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光姬墓誌》:字形寬博端莊,有廟堂氣象,魏碑一品

2020-12-13 石不言齋

《緱光姬墓誌》,全稱《魏第一品家監緱夫人墓志銘》。正光六年(525年)刻立。正書。志高49釐米,寬51釐米。22行,滿行21字。近年出土於河南洛陽。

緱光姬墓誌

書法家薛元明稱此志書法字形寬博端莊,筆法端正雄強,點畫精嚴,筆力遒勁,風格為平正一路,有典型的廟堂氣象。

一、《緱光姬墓誌》的主要內容

《緱光姬墓誌》主要記述了緱光姬的家世及入宮作家監的生活。緱光姬為齊郡衛國人,其祖父為宋使持節、都督青徐齊三州諸軍事、齊州刺史緱永,父親為寧朔將軍、齊郡太守緱宣,侄子為大魏冠軍將軍、齊州刺史緱顯。因「家難」,「委身宮掖」。「出入椒闈,風流納賞,每被優異,然以父兄沉辱,無心榮好,弊衣疏食。充形實口。至於廣席疇朋,語及平生。眷言家事,淚隨聲下。同輩尚其風操,僚友慕其貞概。是以聖上崇異,委以事業,用允於懷,即錫品第一,班秩、清禁、羽儀之等有同。」正光六年,72歲「遘疾薨於掖庭之宮。二聖嗟悼,嬪御恇然,賵贈有加,數隆常準。粵以其年二月丙子朔廿一日戊申遷葬於皇陵之東。」

緱姓墓誌,近年出土了三方,除《緱光姬墓誌》外,還有《緱顯墓誌》、《緱靜墓誌》,其中緱光姬與緱顯為姑侄。緱光姬、緱顯、緱靜其人皆不載史冊,但墓誌書法皆精美,屬上承魏碑,下啟唐楷過渡字體,可看出唐楷虞、歐、褚字體之所出。

緱顯墓誌
緱靜墓誌

二、緱姓家族來歷

緱姓,據學者研究,其來源有五:

一是出自姬姓。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時期,有周公的次八子因功受封於緱邑(今河南偃師),稱緱侯。「緱」,是河南洛陽地區偃師縣南部的一座山谷,在洛河與谷水(澠水)的交匯處,又叫做「覆釜堆」或「撫父堆」,是通往登封縣的必經之地。由於緱侯實際上就是周王室的卿大夫,又是滑國的君主,為伯爵,因此也稱滑伯。

二是源於職業,出自秦漢時期軍工蒯緱,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蒯緱,亦稱緱工,是秦、漢朝時期的專職軍工工匠,是製作劍、刀的工序之一,即裝飾劍、刀之握手的工匠。在上古時期以一種蒯草來纏繞劍把,以適手。以蒯草纏好之劍把,即稱「緱」,全稱「蒯緱」,其工匠即稱蒯緱,或緱工。這在史籍《史記·孟嘗君傳》中有注釋:「蒯草名緱,謂把劍之物。言其劍無物可裝飾,但以蒯繩纏之,故云蒯緱。」後來多改以絲絛來纏繞劍、刀之握手,仍稱其為「蒯緱」,屬於精細工種,多為世襲。

三是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昆邪王外甥緱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緱王,在史籍《漢書》中記載為:「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後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後月餘,單于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于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四是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渴侯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的鮮卑拓跋部中有渴侯氏部落。

五是源於塞族,今甘肅、陝西地區的一部分緱氏族人,出自尉遲氏家族,源於唐朝時期安西四鎮之一的西域于闐國。古于闐國的主要居民屬於塞族。公元前四-前二世紀中葉,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沿岸地區的居民群體被史學家稱為"塞族",屬東伊朗人種中斯基泰族人的一支。

該支緱氏族人原姓敬氏,是唐朝初期著名的大將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七的尉遲恭(字敬德)的後代。因受佞臣陷害,尉遲恭之子尉遲保琳的族人中有拆先祖之字為敬氏、德氏者,分別遷逃於甘肅、陝西等地隱居藏匿,後來其中的敬氏族人又分「敬」字改為苟氏、文氏,但因「苟」字與「狗」字諧音不雅,遂再改姓氏為「緱」氏,世代相傳至今。

緱姓歷史名人有緱玉、緱謙等。唐代有一本古書上記載,在東漢末時,出過一位孝女,叫緱玉,陳留外黃(今河南民權西北)人。《孝子傳》上有她的故事。緱謙,明代憲宗成化年間緱氏名人。文武雙全,做過遼東總兵官,又因功擢升南京右通政,頗有政聲。

