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讀|海南尋井記

2020-12-12 海南日報

水井如今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但它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曾有著重大意義,水井出現之前,人類逐水而居,只能生活於有地表水或泉的地方,水井的建造使人類活動範圍擴大。對於海南大大小小的村莊來說,水井曾是村民們的生活中心之一,每個曾在鄉下度過童年時光的海南人回憶起往事,大概總能在記憶深處找到幾段和水井有關的溫暖回憶。

而從杭州來海口旅居的丁英俊和他的海南本地朋友童時高就開啟了一場探尋海南古井的旅程。在大半年的時間裡,他們驅車奔走在鄉村小路上,探訪了海口地區70多口古井,在他們看來,海南的古井不僅數量多,而且建造技術精湛,保存完好,比起江南地區一般的古井,毫不遜色,甚至還要技高一籌。

海口市石山鎮博撫村的邁寶仙井。海南古井有講究——代表:長流鎮博撫村博井和方井

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博撫村像大多數城邊村一樣,正面臨城鎮化的變革,村中到處是數層高的鋼筋水泥建築,正在修建中的海秀快速路就從村中橫穿而過。

就在這片嘈雜之中,位於村子一隅的那口老井——博井,似乎已超越了時間的羈絆,靜靜地旁觀這一切變化。「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用蘇東坡這兩句詞形容博井大概頗為恰當。

「博井也許是海南制式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井了。」在探訪過海南70多口古井後,丁英俊這樣評價。與記者後來看到的各種山區的古井相比,博井顯得有點「小家子氣」,屬於典型的海南平原地區古井,但博井好就好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典型的海南古井應該具備的一切要素,博井樣樣不缺,井圈呈圓形,是用一整塊火山石雕鑿出的;井底泥沙鬆軟,為防止塌陷,幾根井梁支撐在井的下部;井庭則呈八卦形,下沉式的井區圍欄雖然不高,但也在牆壁上鑿出了一座小小的井龕,仍有香火的遺蹟。對於世代村民來說,古井曾是他們生命之水的來源,因此在各村的古井都受到神明一樣的香火祭拜;對著古井的則是一道影壁牆,將古井和一座古村門隔開;井的兩端各有三級臺階,距古井幾米處,還有一個石盆,供平常村民洗衣洗菜之用,這也是海南古井的標配。

丁英俊說,海南古井的選址頗為講究,大多數古井都建在村廟的左邊,從風水上來講,左青龍右白虎,龍是水中生,所以才有龍泉和神龍井的稱謂。博井就建在原來王氏祠堂的左邊50米處。同樣也是由於風水上「龍宅相衝」,所以要用一道影壁將古井和古村門隔開,而影壁上的「王明受福」四個字就出自《易經》的第48卦「井卦」,而井庭本身也呈八卦形,所以說博井的建造頗為講究。

在博撫村,共有5口古井,現在保存完好的除了博井外,就是距博井不遠的一口方井了。同博井一樣,方井也是下沉式的平臺,不同的是井口呈方形,而內壁又呈圓形,大概取自古人天圓地方的說法,或者是和「外方內圓」的民間智慧有點關係。方井最大的特點則是在井牆上鑿有耳盆,這樣通過管道就可以直接抽井水對周圍的田地進行灌溉。

丁英俊從小在江南長大,對杭州一帶的古井很熟悉,這也是他對海南古井產生濃厚興趣的重要原因,在他看來,海南的古井比起江南一般的古井,技術普遍要高出一籌。「江南的古井大多數是私井,口徑較小只有30到50公分,海南古井則多是公井,為一族甚至一村所公用,因此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大,井的口徑較大,普遍在1米以上,鑿井難度較大,對技術要求也更高。」

海口市長流鎮美楠村的六眼井。

海南古井有來歷——代表:長流鎮美楠村六眼井

海口市長流鎮美楠村泉六眼井是丁英俊和童時高尋井過程中發現的一個「寶貝」,他們通過村門坊詳細考證出鑿井的年代,日前代表村民為美楠村門坊和美楠村泉六眼井申報了海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美楠村泉六眼井屬於典型海南丘陵地區古井的代表,整個井區下沉1.5米,要走下13級臺階才能到達古井,井區呈圓形,面積約45平方米,井區鋪地和圍欄均為當地的火山巖石塊,後為平整澆上了水泥。

