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適用無因管理的若干問題

2021-01-07 中國法院網

2004-11-23 13:55:22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謝平 張前進

  通常情況下,管理他人事務,須有合法根據,或受人委託或有法定義務,否則就有可能構成侵權行為,而無因管理則是一種例外情形。我國《民法通則》第93條對無因管理作出了明確規定:「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損失進行管理或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現代民事法律制度中,無因管理是為民事法律之債的發生依據之一,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法律制度一直與社會道德緊密聯繫,同時無因管理制度運用範圍和實現程度體現著人類社會情感的文明水平。伴隨著社會文明發展,社會文明愈高,人們情操愈高尚,無因管理行為發生就必將越頻繁,筆者試通過本文對無因管理制度在實踐運用中的若干問題略陳管見。

  一、正確區別無因管理與侵權行為。

  通常情況下,公民、法人的事務應由各自依法管理,任何人都不得加以幹涉。在沒有法律規定或者約定的情況下,管理他人事務往往被視為是一種侵權行為。無因管理與侵權行為從形式上看,由於都有無法定或約定義務幹涉或侵犯他人權益的情況,故在劃分上存在一定難度。筆者認為,可以以行為結果為主行為動機為輔為標準判別兩種行為。儘管兩種行為均起於無因,但無因管理人從主觀上看是源於為他人謀利益的善良願望,並且也積極實施了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從結果上看,無因管理的受益人因為無因管理而得到了好處,從而避免了其在財產或人身上可能造成的損失,即管理人的行為最終是符合受益人的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的。而作為侵權行為人在「管理」他人事務時,存在故意或過失使他人法定權益受損的心理狀態,客觀結果上也確實給他人帶來了人身、財產或其他權益的損害。在認定二者的區別時,必須將動機與結果相結合,而且應以結果為主要劃分依據。有時,行為人有為他人利益管理事務的主觀願望,而且也付諸了行動,但結果卻事與願違,不僅沒有使他人受益反而因此受到損害,這顯然不能成立無因管理之債。另一方面,當行為人明明動機是侵權,但事實上卻「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又反說是想為他人謀利益造成自己損害,這時應查明行為人動機並不可認定為無因管理之債。另外,只有完全行為能力人才能構成侵權行為之債的主體,但法律為了倡導社會良好道德,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行為能力人也同樣可以成為無因管理之債的主體。

  二、正確認定「合理管理」。

  管理人的管理行為應符合本人明顯或可推知的意思和利益,如果管理人明知或所推知本人的意思而違反其意思進行管理,且實際上也不利於本人的利益,則不但不構成無因管理,而且管理人還應負民事責任,因此管理人在履行管理行為時應注意管理方法和注意程度。但以怎樣的方式以何種程度的注意才是「合理管理」?筆者以為在管理方法上應以利於本人的意願和利益,在當時情形下是較為可行有效為標準。例如:甲途中見乙病發需救治,若甲租用或攔車將乙送往附近醫院救治,這無疑是符合患者本人意願和利益的,且是行之有效的。若甲捨近求遠,將乙抬至鄉下用土法治療或求神拜佛以至延誤了搶救,這顯然是有違患者意願實際又有損其利益的。在注意程度方面,應以管理人的管理行為使標的物經管理後所處的安全程度(或利益)高於原先狀態及管理人無過錯為標準。例如,王某晚上發現路邊有一自行車,車上有一臺收錄機。因太晚,王某遂將車及收錄機帶回停放在院子裡,準備第二天送派出所。次日,車上的收音機被盜,顯然王某的行為構成無因管理,但問題是王某是否因收錄機被盜賠償物主的損失?認定王某是否具有賠償義務,關鍵在於其是否盡了注意義務,筆者認為王某的注意程度已達到「合理管理」,不應賠償,因為王某經過管理行為將車及收錄機帶回停放在自家院裡,使收錄機比原先在路邊的安全程度明顯加強,且王某對收錄機的丟失無任何過錯,絕不能因王某的管理行為未達到最完美狀態(將車推進房間)而要其承擔賠償義務。若王某將收錄機帶回家後,小孩玩弄而王某不阻止致收錄機毀壞,王某因其有過錯而應承擔賠償責任。筆者所以有上述觀點及上文論及管理方法時稱「較為可行有效」皆因無因管理行為是為義舉,不應苛求管理者在行為必須採取完美之手段,因此筆者認為管理者只要符合上述標準即可認定盡到合理管理義務,即便發生損害,管理者也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三、「違反本人意願」的行為能否構成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應依本人可推知的意願,一般應利於本人的利益,但若違反本人的意願,是否可能構成無因管理?筆者認為在某些情形下,可以成立無因管理。這種違反本人意思的無因管理上稱為「不適法之無因管理」(參見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859頁)其中又有管理結果利於本人和不利於本人兩種情況,如甲外出囑乙代管房屋,乙將房屋出租為甲賺收租金,乙的行為(出租房屋)雖不合甲之願(僅為代管),但管理結果利於乙,可認定為無因管理。但鄰居代為贍養被遺棄的老人、路人收養棄嬰,管理人行為違反本人意願,結果不利本人,對此種是否適用無因管理頗有爭議,筆者認為這種行為結果符合社會公德和善良風俗,符合確立無因管理制度的價值取向,因此管理人向受益人或利害關係人請求權利時,應認定為無因管理之債。

