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孩子動不動就「大鬧」,光安撫情緒只會陷入循環,不如這樣做

2020-12-23 糖果的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今年初,在臺灣省臺南市的一家商場裡發生了一起「虐童」事件。一位父親帶著兩個兒子逛商場,其中4歲的小兒子不聽父親勸阻,多次用手亂摸商品,引發這位父親的強烈不滿。他先是自顧自地走在兩個孩子前面,然後在欄杆處稍作停留,就毫無徵兆地將小兒子踹翻在地,小兒子爬起來後向父親道歉,他還想繼續打孩子,被路人制止後解釋稱「只是想嚇唬嚇唬他」。此舉引發了強烈爭議,認為父親行為太過激。

往上數幾代,權威型父母特別好做,就是板起臉來教訓孩子,不聽話就揍,孩子都比較順從,效果也還成。但越往後,這種方法就越不靈了。家長往往也意識到了棍棒教育的弊端,因而在孩子「作妖」的時候選擇溫柔相待,他們一遍遍地安撫孩子的情緒,試圖用自己的真心換來孩子的笑容。效果是有的,但不長久,而且不穩定,家長會發現,「我都對他這樣了,他下次還是會鬧」,大鬧——安撫——下次接著鬧——安撫……,陷入了死循環。

不少父母認為,自家孩子是來討債的,特別是在兩三歲左右,動不動就「大鬧天宮」,前一秒還好好的,下一秒鐘就風雲突變,搞的父母措手不及。有的家長實行體罰式教育,認為「打一頓就好了」,另一些家長則比較溫柔,習慣用「招安式」來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兩種做法效果都不理想。

「孩子過了2歲,你們還在過,那婚姻最大的危機就過去了,基本上兩口子就能過一輩子了。如果孩子2歲前家裡因為帶娃矛盾太多,天天雞飛狗跳的,那差不多就得離。」沒孩子的時候覺得這個朋友說話有點懸,甚至是信口胡謅的,可等自己有了孩子才發現,婚姻根本用不著七年之癢,只需看有孩子的前兩年是怎樣的狀態,因為這期間是娃最鬧的時候,處理不好,危機重重啊。

孩子動輒大鬧,可能是進入了「反抗的2歲」

琳琳媽:我家孩子3歲了,本來已經能說很多詞語和句子了,現在卻好像進入了叛逆期,無論你讓他幹什麼都說「不」,好像他只是想單純地反抗你,而並沒有想好他到底想要啥。這是叛逆期嗎?那我家孩子的叛逆期也太早了些吧。

薇薇媽:女兒18個月,最近多了一個技能,稍不如意就躺在地上打滾,他爸說這麼小就學會撒潑了?我當然不同意她爸的觀點,可問題是要怎樣解決呢?

美美爸:每當孩子大吼大鬧的時候,我都感覺魔音入耳三日不絕啊,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如果你家寶寶有以上這些表現,那他十有八九是進入了「2歲反抗期」, 這個概念來源於國外,英文名The Terrible Two,普遍認為翻譯成2歲反抗期較為合適。該階段幾乎是每個寶寶的成長必經階段,只是父母沒太發覺,在時間上也有超前和延後的,總體上來說,從1歲半到3歲半的時間裡,都屬於2歲反抗期。

該階段寶寶的特徵就是:叛逆,愛和父母頂嘴,拒絕服從父母的指令;好像一個小大人,凡事喜歡自己來,反感家長硬性參與,喜歡說「我自己來」;一言不合就哭鬧、打滾、跺腳,上一秒還是天使,下一秒就是惡魔,也是很多父母口中的「煩人精」。

如何能減少孩子哭鬧的次數?試試這樣做

反抗意味著寶寶在成長,通常都是由以下這幾個原因引起的,家長不妨逐條對照原因和建議,參照執行,讓娃的反抗期不再可怕。

1、 哭鬧是寶寶自主意識在萌芽

安安小時候被叔叔打了一巴掌,這是她從小到大唯一一次被打,說起緣由她至今都覺得委屈。叔叔帶她去串門,走的時候要給安安系帽帶,安安說叔叔的系法不對,邊哭邊鬧,但叔叔認為安安就是不想回家,情急之下暴力解決。

