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他的身體不太好,走到哪裡,腰上都掛著一個保溫杯,
他的咳嗽很刺耳,呼吸有些不順暢,頭髮早就花白,典型的未老先衰,
醫務室裡常見他的身影,醫生們都知道他得了好幾種慢性病,
可是他的生命力卻出奇旺盛,結結實實活了75歲,
這個人,平生最愛寫詩,
幾十年前,李白跟杜甫聯手,也只寫了2000餘首,
他孤軍奮戰,一個人就寫了3000首,
可以說,他的病都是寫詩寫出來的,春夏秋冬,他不敢有一絲懈怠,
詩,是人心的延伸,令人敬畏,
他叫白居易,赤誠潔白,不媚權貴,雖九死而不悔,
他酷愛時評,每天都要寫幾篇,每篇都會得罪人,
要知道,他跟有皇家背景的李白不一樣,
唐玄宗給李白調過羹,高力士給李白脫過鞋,就連楊貴妃都對醉中的李白拋來秋波,
按照電影《妖貓傳》的說法,楊貴妃高度評價李白的詩,還充滿敬佩地說,「大唐因為你才了不起啊」,
這些,白居易有嗎?
都沒有。
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大唐最偉大的詩人和時評家。
02
18歲,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
公元790年的少年白居易,嘴邊已經出現了鬍鬚,
他是白家的驕傲,父親白季庚44歲才得子,對他倍加珍惜,
這個孩子好像沒有其它的愛好,就是愛擺弄文字,
史載,他剛出生六七個月,就每次能正確分辨「之」「無」二字。
這也沒什麼奇怪,白家祖上數代,「世敦儒業,皆以明經出身」,
由於這種遺傳,白家子孫都能很早學會寫詩,
到了白居易這一代,就更不得了了,
他是三鄉八裡公認的神童,寫的詩句如鬼斧神工,清新自然,直抵人心,
說他是天才,並不過分,
為了寫出一首好詩,他也是拼了,
很多孩子看到書都吐,他卻看得十分投入,
據說,由於讀書太認真,他的口裡生了瘡,手也磨出了繭。
1000年後,在歐洲出現了一個同樣偉大的人,他在圖書館看書,興奮的時候會用腳蹭水泥地,後來蹭出了一個很深的腳印,
這幾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做大事,首先要不顧一切地學習,
學習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必須融入整個身心,
比如白居易同志,到他18歲的時候,已經白髮叢生,
為了研究古人的作品,他從來不玩網路遊戲,從來沒有雙休日,從來不逛公園,
幾乎犧牲了一切娛樂時間,他能不憔悴嗎?
這些,都是他為未來所作的準備,
沒有這些準備,在晦暗不定的人生中,他很難脫穎而出。
03
之前,他在江南生活了7年,
因為他的父親在徐州、衢州及蘇杭等地做官,調動頻繁,
他的小學和初中,是在不斷轉學中度過的,
作為一個出身中原的少年,他很喜歡江南,
歷史上,富庶的江南是詩人輩出之地,但只有唐代例外,最著名的幾位大詩人,多出自河南、山西、四川等地,
他們的生命中,有剛硬孤傲的一面,而江南的遊歷,讓他們的詩句變得柔和,
如果給每個大詩人畫一幅人生地圖,你會發現,幾乎每個大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旅行家,
一路上的風景,在凡夫俗子看來,只是風景而已,
而在詩人眼裡,這些風景卻是寫詩最好的原始素材,
白居易就是這樣,他懷裡常揣著一個筆記本,走到哪,記到哪,
15歲的時候,他在越中寫了一首《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這是他最早的詩作,
不久,除了把詩寫好,他的人生有了另一個目標,那就是科舉,
他在日記中寫道,「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
17歲那年的雨季,他看了很多王昭君的資料,
他對這個異性充滿了傾慕,馬上寫成了《王昭君》詩二首,
代表了他對異性和客觀世界的初步認識,
他的18歲,就這樣來了。
04
公元790年,他終於來到了長安,那是他心目中最神聖的殿堂,
那是個思想最自由的城市,來自世界上各個地方的人,在此一競風流,
王朝的大度和包容,在皇城裡無處不在——
在朱雀大街上,在每一間酒肆中,甚至在每一個行人的臉上,
這個城市是詩人的殿堂,一個神句誕生,上到皇家成員,下到販夫走卒,都會搶著吟誦,
寫詩,看詩,吟詩,唱詩,這就是當時最大的時髦,
……
白居易隱約有一種預感,自己會成為這個城市新的話題,
他很熱切地研究過李白和杜甫,
在自己出生的時候,大詩人杜甫剛剛過世2年,
而另一位神一樣的詩人李白,已過世10年,
他特別特別遺憾,自己未能與這兩位大詩人謀面,把酒作詩,
現在來到長安,他要做兩件事,一是參加科舉,二是以文會友,
按照父親的意思,他先去城東拜訪前輩顧況,
顧況見了他的名字,打趣道,
「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
白居易馬上獻上自己備好的新作——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顧況一生見文學青年無數,其中有資質平庸的,有附庸風雅的,有流星即逝的,
此時也不禁怔住了,他改口道,
「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
後人愛李白,稱他為「詩仙」,愛杜甫,稱他為「詩聖」,
卻毫不吝惜地將兩個稱號送給了白居易——詩魔,詩王,
白居易是那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詩人,
顧況不一定看出了他詩句的原意,
表面看來,這是一首送別詩,其實這是一首諷喻詩,
按《唐詩三百首》責任編輯孫洙(蘅塘退士)的看法,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是比喻小人,——「野火燒不盡」,比喻小人是剷除不盡的——「遠芳侵古道」,指小人侵犯正道,——「晴翠接荒城」,指小人文飾鄙陋。
這首詩讓大唐的各種社交媒體像瘋了一樣刷屏,所有人一夜之間知道了這個名字:白居易,字樂天。
……
在少年白居易看來,這個世界從來沒有變過,變的穿梭在這個世界上的人,
現在,輪到他來詮釋這個世界,
該如何認識這個複雜的世界呢?
正如遇到一生好友元稹時,他說的那句話——
「我們寫詩,如果不寫現實,那寫了還有什麼用?」
此後的幾十年,他一直以心寫作,
《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神作,呼之欲出。
18歲,他的身影已經孤獨。
主編:孫愛東
編輯:張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