三、《緱光姬墓誌》書法藝術特色及臨習要點

《緱光姬墓誌》書法極為精美,結體端嚴整飭,風格上屬於平正一路。北碑的轉折處理通常重頓,加上刻工之緣故,刀砍斧鑿之感會非常明顯。而此志轉折處時見圓轉處理,使此志書法具有一種溫潤之感,可作為楷書學習者的臨摹範本。

薛元明品鑑該志稱,墓誌撇畫不類唐楷順勢而出現漸細狀,一般撇畫較長,疾徐有致,行筆至收筆處重按再提,力送毫端,多撇畫交錯時,注重變化。轉折處理變化豐富。墓誌中的轉折處理通常重頓,加上刻工之緣故,通常會很醒目。而此志不盡然,多見變化。

若從筆法上來區分碑帖,最明顯的就是,帖學重視起收,但行筆中間部分容易虛浮,碑學重視中段,橫畫豎起筆,豎畫橫起筆,但不宜過度。碑帖結合,可以相得益彰。臨摹時要先讀帖,掌握一些規律,但切忌模式化, 一旦變成習氣,就適得其反。新魏碑與館閣體之間存在標準化、固態化,這是臨摹時所要注意避免的。

李松臨緱靜墓誌

相關焦點

  • 魏碑書法詳解,寫好魏碑需要了解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豁然開朗
    整體氣勢的魄力雄強,氣象渾穆,並非專指魏碑書陣中的方筆一類,圓筆、方圓並用的作品也是如此,魏碑圓筆,結體端莊而豐滿,用筆戟骨於內,強調空間洞達,突出了整體上的氣象渾穆。
  • 河北新出土一北魏墓誌,此作被埋藏1500多年,是魏楷中的「上品」
    在之後的歲月裡,一些魏碑作品在一次次的機緣巧合之下,被世人發現,也是一次次地刷新了人們對於魏楷的認知。其中河南曾多次出土過魏碑作品,比如說《元倪墓誌》、《元楨墓誌》、《穆亮墓誌》,而在河北曾出土過這樣一件北魏墓誌,此墓誌被埋藏了上千年年,一經問世便轟動書壇,此作可以說是超唐越晉,代表了北魏墓誌的最高水平。
  • 端勁挺秀:北魏楷書朱拓《程暐墓誌》書法欣賞
    《北魏程暐墓誌》高五十八點七釐米,寬五十九點八釐米, 志文刻十八行,滿行十八字。共三百零九字 本作為純正魏碑,以方筆為主, 姿態挺拔, 如「義」、「氣」、「亭」 等字,可謂「方筆之極軌」, 足可與龍門諸造像相抗衡也!
  • 【子曰】講魏碑體,不怕曲高和寡?
    北魏孝文帝雄才大略,提倡漢化,發展教育,洛陽再次成為書法藝術的中心,一種介於漢晉隸書和唐楷間的獨特風格的新書體--魏碑體產生了。魏碑體的特點:橫畫和捺畫保持隸書蠶頭燕尾特點,常伸展到字形邊界甚至超出邊界;字形與隸書相比,從原來的扁長型到呈扁方形;突出的特點是撇捺向兩側伸展,收筆前的粗頓以及抬峰,使整個字形厚重穩健略顯飛揚、規則中正而有動態,頗具審美價值。
  • 洪厚甜課徒稿-《孔子廟堂碑》的學習(上)
    《孔子廟堂碑》的書法風格歷代都有評價,大家一致認為他的書法俊朗圓腴,端雅靜穆;圓勁秀潤,平實端莊,筆勢舒展,用筆含蓄樸素,氣息寧靜渾穆,一派平和中正氣象。應該說這個評價是非常高的,楷書能寫得像《孔子廟堂碑》這樣中正平和,伸縮有度,具有儒雅之氣,儒雅之象確實是一個高境界。
  • 隋《楊異墓誌》:清秀瘦勁,簡練清拔,端嚴精健
    《楊異墓誌》,全稱《大隋使持節上開府儀同三司工部尚書吳州總管昌樂縣開國公楊使君墓志銘並序》,隋仁壽元年(601)刻立。志有蓋,蓋上篆書「大隋使持節上開府工部尚書吳州總管昌樂公楊君之墓誌」五行25字。志高56.5釐米,寬56釐米,楷書,25行,滿行28字。
  • 郭沫若不愧為書法高人,深得魏碑楷書精髓,兩個字就值1000多萬!
    郭沫若的書法是魏碑為根基。魏碑楷書可謂是唐代楷書之源,在書法當中幾乎所有的用筆技巧和變化規律,都能在魏碑當中找到源頭。北魏《元楨墓誌》「北京故宮博物館」這7個大字,是將魏碑楷書活用的一個典範,無絲毫板滯之弊,而是一種活靈活現的厚重與靈巧之美,尤其這個「院」字,最後一筆,從書法的角度來看,無疑是一個大敗筆,但在整體來看這幅字,卻毫無違和感
  • 楷書、行書、草書、魏碑、隸書學習口訣歌,總結的太好了!
    楷書、行書、草書、魏碑、隸書學習口訣歌,總結的太好了! 二、楷書書法口訣 漢字楷模是真書,端莊美觀價值高
  • 北魏《皇甫驎墓誌》:天真樸拙,饒有隸意,別具一格
    《皇甫驎墓誌》,全稱《魏故涇雍二州別駕安西平西二府長史新平安定清水武始四郡太守皇甫君墓志銘》,北魏延昌四年(515)刻立。志長116.8釐米,寬70釐米,楷書,23行,滿行40字。清代鹹豐年間出土於陝西省戶縣,曾歸端方、金浚宣等收藏,北京圖書館藏拓。
