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包裝設計課程「四位一體式」教學模式探索

2021-02-27 湖南包裝

作者:柯勝海(湖南工業大學)

摘 要:圍繞包裝行業轉型與升級對人才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人才存在多元化的狀況,結合行業與產業包裝設計專業人才需求的類型,探索集授課模式、分組形式、教學內容、評價機制「四位一體」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培養創新型、創業型、技能型、管理型、綜合型等多元人才的方法,從而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培養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包裝設計;人才培養;四位一體式;模擬公司教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包裝的內涵與外延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包裝設計不僅需要面對包裝行業與產業,而且需要與其他行業進行跨界聯合。因此,業界對包裝設計人才的能力要求,也逐漸多元化,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而且還必須具備創新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和組織協調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是關鍵。基於此,筆者針對包裝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中大三下學期設置的「系統包裝設計」課程的課堂教學進行了實驗性探索,總結了一套既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性,又能夠多元培養學生創新型、創業型、技能型、管理型、綜合型 5 種能力的「四位一體式」課堂教學模式,下面針對具體做法進行分享。

1 翻轉課堂作為授課模式

作為專業課,傳統的授課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狀態,興趣不高,收效不大。為此嘗試將教學模式從教師講課傳授知識,轉變為以翻轉課堂為主要形式的學生自主相互學習模式,教師主要進行方向把握和關鍵疑難問題的解決。

該課程採取的授課模式以及時間內容比例具體如下:教師的理論講解及指導佔整個課程構成的30%,學生主講佔30%,分組討論佔40%,見圖1。此模式下,教師主要對課程的總體目標、關鍵內容,以及達到的要求進行總體講解,除此之外,還對學生的方案進行階段性引導與評價。學生則需要根據培養目標的需求,對專業培養中需要的知識或者內容進行自主學習以及分析。學習的具體形式如下:

①每個學生選擇一個主題,從中查找出與課題相關的優秀設計作品 300 組,尋找規律並進行分析。②小組討論,分6單元匯報課題進程,包括選題、概念、三期方案、整案。③指導老師、課外專家點評。

圖1 「系統包裝設計」課程時間分配圖

上述自主學習內容旨在讓學生對設計概念的全局把握。對於包裝設計來說,設計創意是包裝設計中的核心環節,設計創意並非憑空出現。傳統的設計教育通常是讓學生以頭腦風暴的方式挖掘設計創意,但實際上,很多學生在尋找設計創意的過程中,通常都是對平時所見到的有限的作品進行模仿,以小雞啄米的形式,偶發地進行創意的構思,並沒有科學合理的方式與方法。事實上,設計與純藝術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藝術是個人對審美或者社會現象表達的單一性求解,而設計是根據消費者、行業、社會、經濟等多個角度的一種綜合求解,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與規律性。包裝設計創意概念的出現概莫能外。特別是當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可持續發展要求下,包裝設計創新設計創意的方向由傳統的功能、美觀而發展為生態、安全、效用、人性、經濟、交互模式等新要求。具體物化到設計符號的表達上,主要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好的設計概念、造型設計、結構設計、圖形創意、材質選擇、設計配色模式、版式設計和效果圖表現形式等。

因此,從優秀設計作品中尋求規律,發現創意思維的源泉,在學生課程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為了完成該階段的學習,經過多年實驗性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要求學生從無限制的作品中尋找300件優秀的設計作品,對這些作品進行分類並歸納其設計規律。此過程是鍛鍊學生辨別作品優劣的能力,並尋找優秀作品的關鍵設計點所在。同時,讓學生對歸納的規律相互進行分享,培養學生邏輯思辨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方案表達能力。總體上來說,該自主學習的目標主要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評價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推理能力和自我學習的能力。

2 模擬公司教學作為訓練模式

從社會對包裝設計人才的需求來看,並非以往單純滿足包裝設計公司的設計師或者包裝企事業單位的包裝設計工作者。包裝設計從業人員不僅要滿足單一的設計師需求,還要拓展到社會創新、創業服務的需要。包裝設計師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還要具備商業眼光、創業思維、創新理念、團隊協作及管理能力。因此,傳統包裝設計教育中,單純虛擬課題的實踐教學鍛鍊環節已經難以滿足多維能力需要的人才培養目標。

