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記者 莫韶華
河南歷史看鄭州,鄭州歷史看管城。在文化底蘊豐厚的鄭州市管城區,有一條長340米、寬5米的小巷,小巷一頭連著繁華了1000多年的歷史老街西大街;一頭牽著今天的商城遺址公園西南城垣。
所以這條街上的居民自豪地說:「走過這條街,就穿越了3600年。」
鄭州史料記載最早的胡同:孫家園胡同(又稱磚牌坊街)
鄭州有記載年代最早的胡同在哪?
從鄭州西大街和南大街路口向西步行200多米,在路南有一條小巷,叫平等街。走進平等街向深處再走200多米,便到了磚牌坊街。雖然整條街道只有340米,卻有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
其實,鄭州現存的胡同街巷還屬管城區最多。平等街舊稱道學胡同,1927年,馮玉祥將軍督豫期間改名為平等街。後改為迎新街,1978年恢復街名平等街。
舊稱道學胡同的平等街
而今天要講的磚牌坊街也曾叫孫家園胡同。此外,它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名字,梨花巷、立新街,後來又恢復了磚牌坊街,而這些名字背後隱藏著的動人故事,宣揚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
磚牌坊街舊照
據西大街街道黨工委委員胡婧菁告訴大河網記者:「磚牌坊街是因磚牌坊得名的,牌坊是清朝的,但這條街的歷史更長,在元朝時就有了,有人說磚牌坊街可能是鄭州市有記載的年代最早的胡同。」
明朝進士孫綬家後花園小門
為什麼居民叫它梨花巷?
雖然地圖上這條街叫磚牌坊街,但是這裡的居民更喜歡稱它為梨花巷,如此詩情畫意的名字並不是隨意取的。
在平等街和磚牌坊街交叉口,至今還有一處灰磚砌成的遺蹟。
孫家園胡同舊景,目前正在改造中
「明朝時,這裡是進士孫綬家的後花園。孫宅很大,大門坐落在南學街北側,磚牌坊街的路北是孫家的後花園,園內種了300多棵梨樹,每到陽春三月,梨花盛開,銀白如雪,一望無際,淡淡的清香在空中瀰漫,當時居民就把這條街叫做『梨花巷』,由於梨大汁甜,州府曾將這裡出產的梨進貢給朝廷。」胡婧菁告訴記者,「而這處遺址正是通向孫家後花園的小門。」
為什麼又改名磚牌坊街?
相傳在清朝,這條街上出了一位王氏,22歲就死了丈夫,獨自一人撐起家庭,贍養公婆,撫養孩子,守節30餘年。王氏教子有方,兒子和孫子都考取功名,孫子做官做到青州知府。於是,乾隆四年,為旌錶王氏節烈,遂在梨花巷西頭北側修建了一座磚結構的牌坊,梨花巷也隨之改稱為磚牌坊街。
曾經在附近生活的居民/資料圖
據胡婧菁介紹,磚牌坊整體高大,有三門四柱,雙層挑簷,上面刻有各種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八仙過海的浮雕紋飾,惟妙惟肖,十分精緻,不過後來被毀掉了。
雖然磚牌坊已不復存在,但還是保存下來了西邊的一截柱子,柱子上刻有四個字——丸熊畫荻,其意是表彰王氏教子有方。如今這塊殘柱被保存在鄭州市文物局,在磚牌坊街修復完成後或將放置原位。
鄭州首位女教師出自這裡 340米長的小巷處處典故
在磚牌坊的歷史上還有一位女塾師,可以說是鄭州最早的女教師。
這位女教師叫鄭培真,1889年出生,自幼喪父,隨其長兄鄭培芝習讀經史,學問精深。清末,學校剛剛興起,她就學於開封女子師範學堂,改學新課。辛亥革命後,她輟學回家,在貢院街(今法院東街)東頭路南設立女塾,名叫「自立女學堂」,後來搬到磚牌坊街,女塾很快就停辦了。
當時鄭縣已成立女子小學,但很多人不願送女兒到公立學校跟男老師上學,聽說鄭培真曾辦過私塾,便一起到鄭家請她再設私塾收下這些女孩子,鄭培真只好再次辦塾收徒。學生慢慢從五六個到十幾個人,她騰出三間臨街房改為教室,教學採用混合班制,課本有新有舊。她教學有方,學生們受益匪淺。
在胡同奔跑玩耍的孩子/資料圖
而現位於磚牌坊街的南學街小學也是大有來頭,它創辦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原名鄭縣官立高等小學堂。
在這裡居住的一位81歲的老居民告訴記者,以前在磚牌坊街的西頭路北有一口鑿於清雍正十二年的大水井。除了供給附近居民,城外很多商行店鋪都來這打水。一些無業之人就挑這井水去賣,賺錢維持生計。民國初年,這條街附近因此叫「甘泉鎮」。到20世紀60年代,自來水普及街巷,該井始廢棄。
走到磚牌坊街西頭,還能看到一處清朝建築,居民稱它為「在理局」,作用就相當於現在的居委會,是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鄭州南學街上的早餐攤/資料圖
為什麼說「東街窮西街富,穿靴戴帽住南街,挑挑擔擔在北街」?
鄭州老城區的居民都聽過一句順口溜:東街窮西街富,穿靴戴帽住南街,挑挑擔擔在北街。
在過去,東大街上住的窮人多,居民大都以農業為生,房屋破舊,生活貧困,跟農村差不多;而過去的西大街則遍布商店,車水馬龍;南大街則是做官、懂知識的人較多;北大街是挑夫、出力人較多。
胡婧菁告訴記者:「聽老人們說,民國時期,磚牌坊街異常繁華,很多老字號都在附近,這裡自然而然成了商客小販的首選居住地,所以相比而言更加富裕。」
相信現在不少老饕們會經常光顧西大街上的郭記燒雞,作為百年老字號,如今依然生意興隆遠近聞名。其實,當時還有很多家喻戶曉的名店,比如做水煙雜貨生意的廣茂煙坊、廣德厚;做瓜子、大米生意的信義城和祥太長;專做鞋生意的慶福齋等。還有曾經在老鄭州大名鼎鼎的玉泰生醬菜鋪,舊址就在西大街西段路北(現裴昌廟街南口東側),主要經營醬菜、糕點、雜貨,是當時鄭州人買醬菜、糕點的首選。
磚牌坊街西邊是斷頭路,往南被稱為西門南拐,直走兩分鐘便到了商城遺址西南城垣的大門。
附近的孩子經常爬到商城遺址西南城牆上寫作業、玩耍/資料圖
時移世易,600多年來,梨花巷歷經滄桑,幾經更名,見證著老鄭州的變遷。為了更好地留住歷史,政府目前正在對其進行修復改造,工期預計將於本月月底之前結束。
鄭州商城遺址西南城垣
來鄭州的遊客,不妨來此走一遭,體驗一下從現代走向3600年前商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