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精誠姜汝明:一生唯一事 為健康開具「中國處方」

2020-12-18 煙臺大眾網

姜汝明教授坐診中

姜汝明教授仔細地給學生講解患者病情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美國醫生愛德華.特魯多墓志銘上的這段話成為許多醫生的座右銘。這位對治療結核病作出巨大貢獻的醫生用他的從醫經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醫生。

  但這段墓志銘裡,也有著潛藏的無奈——醫學的不可為,現代醫學也並不能完全治癒所有疾病。如何破解這個難題,讓更多病患解除痛苦,是「中國醫生」姜汝明從業數十年研究不輟的課題。

  作為一名現代醫學的執行者,姜汝明從中西醫的不斷融合中給自己規劃了方向。「既掌握西醫的理論和技術,又融會貫通中醫的思維,不斷研究醫學,提升磨礪醫術,到基層為老百姓服務。」姜汝明如是說。

  西醫出身的中醫

  60多歲的姜汝明面色紅潤,精神矍鑠,語音洪亮、中氣十足。「這得益於我平日會給自己開方調理身體。」姜汝明表示。

  工作勤奮卻生活規律,注重運動也注重養生,道法自然的中醫讓姜汝明受益頗多。他的理念是,平衡的身體內環境是健康的基礎,自身體質提升不了,吃再多的藥也效果不佳。

  就是這樣一位老中醫,從業之初,卻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西醫。

  1965年,初中畢業的姜汝明被選送進6.26衛校學習半年,成為當地一名「赤腳醫生」,並在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70年,姜汝明被推薦到山東醫學院讀醫療系本科。三年的專業學習,讓他有了紮實豐厚的醫學底蘊。1974年畢業後,他成為泰安地區人民醫院的一名外科大夫。在那個醫療設備不完善的年代,姜汝明孜孜不倦地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醫術。

  70年代的外科屬於大外科,沒有細分系別,每名外科醫生都算得上一名全科醫生。手術多的時候,在辦公室住是常有的事。姜汝明記得,有一段時間,他經常出了手術室就跑病房,最忙的時候,半年都沒回宿舍睡過一次。

  這樣的忙碌,對姜汝明來說確實學習的好時機。白天工作,晚上就梳理總結病例中的相關問題,琢磨求問。正是這種如饑似渴的求知慾,磨利了他手中的那柄手術刀,也為他在神經外科方面的突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9年,姜汝明又被派到上海華山醫院,跟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史玉泉教授學習一年。1982年又到北京301醫院深造。隨著姜汝明專業能力不斷精進,泰安地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的專業水平越來越高。

  在實踐中思索,在思索中前行。結合大量實踐臨床病例,姜汝明嘗試在神經外科方面發出自己的聲音,撰寫了《急性顱腦損傷100例死亡分析》一文,在《山東醫藥》雜誌發表。1997年,他的論文《顱腦損傷、合併傷200例臨床分析》在業界著名雜誌《中華神經外科》發表。隨後召開的第17屆世界神經外科大會上,該論文再度被收錄入大會選集,贏得了腦神經研究高地的「中國聲音」,並被大會以英文單行本向全世界刊發!

  實踐也需要理論的支持。隨著研究方向向腦部疾病的深入,姜汝明在調入山東中醫藥大學後,在全國率先成立了腦神經外科研究生招生點;為山東省人民醫院正式成立腦神經外科,為其他學科保駕護航;成立省內首個中西醫結合腦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進行學術交流。

  醫無止境,學無止境。在一名醫生的崗位上,姜汝明鑽堅仰高,精益求精。

  知天命之年的華麗轉身

  從業經驗的增加,醫術的不斷提升,讓姜汝明成功救治了很多病人,但也給他留下了不小的困惑。

  「治療的病人越多,我越發現,現代西醫學是有其局限性的。」姜汝明表示。

  很多手術成功的病人,可能一段時間後還會復發,甚至死亡;以對抗治療為主的醫學模式,也難以遏制慢性疾病的增長趨勢。有沒有什麼方法能更進一步地消除病人的痛苦?姜汝明將目光轉向一直有所關注的中醫學。

  事實上,姜汝明與中醫有著很深的淵源。小時候家中祖傳行醫,中學畢業後參加「6.26衛校」,也學到不少中醫知識,之後在行醫過程中,他又從一名鄉村醫生處濡染了一定的中醫實踐。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曾一度提倡發揮中醫藥「一根針、一把草」簡便驗廉獨特優勢,切實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姜汝明就從師從的老中醫那裡體會到「一根針」的神奇。這名老中醫擅長「子午流注」針灸法,小小一根銀針,通過對下針時機、深度和時長的控制,就能有效治療相關病症。

