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潮州古城的牌坊街上,肖湘源能清楚說出每一座牌坊的來歷,還能回憶起復建牌坊時尋得每一塊構件的欣喜。
作為基層文保工作者,肖湘源從上世紀80年代起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就和這條古街結下了不解之緣。
「牌坊街是世世代代潮州人的情感寄託,更是潮州文化的根脈。」肖湘源說,一座座牌坊的背後,是古代潮州崇文重教的縮影。唐宋以來,潮州人才輩出,太平街上的牌坊就是當時為表彰名賢而設,明清最為興盛,城內共有100多座牌坊,因此也叫牌坊街。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牌坊街被老百姓稱為「大街」,遊客慕名而來,卻看不到牌坊的蹤影。因為歷史原因,大街的牌坊曾被全部拆除,大量石構件變成建築廢物,部分精美的石雕、石刻散落民間。
2006年,潮州牌坊街修復工程啟動。文保人員手上僅有的資料是20餘張歷史照片,早已斑駁、發黃。通過不斷地比對,修繕團隊基本還原出多座牌坊的形制和建築工藝。
「最難的是要尋回流散的牌坊構件。」肖湘源記得,當時潮州向全城發出「尋寶啟事」,傾盡全市之力來尋找每一塊構件。在最初階段,肖湘源和同事挨家挨戶去詢問,去比照,找回了匾、碑刻、石雕等部分小巧精緻的構件。有一回,他們還意外在一個荒廢的魚池裡找到了一塊牌坊次間匾額構件,欣喜若狂。
「我們總共尋回來100多塊構件,儘可能把這些老牌坊構件安置在復建中不同的牌坊上,使每座牌坊至少有一塊原構件。」肖湘源回憶,這次重修選取了明清時期最有代表性的23座牌坊,在原址、原貌修復的基礎上將牌坊的體量作了調整,以便消防車能通過,為古建築減少災害隱患。兩側近2000米長的民國騎樓也依照原始風貌對外立面進行穿衣戴帽式的維修、加固。
在文保人員和潮州市民的共同努力下,23座牌坊、古街路面、沿街騎樓在3年內修復完成。重新開放的那天,老一輩的潮州人難忍激動,帶著家人回到這條曾經熟悉的牌坊街上,笑著抱抱狀元坊的大柱,眯著眼辨認牌坊上的名人字跡,告訴後輩要好好讀書。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潮州古城,對廣大基層文保工作者而言,既是鞭策,也是鼓勵。」肖湘源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我做了大半輩子的文保工作,對這座城市的文物很有感情。能守住它們,讓後人了解這段歷史,是我最欣慰的一件事。希望每一代文保人都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力量,保護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
南方日報記者 黃堃媛 實習生 程鈺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