其實孩子差不多從1歲半開始,自主意識就已經在萌芽了,他們開始試著獨立探索這個世界,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所以常常會說「我不需要你餵飯,我想自己來」、「你不要碰電梯,我自己能按」、「媽媽你離我遠點,我自己認得回家的路」。

寶寶的行動力逐漸增強,自主意識也在增加,因為有了「獨立的頭腦」,所以才會任性和不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進步。

建議:尊重寶寶的自我意識,給寶寶有限的選擇,鼓勵孩子說出心中所想,但絕不遷就打鬧行為。

他可以自己按電梯,但不能將所有樓層都按一遍,他可以自己吃飯,但不能偏食和浪費。當寶寶大哭大鬧時,我們應當鼓勵他講出自己的想法,但不可以就哭鬧這一行為做出遷就。特別是在公共場合,有的家長面對滿地打滾的孩子,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趕緊舉雙手投降,完全滿足孩子的要求,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須知,遷就只會重複昨天的故事。

2、 寶貝生活常識儲備不足

孩子的腦發育在3歲前會完成80%,但對科學知識和生活常識的學習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就算父母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說,糖吃多了會牙疼,冰淇淋吃多了肚子會痛,但他們仍然會我行我素,並在父母不如自己願的時候大哭大鬧。

此時寶寶們的理解能力也有限,如果你在粗暴地吼他「你必須聽我的」,「聽我的就行了,你哪那麼多為什麼」,就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他們眼中,還沒有什麼對與錯,好與壞的絕對標準,他們喜歡的就是好的,不喜歡的就要鬧。

建議:多和孩子解釋原因,最好能做到舉一反三。

很多父母認為面對啥事都不懂的小屁孩,和他講道理、擺事實就是浪費口舌,這其實是為自己懶惰找的藉口。比如偏食的問題,家長完全可以藉機給寶寶普及一下營養均衡的好處,還可以拉著寶寶做一兩樣可口的飯菜,並主動讓他參與每周的食譜製作。多解釋原因,讓孩子主動放下心理防線,被你強大的理論所折服,下一次你再拒絕他,他或許就不是哭鬧而是問你「為什麼」多一些。

3、 寶貝還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緒

想讓2歲左右的寶寶強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還是有些殘酷的。小孩子天真爛漫,不高興就哭,高興就笑,這很正常,脾氣大也是源於正常的情緒反應,家長不必過分擔心。但是由於孩子太小,語言表達能力欠佳,也不具備大人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更多地藉助於外力,即撕扯、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所以,當孩子扯著你的衣角哭鬧時,並不是無理取鬧,他肯定是有自己的內心需求在裡面,只是不知道如何更好的表達。情緒化的寶寶一旦被父母訓斥,要麼激起強烈的反應,哭得更兇,要麼會有深深的挫敗感,認為自己表達不清,能力有限,父母沒能理解自己,很委屈。

建議: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教會孩子如何更好地表達情緒。

如果因為孩子不善言辭而引起誤會,那就太冤枉了。孩子既然有要求,還很合理,下一次就爭取不再讓他哭鬧,父母要多教會他溝通表達的技巧,掌握基本的社交語言,告訴他爸媽也是講道理的,鼓勵他說清楚自己的需求。教會孩子識別和發洩自己的情緒,可以通過繪畫、運動等方式排解不良情緒,做情緒的主人,告訴他哭鬧並不是唯一的方法。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相關焦點

