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是古代歐洲的標誌,由於歐洲分封制的實施,導致了歐洲貴族像藩王一樣,擁有勢力。其中每個領主幾乎都有屬於自己的城堡,這也讓歐洲中世紀的戰爭,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城堡展開的。
城堡的防禦層層遞進,敵人想要攻進來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可以算作是抵抗的最後一道防線了,它也因此備受領主們的愛戴。一直到今天,我們依舊可以在歐洲見到許多城堡。
不過這也引起了許多老外的一個疑問,為什麼中國不修建這樣的城堡呢?今天小李子就來和大家聊聊關於中國古代為什麼不建城堡的原因!
一、戰爭規模不一樣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口大國,因此發生戰爭時,規模往往也是巨大的。早在600多年前的明朝,中國就出現了超過120萬人的超級大都市,而反觀當時的法國巴黎的人口,才只不過剛剛邁入20萬人口的規模。
所以中國的古代戰爭,動則就是幾萬乃至幾十萬大軍在交鋒,圍困一座城池也是常有的事。在這種等級的戰爭下,城堡要是被幾十萬軍隊包圍,那簡直就是擋在洪水面前的雞蛋。不是被投石機武力攻破,就是被圍得彈盡糧絕,最終活活在城堡裡憋死。
而中國也不是沒有城堡,而是數量過於稀少,大多只是修築在農村或者長城邊上,作為據守的要塞而已。對於古代中國來說,城市才是防禦的要點,因為一座城市囤積的糧食彈藥,可以負擔起防守方的消耗,這樣才能阻止幾十萬大軍的進攻和圍困。城池也是變形的一種城堡。
二、大小不一樣
歐洲古代打仗,我們常常會看到數百上千人在交鋒,但你要是在古代中國,不說曹操那樣的百萬雄師,就算是東吳也有數十萬的兵力。這些歐洲城堡,頂天也就裝下了幾萬人,再多物資就沒地方放了。
而中國古代打仗都是排兵布陣作戰,城牆就是抵禦敵人的壁壘,排兵布陣、調度三軍、休養生息等等,都是要靠城牆作為分隔點的。就比如城牆內是救助點,然後派騎兵和步兵在外作戰,就算被敵人攻擊城牆,也可以支持片刻。
而歐洲的城堡防禦,在大規模作戰下,最多能做一個指揮所,軍隊想在裡面調度是很困難的事。
三、掌權者的權利不一樣
在中國,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後,各地王公貴族已經漸漸失去了與皇權爭霸的能力了,國家已經實現了統一。所以皇帝不需要擔憂附近的王公貴族勢力來攻打自己,除了要抵禦北方的遊牧民族的侵擾之外,基本上不會有太多的勢力來攻打自己,這也是修築長城的原因之一。
而反觀歐洲和日本,他們的權利除了在國王手中之外,還大大小小的分布在地方領主了各騎士手中,並且漸漸朝著不可控的方向發展,總是在不斷的攻伐中。所以小規模戰爭需要城堡來保護己方大本營。
四、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不同
城堡是古代歐洲城市生活崩潰的起點,而中國一直以來都沒有那樣大規模的崩潰過。而且中國文化是以集體文化為基石創造的,不同於個人文化盛行的歐洲。
大家覺得我們古代為什麼不修城堡呢?歡迎留言+關注,可以在評論區裡一起討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