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北環保創始人:如何找到智能垃圾回收的商業模式?

2021-01-11 社會價值投資聯盟

成都奧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北」)的創始人汪劍超是垃圾創業圈裡的名人,他用每年僅300萬元的成本,在成都開闢了260個投放點,在北京、西安也已經開了分公司。

在一些人看來,奧北模式觸及到了廢品回收業務的本質,找到了環保商業化的解決方案。雖然他們目前也還未實現盈利,但他們的故事或許可以給當下的垃圾創業者提供一些新思路、新理念。

正文總共3724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圖片來源 | aobag奧北環保官方微博

回望2019年,「垃圾分類」無疑是年度熱詞之一。從7月份上海的「儂是什麼垃圾」,到全國46個城市進入強制垃圾分類「快車道」,全國性的垃圾革命已經勢在必行。

新的政策變化意味著新的機會,一夜間催生了上千家與垃圾分類相關的創業公司。但就在新人紛紛湧入時,一些先行者卻步履維艱,甚至倒閉。用市場化的方法解決垃圾分類,怎麼做最可持續?成為了一個現實問題。

用「袋子模式」做垃圾分類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記者:你們公司的名字是「奧北」(英文aobag),這其實是你們的回收袋的名字。能介紹一下這個袋子以及為什麼用「aobag」命名公司嗎?

汪劍超:公司取名aobag,其實是因為我們是全國首創用「袋子模式」做垃圾分類的企業。我們的服務核心就是一個回收袋,用戶只要將可回收物全部放進去,拿到投放點,以滿袋換空袋即可,很簡單。

這款可以循環使用的回收袋,可以用在任何地方,比如居民家中、辦公室、教室等。產生垃圾時,大家只需要稍微評估一下,手裡的垃圾是不是可以丟進aobag就行了。袋子的設計經過了大家的仔細琢磨,上邊印有二維碼。通過掃描二維碼,我們就可以知道誰丟了垃圾,並且通過微信/支付寶及時與用戶互動。

用戶也可以在微信/支付寶裡看到自己的袋子什麼時候被收走,裡面產生了多少價值(包括返現,以及節省了多少資源、碳排放等)。當然,回收袋只是表面,背後其實是複雜的運營體系。整個系統會有網際網路技術、物流運輸系統、分揀銷售系統的支撐。

除了袋子,公司還推出了14分類原則,幫助不知道怎麼做垃圾分類的人行動起來。在微信裡我們還有分類問答機器人,及時回復大家各種分類問題。用戶把可回收物交給我們後,我們會按照市場價返現到用戶帳號。

記者:據了解,你們的回收袋是10元「銷售」而不是「贈送」,不擔心因收費而把許多人拒之門外嗎?

汪劍超:對於垃圾分類這件事,有人願意做,有人不願意,大部分人在觀望。我們不會強迫所有人參加。奧北模式就是要把想分類和不想分類的人先分開,這也幫助我們找出了真正想做垃圾分類的人。

大家都知道,在小區樓下投放的分類垃圾箱,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分類的人亂丟垃圾。我們採用10塊錢「銷售」aobag垃圾袋的方式,就是門檻,不分類的人就不會來購買。奧北環保只服務有強烈分類意願的人和機構,也只有這樣,「垃圾分類」這件事情才能得以持續。可持續其實是重點。

垃圾分類的重點是基層發動和體系建設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記者:這種玩法兒會不會太「高冷」,反而錯失很多快速發展的機會?

汪劍超:當然,我們這種「高冷」的玩法表面上看似乎失去了可以迅速成長的機會,但實則卻是在為發展蓄力。傳統的垃圾回收流程是收集人-收荒匠-回收站-打包廠-工廠,而一直以來大部分創業項目做的只是將中間流程進行簡單整合,但像垃圾回收這樣毛利極低的行業想要單靠簡單整合發家致富幾乎是不可能的。