  在西醫的某些局限之處,能否融合中醫的治療方法,減輕病患痛苦呢?姜汝明開始了探索之路。

  2000年,山東中醫藥大學要在校內推行中西醫結合教育。作為西醫名家,省裡調姜汝明到山東中醫藥大學工作。利用這個機會,年近50在西醫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績的姜汝明,俯下身子,扎紮實實開始從頭做起「中醫的學生」。

  拜中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王新陸教授為師,姜汝明和本科生一起開始了自己的中醫課程,望聞問切,辯證用藥,一點一滴地汲取知識。

  利用5年時間,姜汝明從中醫角度,再次在腦部疾病方面取得突破。他所著《中國古代對腦的研究》,以西醫解剖學原理結合中醫辨證思維,系統而深入地闡述了中國古代腦病的研究和治療。他研製的用於治療腦膠質瘤的純中藥製劑蛇枝黃苓湯,有效延長了病人術後生命。目前臨床記錄,術後服用蛇枝黃苓湯的腦膠質瘤患者,存活5年以上者達50多例,最長者已達到12年。該藥獲得國家專利保護,姜汝明也獲得了山東省科技發明獎。

  「中醫藥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具有獨特的、不可取代的優勢。手術可以切除病灶,但中醫可以調控全身,既可以治病,也可以防病。」姜汝明表示。

  融合中西開具「中國處方」

  既掌握西醫的技術,也熟練運用中國的傳統醫學,姜汝明完成了自身的提升和飛躍,但對於定位,他始終很明確——要為健康開具更完善的「中國處方」。「我既是一名西醫,也是一名中醫。從西醫到中醫不是歸零,而是在現代醫學的基礎上,融合進中醫辨證施治的臨床思維,切實為患者服務。」

  到一線,到基層去為老百姓服務,始終是姜汝明不變的目標。

  出身醫學世家,姜汝明從小耳濡目染,對醫學就有濃厚的興趣。進入醫學院後,更堅定了要做一名好醫生的信念。1974年,從大學畢業後,校方曾徵詢其意見是否留校任教,姜汝明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對他來說,醫生離不開病人,一個醫生一定要到患者身邊去,為百姓看病。

  濟世莫過於醫,治病莫過於藥。「沒有什麼比病人更重要。」是這位名醫給自己定下的規則。

  儘管已退休多年,但姜汝明從未離開過醫療一線,「一把刀、一根針」,靈活運用西醫與中醫的治療手段,為患者解除痛苦。

  如今,他又在琢磨新的課題。人們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相關機制不完善,導致很多騙子打著保健的旗號騙錢。醫療資源集中於大城市、大醫院,社區和鄉鎮醫療機構卻少人問津。姜汝明呼籲,應該搭建一個平臺,排除中間環節,將最好的醫生、最好的藥直接送到居民身邊,直接服務與老百姓。基於此,近幾年,姜汝明發起了「名醫名藥進社區、進農村」活動,倡導名醫專家到進社區、到農村,給老百姓看病,倡導「中醫中藥進課堂,構建中醫中國」。

  儘管年過花甲,但姜汝明仍奔波在推廣普及中醫的道路上。他認為,傳統並不等於落後,中醫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將中醫和西醫結合起來,中西並學,更能理解中醫的博大精深。治療方式上中西並用,也能相得益彰,互為補益,減輕病患痛苦,提升治療失效。

  大醫精誠潤無聲。孫思邈曾在《備急千金要方·序》中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這也是姜汝明一直堅持並孜孜追求的醫者之境。 大眾網記者 孫毅 李澤 孫國棟

  姜汝明教授簡介

  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工作36年,完成神經外科手術3000餘例,為泰山醫學院、青島醫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培養神經外科碩士研究生30餘人。2000年至今致力於神經外科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在國內外醫學雜誌共發表論文56篇,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完成省市級教學及臨床科研課題20餘項,獲省科技獎3項,主、參編著作8部。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山東省科技發明獎」、「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山東省優秀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任山東省第六、七、八、九屆政協委員。

  權威點評:

  中西醫結合是將中國的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互相融合形成的綜合醫學體系,是我國醫學特色發展的總方針,是指導未來醫學發展的主流方向。我的摯友姜汝明教授、神經外科研究生導師,西醫名家而又習得中醫大成。學貫西中,中西並用,相得益彰,是國內為數不多、中西醫方面都有獨特造詣的好醫生。尤其是在神經系統和腦病中西醫結合治療康復領域,是國內外難得的頂尖專家,也是我最為敬佩的老師之一。