該課程的改革主要將傳統的虛擬課題的訓練環節,轉變為模擬真實公司實際操作模式的虛擬公司模式進行綜合鍛鍊。其內容主要按照社會需求以模擬公司的形式展開,具體如下:每個小班,按照30人的學生配備,由學生自願或者大眾推薦的方式,選擇3個總經理,成立3家公司,每個公司由總經理選擇3個項目負責人成立3個項目組,每個項目組出1名組長和2名組員組成「1+3+6」的分組模式,如圖 2 所示。

圖2 「1+3+6」團隊建設模式

在「1+3+6」的分組模式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定位。例如公司的總經理需要確定3個項目組組長人選,並根據課程的總體任務對公司進行建規立制,此外,還要對公司的3個項目規划進行審定,作出可行性決策,以及要對團隊和項目進行總體把關。3個項目組的組長,要確定好組員人選,並對各自的項目進行總體規劃,還需確定好能夠有利於項目順利進行的評價與獎勵機制,組長要在項目的完成過程中承擔起項目主管的關鍵性作用,合理髮揮組員的主觀能動性;組員則需要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承擔起各自的角色,並需要一定的團隊協作能力。從以上角色分配來看,完全打破了個人獨立的學習形式。這種作法是適應當今和以後社會注重團隊合作協同創新的要求和趨勢,可以說上述能力或者習慣的培養,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該分組模式主要以因材施教為主要目標,不同的學生根據其能力、基礎以及興趣愛好的不同,進行不同的課題訓練。總體來說,根據課題以及角色的不同能夠培養三層次、七大類不同的設計人才。其中第一層次人才是具有統籌協調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的綜合型設計帥才;第二層次是具有某一方面能力或者偏好的設計類將才,第二層次中按照項目的差異性,又可以分為3種不同的類型,如創新型團隊負責人、創業型 CEO 和實幹型公司主管;第三層次,主要是培養具有團隊協作精神的設計專才,此類人才也可以根據技能差異分為3種不同的專才。

當然,在進行公司形式訓練的過程中,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有自己的目標以及訓練內容,但同時,經過各個團隊分期匯報,相互學習,不僅可以訓練自己本角色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還可以學習其他同學所在角色的知識,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3 產教融合的多元課題作為訓練內容

作為學生課題訓練的原動力,產教融合是關鍵。為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滿足社會的需要,創新、創業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主要導向。社會不僅需要能夠安心進行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同時需要能夠結合當前形勢進行創新、創業的雙創型人才。包裝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產業關聯度高,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在傳統的包裝設計人才培養中,通常採用虛擬課題或者公司委託項目作為訓練課題,從能力培養方面來看相對單一。通常情況下,社會對創業型人才的要求比普通公司對設計師的要求要高。文中所說的設計創業型人才,並非以往簡單粗暴通過商品的地域價格差獲得利潤,而是通過設計專業的優勢結合當前時代發展的需求,結合新技術或者新的社會服務模式,通過創造有創意、高附加值的產品進行有技術含量的創業。這種人才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設計功底,而且需要具備發現與挖掘商機的眼光,還需要具備綜合管理、成本核算等多種能力。然而,設計創新型人才與創業型人才存在差異,不僅關係到社會的發展、行業的進步,而且還關係到高層次人才的儲備。該類型的人才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設計創新能力,同時要具備一定的研究基礎能力,為後續碩士生的培養和博士生的培養打好基礎。

基於以上幾種人才不同能力的培養需要,在課程中所涉及到的培養方案以及培養形式也存在不同,因此,在該課程學習過程中設置了3種不同的課題類型:創業型課題、創新型課題、企業委託課題。其中,創業型課題主要圍繞創業項目的需要,除了本體的設計之外,還涉及到創業項目的選擇、創業計劃書的撰寫、核心產品以及包裝設計、產品推廣和產品運營等多個方面;創新型課題,主要針對包裝行業未來的設計趨勢,對未來包裝的模式進行探索,主要以完成智能、智慧等新興包裝形式的概念設計為主,除此之外,還涉及到簡單的學術研究和科技論文的撰寫;最後一種課題形式是企業委託型課題,該課題與傳統虛擬課題最大的區別是完全按照企業的需求進行設計,要進行合理的材料選擇、成本預算、在同類設計中的優劣勢對比,完全以效益作為評價體系的一類課題,這類課題主要讓學生在學校就開始接觸市場和社會,鍛鍊學生的實戰能力。