井板由三塊25釐米厚的石板拼成,也取自當地的火山巖石,「這是我們目前在海口地區所見多眼井中最厚的井板。」丁英俊說,多眼井是海南山區和丘陵區一大特色,美楠村這口古井的井板上就並置六眼,可分別同時使用,每個眼井口徑只有28釐米,每個井眼有突起寬4釐米、高2.5釐米的邊各一條,可防村民滑入井中。井眼之間則留有3.5釐米空隙,可使井繩的扯動幅度加大,便於吊桶傾斜汲水,井口和其他深井同樣也有井繩的印痕。

泉井本身則呈圓形,口徑有1.2米,井深達19.4米,水深近10米,井壁均為山體巖石,由於井口較大,為防止井口處坍塌,在井壁架搭六根條石形成井梁,在井梁上再蓋井板,巖體、井梁、井板堅固成形,組合成一口完整的六眼井。

童時高還專門用隨身攜帶的儀器對井水質量進行了測量。「過去村民們都是靠這口古井喝水,現在有了自來水已很少用井水,但平常也都是清理得乾乾淨淨。」村民李乃會說。

村民們並不知道這口井始建於何時,但丁英俊卻從距離古井只有25米處的村門坊上看出了端倪,這座門坊主體也是用火山巖塊石幹壘而成,堆砌工整、嚴絲合縫,門坊高4.1米,上端有一方青石額匾,正背兩面均有銘文,書法工整娟秀,為陰刻楷書。

海口市永興鎮儒本村的水井。丁英俊解釋說, 村門坊正面額匾題詞為「日月光華」,上款是「歲在昭陽協洽」,下款是「美楠村泉新建」;村門坊背面的額匾題詞為「作息康衢」,上款是「龍飛光緒九年」,下款是「倬雲鄭天章書」。

他告訴記者,牌坊題詞意取自漢代王充《論衡·偶會》:「作與日相應,息與夜相得也」 ,後世稱勞作和休息為「作息」。「光華」和「康衢」都是前景光明、道路通達之意。日月光華,作息康衢——日作夜(月)息,即勞動好,休息好,則前景光明,道路通達,用詞淺出,寓意深刻。

「昭陽協洽」指的則是光緒癸未年,也就是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龍飛」是美譽光緒,題寫落款人則為清代進士鄭天章,時為瓊州名士,海口地區多見其題寫的楹聯匾額,「倬雲」是鄭天章自己的字號。「美楠村泉新建」這六個字則證實了美楠村村門坊和美楠村六眼井同建於清代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距今133年,紀年明確,具有歷史研究價值,應該儘快列入文物保護。

丁英俊說,美楠村泉六眼井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它的整井美觀大方、完整實用,鑿井艱難,工藝複雜,是火石巖地區公用泉井的典型代表,也證實了當時的海南曾有一支專業的制井隊伍,反映了海南石山地區精湛的鑿井工藝水平。

海口市長流鎮博撫村方井旁邊的耳盆。

海南古井有故事——代表:永興鎮儒本村四眼井、石山鎮博撫村邁寶仙井

丁英俊和童時高結伴探訪海南古井,最初還只是看新鮮,慢慢地則開始思考對古井的保護,而現在他們已經開始詳細記錄古井的資料,進入到對古井的比較研究階段,還多次對古井進行回訪。現在他們每到一處古井,標準的作業流程是古井旁邊如果有垃圾,就先進行清掃,然後測量古井長寬高等數據,再進行拍照,用儀器對水質進行測量。

「你看,這口井的水質是我們尋訪古井中最好的。」丁英俊站在海口市永興鎮儒本村的四眼井旁,拿著一瓶剛剛打上來的井水做測試,為了證明他所言不虛,直接仰頭喝下一口,「水體清澈,口感甘甜,可以媲美礦泉水。」

儒本村這口四眼井可謂是海南山區古井的代表,蔚為壯觀,下沉式的井區平臺和旁邊的村路有8米多高的落差,將近3層樓高,以前村民為了打水要爬上爬下53級臺階。井區的圍欄則是由火山巖石堆砌而成,與周圍的植物相映成趣,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古井,都令人嘆為觀止,可見當年鑿井時工程量的浩大。

