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喜歡什麼,是在和家長的活動軌跡中,一起成長起來的。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基於接觸到的事物。家長喜歡和孩子玩什麼,會想辦法去互動。家長不喜歡和孩子玩什麼,就不會付諸於表達和行動。隨著小朋友交際圈的擴大,接觸事物的增加,言行舉止的習慣,逐漸的有了判斷和選擇能力。知道家長做事的方式和方法,聽懂言外之意。對玩具熟悉了,就不需要家長教,自己也能玩得開心。對動畫片熟悉了,不需要家長解說,也會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孩子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基於熟悉。熟悉是適應之後的自我掌控,品味之後的習慣,理解之後的分享。熟悉了的事物,孩子才會放心,輕鬆。也樂於教其他小朋友。對於不熟悉的事物,只是有了好奇感;而對於熟悉的事物,還能一如既往的堅持,那就是有濃厚的興趣,自信地掌握,良好的習慣。
參加親子遊戲互動,或戶外活動的時候;藉助於情景,來體驗和感受過程中的快樂和趣味。是獨自玩快樂呢,還是小朋友一起,家長或老師和孩子在一起快樂呢?大家在一起的時候,有不同的話題,有更多的學習和趣味交流;滿足需求的時候,也能夠獲取知識和技能。在少兒英語學習中,孩子更喜歡感受教學過程中快樂的氛圍,從中品味有趣的體驗。往往也能夠有比較深刻的印象,在給家長分享或課後複習中,對印象深刻的部分就很熟悉,因為思維總是在圍繞熟悉的部分,對未知或陌生的,總是望而卻步,不敢輕易嘗試。然而,複習英語,就是要找一些事情來做。如果只是跟著朗讀,重複練習,只是白白的勞累自己,而沒有什麼收穫,所以印象也不會深刻。
學過了少兒英語,在具體情景中使用過,而是時常使用,就不容易忘記。忘記英語單詞之前,要先忘記語境;忘記語境之前,要先忘記事情。事情是孩子自己參與的,還是家長主導的呢。當是主動參與的,付出的不止是勞動,還有用心思考。當是家長主導的時候,付出的是勞動,跟著模仿和聽從安排,就少用或不需要用心思考了。學習本身就是包含了思考,思考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對於少兒英語的學習,思考是為了理解和掌握,也是提升認知能力的關鍵。怎麼能離開動腦思考呢?英語口語的表達練習,也是需要思考的。當面對一個單詞,一句口語;遇到熟悉的,就能夠很快做出反應。遇到不熟悉的,就開始思考;也是嘗試學習。
家長在輔導孩子讀故事書的時候,會先讀一遍,讓孩子跟著讀。英語啟蒙也是先讓孩子跟著老師讀,在讀的同時展示所讀單詞,並付諸於動作,表情,道具輔助,音視頻,動畫,以及情景模擬。但讀過之後,為什麼還記不住呢?沒去想而已。當家長對孩子有承諾的時候,孩子會記得很牢固,是有需求,把它當成一件事,一個目標來對待。英語單詞,在學習中,並不是孩子所需求的。而是家長或老師引導參與到教學中,參與孩子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對單詞有了初步認識。但在家庭生活中,時常用不到這些單詞。為什麼用不到呢?是語言環境的問題。看動畫片多了,孩子能夠模仿動畫片裡面的動作和語言表達形式。看外教老師說得多了,也會逐漸從簡單的模仿起來。比如和老師互動英語,都是結合具體的事情來表達的,也就是說要有一個共同的話題,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了解孩子的性格和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