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奧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北」)的創始人汪劍超是垃圾創業圈裡的名人,他用每年僅300萬元的成本,在成都開闢了260個投放點,在北京、西安也已經開了分公司。
在一些人看來,奧北模式觸及到了廢品回收業務的本質,找到了環保商業化的解決方案。雖然他們目前也還未實現盈利,但他們的故事或許可以給當下的垃圾創業者提供一些新思路、新理念。
正文總共3724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圖片來源 | aobag奧北環保官方微博
回望2019年,「垃圾分類」無疑是年度熱詞之一。從7月份上海的「儂是什麼垃圾」,到全國46個城市進入強制垃圾分類「快車道」,全國性的垃圾革命已經勢在必行。
新的政策變化意味著新的機會,一夜間催生了上千家與垃圾分類相關的創業公司。但就在新人紛紛湧入時,一些先行者卻步履維艱,甚至倒閉。用市場化的方法解決垃圾分類,怎麼做最可持續?成為了一個現實問題。
用「袋子模式」做垃圾分類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記者:你們公司的名字是「奧北」(英文aobag),這其實是你們的回收袋的名字。能介紹一下這個袋子以及為什麼用「aobag」命名公司嗎?
汪劍超:公司取名aobag,其實是因為我們是全國首創用「袋子模式」做垃圾分類的企業。我們的服務核心就是一個回收袋,用戶只要將可回收物全部放進去,拿到投放點,以滿袋換空袋即可,很簡單。
這款可以循環使用的回收袋,可以用在任何地方,比如居民家中、辦公室、教室等。產生垃圾時,大家只需要稍微評估一下,手裡的垃圾是不是可以丟進aobag就行了。袋子的設計經過了大家的仔細琢磨,上邊印有二維碼。通過掃描二維碼,我們就可以知道誰丟了垃圾,並且通過微信/支付寶及時與用戶互動。
用戶也可以在微信/支付寶裡看到自己的袋子什麼時候被收走,裡面產生了多少價值(包括返現,以及節省了多少資源、碳排放等)。當然,回收袋只是表面,背後其實是複雜的運營體系。整個系統會有網際網路技術、物流運輸系統、分揀銷售系統的支撐。
除了袋子,公司還推出了14分類原則,幫助不知道怎麼做垃圾分類的人行動起來。在微信裡我們還有分類問答機器人,及時回復大家各種分類問題。用戶把可回收物交給我們後,我們會按照市場價返現到用戶帳號。
記者:據了解,你們的回收袋是10元「銷售」而不是「贈送」,不擔心因收費而把許多人拒之門外嗎?
汪劍超:對於垃圾分類這件事,有人願意做,有人不願意,大部分人在觀望。我們不會強迫所有人參加。奧北模式就是要把想分類和不想分類的人先分開,這也幫助我們找出了真正想做垃圾分類的人。
大家都知道,在小區樓下投放的分類垃圾箱,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分類的人亂丟垃圾。我們採用10塊錢「銷售」aobag垃圾袋的方式,就是門檻,不分類的人就不會來購買。奧北環保只服務有強烈分類意願的人和機構,也只有這樣,「垃圾分類」這件事情才能得以持續。可持續其實是重點。
垃圾分類的重點是基層發動和體系建設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記者:這種玩法兒會不會太「高冷」,反而錯失很多快速發展的機會?
汪劍超:當然,我們這種「高冷」的玩法表面上看似乎失去了可以迅速成長的機會,但實則卻是在為發展蓄力。傳統的垃圾回收流程是收集人-收荒匠-回收站-打包廠-工廠,而一直以來大部分創業項目做的只是將中間流程進行簡單整合,但像垃圾回收這樣毛利極低的行業想要單靠簡單整合發家致富幾乎是不可能的。
奧北的模式從源頭出發,將分類這項成本最高的工作交給了用戶,尤其是當其擁有一批優質用戶時,分類的成本則幾乎降為零,這為我們的企業長期盈利提供了可能性。
國家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倡導垃圾分類,但落實下來一般都是由政府出資,環保公司出力宣傳、執行。這樣做一來公司盈利過度依賴政府,無法實現正常商業化運轉;二來受制於合同的條條框框,無法從源頭上提高分類效率。比如政府在制定合同時無法獲知各個社區進行垃圾分類的意願,一概而論不能達到最好的推廣效果。
多年在一線服務的經歷讓我們意識到,整個行業真正的痛點是民眾不知道怎麼去做垃圾分類,而這並非由幾本宣傳手冊或幾個分類垃圾桶就能解決的。所以,奧北自成立之初便致力於生成一套最簡便合理的系統,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對用戶進行篩選。
記者:您剛才提到,不喜歡過度依賴政府投資。請問,您如何看待行政與市場在推動全民垃圾分類中的角色與關係?
