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5月16日文章,原題為「普通話正如何通過孔子學院徵服非洲並賦予中國軟實力優勢」。一個溼熱的下午,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的孔子學院教室內,一群入學不久的學生正用中文跟隨教師巴克哈烏姆重複一句話:「食堂在哪?」隨之而來的聲浪在教室內久久迴蕩。
位於當地的孔子學院由中國政府出資成立,目前約有500名學生,北京還為該校提供辦學經費。該院院長馬馬達烏·福爾坐在裝飾著中塞兩國國旗的辦公桌旁,他的辦公室牆上掛滿了他從中國帶來的各種紀念品。福爾表示,塞國是中國的良好投資目的地,因為該國是西非最繁榮穩定的民主國家之一。麥肯錫去年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非洲最重要的經濟夥伴,但中國也越來越在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這個大洲留下其龐大的文化足跡。「中文在非洲的勢頭越來越強勁」,福爾表示。25歲的迭耶是巴克哈烏姆的學生之一,他說他希望學習中文可以幫助他到中資企業工作,他還希望成為中塞兩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使者。福爾表示,該學院旨在傳播中國語言和文化,但學生們也上工程和信息技術課。此類學院不僅對塞國學生也對整個非洲大陸學生極具吸引力,因為它們提供涉獵廣泛的中文課程。
福爾認為,如今英法葡等前殖民國的語言正面臨挑戰,他認為,50年後中文很可能成為非洲的通用語言。「中文勢頭正旺,按照這種趨勢發展,我認為中文在非洲的地位將很快與法語相媲美」,福爾說道。但中文在非日益受歡迎的原因並不限於在就業市場獲得語言優勢,迭耶表示,學習中文賦予他「了解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的機會。」
巴克哈烏姆認為中非人民互動是一種積極發展方向,他還表示,與法國人相比,中國人與非洲人的工作觀及家庭觀更類似。「起初,我們曾認為我們迥異於中國人,但我們其實有許多共同點。」他說。(作者伊斯梅爾·艾納舍,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