丁英俊說,長流鎮博撫村博井和方井、長流鎮美楠村六眼井和永興鎮儒本村四眼井可以看作是海南瓊北地區平原、丘陵和山區古井的代表,由於地勢的不同,各地的古井在樣式結構上有很大不同:平原地區的古井多為單眼井,而丘陵和山區的古井因為井較深,從安全考慮多設置為多眼井;同時從平原到丘陵再到山區,井區下沉的幅度也越來越深。

此外,井梁也是海南古井的一大特色,平原地區井梁多在井的下部,防止井下沙石多坍塌;山區由於井底部多為巖石,主要是防止上部坍塌,所以井梁多在上部。

尋訪古井的過程不總是一帆風順,最近一次來儒本村前,丁英俊在網上了解到村裡還有一口「日本井」,應該是日軍侵佔海南時所建,因此在回訪四眼井時很希望能在他們的尋井筆記上再添一筆。儘管當天細雨紛紛,陰雲密布,雷聲陣陣,童時高還是成功勸說當地村民帶路。

海口永興鎮儒本村的四眼水井。當一行人在密林中冒雨穿梭了數百米後,呈現在眼前的「日本井」不免有點讓人失望,由於年久失修,這口井早已廢棄,為了避免孩子落井,村民們還用沙石對井底進行了填埋,加上那兩天午後雨大,現場更像是一個水坑。

儘管尋井的過程很辛苦,但丁英俊和童時高卻是樂在其中,對於他們來說,每口井都有自己的故事,丁英俊還買了不少有關古井的書籍和海南地方志,試圖去弄清這些古井的來歷。

站在石山鎮博撫村(與長流鎮博撫村同名)邁寶仙井旁,丁英俊告訴記者,這口井原來是邁寶雙井之一,關於這口井的來歷傳說,《民國瓊山縣誌》上有詳細的記載,據傳明末大旱,眾人都要遠路取水,一位姓陳的老媽媽挑著兩小甕水回家經過此處時,有客乘白馬來,向陳媽媽求水飲馬,因為當時手邊沒有飲馬的槽,客人就指地下窪凹處,拔掉草將水倒在裡面,陳媽媽按客人說的做了,等到餵完馬後,將餘下的水倒回甕裡,仍是滿的。陳媽媽很奇怪,於是挖地三尺,泉水湧出,大家都認為是陳媽媽感動了仙人,所以立廟祭祀。

雖然故事有點離奇,但邁寶仙井自有其神奇之處,雖然此井如今已廢棄不用,周邊雜草叢生,甚至有綠樹從井口長出,但口徑4.4米的古井可以說冠絕海南,稱得上是海南第一大井,「邁寶仙井所在的石山地區,地屬山區,挖地數米就能得到這麼一口大井,不能不讓人驚嘆,說不定是沾了仙氣。」童時高說。

(編者註:本文原載於2016年6月20日海南日報,見刊略有刪減。)

來源:海南日報

記者:邵長春

圖片:宋國強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總監:袁鋒

責任編輯:曾中笑

最新海南疫情信息地圖

戳下圖就夠了!