  • 2歲寶寶總是動不動就大哭大鬧,家長如何應對寶寶的「暴脾氣」?
    隨著寶寶情緒的不斷豐富,寶寶開始有了更多的情感體驗,但是很多家長可能會發現寶寶在兩歲左右的時候,情緒變化很快並且反應也很強烈,動不動就會大哭大鬧,有時甚至還會摔東西、在地上打滾,誰去抱他都會被打。孩子的脾氣怎麼會變得這麼暴躁?作為家長該如何正確應對和處理寶寶的強烈反應呢?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要分清孩子的脾氣類型,才能對症下藥!
    上次有位媽媽私信我,講到自己實在是太難做了,父母也太難了。原來是這位媽媽四歲的女兒脾氣越來越差,非常的執拗,一旦無法滿足她無理的要求就大哭大鬧,甚至是撒潑打滾。"我是真的拿她沒辦法,她軟硬都不吃,動不動就發脾氣,扔東西,人家的孩子都是暖心的小棉襖;我家這就是可怕的刺蝟服啊!"
  • 2歲寶寶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不妨試試這3招,改掉孩子壞脾氣
    2歲寶寶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不妨試試這3招,改掉孩子壞脾氣看到同事在朋友圈求助,自己的寶寶2歲了,脾氣開始變得很壞,動不動就發脾氣。視頻中寶寶坐在地上大哭,雖然不會表達,但是可以從小傢伙邊哭邊揮動的胳膊看出他的憤怒。隔著屏幕我就感受到同事的頭大。
  • 為何孩子動不動就大哭大鬧?心理學:這是缺乏「遲鈍的力量」
    導讀:為何孩子動不動就大哭大鬧?心理學:這是缺乏「遲鈍的力量」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何孩子動不動就大哭大鬧?心理學:這是缺乏「遲鈍的力量」!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這樣教,搞定孩子壞情緒
    1-2歲的孩子發脾氣,原因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在這個階段的孩子表達能力比較差,不懂的如何控制自己,父母也不懂孩子的行為,所以發脾氣就成了孩子最常用的情緒表達方式。3-4歲的孩子發脾氣,原因是他們想要更多的權利。比如說,孩子想要買一個玩具,媽媽不給買,孩子就會用發脾氣或者哭鬧來解決。
  • 2歲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別總是「講道理」,三招巧妙應對
    一、為什麼2歲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而發脾氣便是孩子表達負面情緒的一種方法。2.缺少生活經驗的積累讓孩子頻頻受挫孩子們想要去嘗試探索周圍環境,但是又因為缺乏生活經驗,這使得他們常常會受到挫折。想要去嘗試但是卻又不能夠成功的情況,讓他們覺得內心裡很有挫敗感,於是負面反饋很容易讓他們情緒崩潰。
  • 四歲女兒動不動就哭,簡直快崩潰了,怎麼辦?
    四歲的孩子動不動就哭,一直哭,怎麼勸都不停,讓人煩躁崩潰。其實這種情形,在孩子的兩三歲的時候我們做媽媽的也經常遇見過,那時候她們還挺好哄,為什麼兩三歲哄停她們的招數,到了四歲就不靈光了呢?1.跟四歲年齡段孩子的特徵有關第一、情緒方面四歲這個年齡的孩子似乎一直處於緊張的情緒中。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巧用這3個辦法,幫助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而這種情況我們鄰居這個小朋友更誇張,上一秒可能還玩得很嗨,開開心心的,下一秒就已經躺在地上打滾了,愁的不只他家裡人,更有我們這些鄰居媽媽們,就怕是自家孩子跟他吵架了,但又無可奈何。面對這樣的小孩他們家長都天天搖頭嘆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每次打了心疼的都還是自己,孩子卻沒任何改變。
  • 孩子動不動就「撒潑打滾」,張晉治服熊孩子有妙招,長久有效
    面對孩子動不動就不分場合、不分時間的「撒潑打滾」,對於大部分家長,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家長來說,無非就是「以暴制暴01面對孩子「撒潑打滾」大部分父母還在這樣做①:以暴制暴至今還記得去年帶著女兒去逛街看到的一幕,一位六十多歲的爺爺帶著一個三四歲的女孩在超市買菜,買好菜和日常用品正準備離開時,孫女卻看中了超市門口貨架上的一個小玩具,爺爺堅持不給買,孫女就堅持不肯回去,鬧到最後,小女孩就躺在地上大哭了起來
  • 孩子動不動就哭是玻璃心?不是的,相反是家長這幾個方面沒做好
    同事有一個5歲的女兒,名莉莉。聚會的時候,我們都不免提到了孩子。當同事提到她與莉莉的關係時,同事總是皺起眉頭說,莉莉總是動不動就哭,一點也不懂事,上次哭的時候我老公都忍不住打了她一下,結果她還是死性不改!剛說完,我們就聽見莉莉哭著跑了我們的&34;。
  • 孩子動不動就哭,並不是嬌氣,可能是父母這"2個方面"沒做好