針對以上3種課題,在分配的過程中,並非簡單的分組制定,而是根據學生的興趣以及基礎和其他客觀的條件進行自主選擇。一般情況下,準備繼續深造的學生建議選擇創新型課題;準備自己創業的學生建議選擇創業型課題;準備去設計公司就業的就選擇企業委託型課題。這種多元課題的選擇,不僅能夠使學生在校期間得到針對性的培養,而且學生在學習、討論、交流的過程中能夠了解不同性質的崗位對能力的不同需求,大大提高學生的眼界。


4 以德育為先的評價模式作為創新驅動機制

作為一門課程而言,最終的考試與考核的成績,便是老師對學生學習的總體評價。通常來說,傳統的包裝設計課程,多數教師以學生平時的表現以及最終作品的評價作為該學生本門課程的最終評價。而老師對學生平時的成績評定,往往以學生出勤率作為主要標準。這種評價模式,使學生上課時為了考勤,出現「低頭族」「睡覺族」等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關鍵在於教師上課時的過程管理與評價不科學造成。另外,傳統的課程評價,老師主要從學生的專業能力方面去培養,但是社會發展需要德才兼備的人才和接班人。如果我們培養的學生都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功利型人才,即使專業再強,也屬於不合理人才。另外作為評價,主要的目的除了給學生一項課程評價之外,關鍵還在於讓學生能夠在上課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發現和彌補自己的不足,激發自我潛力。

基予以上幾個方面,該課程主要採用了德育為先的「三七」分布下的「5+5」評價模式,見圖 3 所示。「三七」分布是指德育評價分佔 30%,專業評價分佔70%。作為德育評價,主要評價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是否具有團隊合作能力、是否能夠消除功利性、是否能夠在同學中體現出團結友愛的精神。評價方式主要採用項目組「感恩」小紙條和無記名投票打分的形式確定最終的成績。例如「感恩」小紙條的方式,項目組成員10人,每個人寫3張感恩小紙條,分別對課程完成過程中,你最感激的3個人說一句感謝的話,最終通過收到的紙條張數確定最終的成績。無記名投票則主要是每個同學對其他的9位同學進行打分。

圖3 課程評價評分分布圖

「5+5」評價模式則是指每一個人的分數由項目績效分和項目組負責人評價分各佔50%構成,例如,總經理的分數由教師的分數佔50%,項目組3個項目最終績效分的平均分佔50%構成;3個項目組組長的分數構成則是由總經理評分的50%和項目最終平均分佔50%構成;組員的分數以此類推。這種評價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又能夠激發學生的潛力。還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未來的競爭並非個人的競爭,而是團隊的競爭。

另外,針對專業評價方面,最終採用分項目評價的方式對最終的方案進行綜合評價,不同的項目,不同的目標,不同的標準。創業型課題主要考察該項目是否具備可行性、是否具備創業項目價值,是否可以直接通過線上銷售。總之,是以市場為標準,確定其最終價值。創新型項目主要考察是否具備行業創新價值、是否具有一定的學術性。而企業委託項目則由企業方直接評價,是否採用。通過不同的評價方式,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在項目進行過程中鍛鍊自我完善的能力,而且能夠讓學生學會對不同事物進行不同的評價。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環節,「四位一體式」課堂教學模式,是集合授課模式、分組形式、教學內容、評價機制為一體的一種創新課堂教學改革,在改革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第一,學生在長期以來的傳統授課模式下,存在一定的慣性思維,對這種新型授課模式需要一定的適應期,如果不能有效加以引導,會影響整個課程的進程;第二,因為學生與學生之間並非單純的僱傭關係,所以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有些負責人會感情用事,導致課程的訓練趨於形式達不到預期效果;第三,該授課模式對教師本身的素質要求較高,需要教師具備多元化的能力與素質,如果教師不能與時俱進,加強學習,反而弄巧成拙。

