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平:思考個人崇拜的一些理論背景

2021-02-23 孫立平社會觀察

看到有人在討論個人崇拜問題,現將涉及的一些理論背景做一些整理,供思考這個問題的朋友參考。

一、權力與權威

 

什麼是權力,按照韋伯的看法,權力是一種強制的能力,即在他人不願意、不合作的情況下,也能實現自己意志的能力。

 

依照社會認可或接受的標準,權力又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是為社會認可和接受的權力,又可以稱之為合法的權力。一種是不為社會認可和接受的權力,稱為非法的權力。

 

為社會認可和接受的權力,又可以稱之為權威。所以,權威與權力的不同點就在於,權威是以社會的接受和認可為基礎的,而權力則既可能有社會認可和接受的基礎,也可能沒有。因此,擁有權力者,並不一定具有權威。

 

按照權威的來源和基礎,韋伯將權威的類型分成三種。

 

一種是傳統權威(traditional authority),即以確立已久的傳統和習俗為基礎的權威,在這當中,傳統和習俗賦予權威以神聖性。如世襲制。比如說,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制,就是由兩個世代沿襲的規則所構成。一是父死子繼制,二是立嫡以長制。如果違反了這兩個規則,皇帝的合法性和權威就要受到質疑。

 

二是克裡斯瑪型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也就是人格魅力型權威。這種權威的基礎是個體的人格力量,也就是人的超凡魅力。魅力的願意是天國授予特殊個人的恩賜。

 

三是法理型權威(legal-rational authority),這種是以理性的規則和法律的程序為基礎的。比如美國,其總統是依據法律的規則和程序選舉出來的。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經過這種規則和程序而依靠政變的方式產生的總統,能獲得社會的認可和接受。這也是為什麼像美國這樣的國家不會發生軍事政變以改變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原因。

 

二、克裡斯瑪型權威與個人崇拜

 

為了解釋個人崇拜的現象,這裡我們簡單探討一下克裡斯瑪型權威。

 

克裡斯瑪(charisma)最早是一個神學術語,專指神賜予之物,是天主教教義中門徒的權力的來源。韋伯把這一神學概念用於解釋社會現象,指代個人力量或魅力通過對其他人的心理控制而確立領導地位。

 

韋伯把克裡斯瑪即魅力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北歐神話中的暴虎之勇,即英雄,標準的形象就是,具有異常強大的力量,發怒時常不著鎧甲即迎向戰鬥。

 

第二種是薩滿之魔,他能夠通靈性,經常通過癲癇性舉止傳達某種神秘的旨意,經常被視為神靈在人間的信使。

 

第三種的代表者是摩門教的創立者史密斯。他用欺騙的方式宣稱自己受到天使的宣諭,並在自己的住處附近找到了以象形文字記述的救世福音全文。

 

第四種文人型(litterateur),具有獨特的鼓動能力,能夠憑藉生花之筆或如簧之舌來鼓動或引導群眾。

 

可見,克裡斯瑪型權威有幾個特點。第一,克裡斯瑪型權威都有著某種神秘或異於常人的特質;第二,在對這種權威的認同中包含著崇拜、忠誠、情感依賴甚至獻身精神等因素;第三,這種認同往往是非理性的,不再問為什麼。

 

三、個人崇拜及其類型

上面整理的主要是韋伯關於權威特別是克裡斯瑪型權威的基本理論。藉由這些理論,我們可以對個人崇拜及其類型做一些探討。

經歷-功績型崇拜:

在20世紀,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個人崇拜。20世紀是一個革命的世紀,這個世紀不僅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而且在20世紀下半期,很多國家經由民族革命或民族解放戰爭獲得了國家獨立。革命和戰爭是最容易誕生克裡斯瑪型權威並形成個人崇拜的背景。在革命勝利之後,革命領袖往往會以其傳奇的經歷和功績成為克裡斯瑪型的領袖。

個性-魅力型崇拜:

在非戰爭、非革命的和平時期,相對來說難以產生克裡斯瑪型權威和個人崇拜,因為這時候的舞臺太平庸了。少數能夠具有個人魅力並形成一定程度個人崇拜的,往往與其獨特的個性和能力聯繫在一起。其中,塑造得最成功的,普京應當是一個,在過去這些年中,個人的特性加之媒體的成功塑造,普京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種酷、硬漢的形象。再如利比亞的卡扎菲,其生前在利比亞也因其個人魅力享有民眾的崇拜。甚至其怪異的生活方式(如即使是出國訪問也要住在帳篷裡等),在力量懸殊條件下與美國的抗衡的「傳奇」,都成為其個人崇拜形成的重要因素。

神諭型崇拜:

比如天主教會的教宗。按照傳統的說法,教宗是基督12使徒之一彼得的繼承者,是上帝指派的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最高領袖。再有如政教合一體制中的宗教領袖,如伊朗精神領袖又稱為伊朗革命領袖、伊朗最高領袖。他和伊朗總統同時是國家元首。根據伊朗憲法,他是伊朗在宗教上及中央政治的最高領導人。尤其是其第一任精神領袖霍梅尼,更是在伊朗民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這三種個人崇拜的類型,實際上也是現代社會中個人崇拜有可能形成的來源和基礎。有人問,那金正恩搞的是不是個人崇拜?我的看法,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個人崇拜。如果說,朝鮮人對金日成的個人崇拜還具有某種個人經歷及功績的基礎的話,那金正恩實際上是連這樣的基礎都沒有,其所謂的個人崇拜完全是高壓與恐懼的結果。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周雪光 :「導師崇拜」現象的思考——派別林立、規範缺失與「學術造神」 | 文化縱橫
    制度主義理論強調人們或組織的行為受到社會承認的邏輯的支配,因而表現出與文化傳統、利益政治機制所不同的規律特點。我們首先討論這一現象的微觀基礎,然後討論制度設施如何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方式,從而誘發了「導師崇拜」現象。我們的基本思路是這樣的:導師崇拜現象是人們(無意間)通過崇敬導師的行為發出信號所導致的結果。
  • 互動設計職業背景思考
    ,剛好今天看到一個知乎問題邀請,問的也是類似問題,所以我想寫一些關於互動設計職業背景的粗淺思考,供大家參考。:)大多數問題歸結為兩類。第一類問題:互動設計工作是否需要專門的互動設計專業教育。第二類問題:如何從零開始自學互動設計,以幫助能夠進入互動設計工作。
  • 孫立平:極權主義是一種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的統治形態
    轉自新浪博客牛學智:孫立平這文章分三部分在他微博貼出,這裡整合成一篇完成文章。毫不含糊,是一篇痛快淋漓的檄文,一如他的「社會斷裂三部曲」一樣,深透、精闢、準確、有力,當然,語言修辭也非常講究,讀之,理解真相之外,還有欣賞美文的喜悅之感。但有必要強化一點,孫立平文中是把極權主義與現代性合併、至少是同概念來用的。
  • 英遺傳學家稱對達爾文個人崇拜禁錮後人思想
    以下為文章全文: 陰影籠罩後世 2月將是達爾文誕辰200周年,而再過幾個月,則是達爾文最著名理論《物種起源》發表150周年。 2009年,我們應該為科學而不是為某一個人進行慶祝,也就是說,慶祝事實而非趣聞軼事。然而,迄今為止,種種跡象表明發生這一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相反,達爾文留下的陰影會使他努力半個世紀建立起來的偉大真理豐碑毀於一旦。
  • 犯罪學雜思之默頓緊張理論的一點思考
    本次分享會,由林老師帶領大家認識默頓緊張理論,通過對此理論的一些思考和理解進而引發大家的一些思考。一、默頓的簡介默頓是美國社會學家,著有《犯罪社會學》等著作。他是犯罪學扭曲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認為從價值上可以把社會結構分為目標和手段兩部分,社會首先使其成員接受某種文化目標,同時使社會成員合法使用制度化手段達到所追求的目標,從而使社會結構得到鞏固;但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手段和目標之間會有差距甚至是嚴重分離,這就是扭曲。
  • 孫立平:世界上在發生什麼----四個有意思的提法
    第二個提法:川普並不只是單獨的個人,而是一個新興社會運動的領袖。這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文揚先生提出來的。這個詞,在美國被用,在歐洲的一些國家也在用。從直接的意思來說,有點我們漢語中的當權派的意思,即掌握著權力的上層政治人士。稍微引申一點,可以看作是既得利益集團的近義詞。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也可以將其看作是上層精英。用班農的話來說,這是一種大政府、大科技和大金融的合謀。與之相伴隨的是全球性民粹主義的興起。
  • 孫立平社會觀察發刊詞
    重發一篇兩三個月前的一篇舊文:在文明與野蠻之間,我們不要迷失 在文明與野蠻之間,我們不要迷失 孫立平  在與野蠻相對應的意義上的文明,指的就是人類為了活得更好一點,在文化、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制度安排等方面所獲的進步的積累。
  • 關於宇宙「文明」的一些理論層面的思考
    根據一個文明能量消耗功率的大小,我們給文明分出了一些「級別」,這就是著名的「卡爾達肖夫指數」。" 卡爾達肖夫指數" 是宇宙學家分類可能出現的地外或人類文明的發展水平。首次在1964年由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Nicholas Kardashev提出。有三個指定的分類稱為Ⅰ型,Ⅱ型和Ⅲ型。
  • 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的產生背景
