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光姬墓誌》,全稱《魏第一品家監緱夫人墓志銘》。正光六年(525年)刻立。正書。志高49釐米,寬51釐米。22行,滿行21字。近年出土於河南洛陽。
書法家薛元明稱此志書法字形寬博端莊,筆法端正雄強,點畫精嚴,筆力遒勁,風格為平正一路,有典型的廟堂氣象。
一、《緱光姬墓誌》的主要內容
《緱光姬墓誌》主要記述了緱光姬的家世及入宮作家監的生活。緱光姬為齊郡衛國人,其祖父為宋使持節、都督青徐齊三州諸軍事、齊州刺史緱永,父親為寧朔將軍、齊郡太守緱宣,侄子為大魏冠軍將軍、齊州刺史緱顯。因「家難」,「委身宮掖」。「出入椒闈,風流納賞,每被優異,然以父兄沉辱,無心榮好,弊衣疏食。充形實口。至於廣席疇朋,語及平生。眷言家事,淚隨聲下。同輩尚其風操,僚友慕其貞概。是以聖上崇異,委以事業,用允於懷,即錫品第一,班秩、清禁、羽儀之等有同。」正光六年,72歲「遘疾薨於掖庭之宮。二聖嗟悼,嬪御恇然,賵贈有加,數隆常準。粵以其年二月丙子朔廿一日戊申遷葬於皇陵之東。」
緱姓墓誌,近年出土了三方,除《緱光姬墓誌》外,還有《緱顯墓誌》、《緱靜墓誌》,其中緱光姬與緱顯為姑侄。緱光姬、緱顯、緱靜其人皆不載史冊,但墓誌書法皆精美,屬上承魏碑,下啟唐楷過渡字體,可看出唐楷虞、歐、褚字體之所出。
二、緱姓家族來歷
緱姓,據學者研究,其來源有五:
一是出自姬姓。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時期,有周公的次八子因功受封於緱邑(今河南偃師),稱緱侯。「緱」,是河南洛陽地區偃師縣南部的一座山谷,在洛河與谷水(澠水)的交匯處,又叫做「覆釜堆」或「撫父堆」,是通往登封縣的必經之地。由於緱侯實際上就是周王室的卿大夫,又是滑國的君主,為伯爵,因此也稱滑伯。
二是源於職業,出自秦漢時期軍工蒯緱,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蒯緱,亦稱緱工,是秦、漢朝時期的專職軍工工匠,是製作劍、刀的工序之一,即裝飾劍、刀之握手的工匠。在上古時期以一種蒯草來纏繞劍把,以適手。以蒯草纏好之劍把,即稱「緱」,全稱「蒯緱」,其工匠即稱蒯緱,或緱工。這在史籍《史記·孟嘗君傳》中有注釋:「蒯草名緱,謂把劍之物。言其劍無物可裝飾,但以蒯繩纏之,故云蒯緱。」後來多改以絲絛來纏繞劍、刀之握手,仍稱其為「蒯緱」,屬於精細工種,多為世襲。
三是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昆邪王外甥緱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緱王,在史籍《漢書》中記載為:「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後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後月餘,單于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于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四是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渴侯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的鮮卑拓跋部中有渴侯氏部落。
五是源於塞族,今甘肅、陝西地區的一部分緱氏族人,出自尉遲氏家族,源於唐朝時期安西四鎮之一的西域于闐國。古于闐國的主要居民屬於塞族。公元前四-前二世紀中葉,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沿岸地區的居民群體被史學家稱為"塞族",屬東伊朗人種中斯基泰族人的一支。
該支緱氏族人原姓敬氏,是唐朝初期著名的大將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七的尉遲恭(字敬德)的後代。因受佞臣陷害,尉遲恭之子尉遲保琳的族人中有拆先祖之字為敬氏、德氏者,分別遷逃於甘肅、陝西等地隱居藏匿,後來其中的敬氏族人又分「敬」字改為苟氏、文氏,但因「苟」字與「狗」字諧音不雅,遂再改姓氏為「緱」氏,世代相傳至今。
緱姓歷史名人有緱玉、緱謙等。唐代有一本古書上記載,在東漢末時,出過一位孝女,叫緱玉,陳留外黃(今河南民權西北)人。《孝子傳》上有她的故事。緱謙,明代憲宗成化年間緱氏名人。文武雙全,做過遼東總兵官,又因功擢升南京右通政,頗有政聲。
三、《緱光姬墓誌》書法藝術特色及臨習要點
《緱光姬墓誌》書法極為精美,結體端嚴整飭,風格上屬於平正一路。北碑的轉折處理通常重頓,加上刻工之緣故,刀砍斧鑿之感會非常明顯。而此志轉折處時見圓轉處理,使此志書法具有一種溫潤之感,可作為楷書學習者的臨摹範本。
薛元明品鑑該志稱,墓誌撇畫不類唐楷順勢而出現漸細狀,一般撇畫較長,疾徐有致,行筆至收筆處重按再提,力送毫端,多撇畫交錯時,注重變化。轉折處理變化豐富。墓誌中的轉折處理通常重頓,加上刻工之緣故,通常會很醒目。而此志不盡然,多見變化。
若從筆法上來區分碑帖,最明顯的就是,帖學重視起收,但行筆中間部分容易虛浮,碑學重視中段,橫畫豎起筆,豎畫橫起筆,但不宜過度。碑帖結合,可以相得益彰。臨摹時要先讀帖,掌握一些規律,但切忌模式化, 一旦變成習氣,就適得其反。新魏碑與館閣體之間存在標準化、固態化,這是臨摹時所要注意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