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
一、量子力學的正統哲學基礎:(辯證)科學唯物主義認識論
科學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是認識主體——人由物質(人的物質自身及外在於人的自在之物)派生而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高級階段和科學形態,也即科學(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它在堅持從物質到意識的認識路線的基礎上,把辯證法應用於認識論,並把實踐的觀點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具有摹寫性和創造性,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為了改造客觀世界而進行的積極能動反映。
而舊唯物主義的反映論,不了解或特別地僵化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或客觀世界的依賴關係,不能把辯證法應用於反映論,因此是消極的、直觀的反映論。
二、現代物理學中的科學實在論觀點。按《物理學的困惑》作者斯莫林的說法:「(實在論)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實在的世界必然獨立於我們而存在」。
愛因斯坦也有一句名言:「我認為粒子必然是一個獨立於測量的分立的實體。也就是說,電子即使沒有被測量,它一樣有自旋、位置等特性,我想即使我不看它,月亮也還是在那兒」。
這種科學實在論觀點具有明顯的唯物主義傾向,但顯然,它並不是(辯證)科學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光有這樣的實在論是不夠的,它只是辯證科學唯物論的一部分——從物質到意識的認識前提部分。
具體的人類認識真理的過程,是從實踐中的感性認識能動地飛躍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辯證過程,也即是在實踐——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實踐*的不斷循環中進行的,一般說來,人類認識任何事物,都是從對這一事物的感性認識(具體通過觀察、觸摸等)開始的。這樣認為,便是辯證法框架清楚明白蘊含的意義所在——一切認識對象,不管實存還是虛存,只要願意並搞得清,都可以量子力學的態疊加形式來體現。
我們已經產生的對某個對象作出的一族不同的(有區分的)、確定的認識結果(以可觀測量表示)是概率理論(天然的、內在隨機性之類說法)得以形成的基礎。所以波爾所說(據說可以總結其思想):「物理學關注的是關於自然我們可以說的那些東西」;海森堡所說:「原則上一切事情都是量子力學的並最終從屬於這個謎團」。量子力學普遍所說的總觀點——(人們以)觀察產生(對象的)被觀察屬性(另一個說法「觀察創造被觀察的實在」則可被認為在「語言上」違反實在論)完全符合科學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正統說法,完全是我國傳統馬克思主義教材中科學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