激性,比如摔跤、捉迷藏、踢球等等,不僅鍛鍊孩子的身體,還在摸爬滾打中磨鍊了孩子的心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視野更開闊,身心更舒暢。
書上說,母親的愛是走向融合,決定了孩子最初的世界認知,而父親的愛卻是走向分離,帶給孩子成長中所需要的心理力量,以及與對真實世界的感知。
爸爸的男性特質,教會孩子生活規則、界限。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抗挫折、堅強,成為生活的強者。
此外,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
得到父親充足陪伴的孩子智商高,獨立性更強。他們的學習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一句話,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爸爸帶娃百般好!再退一步說,放手給爸爸帶,既培養出一個帶娃好爸爸,又收穫了開心到飛起的孩子,還每天其樂融融、母慈子孝,不好麼?
所以媽媽們,養孩子、帶孩子,千萬別浪費了爸爸!
作者簡介:
瀟瀟
前省級媒體資深記者,27年資深日記達人,心理諮詢師,家有兩隻小神獸。
個人公眾號:瀟瀟親子學苑(ID:xxqzxy2020)
共讀、共寫、共成長。用文字記錄孩子成長變化,分享成長頓悟時刻,養成自我反省習慣。
我相信意願的力量,更相信堅持的力量。
讓我們攜手,與孩子一起,成長進步,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