  • 《啟功論書絕句百首》:9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宋摹本
    此書不但有絕句百首,更是有啟功先生的自注。本文是《啟功論書絕句百首》第九首,啟老沒有起標題,此首主要說,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詩文】九、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宋元向拓汝南志,棗石翻身孔廟堂。【一人簡說】啟老這段自注,主要講現存上海博物館的《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宋摹本。啟老說,他聽說上海博物館專家說是宋人摹本。如下圖,《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宋摹本。關於這個摹本,有一個說法是米芾摹的。
  • 筆法厚重斂鋒內轉骨力內含,北魏《丘哲墓誌》欣賞
    北魏《丘哲墓誌》,高44cm,寬45cm,正書,凡19行,行19字,首題「魏故使持節徵虜將軍華州諸軍事華州刺史丘公之墓誌」,武泰元年(528)下葬。另有丘哲之妻《鮮于仲兒墓誌》,同為三原于右任所得,為「鴛鴦七志「」之一種,均藏西安碑林。
  • 當北魏文化園遇上「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會擦出怎樣的...
    當北魏文化園遇上「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 記者李曉娜攝當北魏文化園遇上「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 記者李曉娜攝當北魏文化園遇上「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 記者李曉娜攝伴隨著「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的開展,在大同古城南城牆帶狀公園東端
  • 開啟一個魏碑新時代——寫《王樹秋霍揚碑訪談》的思考
    從近年的中國書法展來看,隸書、魏碑作品的量在逐年增加,這說明寫魏碑的人在增加,魏碑成為當今書法的一個時風。振興魏碑的呼聲方興未艾,臨習魏碑的人數在增長,我們能不能說,一個書法魏碑的大時代即將到來? 中國有一個規律,凡是大一統的朝代就整齊劃一,在思想的活躍度上就差,「百家爭鳴」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魏碑出現在南北朝,清代末期恰恰是西方的各種思潮在我們這裡十分活躍的時期。
  • 唐代手書墓誌《田行墓誌》欣賞
    墓誌內容直接書寫於兩塊大小相同的磚上,唐代墓誌石刻為大宗,墨跡少見,而中原腹地保存完好者更加稀見。該墓誌雖歷經千載而墨色如新,覩之唐人氣息撲面,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以及書法藝術價值。 磚長33.5釐米,寬34釐米,厚5.2釐米,字徑1.5釐米至1.9釐米。第一磚凡22行,滿行21字。第二磚凡16行,滿行18字。楷書,有墨書界格。
  • 田衛衛:朝臣備——《李訓墓誌》所見遣唐使名字的書寫問題
    不同於氣賀澤保規在內容方面的梳理,橋本榮一《中國書法史よりみた〈李訓墓誌〉の書》是從書法史的角度出發,以字形的比較為中心,對《李訓墓誌》做出了細緻的探討。他首先分別解釋了字體、字形、書體的區別,解說了字形、字體、書體、書風之間的關聯,在列舉各種傳世書法作品以為例證的同時,逐一對照解說字體異同並不影響書體異同的問題,還列舉出數例書體無法確定的字形字例、多種書體混雜的文字字例等情況,再聯繫這一原則,將《李訓墓誌》和《雁塔聖教序》、《孔子廟堂碑》的字形進行對比,說明它們字形上的相似性,並具體以「心」字為例,認為從用筆方面來說,《李訓墓誌》和褚遂良書《雁塔聖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