↓↓↓

更多第一手資訊,請下載安裝海南日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慢讀丨這位海南人是中國現代試驗物理的奠基人之一
    顏任光(1888-1968),海南樂東樂羅人,中國現代試驗物理的奠基人之一,對發展我國的儀器儀表作出了重大貢獻。1948年,顏任光出任私立海南大學首任校長。這位從海南西海岸走出來的傑出物理學家,他的成長經歷、學術成就以及愛國愛鄉的精神,都是鞭策海南人、激發海南人文化自信力的難得的榜樣。
  • 慢讀丨古詩詞中的海南水果
    時光回溯到兩三百年前,當時的海南居民恐怕都沒有見過如今常見的很多水果。如現在聞名全國的海南芒果,在清代中期以前的海南史志中都未見有記載,菠蘿在海南的記載也不早於清道光年間,而紅毛丹、蓮霧、火龍果等水果傳入更是近代的事。那古代海南人靠什麼水果消夏呢?
  • 慢讀丨大暑:海天雲蒸幽趣生
    以下文章來源於深夜愛報社 ,作者海南日報 深夜愛報社每一道美食都是有故事的。愛吃的人,一直關注我。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閩臺粵港等地在大暑時節常吃仙草解暑。仙草又名仙人草、涼粉草。仙草莖葉曬乾後可以做成燒仙草,也叫涼粉,是一種消暑小吃。臺灣則有「大暑吃鳳梨」的民諺,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可口,另外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似,便也討了行好運的彩頭。北方人為了體力充沛迎接涼秋,還有吃麵條、餃子、雞蛋貼伏膘的說法。
  • 長文慢讀 | 一家之主要向神交帳的工作
    (林前7:16)——往期連結——收藏 | 長文慢讀(精選合集1-30篇)31長文慢讀 | 加爾文與教會治理32長文慢讀 | 越多讀聖經,就會變得越剛強(鍾馬田)33長文慢讀 | 教會裡普遍存在欲振乏力的生命(萊爾)34長文慢讀 | 自義是一種瘟疫(司布真)35長文慢讀 | 形式主義不是基督教(麥克謙)36長文慢讀 | 布魯克斯的27條臨終贈言37長文慢讀 | 原來我們最不擅長的事,就是祈禱
  • 臺灣嘉義特色複合式書店,承億小鎮打造慢讀空間
    這時郭姐又傳來推薦的夢露冰果室,安妮一查才發現這是先前有看過的承億小鎮慢讀,一間特色複合室書店。有著書本、冰果室、乾燥花、咖啡,真的是雨天、夏天的好去處。承億小鎮慢讀,是由承億文旅集團所經營,集團底下有著「承億文旅」與「承億輕旅」兩品牌旅店,在嘉義算是頗負盛名的。承億小鎮慢讀也是一間老屋,其實小郭與安妮前天正經過這裡,卻都沒有發現這裡呢!
  • 慢讀丨海南歷史上的「隕石之謎」
    在海南歷史上,也有過隕石墜落的現象,除了著名的白沙隕石坑,方志裡也不乏相關記錄。如明代正德《瓊臺志》就記載到:「弘治十一年(1498)七月十一初昏,有星自東南流於西北,聲響如雷。」這很有可能就是一次隕石墜落,但具體位置未提。歷史上,一些大小不等的「天外來客」,也曾光顧過海南。
  • 慢讀丨海南的咖啡為啥這麼好喝?背後「玄機」大了……
    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海南咖啡可以算得上是咖啡中的「少數派」。一方面是因為,海南咖啡以羅布斯塔為主;就我國而言,我省是主產區。另一方面,海南咖啡規模較小,相較於雲南百萬餘畝咖啡種植總量,僅是零頭。然而,「少數派」也自有姿態,海南咖啡優勢獨特。生長於「四季春常在」的海南,咖啡樹一年可以多次結果,且風味佳、質量高。
  • 慢讀丨這項被稱為「海上高爾夫」的運動,在海南很有吸引力
    除了本地市場,海南海釣也吸引了不少從外地專程來體驗的「釣客」。「在海南海釣不僅能欣賞到海天一色的美景、體驗豐富的海上運動,還能接觸到旗魚、黃鰭金槍等國內其他省份沒有的魚種,這對我們『海釣客』來說是很難得的體驗。」來自江西的張萌說。「海南具有發展海釣旅遊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
  • 慢讀丨海南各類學校校訓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一個甲子過去,這8個大字始終激勵著中國熱作科研工作者,由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與原海南大學合併組建的新海南大學師生如今也牢記初心、不忘使命,並將其融入於新校校訓中加以傳承。與海南大學一樣,海南各級各類學校均將校訓作為辦學理念、治校精神、校風學風和校園文化的重要體現,精心研究制定,懸於公見之地,代代薪火相傳。
  • 慢讀丨43年前海南的這場高考,至今仍讓人心潮澎湃!