  四、行為人為自己利益而管理他人事物能否構成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之一是管理者要有為他人利益而管理的意思,當管理者純為自己利益而「無因」管理時,是否適用無因管理制度?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極個別情形下,從保護被管理人的利益出發,可適用無因管理制度,例如甲幫助保管外出鄰居乙的電視機,但甲為牟利將實價為500元的電視機自行修理後作價600元售給丙,如依侵權,乙只能就電視機實際價值500元主張權利而甲享有超出價值100元顯然與情理不合。因甲出售電視機顯違所有權人乙所願,故所得利益歸於乙為宜,若如此,只有依無因管理制度,乙才能取得甲管理所產生的全部利益(600元),但對甲管理事務支出的必要費用(修理費用),乙應於所受利益的範圍內償還。

  五、精神損失賠償在無在管理之債中應否得到支持。

  無因管理作為債的發生根據之一就是要解決法律救濟問題,我國關於無因管理的規定已表明管理人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因管理而支付的必要費用,在管理人在人身受到損害且實際經濟損失依無因管理得到補償後,精神損失是否應賠償?筆者認為無因管理作為管理人之義舉,純屬自屬,其目的也為弘揚社會正義,對管理人的損失的法律救濟目的也僅在於使實際權益不致因救助人而受損,因此無因管理之債的請求範圍只能限於管理人因無因管理行為產生各項損失,不可計量的精神賠償作為一種懲罰性措施,對於侵權行為人理所當然,但加於受益人是不合宜的,因此精神損失賠償在無因管理之債中不宜承認。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金可可:《民法典》無因管理規定的解釋論方案
    【關鍵詞】適法管理 不適法管理 不法管理 管理利益移交請求權 無因管理的追認《民法通則》第93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民通意見》)第132條、《民法總則》第121條均簡略規定無因管理的基本要件與部分法律效果,受益人(以下簡稱「本人」)負必要費用償還義務。
  • 【名家說法】金可可:《民法典》無因管理規定的解釋論方案
    【關鍵詞】 適法管理 不適法管理 不法管理 管理利益移交請求權 無因管理的追認《民法通則》第93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民通意見》)第132條、《民法總則》第121條均簡略規定無因管理的基本要件與部分法律效果,受益人(以下簡稱「本人」)負必要費用償還義務。
  • 代人償還借款構成無因管理之債
    被告周燕由此取得利益,兩者之間形成無因管理之債。法院遂依照我國相關法律,判決如下:  被告周燕向原告黃桂英支付20266元,限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五日內付清,被告李文斌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本案爭議的焦點有兩個:  一、原告黃桂英與被告周燕之間形成無因管理關係。
  • 淺論我國無因管理制度的現狀、缺陷及完善
    有的學者認為無因管理關係中不能產生留置權,有的文章和觀點直接指明留置權的適用範圍包括無因管理之債、合同之債、侵權之債、不當得利之債。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編《物權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關於留置權的範圍,《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84條規定:『因保管合同、運輸合同、加工承攬合同發生的債權,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債權人有留置權。法律規定可以留置的其他合同,適用前款規定。
  • 淺析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
    上述案例中對案件處理的不同意見,其爭議的根本問題是此案是屬有因管理還是無因管理。所謂無因管理,是指無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而為他人的利益管理他人事務的一種法律事實。因無因管理的成立,在管理事務的管理人和其事務受管理的人(即本人或稱受益人)之間就發生無因管理的債權債務關係。正確確定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是正確處理無因管理之債糾紛的關鍵。
  • 每日一講 | 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法律制度源於古羅馬法,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所吸收和確定。本次民法典編撰中,將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定性為準合同,並將無因管理的法律規定擴充至6個條款,體現了無因管理法律制度的獨特魅力和現實意義。
  • 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從此不再是民法上的兩個「孤兒」
    這兩個「孤兒」就是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相較於無因管理而言,不當得利的知名度還是比較高的,至少大部分人還能分辨出不當得利的處理原則——得利人返還不當利益。但這依然不能改變它們作為「孤兒」的身份。然而《民法典》讓這兩個「孤兒」有了依靠,就像小蝌蚪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媽媽一樣,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在孤兒院的日子也終於要結束了。
  • 捨己救人是無因管理還是防止侵害