    養育孩子,不可謂不是一件難事。無論是孩子的衣食住行,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情緒,都需要父母悉心處理。但不管父母怎麼細心,有的孩子動不動就哭,哄都哄不停。於是乎,父母便認為,自己的孩子太嬌氣了。孩子動不動就哭,並不是嬌氣不知道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動不動就哭,並不是嬌氣,而是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些地方疏忽了或者是沒有做到位。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和孩子玩「情緒紅綠燈」,終止孩子壞情緒
    心理專家王藝霖說她接觸過很多15歲到18歲的孩子,因為情緒積壓出現過短暫的精神分裂。所以,千萬不要讓孩子積壓情緒,要接受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的情緒表現和情緒釋放。 心理原因所造成的情緒失控,還有可能是家長們誤解了孩子,孩子受到了委屈!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可用「鷹架式教育」,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可用「鷹架式教育」,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很多家長都會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怎麼辦?有些家長會採取說教式的方法,也有的家長會另闢蹊徑。
  • 2歲孩子性格急躁,動不動就情緒崩潰,怎麼辦?
    對於一個平時情緒很溫和的寶寶來講場面有點嚇人,我在旁邊安慰說,你搭不好或者夾不好一定很難過,我來幫助你吧,我們來想想別的辦法吧。可是下一次再碰到做不好的事還是會這樣,而且在我看來這些事她平時是能夠做好的,只是有時候就是沒耐心、很急躁,平時做事情也不是很有持久性,跳躍性思維比較強。對於這種崩潰的情緒和急躁的性格,我應該怎樣應對呢?萬分感謝。
  • 孩子動不動就哭,動不動就發脾氣?孩子有這兩種習慣,家長注意了
    而這種情況我們鄰居這個小朋友更誇張,上一秒可能還玩得很嗨,開開心心的,下一秒就已經躺在地上打滾了,愁的不只他家裡人,更有我們這些鄰居媽媽們,就怕是自家孩子跟他吵架了,但又無可奈何。面對這樣的小孩他們家長都天天搖頭嘆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每次打了心疼的都還是自己,孩子卻沒任何改變。
  • 孩子動不動就哭,還總發脾氣?家長巧用這四步,幫他改變愛哭習慣
    很多父母都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某個階段會變得特別難搞,動不動就開始哭。孩子愛哭是一件父母反而讓別人更煩的事情,尤其是家裡是男孩子的。家長總覺得男孩子愛哭是脆弱的表現,所以總是用訓斥、勸說、甚至哄騙的方式來阻止他哭。
  • 投資名言:盲動不如不動
    在安定中等待機會  邱春鳴先生的投資風格是不輕易出手,出手必有斬獲,這歸功於他對自己所進入的投資領域充分深入的了解以及清醒理智的判斷。他建議投資者「不要盲目投資,盲動不如不動,切忌為了投資而投資」。  具體而言,我們可以發現,在邱春鳴的眾多經典投資戰役中,每一次出手前他基本上都是經過一年半載甚至更長時間的觀察後才動手的。
  • 孩子動不動就「自殘」,很可能是「情緒飢餓」,家長必須要重視了
    導讀:孩子動不動就「自殘」,很可能是「情緒飢餓」,家長必須要重視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動不動就「自殘」,很可能是「情緒飢餓」,家長必須要重視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動不動就生氣打人?「情緒溫度計」幫你搞定小魔怪
    家有小魔怪爆發了做晚飯的時候,老公正在陪3歲的寶寶搭積木,不到5分鐘,就聽到寶寶大喊大叫「哼!總是搭不好!」。接著他把搭好的積木用腳踢倒,接著對旁邊的老公拳打腳踢。老公一下子也被惹毛了,作勢要打孩子,讓寶寶停下來。一場「世界大戰」即將爆發,我趕緊跑過去,抱起孩子。誰知,孩子變得更生氣了,改用拳頭攻擊正抱著他的我。
  • 家長動不動就獎勵孩子?錯誤的獎勵孩子,只會產生"德西效應"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用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孩子。比如有些家長會對孩子說:"只要你考到100分,我就獎勵你一百元、只要你聽話,我就答應你一個條件."類似這樣的話,相信很多家長都對孩子說過,家長動不動就獎勵孩子?錯誤地獎勵孩子,只會產生"德西效應",家長們不要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