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分奪秒,課間十分鐘也不放過,是每個存心要努力上進的學生都幻想過的美麗願景。
有時候課間十分鐘會過得很長,老師在講臺上賴著不走,拖堂把十分鐘拖出了一節課的效果;有時候課間十分鐘又很短,還沒等到廁所坑位上課鈴就又響了。想拿這十分鐘做點有意義的事,好像不大可能,因為它太不受控,時而不屬於自己,時而被要被一些必須卻瑣碎的事情佔據。
但算下來,一天至少有五個課間十分鐘,一周就是4個多小時,一年就是……誰能捨得打水漂。
說起來,課間適當運動是一個備選方案,中國大部分學生運動量實在太少,一天能擠出這五十分鐘蹦蹦跳跳一下,至少能起到一點補償作用。可是,本來就挺排斥運動的學生,以後可能更將視其為洪水猛獸了。
運動受傷,是運動的鍋嗎?
疫情迎來尾聲,被耽擱的許多重要行程重新懸回人們頭頂。
寧波14歲初三女生小陸,得知開學後馬上要進行體育中考,在家展開猛練,一口氣做了200個深蹲,還要繼續仰臥起坐、跳繩。結果第二天雙腿酸痛到不能觸碰,走路發軟,緊接著,小陸發現自己尿色發紅。起初主張休息戰術的家人再也不敢怠慢,拉著小陸直奔醫院。在寧波市第一醫院急診科,一經檢查,醫生確定了是橫紋肌溶解症,小陸的肌酸激酶數值高出正常標準900倍。
上一個因為"橫紋肌溶解症"驚現新聞頭條的,還是被班主任體罰500個深蹲的天津中學生……
許多厭惡運動、反對體育中考的人多年壓抑終於有了宣洩口,"取消體育中考"是這條新聞下出現頻率較高的評論。也有人保留髮言,覺得不用一刀切,取消1000米就行……還有很多人開始回憶中學時期被體育完虐的慘痛經歷,各種併發症、後遺症讓人恨不得把體育打入地獄。
但運動並不是罪魁禍首,對運動的無知才是類似事件發生的原因。
運動是一切美好的開始
從"取消考數學"到"取消考英語",現在再到"取消考體育","取消論"十年如一日地有人追捧。
但是,它並不合理。
孩童時候,我們都曾愛跑愛跳,那時出汗、臉紅、微微氣喘都是忘我而酣暢的快樂。但進入某個階段後,屁股扎在椅子上就再也起不來了,運動也變成了酷刑,生與死的距離不過一場800米。
體育的意義,我是在大學才懂的。一切源於一本書——《運動改變大腦》。
看過那本書,我開始嘗試運動,從一開始的心有餘悸,到後來發現,身體素質不是設定值,它可以隨著鍛鍊而增強;鍛鍊也不意味著拼命,它可以疏通滿載壓力的、迎著夜風的一場恣意慢跑;每天運動也不會變成頭腦簡單的傻大壯,反而能更聰明、更有活力;跑道不是刑場,當我在跑道上環繞的裡程逐步增加,我的幸福感也奇怪地增加了,我情緒更穩定、氣色漸好……
也是那時起,我才意識到,我們的學校多麼缺乏"體育"。
運動是只要有一點了解,就一定會愛上的活動。
高中畢業後,部分人開始有了健身習慣,而喜愛運動、健身的職場人士數量更是與中學生呈爆發對比,這其中不乏像我一樣曾經認為運動猛於虎的人。
運動也是學生提高成績助力
運動可以增強人的自律神經,它就像一個良性齒輪,能把一切帶入正途,而這也是許多人開始規律鍛鍊後對運動的熱愛一發不可收拾的原因,大家都感受到了它帶來的變化。
所以,我們不應當鼓勵"取消中考體育",這背後是逃避邏輯,無益於把我們的中學生們變成更好的人。
相反,我們應該鼓勵鍛鍊,並且為學生們傳授充足的、先進的、科學的運動知識儲備,引導他們正確認識運動對於身體、生活包括學習的積極作用,教會他們為自己安排科學的鍛鍊計劃。《柳葉刀》的一篇論文表明,每周150分鐘的運動可以顯著改善身體素質,所有形式的體育活動都有效,包括打掃衛生、步行。
所以,其實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課間十分鐘多加運動,哪怕是要背單詞,也可以起來邊走邊背,實際上,這樣做大腦和身體都會更清爽、記憶效率也更高。
學生的宇宙都是以學習為中心構造的,大家為了其他學科而試圖閹割體育的時候,不妨想想,其實它才是讓這個宇宙穩定運作的最大助力。
希望我們能迎來所有人都不再懼怕中考體育的那一天。
學習,只要方法得當,便能在有效的時間裡發揮出更高的效率,並不需要對那課間十分鐘還要硬用於學習。
就拿學英語背單詞來說。掌握了技巧的,能迅速擴大自己的詞彙量。而不懂技巧的,總是在考綱詞彙裡徘徊打轉。
那麼怎樣才能更高效背單詞?
看下面視頻,了解來川老師講解的背單詞方法,很多家長反應,自家娃用了背單詞的方法之後,用一個暑假就背過了所有大綱單詞。
方法得當,孩子背單詞都能背出幸福感,快讓孩子試試這樣背單詞
狀元龔然:要想高考前快速逆襲,補習不如重視課堂,刷題不如猜題
學習,要識破「高效記憶」的坑:記憶神話與我們的需求從不搭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