(原文載《湖南包裝》2018年第一期,知網、萬方、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收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認定的學術期刊。) 

相關焦點

  • 英語「四位一體」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為改變目前的現狀,提高全體學生的英語水平,筆者通過實驗英語「四位一體」課堂教學模式,強化略讀,尋讀等閱讀技巧訓練,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效。關鍵詞:四位一體;課堂教學;書面表達一、問題的提出為了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針對性,筆者曾對某校初二、初三年級45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
  • 「四位一體」日託式0-3歲託育服務模式落地
    為響應政府號召,解決託育需求,山東英才學院和濟南卓愛教育諮詢有限公司等社會力量在省市婦聯和高新區領導的支持下,勇擔社會責任,籌辦了濟南高新區首家專業嬰幼兒託育機構——卓愛嬰幼園,開啟了政府、高校、社會和企業「四位一體」日託式0-3歲託育服務模式,致力於解決政府之困、婦聯之憂、家長之急、孩子之需。作為該模式的首個實踐點——卓愛嬰幼園於5月28日上午正式啟動。
  • 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6月27日,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教學沙龍活動,在校教師發展中心舉行。活動的主旨為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注重培養學生「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四大關鍵能力」,推動學校教學改革,培育優秀教學團隊,不斷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持續提高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
  • 英語「四位一體」高考總複習教學方法的原理與操作
    有人問,你為什麼總是在提倡你的四位一體?具體哪四位?這還要聯繫我們的高考現狀。全國的高考複習大概有三種模式,一種是三輪複習,車輪戰術,第一輪快結束了,搶著把教材結束,然後複習課本,包括詞彙、語法和話題等,相當於炒剩飯,歷時半年多時間。現在百分之九十多的教師都在這樣做,然後開始進入第二輪,屬於專項,根據高考題型進行。
  • 「一體兩翼」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結合多年來積極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精心打造了「一體兩翼」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增強了思政課堂的鮮活度和吸引力。    「一體兩翼」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內涵所謂「一體」是指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體。課堂理論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主戰場和主陣地,學院緊盯思政課堂教學質量,總結提煉了「434教學法」。
  • 英美藝術教育:四式一體的教學體系
    英美藝術(連鎖)教育,自主研發擁有智慧財產權的四式一體的教學體系,得到了廣大學員和老師專家的一直認可,成為2018年商務廳重點扶持品牌。那麼什麼是四式一體的教學體系呢?今天小編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英美藝術教育:四式一體的教學體系四式一體的教學體系包括:引導式教育,行動式體驗,家庭式管理,團隊式訓練,演學一體。
  • 寧波市一中學推廣四位一體的走班培優教學模式
    曙光中學校長 周建立分層教育的推進,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原則,不應該打壓而應該積極推進,這樣對公辦中學來說才有可能把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不同的教學模式達到整體提升的目的,曙光中學的四位一體分層教育模式值得推廣。
  • 教學技巧 | 巧用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設計課後作業
    因此,本文在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指導下,從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品質、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加強學生文化意識四個維度進行小學英語課後作業的設計,讓小學英語課後作業更有趣,更具有創造性、實用性,讓作業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而是學生學習的美好體驗。布置作業是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教師給學生留的作業是有價值的嗎?
  • 探索構建課程思政與德育實踐一體化育人模式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山東省輕工工程學校黨委統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探索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思政與德育實踐一體化育人模式。成立「構建課程思政與德育實踐一體化育人模式」工作小組,校長掛帥,黨委副書記主管全面工作,各部門協同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學科體系、專業體系、教材體系和管理機制之中。二、以課程為載體,拓展課程思政平臺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渠道。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在於課程。
  • 快時代軟營銷,盒畔四位一體創意包裝盒設計深入用戶溝通
    如何通過無聲的產品語言,與消費者進行「有聲」的互動,是所有企業都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而一個真正懂用戶的包裝,可以在產品深層次和品牌調性上,與用戶進行碰撞和溝通。首創行業「品牌策略、創意設計、技術研發、打樣生產「的專業創意包裝服務模式的盒畔,便致力於為客戶打造暢銷產品,創建強勢品牌。
