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對父母是純素食主義者,平時只吃生蔬菜和水果,杜絕一切肉、蛋、魚類等食物。他們不光自己這麼吃,也是這麼餵孩子的,孩子18個月了,還是天天只餵母乳和水果,導致體重僅7.7公斤。
18個月,體重卻不足7個月嬰兒的孩子,因營養不良,出現脫水、肝臟疾病、手腳水腫等各種併發症而死亡。
生活中常見的輔食從本質上看,屬於「糟糕的輔食」,不推薦給寶寶餵食。快看看,你中招了嗎?
1
清稀飯
稀飯清淡好消化,且寶寶吃了不會上火,不少媽媽會把稀飯當做寶寶最常吃的輔食。但是它的糟糕之處在於,營養密度非常低,除了澱粉就是水,缺乏蛋白質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而且煮的時間越長,維生素的損失越多,難以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
營養密度是指食品中以單位熱量為基礎所含重要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的濃度。在同等熱量(比如1千焦熱量)的情況下,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等營養素的含量越多,那營養密度就越大。
寶寶處於成長發育期,這個階段他們胃口不大,即需要的熱量有限,但對於營養的需求卻很大。如果我們不注意,餵了寶寶很多像清稀飯這樣的「低營養密度」食物,那他們就不知不覺吃下很多佔肚子的東西,產生飽腹感,影響奶水的攝入,使得身體卻沒有得到充足的營養。長期以往,就會影響寶寶智力發展和身體發育。
媽媽們應該把稀飯當做輔食的一種基本材料,加入不同的食材,例如蛋黃、肉末、菌菇、各種時令蔬菜等,熬煮成輔食粥,從而提高它的營養密度。
2
果汁
很多媽媽會認為果汁也是很好的輔食,因為自家榨的果汁純天然零添加,為什麼不能喝啊?
其實,果汁完全沒有大家想像那樣有營養,當把一個水果榨成果汁以後,它所含有的果膠、膳食纖維、鈣、鐵等礦物質,都留在了殘渣中,剩下的大多數是糖分。
一杯果汁的營養成分有:
◆ 主力軍:水
◆ 其他營養成分:碳水化合物,主要有蔗糖、果糖、葡萄糖、山梨糖醇,這些碳水化合物的濃度高達11g~16g%,而母乳和標準嬰兒配方奶的碳水化合物濃度才是7g%。
◆ 膳食纖維:果汁中一丁點果肉都沒有的話,抱歉,這杯果汁所含的膳食纖維幾近為零。纖維素是從「水果——果汁」這個過程中,損傷最為慘重的一員。
◆ 脂肪或膽固醇:抱歉,還是零。
◆ 蛋白質:微量
◆ 礦物質:維生素C、維生素A、鉀
用蘋果舉個例子:
半杯蘋果片含有1.5克纖維,30卡路裡熱量,5.5克糖;
半杯蘋果汁含有0克纖維,30卡路裡熱量,13克糖。
果汁營養不多但熱量多糖分多,還佔肚子,影響母乳和配方奶的攝入量。長期下來可能會增加肥胖的風險、導致寶寶形成偏愛甜食的習慣。另外,如果不及時清理口腔,容易形成齲齒。對於正在長牙的寶寶,喝果汁不需要咀嚼,相當於減少了鍛鍊咀嚼的機會。
所以,美國兒科學會建議1歲以下兒童不要食用果汁,果汁飲料更是不能喝。
水果、水果泥、果汁,所含有的營養是層層遞減的,所以應該優先選擇水果和水果泥。不僅營養丟失少,還能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
3
菜水
很多媽媽考慮到菜泥較難消化,或寶寶不喜歡吃等緣故,會把蔬菜加工成菜水,即把蔬菜放到水裡煮幾分鐘,然後餵給寶寶吃。
然而用水煮蔬菜,實際上就是燙焯蔬菜的過程啊!菜葉上殘留的農藥、草酸等,都會溶解在水中,這樣的菜水不僅沒營養,還有可能危害到寶寶的健康。另外,菜水本身也沒什麼營養,容易佔據寶寶本來就小的胃,影響寶寶的奶量或對其他輔食的攝入量。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蔬菜用煮開的水燙焯一遍,再加工成菜泥或碎菜給寶寶吃。
以上提到的清稀飯、果汁和菜水,都屬於不推薦的輔食,那麼怎樣的輔食才算得上是好的輔食呢?
1、一種主食作主要成分,米糊、麵條、稀飯等,都是常見的類型。同時注意搭配其他食材,如肉類、魚、蛋類、蔬菜等。保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營養、及其它微量元素的攝入(尤其是鐵)。
2、輔食的軟硬程度、加工性狀,應該和寶寶當前的消化能力、咀嚼能力等相匹配,使寶寶進食和消化都沒有困難。
3、輔食中不含有骨頭和堅硬的小塊,不存在卡喉、嗆喉等風險。
4、輔食所用的食材新鮮,製作過程乾淨衛生。1歲內少糖無鹽,不加佐料;1歲後堅持清淡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