    羅經緯掰著手指頭數:那一年,教育部宣布恢復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制度,一個剛剛走出狂熱的國家逐漸回歸理性;那一年,有8.5萬名海南行政區的考生報名參加高考,是海南歷史上報名參加高考人數最多的一年;那一年,在實際參加考試的54315名海南行政區考生中,有2213人被普通大中專學校錄取,從此走上了與前不同的人生道路。
  • 慢讀丨海南古村門:歲月帶不走的儒家蹤影
    在海南,尤其瓊北地區,許多村莊還保留著各具特色的古村門。這些古村門除了有共同的防禦性能外,有的是記德載功名,有的是文教薪傳,昭示世人,有的是記事傳古。它們靜靜地承載著歲月的滄桑,記錄下歷史的沿革、政治文化和宗族民俗,涵括了儒家文化在海南的傳承與傳播過程。更為難得的是,許多保存完好的古村門是集實用性、觀賞性與文獻性於一體的藝術作品。
  • 慢讀丨創辦海南書院的名賢們,都有哪些人?
    自東坡先生開拓海南教育先河之後,書院學堂相繼發展,有史可考的海南最早的辦學人是唐代被貶官員王義芳,他在吉陽(現昌江縣)招收黎族子弟入學;而對海南影響最大的學人是蘇東坡,辦學時間最長的是「瓊臺書院」。眾多的書院,大部分隨著地震、颱風、戰亂的發生和年代久遠的變遷,逐漸荒廢、遺棄了,至今留存不多。
  • 慢讀丨海南咖啡起源於哪兒?一起來Get「歌必歐」往事……
    這幾株咖啡樹就這樣佇立在鄺家庭院,守著海南第一棵咖啡樹的基因,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鄺家後人鄺祥垂向記者展示其利比利卡大粒種咖啡豆。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攝漂洋過海到文昌作為舶來品,咖啡如何進入海南落地生根,這背後又是一段故事。
  • 慢讀丨海南這個地方的空心菜何以出名?光看圖就饞了!
    海南日報新媒體、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聯合策劃文:劉夢曉值班主任:楚煜值班總監:李國棟責任編輯:周鈺 徐晗溪最新海南疫情信息地圖戳下圖就夠了!↓↓↓更多第一手資訊,請下載安裝海南日報客戶端。
  • 慢讀丨這款海南「椰寶」,為何越來越稀缺?
    海南日報記者張茂攝經多番打探,聽說文昌市東郊鎮有阿婆堅持在做手工的椰棕繩,海南日報記者專程前往尋找,恰逢77歲的「菸斗公」騎著電動三輪車在椰林下穿行。「現在不好找了,但是以前多得很!」聽說記者來意,阿公立馬熱情當起了嚮導,打開了話匣子。「菸斗公」叫符致群,性情樂觀,因為成天叼著菸斗,很多人一時想不起他姓名時,就管他叫「菸斗公」,叫著叫著就出了名。
  • 什麼書該速讀,什麼書該慢讀?
    速讀和慢讀該如何平衡?我們一定要和專業讀書人比速度嗎?速讀樊登在節目裡說2個小時讀完一本書,然後很多人都不淡定了,敢情我一周讀不完一本書說出去挺丟人似的。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樊登是真的讀書人,為什麼要和專業讀書人較勁呢?
  • 慢讀丨又是一年開學季,你知道海南第一所官辦學校的故事嗎?
    自宋以來,瓊島歷代文化名人也都參與和支持過學宮的建設,尤其到了明代,海南的文化教育事業日漸興旺發達。明成化八年(1427年),大學士丘濬自己花錢在明倫堂後面修建了一間石屋,用來收藏他從京師帶回送給府學的各種典籍。據說,海南著名才子王佐就曾在此石屋中讀書學習。
  • 慢讀丨又是一年開學季,你知道海南第一所官辦學校的故事嗎?
    自宋以來,瓊島歷代文化名人也都參與和支持過學宮的建設,尤其到了明代,海南的文化教育事業日漸興旺發達。明成化八年(1427年),大學士丘濬自己花錢在明倫堂後面修建了一間石屋,用來收藏他從京師帶回送給府學的各種典籍。據說,海南著名才子王佐就曾在此石屋中讀書學習。
  • 慢讀丨你聽說過「地下瀑布」嗎?帶你去海南這個地方一探究竟!
    海南日報記者蘇曉傑 攝聽:林中循聲覓瀑夏末秋初,天朗風涼,帶著對居仁瀑布的嚮往,在一個周末的下午我們踏上了神秘之旅。居仁瀑布是臨高八景之一,但由於尚未開發,聽其名的人多,觀其景的人少,要準確到達,必須找本地村民做嚮導。
  • 慢讀丨歷代遊記中的瓊州勝景
    海南的歷史文獻,特別是古代與近代的遊記中,對海南的歷史與人文狀況、風物名勝就有著內容豐富的記載。明清時期隨著海南社會的進步與文化水平的提高,海南本土人士對海南自然、人文景觀也開始注意,並有一些詩文流傳到今天,它們開啟了海南風光詩文的歷史,也是海南景觀遊記的文化基礎。這一時期,在遊歷海南各地名勝之餘,自然景觀首先是他們吟誦的對象,這體現了對海南風光的自信,其中對海南島最高山峰-五指山的吟誦,更是凸現了這種感情。