  • 混合式教育模式的改革與探索
    從教育活動的三個最基本要素來看,混合式教育是混合式教學與混合式學習的有機融合,是對傳統教育模式、內容的整體重構,也是有效解決高校傳統教育中「大一統」「滿堂灌」「齊步走」等問題的一項可行之舉。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緊密結合學校自身的文化稟賦和專業特色,構建了以混合式教學為核心的生態系統,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並將課程建設作為提升教學質量的落腳點和突破口,強化混合式課程設計、技術支持、資源建設、質量評價等環節,持續改進混合式教育模式,以實現更高目標的教育培養和產出。
  • 混合式教學如何設計?與歐亞3位教師一起探討
    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如何理解混合式教學的概念內涵?怎樣發揮混合式模式的優勢與特色,達成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的有效融合?以學生為中心範式下的課程設計案例,又需要思考哪些要點?我們匯總10月份的「雲教研」活動內容,分享3位教師的教學思考與探索。
  • 混合式教學模式重塑風險管理課程
    傳統的風險管理教學多是面向知識點的課程教學設計,以課堂講授為主,受制於時間、空間、技術等約束條件,存在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和前沿性、教學方法單一、無法實現個性化設計、教學效果反饋不夠及時等缺點,已不能滿足高效提升風險管理人才培養能力的需要。
  •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設計學院課程改革帶來機遇
    這些看似被動的舉措,在西浦的校長、學院的院長以及很多一線教師看來,卻是一次擁抱變化、進行創新和探索的機遇。 西浦設計學院院長Konstantinos Papadikis博士表示,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師生來說可謂挑戰與機遇並存。
  • 視覺傳達設計系《包裝設計》課程組教學成果匯報
    課程組成員:丁紅、夏楠、張世峰、李嶺、吳丹《包裝設計》是我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核心主幹課程
  • 論文 |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小語種口語教學中的應用——以初級日語口語課程為例
    以「藍墨雲班課」教學平臺為依託,嘗試在初級日語口語課程中引入混合式教學方法,旨在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小語種口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機構中外語課程的學習環境、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將信息技術應用於各教育階段的教學環節,以教學平臺為依託的網絡教學模式將成為一種發展趨勢。2003年,祝智庭首次對混合式學習做了系統介紹。
  • 電腦程式設計課程混合式在線教學設計與實施
    混合式教學[3-5] 是指教學資源、教學平臺、教學工具和教學模式的深度混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從而取得最優化教學效果的教學模式,是當前主流的教學方式。同時在新工科[6] 建設背景下,面向課程的教育CBE 逐漸轉向面向產出的教育OBE[7],OBE 要求突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產出(即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導向教育和完善的持續改進體系(即基於系統評價的反饋和基於評價的改進)。
  • 馮務中: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四項要素
    思政課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主要是為了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和參與性。思政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具有四項要素,一是慕課視頻,主要講解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二是課堂講授,主要講解疑難問題和高精尖學術問題。三是小班討論,主要進行生師互動和生生互動。四是課下作業,主要鍛鍊學生研究和寫作的能力。這四項要素各有其功能,不能相互取代。
  • 基於建構主義視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討
    四、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一)構建智能化的教學平臺教學平臺是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條件保障,根植於校園信息化建設。這些平臺相繼推出了PC端和手機客戶端教學平臺,滿足教師實現師生之間互動、課程資源即時分享和課程及時反饋評價等功能的需求,但還缺乏特色性,從學校層面還需要做好智能校園頂層設計,布局教師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一體化」服務平臺,實現資源和服務的「一體化」雲端集成式管理;第三,要建設滿足信息化網絡環境教學的實時課堂直播(錄播)系統和先進的電子雙板教學系統。
  • PBL項目式學習在高中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坐落在紐約州的達羅中學是全美獨立制院校聯盟(NAIS)和寄宿學校聯盟(TABS)成員,更憑藉獨有的項目式學習這一獨特的教學模式被NAIS報告作為標杆屢屢提及並授予「課程設計與創新領導者」榮譽。<項目式學習>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簡稱PBL)源自於美國教育家杜威(Dewey)倡導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由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發展出來,是一種區別於圍繞傳統「三中心」開展班級授課制教學的新型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