    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的產生背景:1947年至1991年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及同盟國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冷戰。這期間,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戰爭、外交競爭的「冷」方式進行。1957年10月4號,前蘇聯把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
  • 管理理論 U型理論-思考的邊緣
    讓我們一起跟隨奧託•夏莫的腳步,用全新的視角審視世界,探索一種革命性的領導方式。人們一般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線性的,依賴邏輯或者直覺,基於既有的信息和自我認知,達成決策,基本上,大部分決策是由A點到B點的線性思考。U型理論則不然,它提倡的是情況出現後,先沉靜下來觀察,和自己的內在聯繫、反思,然後再去做決定。「U」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先沉澱再上升。
  • 新媒體語境下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幾點思考
    此外,諾依曼提出這一理論是基於傳統媒體時代的德國大選這樣一個事實,有學者認為,假說中強調的個人「對社會孤立的恐懼」不該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常量,而是一個因人而異的變量;多數優勢意見所帶來的壓力應該有問題類型和程度上的不同,畢竟若涉及情感、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問題,任何壓力都是無法讓人屈服的;這一理論也受到當時的特殊國情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對適應當今社會也有不小的挑戰。
  • 校園丨孫立平:我與北大,兼說我與清華
    這說明,這不是體制的問題,是我個人性格的問題。我想我的性格可能最適合做一個個體戶。其實個體戶也不行,最合適的,假如我有那能力的話,是炒股票,因為操作過程中既不涉及體制,也不涉及人際關係,而這兩者,都是讓我頭疼的。好了,扯遠了,還是回頭說烏鴉。
  • 北大副教授孫立平發文:李國慶和俞渝兩個半瘋兒需要去看病
    李國慶的北大老師孫立平發文:國慶、俞渝,你們這兩個半瘋兒!首先需要的是看病!10月24日,針對李國慶俞渝夫妻互撕事件,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李國慶的大學老師孫立平發文稱,國慶有點失控了,但俞渝的爆發力是驚人的;他們二人現在所做的,都超出了按照他們的智慧能夠控制的範圍,已經不正常了。
  • 王麗萍:民主理論框架與多元社會背景
    寬容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心理基礎和關鍵美德,更被政治理論家視為民主社會的核心特徵,因而相關主題常常是在民主理論的背景中加以理解的。政治心理學領域的寬容研究使寬容相關研究由規範研究進入了實證研究範疇,並成為民意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寬容的實證研究雖然對寬容與民主間關係的假設提出了質疑,但相關研究很長時間以來仍是在民主理論包括精英民主理論所設定的分析框架中展開的。
  • 孫立平:集權與極權,一對不可混淆的概念
    集權與極權,一對不可混淆的概念孫立平
  • 實證寬容:民主理論框架與多元社會背景
    在宗教教派分裂的歷史背景下,源於拉丁語和法語的「寬容」 一詞出現於16世紀,並在其後逐漸發展為一個法律概念。數百年來,寬容早已超越了宗教範疇,更被賦予極其重要的社會與政治價值。在現實政治生活中,人們在面對不同於己的政治信念和觀點時,或許會思考這些觀點並決定是否接受這些觀點,或許會拒絕考慮這些不同於己的想法。
  • 孫立平: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已發生 逼迫中國進行改革
    2012年11月29日,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在財經年會《議題二:從法制經濟到法治社會》上如此表示。  孫立平說:  其中有一點我非常同意,就是落實法律對於人大的職責,在黨中我覺得至少有三點,一個是對於財政預算的進度的作用,我覺得這個是一個非常實質性的內容。
  • 辭職後待業中的一些思考?
    當然我也是一隻稍微會思考的鹹魚,會想一些以前自己思考過但是沒有深入思考的問題。1 連續發三問?如果我想要在技術行業走下去,我今後的短期路線是什麼?2 我為什麼要換一份工作?對於這個問題我反問了自己幾個問題。1)這份工作有讓我快樂了。
  • 張五常:一些普通人也實用的思考方法
    1/ 誰是誰非不重要假如你跟另一個人同作分析或辯論時,他常強調某一個觀點或發現是他的,或將「自己」放在問題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思考是決不應被成見左右的。要「出風頭」或者「領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過程上,「自己」的觀點不可有特別的位置。「領功」是有了答案之後的事。在推理中,你要對不同的觀點作客觀的衡量。
  • 明星讀研與文憑崇拜
    且不說劉翔應該不應該讀研,透過劉翔讀研,以及其他體育明星、演藝明星爭相讀研這一現象,可以看出「文憑崇拜」還是頗有市場的。像劉翔這樣的體育明星,以及其他演藝明星,單就他們的文化程度而言,顯然難以達到讀研(甚至碩博連讀)的標準。各高校以「特招」的方式給予他們讀研機會後,他們會把多少時間和心思花在學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