汪劍超:就像剛才講到的,垃圾分類業務太依賴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就會拿註冊垃圾分類的家庭戶數作為KPI來考核你,比如3萬戶。這樣,問題的核心就變成企業怎麼去搞到3萬戶家庭註冊了。這時企業就會選擇「地推」,但「地推」得來的用戶一段時間後可能就不會認真做垃圾分類了。在沒有很大流量考核壓力下,企業反而可能容易找到正確的路徑。
其實,垃圾分類工作的重點是基層發動和體系建設,居民分類行為的養成僅靠花錢是買不來的,它不能脫離政府、社區、公眾和市場任何一方的參與。
奧北採用 「公眾+社區+奧北」三者合力的模式,基層社區想要做垃圾分類,就要投入場地、投資回收點,奧北幫助他們來專業地做好垃圾分類,並且持續提供垃圾分類的成效數據(減少砍伐、節省石油、減少碳排放、節約土地以及收益)。
整合所有社會資源,基於市場化的高效運營,讓政府的投入有實效,讓居民能夠長期主動參與,最終讓垃圾分類成為現實。
奧北垃圾分類之道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記者:談回垃圾分類,從商業角度而言,您認為什麼樣的垃圾分類最符合商業邏輯?奧北是如何分出現在的14類的?
汪劍超:根據國家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標準,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藍色)、其他垃圾(灰色)、廚餘垃圾(綠色)、有害垃圾(紅色)四大類。在以往的垃圾分類行動中,說起四分類大家都知道,但每一類中具體都有哪些就不清楚了。同時,可回收物的傳統主要回收渠道——廢品回收者,給出的答案也往往不一致,這讓希望參與垃圾分類和回收再生的公眾無所適從。
一種物品是否可以回收再生,完全取決於是否存在再生銷售和處理的市場渠道。我們結合目前國內的主流再生回收市場行情,確定了可回收物的14個分類細則,確保所有通過奧北環保回收的可回收物,都能得到真正的回收和再生,不再進入垃圾填埋或焚燒體系。
目前我們處於垃圾產業鏈的中上遊環節,一方面向垃圾生產者持續開展垃圾分類教育,以及提供分類渠道建設等服務;另一方面會向物業、保潔公司輸出解決方案;此外,我們有自己的工廠,可以進行垃圾分揀。
記者:奧北十分注重垃圾分類的教育宣傳,除了在小程序裡手把手教授大家,也在跟一些機構比如幼兒園、學校,社區等合作宣傳。在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方面的投入,會給公司帶來哪些長期以及短期的貢獻?
汪劍超:開展垃圾分類宣講、指導機構開展垃圾分類,參觀分揀廠,與品牌合作設置自助投放點……這些目前都是我們提供的幫助大家做好前端分類的服務產品,這些宣傳教育本身就是公司收入的一部分。
另外,垃圾回收創業要實現盈利,收回來的可回收物的量能否上來是關鍵。從長遠來看,讓更多人知道垃圾分類知識、參與進來,有利於規模化生產所需要的回收量,對於垃圾分類回收整個行業也會產生有利影響。現在我們做的就是,幫助大家做好前端分類,同時構建更高效的回收體系,把可回收物加工成更有價值的產品。
大都敗了的「網際網路+垃圾分類」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記者:做好垃圾分類的關鍵就是要把回收量提上去,成本降下來。在這兩個方面,奧北是怎麼做的?
汪劍超:以往拾荒者一直是城市廢品回收的主力,從成本上講,他們是非常有競爭力的。不過這個人群數量極不穩定,也不正規。前幾年網際網路創業者進入廢品回收領域,他們用純網際網路的模式做垃圾回收,結果好幾家也都失敗了。
奧北的優勢就在於,我們觸及了廢品回收業務的本質。純網際網路公司做廢品回收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沒有把原來的鏈條搞明白。他們一進來把鏈條一拆解,把收廢品的師傅們上線,把客戶們上線,再讓他們做一個連接,以為提升了效率就可以打敗傳統行業。
其實他們沒有看到,垃圾回收鏈條裡最需要優化的不在這兒,而是成本,包括物流成本、人力成本,還有設備成本。奧北環保的策略,就是在前端提高用戶參與門檻,採取源頭分類,袋裝避免汙染,保證回收動作高效;在後端去掉中間環節,結合軟硬體提高運營效率。
記者:從垃圾分類與回收的產業發展大局來看,您認為大家在這股熱潮中首先應考慮清楚的是什麼?奧北目前並不著急擴張,您不怕被PK下去?
汪劍超:燒錢獲取大規模用戶的網際網路思維,在大多數商業場景下,都不怎麼合理。最終還是要比拼的是,誰能給整個生態體系帶來價值,能讓用戶更獲益。
垃圾分類只是中國垃圾產業升級的一個導火索,它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環衛保潔的處理方式、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甚至是城市的規劃,投資人要看到這一個大的趨勢。凡是能促進更多公眾參與的,讓更少垃圾被送去焚燒填埋、更多垃圾得到資源化處理的,小到保潔員用的清潔劑,城市垃圾桶的設計,大到下遊的垃圾處理產業鏈,都有廣闊的商業機會。
而且在上萬億的市場面前,從垃圾分類到清運、環衛,再到基礎設施的建設,每一個市場都是幾百上千億的體量。所以企業之間沒有很直接的競爭關係,每個企業的基因不同,強項也不同,更多是需要合作。
本文轉載自:《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2019.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