  ——王新陸

相關焦點

  • 「大醫精誠——中醫名家走基層活動」走進汕尾海豐
    為貫徹落實全省中醫藥大會部署要求,傳承弘揚「大醫精誠」精神,推進中醫藥健康扶貧,助力秋冬季疫情防控,推動中醫藥更好服務人民健康,省中醫藥局決定從2020年10月中旬至2021年1月下旬,在全省21個地市開展「大醫精誠——中醫名家走基層活動「。
  • 「大醫精誠——中醫名家走基層活動」走進汕頭
    為貫徹落實全省中醫藥大會部署要求,傳承弘揚「大醫精誠」精神,推進中醫藥健康扶貧,助力秋冬季疫情防控,推動中醫藥更好服務人民健康,省中醫藥局決定從2020年10月中旬至2021年1月下旬,在全省開展「大醫精誠——中醫名家走基層活動「。
  • 「醫乃仁術」「大醫精誠」 醫學該以什麼為中心
    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 王義遒  [新聞背景]  我國古代醫學倡導「醫乃仁術」、「大醫精誠」。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其名著《千金要方》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西方古代醫學主張既要認真診治疾病,也要關注疾病給病人帶來的精神上的痛楚。要給予病人以情感上的關照,而不僅僅是對疾病的治療。  現代護理學創始人南丁格爾正是通過規範的護理、合理的飲食以及情感的投入,使戰場上的傷員得到軀體上的康復和精神上的慰藉。
  • 小鹿醫館榮獲「2018中國健康示範工程」稱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擺到重要地位和工作日程,提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論斷,提出「必須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樹立「大健康」理念,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本次論壇的主題為「健康中國之產業機遇」。
  • 感動廣州的最美教師 捨身忘我 大醫精誠
    17年前,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徐遠達奔赴抗擊非典戰場;17年後,他臨危受命馳援武漢,用行動詮釋何為「大醫精誠」。 △2020.09.02《廣州新聞聯播》:捨身忘我 大醫精誠——2020感動廣州的最美教師徐遠達 2020年二月,新冠疫情的陰影持續籠罩著中國
  • 吉林大學出版社《大醫精誠》出版發行
    吉林大學出版社《大醫精誠》出版發行近日,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江北、劉麗丹合著的《大醫精誠》一書出版發行。《大醫精誠》是一部原創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由中國作協會員江北、吉林省作協會員劉麗丹經過數月實地及電話採訪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援武漢醫療隊成員,以及部分在長配合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員後撰寫而成。
  • 「長城本草」:大醫精誠,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約公元541年出生在一個耕織為業的農民家庭。自幼遭受風冷,身瘦力弱,經常生病,為尋醫看病,幾乎花盡了家中的收入和田產。孫思邈看到由於自己的病,給父母造成這麼大的困難,心裡難過。他從自己幼年的痛苦經歷認識到疾病對人的危害,體會到醫生能夠解除病人的痛苦,於是從很早就萌發了學醫的願望。
  • 大醫精誠 行止至善
    醫院義診深受市民歡迎。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為該地區內唯一一所公立三級甲等中醫院。醫院成立於1988年,幾十年砥礪前行,多少載救死扶傷。如今,醫院已發展成為臨床學科齊全,儀器設備先進,整體醫療水平較高,在省內外享有一定聲譽的綜合性醫院。圍繞「人才強院,特色興院」這一目標,醫院正不斷加強內涵質量建設、中醫藥特色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高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
  • 仁心妙術 大醫精誠
    所以毛德西時常給年輕醫生講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篇,他希望每個醫生都能用這樣的態度從醫,這才是「救死扶傷」的真義。    對待患者,毛德西還是個「較真」的人。他的老師——張文甫先生為祖傳六代世醫,對經典與歷代醫家如數家珍,能通背《醫宗金鑑》所有歌訣。初拜老師,就被要求背會「四小經典」(即湯頭歌、藥性賦、瀕湖脈訣、醫學三字經),「那時天氣已冷,窗戶四面透風,晚上冷風吹的颼颼響,幾個學生就圍著被子看書,夜以繼日,兩個多月終於背會了。」他回憶說。熟背經典讓毛德西的中醫學習之路越來越順暢。