奧北的模式從源頭出發,將分類這項成本最高的工作交給了用戶,尤其是當其擁有一批優質用戶時,分類的成本則幾乎降為零,這為我們的企業長期盈利提供了可能性。

國家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倡導垃圾分類,但落實下來一般都是由政府出資,環保公司出力宣傳、執行。這樣做一來公司盈利過度依賴政府,無法實現正常商業化運轉;二來受制於合同的條條框框,無法從源頭上提高分類效率。比如政府在制定合同時無法獲知各個社區進行垃圾分類的意願,一概而論不能達到最好的推廣效果。

多年在一線服務的經歷讓我們意識到,整個行業真正的痛點是民眾不知道怎麼去做垃圾分類,而這並非由幾本宣傳手冊或幾個分類垃圾桶就能解決的。所以,奧北自成立之初便致力於生成一套最簡便合理的系統,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對用戶進行篩選。

記者:您剛才提到,不喜歡過度依賴政府投資。請問,您如何看待行政與市場在推動全民垃圾分類中的角色與關係?

汪劍超:就像剛才講到的,垃圾分類業務太依賴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就會拿註冊垃圾分類的家庭戶數作為KPI來考核你,比如3萬戶。這樣,問題的核心就變成企業怎麼去搞到3萬戶家庭註冊了。這時企業就會選擇「地推」,但「地推」得來的用戶一段時間後可能就不會認真做垃圾分類了。在沒有很大流量考核壓力下,企業反而可能容易找到正確的路徑。

其實,垃圾分類工作的重點是基層發動和體系建設,居民分類行為的養成僅靠花錢是買不來的,它不能脫離政府、社區、公眾和市場任何一方的參與。

奧北採用 「公眾+社區+奧北」三者合力的模式,基層社區想要做垃圾分類,就要投入場地、投資回收點,奧北幫助他們來專業地做好垃圾分類,並且持續提供垃圾分類的成效數據(減少砍伐、節省石油、減少碳排放、節約土地以及收益)。

整合所有社會資源,基於市場化的高效運營,讓政府的投入有實效,讓居民能夠長期主動參與,最終讓垃圾分類成為現實。

奧北垃圾分類之道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記者:談回垃圾分類,從商業角度而言,您認為什麼樣的垃圾分類最符合商業邏輯?奧北是如何分出現在的14類的?

汪劍超:根據國家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標準,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藍色)、其他垃圾(灰色)、廚餘垃圾(綠色)、有害垃圾(紅色)四大類。在以往的垃圾分類行動中,說起四分類大家都知道,但每一類中具體都有哪些就不清楚了。同時,可回收物的傳統主要回收渠道——廢品回收者,給出的答案也往往不一致,這讓希望參與垃圾分類和回收再生的公眾無所適從。

一種物品是否可以回收再生,完全取決於是否存在再生銷售和處理的市場渠道。我們結合目前國內的主流再生回收市場行情,確定了可回收物的14個分類細則,確保所有通過奧北環保回收的可回收物,都能得到真正的回收和再生,不再進入垃圾填埋或焚燒體系。

目前我們處於垃圾產業鏈的中上遊環節,一方面向垃圾生產者持續開展垃圾分類教育,以及提供分類渠道建設等服務;另一方面會向物業、保潔公司輸出解決方案;此外,我們有自己的工廠,可以進行垃圾分揀。

記者:奧北十分注重垃圾分類的教育宣傳,除了在小程序裡手把手教授大家,也在跟一些機構比如幼兒園、學校,社區等合作宣傳。在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方面的投入,會給公司帶來哪些長期以及短期的貢獻?

汪劍超:開展垃圾分類宣講、指導機構開展垃圾分類,參觀分揀廠,與品牌合作設置自助投放點……這些目前都是我們提供的幫助大家做好前端分類的服務產品,這些宣傳教育本身就是公司收入的一部分。

另外,垃圾回收創業要實現盈利,收回來的可回收物的量能否上來是關鍵。從長遠來看,讓更多人知道垃圾分類知識、參與進來,有利於規模化生產所需要的回收量,對於垃圾分類回收整個行業也會產生有利影響。現在我們做的就是,幫助大家做好前端分類,同時構建更高效的回收體系,把可回收物加工成更有價值的產品。

大都敗了的「網際網路+垃圾分類」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記者:做好垃圾分類的關鍵就是要把回收量提上去,成本降下來。在這兩個方面,奧北是怎麼做的?

