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名場面插畫很多
相信老·三體迷對這兩張一定不陌生
這兩張插畫收錄在《三體藝術插畫集》中
而它們都出自概念設計師趙恩哲之手
遊戲製作人,遊戲/電影概念設計師,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美術作品銀獎獲得者。出版個人畫集《星淵彼岸》,多年為「科幻世界」雜誌、科幻圖書繪製封面,其硬朗大氣的風格受到許多幻迷喜愛。
憑藉鮮明的特點,他的作品被多次收錄於國際權威CG年鑑「EXPOSé」。作品「Vouchsafing」獲全球頂級幻想藝術年鑑光譜24當代最佳作品。
除了繪畫外,趙恩哲還參與、指導多款大型網路遊戲的開發及無線端產品的開發,以及多部電影前期概念設計工作。
0 1、總有一種想把《三體》文字轉換成圖像的興奮
當初在為《三體藝術插畫集》繪製插畫時,趙恩哲本來只選擇畫了「藍星」。
「我喜歡藍星這種充滿幻想與想像力的星球。設想一下,藍色的大地,黃色的山川河流,造型怪異的山石,總是有一種想把文字轉換成圖像的興奮。」
在這種興奮的狀態下,這個作品就揮筆方遒順利的很快畫出來。
之後他又注意到了「水滴摧毀艦隊的瞬間」。這是他自己找合作方要求給這本畫冊做的一個創作。
在他看來,「水滴摧毀艦隊的瞬間」是整個《三體》裡最精彩最壯觀的部分,而且很適合用圖像的形式傳達出來。
「我創作的『水滴摧毀艦隊的瞬間』不想給人留下絕望的印象,而是給原著做個補充吧——雖然被摧毀,但是希望永存。」
0 2、三體新插畫,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近期,三體社區的老友賽凡科幻空間,聯手趙恩哲老師,一口氣推出12張三體名場面插畫。
這12張插畫收錄在「2021·三體日曆」中,已經在賽凡科幻空間淘寶上線。
「「2021·三體日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也剛好可以讓我用最系統的方式把「三體」一整套的思路用圖像串聯起來。我個人認為《三體》這部宏偉巨著遲早會被我們國人拍成裡程碑式的電影。在這裡我先投石問路,給後面所有可能做個鋪墊吧。——趙恩哲
0 3、10年打造中國首部東方科幻故事畫集
2009年,趙恩哲開啟了一個科幻主題計劃——「工業星球」,包含了星際探索,包含了對未來世界工業星球的描述,也包括形而上可能的巨獸入侵以及地球生態的描述。
而最近,這個堅持了10年的項目以中國首部東方科幻故事畫集《星淵彼岸》與我們見面。
Q:您當初是怎麼開始科幻創作的?
Z:在網龍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緣,我給設計部做了一次設計的分享。我把主題定位到了科幻。這一張畫下去之後,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本身從小我就喜歡科幻,加上自身有些淺顯的研究。所以,我基本上把大部分的業餘時間,都用來去做這個題材的創作和研究上面了。
裡面包含了對氣候環境的思考,對未來生存狀態的思考,對文明發展的思考,甚至也包含了一些對神學的思考。而這一系列的想法我特別希望能夠像電影一樣真實的傳達出來。所以才有了這一套設計。希望我的語言能夠打動到別人。
Q:本土文化對您的創作會有影響嗎?
Z:有的。國風的設計一直是我另一個擅長點。傳統榫卯工藝的中國古建築尤其讓我痴迷,了解中國歷史和野史的人會知道,中國的「山海經」、「河圖洛書」、「推背圖」、「易經八卦」,這裡面要麼講治國理政,要麼講山河圖騰,要麼講玄門秘術,推算了家國運勢。
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神奇瑰寶怎麼能不去研究。誰能想到在哪個時期的技術能建造出這麼棒的宏偉宮殿:阿房宮、秦王宮、大明宮、也包括我們今天看到紫禁城。
我想中國文化不單是影響本土,應該是影響世界的。
Q:您常常為科幻書籍繪製封面,請分享一下封面創作的過程吧。
Z:這件事很有意思,朋友邀約的時候,我都能藉此讀到很多世界著名的科幻小說。不光是文字優美,這些文字所呈現的世界觀與脈絡體系更加能夠打動人,這也是我學習的一個過程。
我通常情況下會先選擇一個主線框架,用最真實的方式表達出故事所能呈現出來的內核,要不斷地挖掘故事裡面細微表現,我想如果能夠專注一本小說的圖像設計的話,應該足夠可以拍一部電影了。
Q:怎樣理解封面帶給書籍本身的價值?
