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金句920•黃帝內經】天有八風,經有五風.

2021-03-04 乾坤坎離

編者按:傳播祖先經典是我們的責任。【經典金句】裡的這些句子,是上千年以來,我們中華民族最優秀的那些人們反覆讀過的;是兩千多年以來,我們的列祖列宗們反覆讀過的。何為「道」?前人反覆走過的路,就是道。所謂不離道,沿著道走,就是這個意思。

【經典金句920•黃帝內經】天有八風,經有五風。

【出處】《黃帝內經·素問》

【案語】本條經典金句出自於《素問•金匱真言論篇》。自然界有八方之風,異常時就會成為致病的邪氣,人體的經脈被這些邪氣侵襲後就會出現五臟風症。所謂「八方之風」,即來自東、南、西、北與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的風;所謂「經有五風」,是指八風侵襲人體經脈之後所致的五臟風症,即肝風、心風、脾風、肺風、腎風。八方之風異常時形成的致病邪氣,往往首先侵襲人體的經脈,從而造成五臟經脈風症,進一步發展就會侵襲五臟,造成五臟風症。《黃帝內經》中岐伯說:「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清人張志聰對此解釋說:「謂八方不正之邪風,發而為五經之風,觸人五臟,則邪氣在內而發病也。」「八風」與季節有密切關係,所以在不同的季節,人體就有可能會受到那個季節的風邪侵襲相對應的經脈,從而導致對應的臟器發病。季節和氣候的轉變,與內臟的機能活動存在著如此密切的關係,所以我們需要加以注意。


「經典金句」印章為專屬印章,有版權,他人請勿使用。

(中國文化書院王守常院長題字)

編者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現任中國文化書院秘書長、中華孔子學會國學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什剎海書院教授、伏羲智庫兼職研究員。

相關焦點

  • 【經典金句683 •黃帝內經】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編者按:【經典金句】裡的這些句子,是上千年以來,我們中華民族最優秀的那些人們反覆讀過的;是兩千多年以來,我們的列祖列宗們反覆讀過的。
  • 《黃帝內經》中的易學象數學
    摘要:《黃帝內經》中有豐富的《易》學象數學內容。關鍵詞:黃帝內經;易學;象數;天人合一         作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學經典文獻,《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為後世中醫學的發展規約了框架。而用以「道陰陽」的《周易》,在漢代被奉為「眾經之首,大道之原」。魏晉時期,《周易》則被崇為「三玄」(《老子》、《莊子》、《周易》)之一。
  • 《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2)——北鬥曆法篇
    I 摘要:不懂天文曆法,就無法研讀古代經典,就無法學習《黃帝內經》。《淮南子·天文訓》在此基礎上,更以北鬥星的鬥柄所指(稱為「建」或「鬥建」)擬定節氣時歲的,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二十四節氣及其時間節點,其中就應用了一歲有八節八風(此「八風」名稱與《黃帝內經》有別),而且有關四時八節的時間節點都有明確表述。《史記·天官書》有「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
  • 【經典金句915•黃帝內經】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編者按:【經典金句】裡的這些句子,是上千年以來,我們中華民族最優秀的那些人們反覆讀過的;是兩千多年以來,我們的列祖列宗們反覆讀過的。
  •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66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予已知之矣。
  • 【經典金句924•黃帝內經】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
    【經典金句】裡的這些句子,是上千年以來,我們中華民族最優秀的那些人們反覆讀過的;是兩千多年以來,我們的列祖列宗們反覆讀過的。何為「道」?前人反覆走過的路,就是道。所謂不離道,沿著道走,就是這個意思。【經典金句924•黃帝內經】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 《黃帝內經》中的九針
    :在《黃帝內經》中,涉及到九針內容的主要是四篇。在這談到九針的四篇中,涉及的內容各有側重,故將其摘錄於此,以供參考閱讀。 《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
  • 《黃帝內經》簡介
    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
  • 《黃帝內經》健康養生觀——範登脈|黃帝內經|廣州中醫藥大學|治未...
    對中國古典文獻學特別是對傳統語言文字學有較深入的研究,擅長運用文字、聲韻、訓詁、校勘等古典文獻學的研究方法考證中醫經典文獻中的疑難問題,重視出土文獻、文物在中醫文獻研究中的運用,長期從事《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的文獻考證、理論整理、逐篇講析等工作,對《素問》《靈樞》研究有較深造詣。從事中醫臨床及教學科研工作30多年。
  •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什麼是「主氣、客氣、司天、在泉」?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什麼是「主氣、客氣、司天、在泉」?作為中醫理論的基石,《黃帝內經》不僅包含有我們比較熟悉的基礎理論部分,如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等學說,「運氣學說」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問》81篇裡,關於「運氣學說」的就佔了6篇之多。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背俞 【譯文】衛氣 【譯文】論痛 【譯文】天年 【譯文】逆順 【譯文】五味 【譯文】水脹 【譯文】賊風 【譯文】衛氣失常 【譯文】玉版 【譯文】五禁 【譯文】動輸 【譯文】五味論 【譯文】陰陽二十五人 【譯文】
  • 《黃帝內經》導讀50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素問·刺要論
  • 「八風不動」指的是哪八風?
    「八風」不少先秦文獻上都有記載,諸子百家關於「八風」的名稱不盡相同,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指季節風。比如《禮記·樂記》「八風從,律不奸」,《左傳·隱公五年》「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呂氏春秋·有始覽》「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滔風,東南曰薰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悽風,西方曰飂風,西北曰厲風,北方曰寒風。」。
  • 《黃帝內經》導讀60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導讀46-54
  • 《黃帝內經》導讀61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導讀46-54
  • 《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1)——陽曆、陰曆、農曆篇
    >導讀:不懂天文曆法,就無法研讀古代經典,就無法學習《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1)——陽曆、陰曆、農曆篇張登本I >摘要:不懂天文曆法,就無法研讀古代經典,就無法學習《黃帝內經》。
  • 徐文兵講黃帝內經:經典重啟 新篇再續
    曾主講《重新發現中醫太美之黃帝內經》,著有《字裡藏醫》、《飲食滋味》、《知己》等書籍。2009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一檔節目紅遍了大江南北。主持人梁冬邀請徐文兵先生,做了一檔講解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的對話類節目——《重新發現中醫太美之黃帝內經》。這個節目就此成為很多人的中醫啟蒙課。時至今日,在各大書店「養生書籍」的格子上,對話版黃帝內經依然被放在非常醒目的位置。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邪客第七十一(疑難字注音版)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裡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wěi薪火,沸置秫shú米一升,治半夏五合gě,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zǐ,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wéi度。故其病新發者,復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
  • 說說《黃帝內經》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以中醫學經典醫學文獻《黃帝內經》一書的問世為標誌。在《漢書·藝文志》所載醫學書目之中首列《黃帝內經》,故《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及秦漢時期,我國明清以來的學者多傾向於此說。《黃帝內經》一書,包括《素問》81篇。
  • 學習《黃帝內經》養生有感
    很榮幸這次因考試能與師父結緣,而重拾《黃帝內經》,受益良多,對於如何養生有了更深的認識。《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集戰國以前醫學的大成之作。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繫,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並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