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又有重磅大展可看啦!
廣東省博物館新年大展
「從倫勃朗到莫奈——歐洲繪畫500年」
昨日在廣東省博物館正式開展。
當然
這次展覽不止這一幅畫
代表歐洲繪畫500年文明歷程的
60件繪畫作品首聚羊城
↓↓↓
《埃及的第五次瘟疫》(作者:威廉·透納 1800年)
《中國瓷瓶靜物畫》(威廉·卡爾夫 1669年)
《溪旁浣足的女子》(作者:卡米耶·畢沙羅 1894年)
內容涵蓋14-19世紀從義大利南部到荷蘭和英國,跨越不同的地理和時間界限,代表歐洲藝術史的主要時期和重要流派,包括提香、魯本斯、勃魯蓋爾、倫勃朗、高更、雷諾瓦、莫奈等多位藝術大師的畫作,再現一場跨越500年的超時空對話。主辦方希望藉助展覽鼓勵一種更全球化的視角來看待生活世界。
引人注目的是,本次大展是對500年歐洲油畫系統的一次完整的集中展示,對全面了解油畫發生、發展過程,是一次比較直觀的呈現,這對觀眾去了解其中的文化脈絡有著特別意義。
策展方:鼓勵更全球化視角看待生活世界
策展人、館長助理王芳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本次所以推出這樣重量級大展,旨在用一種全球的視角去看待文化之間的交流,希望這些藝術品可以促進生活更美好,讓我們的製造業可以更加完善、更加有創意。
據悉,正好趕上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計劃用未來3年進行整體的博物館維護,使得有機會把展廳當中最重要的畫作都拿出來展出,使得有更多廣州民眾能目睹這些大師的真跡。像倫勃朗、莫奈的作品是首次來到廣州,魯本斯、提香等也都是可以影響整個世界繪畫歷史進程的大師。
專場導賞活動,觀眾看得如痴如醉。
記者注意到,展覽依據創作時間和繪畫題材分為6部分,分別是:
「歐洲的宗教繪畫(1350-1700)」、
「畫中有『話』:歐洲寓言畫、靜物畫和風俗畫(1600-1750)」、
「惟妙惟肖:肖像畫(1550-1800)」、
「如畫的自然,歐洲風景畫(1600-1750)」、
「改變過去的傳統:1800年後的歐洲藝術」、
「印象派,一種新的風格與趣味」。
前4部分展出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的繪畫作品,第5至6單元展示19世紀藝術風格的演變過程。觀眾們將看到歐洲繪畫從文藝復興的朦朧到興起,跨越義大利與北方尼德蘭,歷經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寫實主義與古典主義、到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直至印象派的發展流變過程,這是一次藝術史範本之展。
觀眾:大展是對500年歐洲油畫一次集中展示
廣州畫家羅兵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說,從歐洲油畫500年歷史長河而言,我們平時所看能看到的,多半是某個作者個別分散的作品,本次大展卻是前所未有的對500年歐洲油畫系統的一次完整的集中展示,對全面了解油畫發生、發展過程,會有一個比較直觀呈現,這對我們去了解其中的文化脈絡有著特別意義。
《白楊沐風》(作者:保羅·高更 1875年)
這次看到作品都是名師大家作品很特別。其中高更的作品《白楊沐風》和平常所了解到也完全不同,可以用非典型性的一個典型價值來概述。從中可以管窺一個藝術家不同階段的特點,對其成長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查令十字橋》(作者:克勞德·莫奈 約1900年)
印象派大師莫奈的作品也很震撼。其《查令十字橋》似乎被人感覺到是未完成之作,而我卻看了其間體現的素質。他的作品色彩衝動、氣息撲面而來,令人甚至能感受到空氣的味道,能感受到畫家瞬間的情感,作品情愫瀰漫開來充滿感染力。
魯本斯的畫作《君士坦丁凱旋羅馬》(大畫的小稿)能看出畫家舉重若輕,遊刃有餘和才氣縱橫,從中看到他作品色彩華美絢麗,從中得知他對宏大題材的駕馭能力。
倫勃朗:獨特運用戲劇化布光和陰影效果
《自畫像》(作者:倫勃朗 約1629年)
一幅倫勃朗《自畫像》(創作年代約1629年),極其真實地再現了畫家自己臉上最細微細節:半張著的嘴巴、邋遢的下巴甚至一兩顆小疙瘩。
記者了解到,倫勃朗聲名遠揚是因為他充滿戲劇張力的歷史畫和聖經場景畫。在他漫長職業生涯中,至少畫過75幅自畫像。
這幅畫家早期的自畫像,巧妙地捕捉到自己23歲時的自我意識和雄心勃勃。或許是畫家沒有更多錢僱用模特,只能用觀察自己來訓練敏銳目光。
策展人介紹,倫勃朗用單色色調和工筆在未乾的顏料上勾勒出每一縷頭髮,以獨特方式運用了戲劇化布光和陰影效果,並穿上華麗服裝,配以紫色圍巾和閃亮金屬飾領。對光的運用是倫勃朗繪畫風格的標誌之一。自畫像中的光明與黑暗協調一致,柔和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丹彤、卜松竹、駱昌威
圖/記者 駱昌威 王維宣 黃丹彤 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