汪劍超:以往拾荒者一直是城市廢品回收的主力,從成本上講,他們是非常有競爭力的。不過這個人群數量極不穩定,也不正規。前幾年網際網路創業者進入廢品回收領域,他們用純網際網路的模式做垃圾回收,結果好幾家也都失敗了。

奧北的優勢就在於,我們觸及了廢品回收業務的本質。純網際網路公司做廢品回收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沒有把原來的鏈條搞明白。他們一進來把鏈條一拆解,把收廢品的師傅們上線,把客戶們上線,再讓他們做一個連接,以為提升了效率就可以打敗傳統行業。

其實他們沒有看到,垃圾回收鏈條裡最需要優化的不在這兒,而是成本,包括物流成本、人力成本,還有設備成本。奧北環保的策略,就是在前端提高用戶參與門檻,採取源頭分類,袋裝避免汙染,保證回收動作高效;在後端去掉中間環節,結合軟硬體提高運營效率。

記者:從垃圾分類與回收的產業發展大局來看,您認為大家在這股熱潮中首先應考慮清楚的是什麼?奧北目前並不著急擴張,您不怕被PK下去?

汪劍超:燒錢獲取大規模用戶的網際網路思維,在大多數商業場景下,都不怎麼合理。最終還是要比拼的是,誰能給整個生態體系帶來價值,能讓用戶更獲益。

垃圾分類只是中國垃圾產業升級的一個導火索,它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環衛保潔的處理方式、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甚至是城市的規劃,投資人要看到這一個大的趨勢。凡是能促進更多公眾參與的,讓更少垃圾被送去焚燒填埋、更多垃圾得到資源化處理的,小到保潔員用的清潔劑,城市垃圾桶的設計,大到下遊的垃圾處理產業鏈,都有廣闊的商業機會。

而且在上萬億的市場面前,從垃圾分類到清運、環衛,再到基礎設施的建設,每一個市場都是幾百上千億的體量。所以企業之間沒有很直接的競爭關係,每個企業的基因不同,強項也不同,更多是需要合作。

