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也開「火鍋食材超市」了!就開在小區門口,面積大約40平,除了賣火鍋食材之外,還賣烤串、半成品菜餚,以及牛肉粉、幹拌飯、醬料等零售產品。
這是繼開賣「炒菜」進軍中餐之後,海底撈對家庭消費場景的又一次嘗試。
1、 選址小區門口,大約40平米
海底撈外送食材自提站位於北京朝陽區的聚福苑小區門口,對面就是中國傳媒大學。
店面面積將近40平米,門店主體色調是「海底撈紅」,店內區域有七大區域:食材區、底料區、酸粉醬料區、鍋具爐具區、飲品區、預包裝區、自助收銀區,其中還有一小塊地方專門賣火鍋小零食。
2、 近100種食材,價格和堂食一樣
和一般火鍋超市不同的是,海底撈外送食材自提店裡的菜保質期都很短,無論葷素,都是新鮮包裝放在冰櫃裡。
除了火鍋食材,還有部分燒烤用的食材,有牛肉串、羊肉串、羊腰串、羊板筋串,還有可以直接煎著吃的法切羊排。3、 套餐化售賣,258元/雙人餐、388元/三人餐……
另外,店裡還搭配好了各種套餐,不想一樣一樣挑的顧客可以直接按想吃的菜和人數選擇相應的套餐。
有258元的雙人套餐、388元的三人套餐、458的四人套餐、618的6人套餐,每種套餐根據裡面所包含的食材不同價格也不同。
4、 還賣半成品、底料、鍋具、方便食品等零售產品
除了有常規的火鍋食材,還有不少半成品家常菜。且半成品家常菜是將料包和食材分開裝,以魚香肉絲這道菜為例,醬汁、木耳胡蘿蔔、湯底就分開裝在3個不同的袋子裡。
除了食材、醬料,吃火鍋最重要的底料在店裡也佔了很重要的位置,整整兩面牆,都放滿了底料:菌湯火鍋底料、牛油火鍋底料、麻辣香鍋調味料……看得人眼花繚亂。旁邊的鍋具爐具區,不僅售賣吃火鍋用的鴛鴦鍋、單人鍋、勺子筷子,連酒精燈都有賣。要是把全套裝備都買回去,還真的會有一種把海底撈搬到了家裡的感覺。
海底撈開食材超市的模式能不能跑得通?目前這種外送食材自提站的模式能不能行得通呢?
1、劍指家庭餐桌市場,布局社區零售
(1)在堂食火鍋之外,開闢「家庭火鍋」市場
近兩年,火鍋成了熱門賽道。加上疫情的影響,「家庭火鍋」一時之間成了餐飲的新焦點,這也掀起了火鍋超市創業潮。
火鍋食材超市之所以火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它抓住了家庭消費的兩個核心需求:便利性、性價比。
此次海底撈外送食材自提站,從食材,到鍋底蘸料,再到鍋具,為顧客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其進軍家庭餐桌市場的心,已經很明顯了。
(2)從外賣半成品到自提站,海底撈試水社區零售
從疫情期間推出半成品菜餚、試水社區團購,甚至是在社區樓下開自提櫃,再到現在開外送食材自提站,海底撈一步步在向社區零售靠近。
雖然海底撈外送食材自提店目前主要還是賣火鍋食材,但未來賣的將遠遠不止火鍋食材。
2、類似外賣前置倉,面臨一場激烈的自我博弈
海底撈外送自提站食材價格和堂食一樣的「性價比」問題,是其模式通行道路上的「攔路虎」。
目前的自提站更像是外送前置倉,這就意味著海底撈麵臨著一場激烈的自我博弈。
一方面,和海底撈的堂食「博弈」,自提站賣的菜完全和堂食店裡的菜價格一樣,這就不符合家庭餐桌所主打的性價比優勢。
鍋圈為什麼能逆勢瘋長?關鍵原因就是,它的食材價格比火鍋店低70%,這遠比火鍋店有吸引力。
可對於海底撈來講,要是自提站的菜品價格賣的比火鍋店裡的低,那樣又會陷入另一個困境:搶食堂食的生意。
另一方面,和海底撈外賣的「博弈」,自提站所面向的市場和已有的海底撈火鍋門店外賣市場幾乎完全重合,但是建立自提站卻要投入更多的人工房租運營等成本。
對於海底撈來講,目前這場自我博弈的結果依然是未知的,這也讓市場對海底撈外送食材自提站模式能否行得通充滿了疑問。
本文由贏合恆盛超市策劃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