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的生活在許多人心目中,一定是非常自在而悠閒的,晨鐘暮鼓,青燈黃卷,令多少世人羨慕不已。其實,真正的寺院生活也很緊張,同時也十分有規律和節奏。出家人聞鍾而起,聞鼓而眠,聞板上殿,聞梆過堂,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依舊。
僧問趙州,學人乍入叢林,企師指示。州云:吃粥也未?僧云:吃粥了也。州云:洗缽盂去。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呢?簡單地說可以有一個標準,就是以佛心作佛事,或者說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淨慧長老語
★早晚課誦
早晚課誦是僧眾日常最基本的修行,念誦的經咒都是大乘佛法的精華。明代雲棲祩宏所著《諸經日誦集要》是現代朝暮課誦的原型。自雲棲祩宏之後,各寺的日常課誦逐漸統一,成為定規。
出家人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念誦,逐漸地淨化無始以來強大的煩惱和習氣。
★過堂
過堂,是寺院吃飯的別稱。出家人原則上過午不食,只吃早餐與午餐,因此『過堂』又稱『二時臨齋』。雖是吃飯,但佛教認為,過堂是一堂法事。飯前要供佛、施食,飯後要結齋回向,用餐時不許有聲音,更不許講話,整個過程莊嚴而肅靜。出家人用餐時應起五種觀想,故齋堂又稱為『五觀堂』。
★誦經
誦經又稱為讀經、轉經、諷經等。於讀誦經典的過程中,眼看、口讀、耳聽、心惟,讀誦其文,思惟其義,隨文入觀。誦經的人數,或一人,或多人,乃至百千人不等,內容也有通篇讀誦或選擇部分內容讀誦的,誦經的姿勢或跪、或坐、或立。
★出坡
出坡,也稱為『普請』,是禪林普請大眾從事作務勞役的制度。唐代百丈懷海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規定寺院僧眾,無論職務高低,都要參加生產勞動,以求生活自給。懷海之後,農禪之風盛行禪林,至今不輟。
禪宗認為,穿衣吃飯、日常勞作,都是佛法。實行農禪,可使得心境融為一體,世法、出世法不二。
在禪宗的公案中,有些師徒正是在採茶、種田之間應對酬答,實現接引的。
★行腳
禪門佛子,自古就有行腳的修持傳統。《祖庭事苑》云:『行腳者,謂遠離鄉曲,腳行天下,脫情捐累,尋訪師友,求法證悟也。』《村寺清規》云:『從上出家參學之士,未有不發足超萬,千裡求師者。』禪門的行腳僧,也稱『雲水』。如行雲流水,一任自在,上求下化。趙州和尚,更是留下了『趙州八十猶行腳』的佳話。
★禮佛
禮佛即是禮敬、禮拜諸佛。禮佛的方法有多種,通常是雙膝跪地,頭至上,翻轉雙手,手心向上,即行禮者伸兩手掌承接佛雙足之意,成為頭面接足禮。
經云:『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動不搖。其心寂靜。行寂靜行。是名禮佛』〔《大方廣寶篋經》〕所以,禮佛之心,乃是恭順虔誠,懺悔前愆,隨順清淨之心。
★誦戒
僧眾每半月集會一處,請精熟律法的比丘說波羅提木叉戒本,以反省過去半月內的行為是否合乎戒律;如果有犯戒者,應該在大眾前懺悔,使比丘都長住於境戒中,長養善法,增長功德。
誦戒的時間,大多每半月舉行一回,一般在每月農曆的十四或十五與二十九或三十日。
★坐禪
坐禪是禪宗叢林重要的修持活動,早晚課誦之外,出家人每日都要坐禪。通過坐禪和心對話,培養專注與智慧。坐禪的姿勢有全跏跌坐(俗稱雙盤)、半跏跌坐(俗稱單盤)。每座以一炷香為限,時間大約45分鐘,又稱坐香。坐禪用功的方法有數息、念佛、觀心、參話頭等。
★聽經
聽經聞法,就是聽聞佛教之經,聽法是佛子契入佛法的重要途徑,更是出家人日常修學的重要內容。聽聞佛法主要通過兩種途徑:或從高僧聞法,或從經典聞法。由聞法所得之智慧,稱作聞慧,系三慧(聞、思、修)之一。
★佛事
所謂佛事,通常指經懺佛事。誦經有種種功德,禮懺能消除諸多罪業,出家人以經懺之事帶領信眾共修,把種種功德回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回向個人身心安康,延年益壽、超薦亡者等,這些法事活動統稱為佛事。漢傳佛教最隆重的佛事活動為水陸法會。
★講經
講經是指公開宣講、演說佛典之義理、內涵。講『經』當然並不僅限定於『經律論』三藏中之經典,而是泛指三藏佛典及古今佛門大德之著述。講經說法是出家人落實弘法利生的重要途徑。據《釋氏要覽》所舉,講經有三種利益,即聞時益,修行時宜,轉生時宜,講說者有五種福報,即當生長壽,得大富、得端莊、得名譽、得聰明。
★普茶
叢林寺院每逢春節或中秋,住持和尚都會抽出一個時間,跟全寺大眾交流,稱之為『普茶』。普茶在叢林中興起,最早起源於禪門。禪宗認為茶有三德:一是坐禪通夜不眠,提神驅倦;二是滿腹時能幫助消化,生津化膩;三是能抑制情慾,平心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