本文轉載自:《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2019.11期

相關焦點

  • 微軟工程師轉行「收破爛」,垃圾回收毛利40%
    然而垃圾分類涉及每一個人的改變,是一個系統工程,不科學不合理的做法不能持久。」成都一環保公司創始人汪劍超向《社會創新家》表示。汪劍超一直在嘗試用商業手段解決垃圾分類回收問題,在他看來,政府之所以在垃圾分類上耗費巨大卻成效不佳,主要原因是垃圾分類缺少可持續模式。成功的關鍵,是要在市場中找到合理的利潤空間。
  • 因垃圾分類上榜,智能回收箱做大循環經濟圈
    原標題:因垃圾分類上榜,智能回收箱做大循環經濟圈新近披露的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上,郇恆偉是個新名字。今年25歲的郇恆偉,仍是上海電機學院大四學生,曾休學創業,如今有了成果。作為「飛螞蟻智能環保回收」創始人,他的上榜理由是垃圾分類。
  • 回收新模式高效又環保 垃圾智能回收太原駛上快車道
    回收新模式高效又環保 垃圾智能回收太原駛上快車道 2018-06-27 0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從源頭解決垃圾分類?智能回收體系成為唯一選擇?
    因為中國巨大的垃圾數量,讓「網際網路+垃圾回收」成為環保行業新「風口」。隨著國家對垃圾分類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這片藍海將會有大量的企業進入。俗話說「人多力量大」,做環保的企業多了我國的環保事業就會得到快速發展。
  • 「粵能環保」深耕垃圾分類藍海市場,提供智能垃圾分類系統解決方案
    距離上海實施垃圾管理條例已一年有餘,而包括北京在內的其他多個城市垃圾分類工作也在悄然提速。我國垃圾分類處理產業,真正站到了「風口」之上,近期,成立於2017年的垃圾回收科技企業粵能環保今年再次宣布獲得數千萬元投資,進入了大家的視野。「用最好的用戶體驗改變居民垃圾分類習慣。」粵能環保創始人兼CEO羅惠軍在剛接受採訪時就向創業邦強調了其公司願景。
  • 小蜜蜂智能回收助力常熟市東區鉑宮智能垃圾分類模式
    有了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市民垃圾分類將更精準、更輕鬆。4月19日,蘇州常熟市東區鉑宮首個【小蜜蜂智能回收機】啟用試點,標誌著該小區垃圾分類逐漸進入無人化、自助化的智能時代。前期,隨著浙江小蜜蜂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工作,工作人員發現大部分地區,雖然垃圾分類後的其它垃圾由環衛工人每天收集,但可回收垃圾沒有專人進行回收;社區居民分類習慣養成後,其分類後的可回收物缺少輸出口,在樓道和公共區域堆積易產生安全隱患;也有社區間存在拾荒人員穿梭,不定時地去翻撿值錢的可回收物的情況,撿拾的過程造成路邊和垃圾桶邊常有散落的垃圾。
  • 【發改研究】資源回收利用中政府和市場合作的三類模式
    1、成功案例:「愛回收」「奧北環保」   「愛回收」模式是市場機制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領域發揮作用的成功案例。該模式由上海悅易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運營,主要依託線上平臺(如APP、微信、)、線下回收站,面向消費者回收各類二手電子產品,再將廢舊電子產品進行質檢分級後轉賣給零批企業、其他回收商、維修商或出口。
  • 「海歸精英」創業新路徑:從底層做起,催生垃圾回收新模式!
    安徽青智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彭凱早在2019年下半年,彭凱就接觸到「易代扔」平臺,通過在上海區域的實地考察,上海合作的商戶對「易代扔」平臺評價很高。尤其留學澳大利亞,讓他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加上強烈的商業敏感度,彭凱決定著手廢品回收行業,將「易代扔」引入合肥。投資百萬,催生垃圾回收新模式2020年5月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彭凱投資百萬建立團隊,成立了安徽青智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彭凱和同事騎著三輪車,幹起了收垃圾的活兒。
  • 不亂丟也不浪費 智能回收設備逐步「安家落戶」
    智能製造網訊 智能化垃圾回收是一個集線下智能分類回收櫃投放,線上移動網際網路運營,後臺大數據平臺管理為一體的,新型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模式。可以通過APP、微信小程序,搭建網際網路智能回收系統,並實時檢測垃圾運行狀態,以及可回收垃圾數據,很大程度地減少了成本和人工消耗。
  • 長沙縣:「小藍屋」進小區 垃圾回收高效又環保
    建設「三網融合」藍色體系,將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從源頭進行分類。圖為三一街區居民將垃圾拿往「小藍屋」進行分類回收。擲喙ぷ韉囊桓齟淳佟三一街區「小藍屋」位於小區15棟裙樓,外牆貼有環保樹,並懸掛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垃圾分類知識和環保知識,向居民朋友宣傳垃圾分類。「小藍屋」內設置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的分類場所,可回收物還細化為金屬類、塑料類、紙類等。「小藍屋」內有專人做可回收物的稱重,將數據進行登記做好臺帳。