Z:這就像產品上市推廣一樣,總歸要有一套可視化的主視覺表達,表明產品中最精彩的點在哪裡,而圖書封面就是這個主視覺了。
一個優秀的封面會讓書籍獲取讀者的成本更低,或者說更加「吸量」。美術的重要性就在這裡,第一眼呈現出最直觀的感受,讓故事在第一時間從封面上體現出來。
封面作品:美國當代硬科幻科幻大師格雷格·貝爾硬科幻小說三部曲「天使女王」、「移動火星」、「永世」
Q:除了畫家,您還是遊戲、電影概念設計師,有思考過技術將如何影響未來繪畫或設計嗎?
Z:如果是電影開發,技術確實會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技術有時也是最容易學習和獲取的。縱觀整個行業,所有的軟體工具都會趨向於變得越來越人性化,越來越傻瓜。開發者的目的是希望工具用戶的基數越來越大,所以儘量便捷的讓每個人都能操作。這個時候問題來了,同樣用一款軟體,為什麼有些人做出來的作品很棒而有些人,工具的各種命令都門兒清但作品就差強人意呢?什麼才是讓我們在行業中永遠領先的競爭力呢?
「審美」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說起來好像很抽象,但是審美真的是一項能力。這是你通過多年的工匠精神及對大眾用戶感知的積累,這份積累潤物細無聲的成就了你對所有產品的觀察能力,能夠判斷當前的事物會有多大的用戶基數。我覺得這才是設計師和藝術家應該積累的硬本事。所以過程中,要多讀書,多了解世界,還要跟得上時代,其實這件事並不簡單。
Q:在您的作品中,多見各式載具和建築,為了它們區別彼此,在構想之初會做怎樣的準備工作呢?
A:還是世界觀驅動。我比較喜歡工業感強一些的硬科幻。不知道大家對「偶然性」這個詞是否能夠理解,一旦我確定設計方向和調性後,我會馬上進入到剪影階段,而設計外輪廓的時候我是不考慮合理性的,只是用偶然性來放鬆地創作外形。一旦剪影確認,就有一萬種方法去設計合理性。
這種方式我稱之為——HAPPY TIME。用自己最放鬆的狀態來對待設計。
Q:哪些藝術家或者作家對您有著最深的影響?
Z:米蘭·昆德拉帶給我感性的享受,卡夫卡和王小波帶給我魔幻般的科幻。
我讀書的時候偶然看到了一位德國藝術家——Anselm Kiefer。我到今天還記得他描繪的幼發拉底河及底格裡斯河下遊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面的《新月沃土》,瑰麗壯觀,我看呆了。當時還是窮學生的我花了幾百塊生活費去書店買了正版啞光的畫冊。每天翻看,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個油畫系列——《登月計劃》!
之後提香和委拉茲凱茲的色彩及魯本斯的造型不斷影響著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看到高山。
Q:許多概念設計師都會談到電影對其的影響,在這方面有什麼令您印象深刻的作品嗎?
A:我認為《異形》其實已經把科幻的高度拔到很高了,這個高度已經到了神學。
造型恐怖的異形,我認為只是表象,他只是導演把故事傳達給觀眾的一個載體,在電影上映之前,我想異形的造型至少有一千種,只是導演選擇了一種他認為最適合給觀眾看的,或者說觀眾最能接受的。真正的一個終極問題及答案是人類起源。人類起源真的是外星人嗎?至少我相信。
想想我們中國的山海經,蘇美爾文明,瑪雅文明,金字塔,到今天的蘋果手機,我覺得都是有外星人留給了地球人一些啟示。也可能是外星文明圈養的一些生物。
釋迦摩尼提示了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或許我們正在一個VR的虛擬世界中,最先證悟菩提的人才能摘掉他的VR眼睛,但是外星人會提示你——不許說出來!
而《銀翼殺手》是很典型的賽博。每當看到這樣劇情,我都幻想自己一個人打著傘走在夜晚霓虹的雨夜當中,看著貧富懸殊的摺疊世界。
人類起源是外星人嗎?
趙恩哲相信是真的 你認為呢?
評論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