  • 西醫發源地響起英文版「大醫精誠」
    希臘當地時間11月1日上午,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故鄉,希臘科斯市希波克拉底梧桐廣場,來自北京的10名醫生代表再次重溫希波克拉底誓言,來自科斯市和雅典市的西醫醫生代表也朗誦起英文版的「大醫精誠」,中醫西醫的人文精神在這裡交融。將現代醫學發源地的種子帶回中國  初秋的科斯市,雲淡風輕。
  • 一千三百年前藥王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原文朗讀!值得好好讀讀!
    文 | 孫思邈 大醫精誠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中華醫藥,源遠流長。 大醫精誠,止於至善;道存萬世,醫德為先。
  • 「大醫精誠——中醫名家走基層」活動(第九站)在普寧市中醫醫院舉辦
    為貫徹落實廣東省中醫藥大會部署要求,傳承弘揚「大醫精誠」精神,推進中醫藥健康扶貧,助力秋冬季疫情防控,推動中醫藥更好服務人民健康,12月12日,「大醫精誠——中醫名家走基層」活動(第九站)在普寧市中醫醫院舉辦。
  • 成都中醫藥大學眼科學院兩名女醫學生獲大醫精誠獎
    現場為彭婕婷、陳家利頒發大醫精誠獎盃、榮譽證書與獎金。
  • 「醫與藝」傳承民族精神 言恭達向江蘇省中醫院捐贈《大醫精誠...
    交匯點訊 7月12日下午,江蘇省中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文化巡禮暨言恭達先生《大醫精誠》書法長卷捐贈儀式在南京舉行。 清華大學教授、著名書法大家言恭達先生創作的氣勢恢宏的隸書書法長卷《大醫精誠》節選和「大醫精誠」金文書法橫披捐贈給在此次抗疫中發揮中醫特色、彰顯抗疫成效的江蘇省中醫院,致敬可敬可愛的白衣戰士。 疫情發生以來,江蘇省中醫院第一時間設立發熱門診,並派出五批52名隊員馳援湖北。
  • 大醫精誠 各界榜樣|挑戰|行業|改變_網易新聞
    (原標題:大醫精誠 各界榜樣) 昨日是休息日
  • 仁心仁術詮釋「大醫精誠」 從北京載譽歸來 張伯禮堅持出診不與...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從醫40餘年來,一直用自己的仁心仁術詮釋著「大醫精誠」的深刻內涵。「人民英雄」張伯禮返津後在天津中醫一附院國醫堂為患者診脈。攝影 谷嶽天津北方網訊:人民英雄來自人民,人民英雄服務人民。
  • 以大醫精誠傳承中醫文化——岐黃路上的跋涉者山東名中醫藥專家...
    古人云:「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此謂之醫道,」作為醫者需心懷天下百姓,悲天憫人,具有高尚情操,一心為患者治療病痛,懸壺濟世,精誠為民。蘇東升就是這樣一位心懷地方百姓,岐黃路上的跋涉者。《大醫精誠》出自唐朝醫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被譽為「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 大醫精誠 醫者仁心 專訪濱醫煙臺附院婦科主任劉國紅
    大醫精誠 精湛醫術解除患者病痛   隨著社會的發展,婦科疾病越來越多,並且宮頸癌、內膜癌、卵巢癌、子宮肌瘤的發生率越來越高,還趨於年輕化。不過,雖然腫瘤疾病越來越多,技術也同樣不斷進步,尤其是劉國紅擅長的微創手術,精湛的手術技巧,解除了了無數患者的病痛。
  • 內蒙古加強目錄外藥品的處方管理
    記者從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了解到,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全部納入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批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見附件)。 除了重點監控目錄內藥品的臨床應用,內蒙古加強目錄外藥品的處方管理。 對未納入目錄的化藥及生物製品,醫療機構的醫師要嚴格落實《處方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按照藥品說明書規定的適應證、疾病診療規範指南和相應處方權限,合理選擇藥品品種、劑型、給藥途徑和給藥劑量開具處方。
  • 畢業季·校長寄語|南京醫科大學校長沈洪兵:刻大醫精誠在心 踐大愛...
    每年這個時候,校長們都會在畢業典禮上為學子們上「最後一課」,就像送走即將遠行的孩子,諄諄話語,切切期盼,以師者之心點亮明燈,再送學子一程。今年受疫情影響,畢業典禮註定與眾不同,校長們也為學子們送上了獨具2020年印記的「最後一課」。6月21日起,「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國江蘇網、新江蘇客戶端聯手推出「畢業季·校長寄語」,為大家呈現特別的畢業季,特別的校長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