  • 章魚回收聯名宜家家居,獻力大型商超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話題自從上海落地垃圾分類項目開始,熱度持續高漲。作為領省的杭州,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得亦是如火如荼。原本,街頭巷尾的垃圾投放箱搖身一變,換上了垃圾四分類的專用垃圾投放箱。政府機關、公共區域以及大型超商商業綜合體也是紛紛跟上垃圾分類的腳步。正如,大型居家用品零售商宜家邀請章魚回收入駐宜家杭州門店,共同開創商超垃圾分類新格局。
  • 武漢:智能垃圾分類箱來了!刷臉投放可回收垃圾,現金秒到帳
    楚天都市報10月11日訊(記者盧成漢 通訊員趙志宏 劉俊)11日萬先生在武漢宜家薈聚中心廣場一臺智能垃圾分類箱前,通過刷臉系統,將2公斤多重的紙盒,投放進箱體內,現金很快到了他的個人帳戶上。在礄口區,這樣的智能垃圾分類箱,正全面投放,方便市民參與垃圾分類。
  • 理工男對垃圾桶動起腦筋 探索智能垃圾分類
    這些四分類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由南昌大學「葉子再生」創業團隊研發設計運營,能夠一步到位解決「你是誰」「你扔的是什麼垃圾」和「獎懲兌現」等多個難題,團隊創始人正是尚一,成員都是來自南昌大學各個學院的學生。  頂著壓力做「四分類」   當時,「葉子再生」只有積分商城這一套獎勵措施,回收箱也只回收可回收垃圾,不能一次性處理完所有垃圾,因此使用的人並不多。尚一和團隊成員只能通過上門回收、舉行環保活動等方式拉動學生參與垃圾分類。
  • 成都實驗小學明道分校倡導全體學生爭做環保小達人
    在活動中,學校專程邀請到了四川省書法協會會員胡建鋒老師為明道的孩子們書寫祝福,還特別邀請到環保事跡曾被央視《新聞調查》專題報導的奧北環保團隊成員為明道娃娃們講授怎樣進行垃圾分類。同時,學校大隊委鄧劍蕭同學向全校宣讀「明道綠色行動倡議書」。  環保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2017年9月28日,實驗小學明道分校再度攜手奧北環保,正式啟動在學校全面開展的垃圾分類回收活動。
  • 理工男放棄保研探索智能垃圾分類
    2020年9月,南昌大學主校區開始逐層撤除樓道內原有的垃圾桶,在學生公寓樓下鋪設四分類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並將環境信用體系接入學校管理系統,要求學生垃圾下樓、實名分類投放。這些四分類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由南昌大學「葉子再生」創業團隊研發設計運營,能夠一步到位解決「你是誰」「你扔的是什麼垃圾」和「獎懲兌現」等多個難題,團隊創始人正是尚一,成員都是來自南昌大學各個學院的學生。
  • 分類投放讓垃圾資源化之旅更順暢
    12月4日,石家莊市高新區博仕名築小區居民陳寧拎著幾袋垃圾來到一個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房前,拿出積分IC卡對準箱體的掃碼區,「咔噠」一聲門響後,把一袋垃圾扔進了其中一個投入口。隨後,她又走向另一個投入口,將垃圾歸類投放。
  • 理工男探索智能垃圾分類一步解決「你是誰」「你扔的是什麼垃圾...
    2020年9月,南昌大學主校區開始逐層撤除樓道內原有的垃圾桶,在學生公寓樓下鋪設四分類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並將環境信用體系接入學校管理系統,要求學生垃圾下樓、實名分類投放。這些四分類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由南昌大學「葉子再生」創業團隊研發設計運營,能夠一步到位解決「你是誰」「你扔的是什麼垃圾」和「獎懲兌現」等多個難題,團隊創始人正是尚一,成員都是來自南昌大學各個學院的學生。
  • 垃圾分類了,然後呢?詳解垃圾處置和回收利用
    7月1日,上海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北京、南京等多個城市也在加快推進垃圾分類。在全民「練習」垃圾分類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垃圾在分類之後會去到哪裡?做何處置?城市如何是如何「消化」掉這些分類垃圾的?  分類後,垃圾去哪兒了?  根據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四分法」把垃圾分成了四種類型。
  • ...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三臺智能回收機兩月發出4000餘元「環保紅包」
    而此前,一批垃圾分類智能回收設備,已在這裡「先行先試」。花果園設置的垃圾分類智能回收機11月20日,記者對花果園C區垃圾分類智能回收機使用情況進行了走訪。智能回收機運營方相關負責人表示,智能回收機投放兩個月來,3臺機器回收各類可回收垃圾約5噸,在兩個月時間裡,向市民發出「環保紅包」4000餘元,越來越多市民加入到垃圾分類隊伍中,貴陽人的環保意識正在不斷提升。
  • 一年多回收垃圾9523公斤,昆明市官渡區智能「小黃狗」變廢為寶受歡迎
    12月8日上午,居民陸瑞徑直來到「小黃狗」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前,拿出手機對著屏幕掃碼,快速選擇回收類型後,「小黃狗」立即張開「紙類回收」的「大口」。陸瑞敏捷地把準備好的紙板投進去,「三下五除二」就獲得了「小黃狗」回饋的1.18元環保金。「『小黃狗』不僅智能環保,還能變廢為寶,效益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