    事發後,王某的父母與李某的監護人因賠償問題發生糾紛,訴至法院。  案件在審理中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王某捨己救人的行為屬於《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規定的無因管理,李某作為受害人應當承擔王某因救助而支出的費用和損失。第二種意見認為,王某捨己救人的行為符合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九條規定的防止侵害行為的特徵,因沒有侵害人,李某作為受益人應給予適當補償。
  • 民法知識點(9)無因管理
    1.無人、限人也可以是無因管理人,因為無因管理是屬於事實行為,對管理人的行為能力不做要求。 區分無因管理的性質或者是無因管理的措施 (1)無因管理指的是事實行為,與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沒有關係的 (2)無因管理的措施要分情況討論,幫別人做好事這個是事實行為,因為幫別人做好事而籤訂合同,這個是民事法律行為。
  • 哪些行為是無因管理行為,無因管理是事實行為嗎?
    現實生活中,大家在新聞中可能會聽到因無因管理行為而產生的糾紛,那麼哪些行為視為無因管理行為呢?無因管理是事實行為嗎?網友諮詢:哪些行為視為無因管理行為?遼寧越佳律師事務所楊玉梅律師解答:無因管理行為需要考慮其法律特徵。
  • 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
    4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五)》(以下簡稱《規定》),就股東權益保護等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作出規定。《規定》共六條,主要對履行法定程序不能豁免關聯交易賠償責任、關聯交易合同的無效與撤銷、董事職務的無因解除與離職補償、公司分配利潤的時限、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重大分歧解決機制等方面的問題作了規定。《規定》規範了關聯交易內外部責任。隨著經濟發展,法人規模逐漸擴大,內部結構逐漸複雜,關聯交易逐步增多。
  • 民法典—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是一種法定之債,是民法中的一種基本制度,它企圖調和禁止幹涉他人事務和獎勵互助義行。
  • 十分鐘學會「無因管理」
    在事業單位的各類考試當中,一旦涉及到民法部分的題目,常常會出現、又令同學們頭疼不已的一個知識點便是無因管理。那麼究竟什麼是無因管理呢?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它的概念: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資源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
  • 民法核心考點五【無因管理】
    乙的行為雖屬無權代理,但不妨礙乙、甲之間成立無因管理關係。2.具有為他人謀利益的意思「為他人利益」的意思,又稱管理意思,是指管理人知道他所管理的是他人事務,並欲使管理事務所生利益歸於本人,即通過自己的管理行為增加本人利益或者避免本人發生損失的主觀意思。管理意思屬於事實上的意思,而非效果意思,故無需對外表示。因此存在一個如何判斷管理人具有管理意思的問題。
  • 無因管理考點梳理
    因此就需要我們掌握無因管理制度,了解如何在保障自己權利的前提下做一個活雷鋒。一、 無因管理的概念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資源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管理他人事務的人,為管理人;事務被他人管理的人,為本人。
  • 無因管理法律規定有哪些
    一、無因管理法律規定有哪些?第九百七十九條 【無因管理定義】管理人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管理他人事務的,可以請求受益人償還因管理事務而支出的必要費用;管理人因管理事務受到損失的,可以請求受益人給予適當補償。
  • 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
    無因管理由三個構成要件構成:一、需管理他人事務,管理人所管理的事務在客觀上是他人的事務,始得成立無因管理,而若是將自己的事務當作是他人的事務來管理也不能認定為是他人的事務。二、須有為他人管理的意思,所謂他人不以管理人確知其為何人為必要,即管理人對於本人為誰,並無認識的必要,即使對於本人有所誤認,亦不妨對於真實的本人成立無因管理。
  • 無因管理之構成要件
    導讀:無因管理制度是民法的一項重要制度,該項制度的創設內含道德的、經濟的、法律的多層面的價值考量,是道德入法的典型體現。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損失,自願管理他人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
  • 法律常識 | 什麼是無因管理?
    此處我們要根據三個構成要件為學員總結出三個容易出錯的考點,請各位學員學習時注意一下以下的幾個方面:①誤將他人的事物當成自己的事物管理,不構成無因管理。【例如】老張從自家田間回家時,發現有一頭牛在田裡吃莊稼,為了阻止牛繼續吃莊稼也怕別人家的牛可能會走丟,把牛帶回自己家牛圈裡養著,後面才知道這頭牛是自己家的牛。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你懂了嗎?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你懂了嗎?一、無因管理相關知識點: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為避免他人的利益受損,自願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法律後果:(1)管理人有權要求本人償還因管理所支出的必要費用及利息。(2)管理人有權要求本人償還因管理事務所遭受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